安定区图书馆
安定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定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渭源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481
颗粒名称:
渭源县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76-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定西市渭源县的基本情况、国民经济、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等几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志
渭源县
定西市
内容
中共渭源县委书记:董建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景忠义
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发升
县政协委员会主席:牟俊仁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晓梅(女)
【基本情况】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顾名思义为古老渭河之发源头。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凉爽,是旅游观光、避暑纳凉的好去处;这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是闻名全国的“马铃薯良种之乡”,中药材资源享誉陇上。
渭源县地处西秦岭山脉南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也是渭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总土地面积2065平方公里,辖8镇8乡,217个行政村,1536个社,总人口34.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1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县气候分为三类:北部干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相对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全县9万亩水浇地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高寒阴湿区,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等旅游景点分布在这个区域,渭源县是全市气候差异较为明显的县区。
【旅游资源】渭源县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灞陵桥,有葬于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鸟鼠同穴渭水源,有十里“画廊”天井峡,有云端仙境太白山,有三国古道双石门以及秦长城遗址等16处旅游景点。2004年,县上筹措专门资金整修了老君山、天井峡、太白山和莲峰山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全年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门票收入31万元,创社会效益681万元。
【支柱产业】渭源是个农业县,全县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蚕豆、玉米为主。主要土特产品有马铃薯、药材、蚕豆、蕨菜等。支柱产业以马铃薯、中药材、旅游、畜牧和蔬菜等为主。
渭源县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均产量50万吨,商品量年均30万吨,是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马铃薯供应中心。
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被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党参之乡”。由于海拔高、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等因素,出产的中药材以品质好、无污染、药用价值高而久负盛名,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野生药材多达400种,家种药材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年种植约30万亩,产量达6万吨,同时,还种植生地、大黄、板兰根、防风、柴胡、甘草、秦艽等10多种名贵药材。目前己建成1个优质中药材繁育中心,1万亩无公害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年加工饮片3000吨,提取浸膏300吨的中药材加工厂。
畜牧业是渭源县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有了长足发展。全县畜牧业增加值达6756万元,占到农业增加值的21.6%,比上年增长65.9%,肉类总产量达6890万吨,农民从畜牧养殖中获得纯收入达254元,占到家庭经营收入的25%,全县有天然草场81.4万亩,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9.8万亩,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饲养各类牲畜33万头只,养殖专业户达6800户,特别是“渴了饮清流、饿了食虫草”的南山放养虫草鸡,是天然纯绿色食品,目前饲养规模达200万只。全县年交易仔猪50万头、生猪16.6万头、肉牛1.92万头、肉羊6.3万只、肉鸡48万只,禽蛋4780吨,实现销售额1.23亿元。一部分贩运户还将生猪、猪肉、仔猪、鸡蛋等畜禽产品运销到兰州、青海、西藏等地,初步形成了生产营销一体化的格局。
【国民经济】2004年,全县实现GDP6.18亿元,比上年增长8.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6.02%,第二产业增加值0.84亿元,增长8.42%,第三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增长10.65%。固定资产投资21579万元,增长59.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亿元,增长10.2%,大口径财政收入达2711万元,占年度调整预算的100%。
非公有制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903户,从业人员2605人,注册资金2306万元,创造产值489万元,实现销售总额5022万元;私营企业28户,从业人员558人,注册资金4029万元,创造产值2708万元,实现销售总额2476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达1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1%。
【社会事业】引进推广以高淀粉型种薯、珍珠鸡为代表的20个新优品种,培育出6个陇薯系列新品种,获得“五竹”牌马铃薯商标注册和“渭源马铃薯良种”原产地标识认证。完成新寨乡白条党参GAP种植示范基地1025亩,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6万亩。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高考上线考生1380人,上线率74.4%,居全市第四。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项目得到全面实施,共投资465万元,改造危房19114平方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完全中学、独立中学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起了电子计算机教育28个,卫星宽带网16个,校园区域网4个,有6所学校与互联网连通,共安装计算机900台。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6%,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2500户,基本形成了广播与电视结合,有线与无线结合,城镇与乡村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
【项目建设】2004年,全县共争取到国家扶贫项目26个,总投资869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231.9万元,较上年增长14.9%。全县新建和续建项目69个,总投资2.91亿元,当年完成2.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还紧紧
围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旅游等特色支柱产业开发,大力抓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工作,2004年新签合同项目23个,加上原来的6个续建项目,共引进资金1.17亿元,到位6012万元,目前已有4户企业入驻会川工业发展园区,完成投资2600多万元。
【退耕还林(草)】认真实施生态县建设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万亩,荒山造林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面积40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工程种草
0.4万亩,当年四旁植树95万珠,“三北四期”防护林9万亩。当年新修水平梯田0.96万亩,完成集雨节灌水窖1690眼,发展补灌面积1.9万亩,全县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马子健)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5》
本书记述了2004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子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定西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