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作物品种与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作物品种与产量
分类号: S32
页数: 4
页码: 200-203
摘要: 迭部县境内农作物品种经过建县以来数十年的不断引进和更新,低产劣质品种已被淘汰,良种陆续引进推广,使各类作物的品种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982年县农科所在完成了对全县农作物品种普查的基础上,编写出《迭部县农作物品种手册》。据普查县内种植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3类41种,禾谷类31种,豆类5种,薯类5种;经济作物中油料7种,蔬菜23种,药材2种;饲料作物7种。这些品种中原有的本地农家土种已为数很少,多系逐年引进并适宜本地种植的新品种。
关键词: 迭部县 农作物品种 农作物产量

内容

—、品种
  县境内农作物品种经过建县以来数十年的不断引进和更新,低产劣质品种已被淘汰,良种陆续引进推广,使各类作物的品种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982年县农科所在完成了对全县农作物品种普查的基础上,编写出《迭部县农作物品种手册》。据普查县内种植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3类41种,禾谷类31种,豆类5种,薯类5种;经济作物中油料7种,蔬菜23种,药材2种;饲料作物7种。这些品种中原有的本地农家土种已为数很少,多系逐年引进并适宜本地种植的新品种。
  (一)粮食作物
  1.禾谷类:
  冬小麦共有7种,其中旧有的地方品种有老红麦、蚂蚱麦;逐年引进的有甘麦23号、陕农184、肥麦、武都5号、中引2号。
  春小麦共有11种,蜀万751、蜀万761、高原338、晋2148、临农14、渭春1号、渭春2号、绵阳11号、绵阳12号、科13、平凉36号。全系引进品种。
  青稞共7个品种,其中旧有的地方品种有长芒青稞、肚里黄;引进的有六棱青稞、藏兰青稞、牡丹青稞(黄青稞)、矮杆齐、紫青稞。
  玉米有金皇后、小金皇两个品种。
  养麦有甜养、苦养两个品种。
  糜、谷各有一个品种。
  2.豆类作物:
  蚕豆有白马牙蚕豆、红马牙蚕豆、羊眼蚕豆3个品种,均系本地品种。豌豆有大白豌豆、麻豌豆两个品种,均系地方品种。
  3.薯类作物:
  马铃薯(洋芋)主要有跃进、抗疫1号、四斤黄、小白花、长薯1号5个品种,多从临近地县引入。
  (二)经济作物
  1.油料共7种,其中油菜有小油菜、奥罗油菜、黄芥、78J一1、78J一2、78J一3(甘南1号)等6个品种;胡麻1个品种。
  2.蔬菜主要有大白菜、小白菜、油白菜、绿白萝卜、水萝卜、红胡萝卜、葱、韭菜、大蒜、结球甘兰(连花菜)、花椰菜(菜花)、球茎甘兰(苴莲)、芹菜、芫荽(香菜)、菠菜、西红柿、萬笋、长角辣椒、豆角、圆根、黄瓜、蕃茄、茄子等23种。3.药材主要种植党参、当归两种。
  (三)饲料作物
  主要种有燕麦、芫根、黄花苜蓿、紫花苜蓿、草木樨、聚合草、箭舌豌豆等7种。
  二、产量
  (一)粮食
  解放前粮播面积小,产量低,本地产粮不能自给,还要从洗、岷等地换取和购进补充。1949年境内粮播面积只有1.5万亩,亩产95斤,总产133万斤,农业人口人均产粮仅70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地方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产措施,并革除区内种植烟毒恶习,扩大粮播面积,粮食产量快速增长。虽然1958年〜1961年间曾经受过叛乱、严重自然灾害和“左”的影响,但粮食产量仍然增幅显著,至1962年建县时,全县播种面积已达8.64万亩,比1949年增长5.76倍;粮食总产达1217万斤,比1949年增长9.15倍;亩产141斤,增长148%。
  建县至1965年间,由于适当放宽农村经济政策,粮食产量持续上升,1964年平均亩产突破200斤,1965年总产突破2000万斤。
  1966年〜1980年间,受“文革”影响,“以专政手段办农业”和“大锅饭”的经营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本县粮食总产一直在2000万斤左右徘徊。农业基本条件改变不大,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只有风调雨顺的1975年,总产达到2345万斤,亩产283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1980年以后,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因部分高寒山村,经省、州批准退耕还牧,部分农田改种饲草,粮播面积减少,粮食总产连续数年降到1700万斤〜1800万斤。经过近几年采取稳定粮播面积、科技兴农等增产措施,粮食总产又回升到1990年的2250万斤,亩产281斤,和历史最高的1975年基本持平。然县境农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的制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产量经常上下浮动,从1962年〜1990年的29年中,粮食总产比上年减少的年份有12年,出现机率为41.4%。
  (二)油料
  解放前境内油料产量无资料可查。1962年建县时,全县油料播种面积1700亩,亩产只有34斤,总产5.79万斤。建县后油料生产得以重视,至1965年播种面积增到3100亩,亩产121斤,总产达到37.42万斤。比1962年增长显著,亩产增长3.56倍,总产增长6.46倍。
  1966年〜1986年20年间,油料生产出现长期徘徊状态,播种面积一直在3000亩左右,亩产常在100斤、总产30万斤上下浮动,灾年总产只20万斤左右。
  1986年以后播种面积增加到4000亩以上,产量逐年趋于稳定。至1990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达4500亩,亩产130斤,总产58.68万斤。比1962年亩产增长3.82倍,总产增长10.13倍。油料产量同粮食一样,除稳定播种面积、增施肥料等人为因素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的制约。
  (三)蔬菜
  建县后,原电尕农场组织劳力利用河滩地种植蔬菜,在解决自食用菜的同时供应县城职工。1977年农场被撤后,部分劳工转为菜农由电尕乡组建蔬菜生产大队,以种植蔬菜为主。其余农村种植小块菜地,主要用以自食或作饲料。1977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1793亩,产量1063吨。1980年以后随着城区基本建设的发展,部分菜地被征用等故,种植面积趋于减少,产量亦相应受到影响。1985年后,菜地虽未增加,但因实行联产承包制,并改进种植技术,采用塑料棚、地膜覆盖等先进工艺,蔬菜总产量仍有明显增长。199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只有612亩,比1977年减少1181亩,减少了65.8%;而总产量却达到1847吨,比1977年增长173.7%。
  (四)药材
  本县药材种植主要在实行计划经济时,为完成下达的药材种植任务而每年栽种数十亩至百余亩。最多的1980年栽种165亩,产量18.55吨。1985年以后因个体承包制在药苗培育、栽种技术、销售环节等方面受到条件限制,停止种植。
  附:历年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统计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