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政府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4》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358
颗粒名称: 渭源县政府工作
分类号: D624.42
页数: 5
页码: 7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3年渭源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实施“强农稳县、产业富县、项目立县、兴工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七大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经过一年来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和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渭源县 2003年 政府工作

内容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实施“强农稳县、产业富县、项目立县、兴工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七大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经过一年来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和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4亿元,增长9.46%。农业增加值达到2.68亿元,增长7.11%;工业增加值达到0.28亿元,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9亿元,增长11.2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35亿元,增长28.19%。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495万元,增长13.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1元,增长4.75%。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14∶37。
  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了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抢险救灾等重点工作,保持了全县农村稳定,农民生活安定的局面
  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盯市场,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按照“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紧密结合县情,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全县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5.04万亩,人均1亩。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05万亩,户均3亩。全县粮经比为70∶30,夏秋比为32∶68。
  二是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突出了抗旱保粮和抢险救灾两项重点工作。针对春季比较干旱的实际,县上进一步加大了抗旱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各项抗旱措施的落实力度。拔付抗旱经费10万元,完成衬砌、清淤渠道20条45.36公里,投入蓄水灌溉设施43处,累计完成灌溉面积8.7万亩,占可灌溉面积的100%。调运各类化肥1.99万标吨,农膜55吨,农药37吨,投入各类农机具1776台,发放各类种子6983万公斤,协调县农行、县信用联社发放支农贷款3982万元。全县农作物基本做到了适时播种。
  后半年发生特大暴洪灾害之后,县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重点抓了灾区群众的安置工作。拨付救灾款96.75万元,发放面粉2.05万袋5125万公斤,解决了9600户3.84万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安排危房改建资金90万元,改建了300户困难群众的危房。对于受灾后无法居住的65户重灾户,安排资金30万元对住房进行了重建,于11月底全部竣工,保证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同时,积极筹集资金36万元,水泥368吨,维修水毁渠道7条2415米,清淤渠道8180米,维修供水建筑物28座,基本保证了正常的农田灌溉。
  三是狠抓扶贫开发工作,认真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年初确定的五竹镇黑鹰沟村、北寨镇郑家川村、七圣乡七圣村3个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村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0万元,整修了道路,建设维修了学校和村级文化阵地,改造圈舍发展养殖业。2002年确定的莲峰镇张家川村和祁家庙乡乔家沟村,经过两年的实施,已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并通过了市上的考核验收。同时,2002年7月份启动实施的世行贷款项目,已完成投资1341.18万元,其中去年完成投资1238.41万元,完成2次提款报帐,金额701.45万元。
  同时,社会帮扶工作成效显著。中央、省、地有关单位和友好合作城市天津市河西区派到我县开展帮扶工作的队员316名,全年各类帮扶物资、资金累计达到379.24万元。
  四是认真开展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县上将劳务输出作为组织群众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抗旱救灾、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输出劳务6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000多万元。其中组织赴疆拾花季节工7244人,实现劳务收入530多万元,人均738元。
  2、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全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是认真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了退耕还林4.5万亩和荒山造林5万亩的建设任务。同时,抓住秋季雨水充沛的有利时机,对历年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作进行了“回头看”和清查清理工作,对成活率在85%以下的地块全部进行了补植补造,完成补植补造面积17.75万亩。另外,县上还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从县城老君山到五竹镇年家寨南部15公里宜林区植树造林3112亩。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现管护面积39.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新增造林0.5万亩。组织人力开展了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工程,完成投资95万元,补种多年生牧草1000亩,并对1万亩围栏草场进行了牧草改良,全面完成了投资900万元、建设期3年的工程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市上验收。
  二是狠抓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和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采取人机结合、常年兴修和贷款机修的办法,全年累计兴修梯田1.08万亩,超额完成了1万亩的梯田建设任务。北寨镇的张家堡、马莲、祁坪、盐滩、郑家川5个村实现了整村梯田化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小流域治理。认真实施投资114万元的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4平方公里。认真实施总投资1552.6万元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骨干坝建设项目,2003年完成投资414.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9.5万元,建设了邱家川1号、大坪、柳林1号、姚集2号、坪塬、寺儿湾等6座骨干坝。其中邱家川1号和大坪2座骨干坝已建成,其余4座骨干坝混凝土工程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5月份可全部竣工。全力建好小水工程。完成了投资1012万元的人饮解困工程24处,解决了12个乡镇32个村103个社6212户3万人4026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工程已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完成了投资175万元的抗旱应急工程,新建水窖670眼;在会川东关村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完成集雨节灌水窖1000眼,发展补灌面积2000亩,农村非管网供水水窖1175眼,解决了4535人的饮水困难。完成了投资96万元的会川镇上水工程,埋设管道3.8公里。
  三是狠抓了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交通道路、城区供暖、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努力改善县城基础设施,重点抓了城区供暖体制的改革,对原集中供热服务中心的资产债务进行认真清理审计,成立了渭源蓝天供热有限责任公司,确保了城区居民的正常供热。对新西一路、北环路西段进行了拓宽改造。完成了灞陵桥一老君山公园、滨河北路、上集三角饮食市场的修建详细规划、《清源路街景详细规划》、县政府东侧住宅小区修建规划、县城道路网控制测量和道路竖向规划。年初确定的清源路拆迁改造工作,已对60户拆迁户的房屋进行了勘丈登记、测绘和评估。完成了县政府东侧公房的拆迁。完成了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了总投资1506万元的县城供水扩建工程项目的争取工作,已争取到位国债资金600万元,于12月9日正式动工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已编制完成了可研报告。
  在小城镇建设上,完成了小城镇建设项目的编制工作,完成了会川、莲峰、上湾地形图测量和总体规划编制,会川、莲峰、路园、五竹、北寨、麻家集、新寨、庆坪8个乡镇小城镇建设项目规划已上报市建设处。其中会川、五竹、路园、莲峰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
  交通道路在项目建设和争取上取得了新的成绩。对临渭路遗留工程进行建设,完成了庆坪上街口至韩家湾段4.5公里路基,完成了15公里道路占地的征地和拆迁工作。完成了西五公路莲峰河桥梁主体工程。对沈峡公路水毁路面及沿线设施进行补建。修建了西五公路防护、边沟衬砌等构造物工程。改建清源、锹峪、莲峰、祁家庙4个乡镇4条农路38.5公里,建成梁蛟公路4道涵洞及路基工程。
  邮政、电信、电力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建成了投资300万元的邮政大楼。完成了投资300多万元的莲峰、路园、五竹、会川等乡镇固定电话交换、传输扩容工程。移动、联通公司加强了基站建设工作,全县除锹峪、秦祁两个乡镇外,全部开通了移动通讯信号。全面完成了投资2541.万元的第二期农网改造项目,新建10千伏线路104公里,改造101公里,新建低压线路300公里,改造268公里,新建变压器92台,改造98台。
  3、建基地、创品牌,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洋芋产业继续得到加强。县上充分发挥“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推广种植良种洋芋,在20个乡镇建立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亩,在五竹、杨庄、会川等9个乡镇建立专用薯基地1.6万亩。五竹洋芋协会注册并取得“五竹牌”良种洋芋商标,良种洋芋的品牌效益已初步显现。为了保护“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品牌,我们进行了“渭源优质种薯”原产地标记认证申请工作,目前正处于公示阶段。同时,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要求农机、税务、交警、运管、工商等部门在9月到11月农产品销售的旺季严禁上路查扣车辆,特别是农用三轮车辆,保障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
  二是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得到提升。按照无公害生产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规范种植,提高中药材品质。建立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4万亩,在新寨、北寨等6个乡镇建立党参GAP示范基地1万亩。注册并取得了“条宝”牌渭源白条党参商标,申请了白条党参原产地标记保护,正在公示阶段。以县兴华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18户中药材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办厂等途径,不断改建厂房,扩大规模,更新加工设备,加工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中药材贩运户达到2600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
  三是以南山放养虫草鸡为主,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县上将南山放养虫草鸡作为一个大产业、大项目,积极争取注册了“南山”牌商标,狠抓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全县放养点达到485个,放养鸡达到103.44万只,收入2000多万元,纯收入400多万元。同时,重点建设了路园上坪、会川南沟、田家河汤尕沟、新寨东坡、北寨盐滩等5个草畜示范点。认真开展了动物防疫工作,平均免疫密度达到97%以上,耳标佩带率达到了95%以上。止年底,全县畜牧业产值9450万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378元。
  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发动广大干部捐资和开展义务劳动,进一步开发建设了灞陵桥—老君山公园,并积极申报争取国家AA级旅游景点,已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和国家质量等级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同时,邀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专家到我县实地考查,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初稿。
  4、认真实施“项目立县”战略,抢抓项目,建好项目,全县项目建设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对项目工作统筹规划,建立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县上成立了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个项目都有联系的县级领导,有做前期规划的部门,有积极衔接的项目责任人,做到项目有专人管理,专人衔接。同时,县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项目进展情况,研究项目衔接情况,使全县项目工作有序发展。全县筛选储备项目71个,列入规划并已争取到的项目共23个,其中国家投资4746.6万元。
  二是靠实责任,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工作,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对全县确定的68个重点项目,建立了项目责任制,全部靠实到县级领导、部门负责人和项目实施人头上,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在建的34个项目,总投资1.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341.2万元。
  三是努力优化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全县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个,签约资金6130万元,已到位资金2940万元;吸引、启动民间资本近5000万元。通过县外资金的引进和民间资本的介入,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建设,繁荣了商贸流通。
  5、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完善企业改制,全县城市经济工作有了较大突破
  一是重点对淀粉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工能力明显提高。晶浪、致远、鑫达3户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投入技改资金1200万元,提前检修,更新设备,使年加工生产淀粉的能力提升到1.5万吨。三家淀粉厂加工淀粉2200吨,比上年增长1倍,实现增加值285万元,上缴税金22.02万元。
  二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改制企业认真进行检查,妥善解决企业改制后拖欠“两金”、不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安置费等问题。清缴社会保险费19万元,督促发放职工安置费4万元。县兴渭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与路园镇盛家坪村钱家台社土地纠纷,经过认真协调,得到妥善解决。职工反映比较强烈的钢窗厂改制问题,经过认真调查,已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对供销、商业系统拖欠银行划转资产公司的呆滞贷款1271万元,申请进行了核销,为企业减轻了债务负担。同时,对《渭源县企业改制操作规程》进行了完善,提出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出让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增大了企业改制的公开和透明程度,我们审批了五竹、北寨、峡城、新寨4户基层供销社的改制方案。止年底,全县累计21户企业的改制方案通过审批,有14户企业已改制到位。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37户,累计达到1967户。新发展私营企业5户,累计达到25户。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金448万元。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3710万元。
  四是进一步优化环境,狠抓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紧紧围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危害较大的问题,我们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项整顿和规范工作,捣毁制假窝点4处,查办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508件,案件总标值52.8万元,查获假冒伪劣商品11大类132个品种。认真开展鼠药专项治理,全县检查各类门店、摊点822家,查获剧毒鼠药13种1.54万袋,剧毒农药458瓶。取缔无证经营门店38家,限期整改62家。
  五是狠抓就业和再就业,认真搞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大力开发支柱产业、盘活现有企业和繁荣商贸流通等办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2003年,全县各类企业的415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认真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全县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单位79个,参保职工1950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88个,参保职工5583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47个,参保职工1126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96个,参保职工3044人,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97名下岗职工按时发放基本生活费27.43万元,为348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22.3万元。努力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和小额贷款工作,共核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70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56万元。
  6、进一步加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力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金融运行平稳,保障了全县经济的稳健运行
  一是狠抓组织收入,全面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全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任务3495万元,比上年增长13.47%。在抓组织收入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严格按照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办事,按照“三定”方案组织征收,在组织收入过程中没有发生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
  二是厉行节约,保证重点支出。针对全县财政困难、资金调拨难度大的实际,重点保证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和重点项目经费的支出。专项款支出3606万元,占当年下达指标3574万元的100.9%。
  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制定下发了《渭源县乡镇财政体制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理顺了县乡分配关系。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进行统一发放,实行专项资金集中核算。
  四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国土资源有偿使用,不断增加土地收益。全县进一步加大清理整顿国土资源的力度,共排摸国有存量土地199宗,面积844.89亩。对其中38宗、187.22亩进行收购储备。同时,公开出让土地9宗,其中拍卖3宗,挂牌出让6宗,实现土地收益409.77万元。
  五是全县金融运行态势良好,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止年底,全县各项存款余额3.37亿元,比年初增加5727万元。发放贷款余额2.918亿元。
  7、维护稳定,协调发展,继续保持了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势头
  教育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继续巩固提高“两基”工作的基础上,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成了投资136万元的中小学危房改建项目上湾中学、锹峪二小教学楼,建设了投资281万元的清源一小综合教学楼和投资152万元的文化馆综合大楼。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狠抓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89%。全县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4万人次。全县高考上线考生1159人,上线率为72.57%。
  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适用科技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围绕洋芋、中药材、畜牧等产业,建成了11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点。制定《渭源县2003年科技项目计划》,编制了24个科技项目。开通了“渭源县科技信息网站”,大力宣传科技信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病虫害防治、暖棚养畜等各类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全年培训1020人。
  坚持求真务实,全面排查清理,夯实计划生育工作基础。
  按照打假求真、苦干实干、夯实基础的工作方针,认真排查清理,夯实人口底子。全县清理漏报人口7324人,清理假二女户736户,清理已婚育龄妇女漏统895人,清理假放环178例,假结扎255例,清理超生违育的干部职工402名。全年落实各项节育措施4943例,征收社会抚养费327.53万元。
  安排资金48.79万元为749户二女结扎户办理了养老保险。
  年底,全县总人口为350059人,计划生育率为75.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6‰卫生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县上下认真开展非典疫情的预防工作,拨付资金32万元,专门用于非典疫情防治,经过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防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开工建设了投资200万元的县疾控中心业务综合楼和投资120万元的县中医院门诊楼。实行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从2003年6月起,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划拨。
  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了防震减灾工作。投入专项经费1.2万元,建立震情测报网络,制定了应急预案。在10个乡镇设立水井和动植物监测点,使全县宏观监测点达到12个,切实加强了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
  积极构筑“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管理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全年共立各类刑事案件210起,破获154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87名。受理各类治安案件1105起,查处1102起,查处违法人员1230人。进一步加大禁毒工作力度,以禁种铲毒为重点,深入开展禁毒专项斗争。全年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起,缴获毒品1934.5克,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
  8、实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2003年,县上认真开展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确定工商、税务等16个职能单位和莲峰、会川、北寨3个乡镇为试点,审定公开事项内容,并予以公布。同时,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对行政处罚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8个方面20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了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反腐倡廉,切实加大反腐力度,止年底,监察机关立案查处4件,结案4件。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4

《定西年鉴-2004》

本书记述了2004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渭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