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4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42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迭部地处秦岭西延岷、迭山系之间的髙山峡谷之中。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处,北纬33°39'23"〜34°20'02"和东经102°54'54"〜104°04'33"之间。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岷县、宕昌县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省若尔盖县、南坪县接壤。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面积5108.3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52个村民委员会,243个村民小组,1990年共有人口9679户,50217人,其中:藏族35953人,占总人口的71.6%;城镇人口14619人,占29.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3人。辖区内设有省属企业国营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及其所属8个林场,州属麻牙园艺场。
关键词: 迭部县 地理概述

内容

迭部地处秦岭西延岷、迭山系之间的髙山峡谷之中。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处,北纬33°39'23"〜34°20'02"和东经102°54'54"〜104°04'33"之间。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岷县、宕昌县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省若尔盖县、南坪县接壤。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面积5108.3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52个村民委员会,243个村民小组,1990年共有人口9679户,50217人,其中:藏族35953人,占总人口的71.6%;城镇人口14619人,占29.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3人。辖区内设有省属企业国营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及其所属8个林场,州属麻牙园艺场。
  县城位于县境西部白龙江北岸,是1962年建县后垦荒拓建的山区新城。至1990年城区共设有党政军机关及企事业单位130多个,修建二至六层楼房30余幢,已建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设施基本齐备,商贾云集,店铺密布的林区重镇,成为迭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中心。
  迭部是甘肃省内一块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全境万山苍翠,松涛澎湃,绿水青山,浩翰恢弘。悬泉、飞瀑、神湖、水帘洞、秀峰、险峡,各种奇丽壮观的自然美景遍布全境,雪峰瞰云、千姿百态,雄伟壮观的迭山雄风;龙腾虎啸、碧波拍岸,泻珠溅玉的龙江英姿;碧镜映蓝天,青山照娇颜的山巅神湖;百花争艳、芳香四溢、百鸟争鸣、山泉吟咏的旷山原野;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博大的天然游乐园,有着开发旅游业的广阔前景。一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岷、迭山系南北隔江绵延对峙,峰峦叠嶂,巍峨恢宏。达拉河一水透穿岷山南北,是沟通甘川的天然通道。1935年和1936年,红军长征先后两次经由此道穿越县境北上抗日,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即在县境内。北部迭山主峰海拔4920米,为州内群山之冠,既是白龙江和洮河的分水岭,又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南部岷山群峰亦在4000米以上。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低的东部河谷海拔1500米左右。相对高差1000〜2900米,平均坡度为30〜35度。山体主峰裸露,阳面多草坡和农田,阴坡和半阴坡多为茂密的原始森林。全境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美。
  气候温和湿润,冬不严寒,夏无酷暑;春季风多雨少,秋季阴雨连绵。年平均气温6.7°C,夏季最高33.8°C,冬季最低零下19.8°C。年均降水量500〜730毫米。年均无霜期147天,年均日照时数2248.2小时,年均蒸发量1639.3毫米,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19.7千卡。因高山与河谷相对高差较大,气候的垂直变化显著,高峰常年积雪,河谷气温较高。区域性气温差异亦很明显,受地形影响,气温由东向西递降,东部河谷台地年内可种植两季或两年三季农作物;而西端当多沟却年内一季难能全熟,又因气候的多种差异较大,涝、旱、雹、低温等灾害较为频繁。
  迭部是块天资富饶,资源丰富的沃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中尤以森林资源为首要优势,是省内主要木材生产基地。全县林地面积281451.8公顷,占总面积的58.32%;森林覆盖率为54.4%,活立木蓄积量4670.9万立方米,其中县属林地面积70593.5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1206万立方米。据1989年对木本植物种类资源调查鉴定,县境木本植物种类有60科、123属、314种。其中主要乔、灌木树种约26科、53属、140种。建群树种以冷杉为主,占六成;云杉次之,占三成;桦、杨、栋、柏、油松占一成。
  白龙江干流在境内流长120公里,落差900米,坡降8.2%,平均径流量每秒钟80立方米。与两岸大小30条支流,构成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县境自产水15.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3.17万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21倍,属丰水区。地下水多以泉式潜流出现,径流量在5.23〜5.55亿立方米之间。水能蕴藏量为80.74万千瓦,只开发利用1.55万千瓦,仅占总储量的1.9%。
  全县土地实控面积为4825.73平方公里,人均土地资源144.2亩。耕地13.7万亩,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亩(净面积);常年播种面积为8.16万亩左右,其中山地6.72万亩,川地1.44万亩。有天然草场235.28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08.76万亩,占草场面积的88.73%。生长饲用植物31科、287种。理论载畜量26.79万个羊单位。
  野生经济植物和菌类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按经济价值可分11类,其中,1985年普查载入《甘南中药材资源名录》的702种中药中,县境生长545种,占78%;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主要中药中,本县有127种,占35%;另有动物类和菌类药材30种。储量大、经济价值高的野生经济植物和食用菌类,主要有沙棘、蕨菜、木耳、羊肚菌(狼肚)、珊瑚菌、猴头、蘑菇等,均系制作高级饮料的原料或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其中蕨菜、羊肚菌已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
  被列入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珍贵动物主要有羚羊、雪豹、金猫、梅花鹿、苏门羚、红腹锦鸡、雪鸡、水獭等21种,其中哺乳动物13种,鸟类6种,两栖动物2种。
  地下矿产资源已初步探明的有金、铜、铁、钒、锌、铝、钻、汞、锑、铀、煤、磷、碑、白云岩、石灰岩、陶土、冰洲石等17种,其中金、铀、陶土、煤、锑已开始得到开发利用。
  迭部这块富饶美丽的甘川边陲一隅,不仅有着悠久的古文化遗产,又闪耀着浓郁古朴、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的光辉。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在这片沃土上,既是历代地方政权与中原政权频繁纷争的要冲之地,又是古代氐、羌、鲜卑、党项、吐蕃、汉等诸多民族耕牧、徙居、融合、发展的摇篮。从县境内的数十处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遗存。有三国时蜀汉姜维屯兵的古城堡遗址,有北周、隋、唐时期建置的叠州、芳州及合川县、叠川县、常芬县、恒香郡古城堡遗址,有同期用于军防的古烽燧、墩台遗迹等。唐末文化衰落后,吐蕃统治时期因不重视历史资料的积累,在浩瀚的史册中很少留下记载,虽是一件无法弥补的遗憾,但勤劳朴实、勇敢倔强的藏族人民在千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创造并流传了很多传统的民间歌舞、音乐、民谣、谚语、神话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色彩浓郁、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还有民间虔诚信仰的敬佛、祭祀、膜拜、祈祷、守戒、抑恶、扬善等与民众习俗相关相融的宗教文化。县境自明、清以来创建的藏传佛教寺院33座。至1990年批准开放的寺院有20座,其中:格鲁派寺院14座,本教寺院5座,萨迦派寺院1座。
  震惊世界的红军长征,在迭部藏族人民中播下了信赖和希望的火种,并赢得了当地群众和上层人士让道、开仓、放粮,接济红军,支持革命的深情厚谊。又给迭部留下了珍贵的革命胜迹,留下了“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等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将成为激励后世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种信赖和希望的鼓舞下,终于1949年9月迎来了迭部地区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翻开了民族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迭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封建势力和旧制度的桎梏,步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明大道。
  四
  解放前的迭部,生产条件极为落后,自然资源均未得到开发利用。因历来地处省、州建置的边隅深谷,舟车不通,又加数百年土司制封疆自治、闭关自守,与外界交往较少。民众常因兵燹匪患、纠纷械斗、自然灾害、疫病等天灾'人祸的袭扰和折磨,生活穷困,难得温饱,苦不堪言,过着原始的农奴式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迭部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在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剿匪、建政,铲烟禁毒,平息反革命武装叛乱,开展反封建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40年来,迭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各项民族政策、经济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革除了陈腐观念的束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彻底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式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先后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新式农具,发展农业机械,培育引进良种,增施肥料,兴修农田水利,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增产措施和农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使全县农业不断挖掘增产潜力,得到较快的发展。至1990年粮食总产达到2250.26万斤,比1949年的133万斤增长16.9倍,比1962年1217万斤增长84.9%,比1978年1836.07万斤增长22.5%;油料总产58.69万斤,比1962年的5.79万斤增长10.14倍。
  县境林业,从六十年代开办国营省属森工企业起,相继设立8个林场,大量采伐林木,通过水陆远销省内外。至1980年,根据甘肃省委(1980)94号文件批准本县贯彻“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后,县办林业先后设立4个林场,经营林业生产。地企两家每年平均生产20万立方米左右的商品材,为国家建设和迭部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年迭部林业局年产值为1296.36万元,县办林业产值181.29万元。但迭部林区因过量采伐,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的问题已明显暴露,木材蓄积锐减,濒临枯竭,若不采取有效护林措施,必将破坏生态平衡,殃及后世,遗患无穷。
  牧业生产上,在继承和发扬本地藏族人民经营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良畜种,改善畜群结构,养护草场,加强疫病防治,改革经营体制,部分高寒山村退耕还牧等重要措施,使牧业得到稳步发展。1990年,全县牧业产值1023.0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36%;各类牲畜总数达到15.89万头(匹),比1949年增长5.4倍;比1962年建县时的3.07万头(匹)增长了5.18倍。年平均递增率为6.05%。
  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主要是1980年后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办以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企业经过深化改革,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调整管理体制,挖掘内在潜力寻求发展。至1990年共办有各类县办工业企业8个,乡办企业27个。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34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8.84%,其中县办企业产值1199万元,乡办企业1140万元。
  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显著。旧时迭部交通闭塞,舟车不通,靠盘山羊肠小道或悬空栈道通行,运输全靠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已得到彻底改变。如今公路纵横成网,主要沟谷都已修通公路。县境修有省道2条,境内长148.9公里;县、乡道路6条,长146.8公里;林区和矿区专用简易公路28条,长约463公里。12个乡、49个村委会、146个自然村通汽车。在白龙江和主要河沟上共修筑公路桥梁51座,其中永久性钢混桥梁44座。
  商业、饮食、服务业机构,至1990年已发展到542个,从业人员1117人。其中全民所有76个,集体所有53个,个体有证网点413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78.54万元。社会商品纯购进301万元,社会商品国内纯销售1970.95万元,社会商品年末库存1080.02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41.9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7.92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建国后从零起步,得到快速发展。至1990年全县建有各级各类学校102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九年制学校2所,在校中学生1898人(内有省属企业自办职工子弟中学2所,学生848人);小学96所,在校学生5586人(其中省属企业自办2所,学生82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2.2%。共有中小学教职工573人,其中:中学教职工197人,小学教职工376人(内有省属企业自办学校中学教职工75人,小学教职工93人)。建有科级文化事业单位6个,乡办广播站9个,电影放映站(队)21个;建有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和差转台35座(其中省属企业自办11座)。全县共建有卫生医疗机构20个,有医务人员234人,设有病床203张,每万人占有病床40张;其中省属企业自办职工医院2所,有医务人员157人,设病床140张。
  在建国后的数十年中,迭部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山沟,已建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山区。总结四十年发展的曲折道路,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将会在今后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迈出更加稳健地步伐,取得更为辉煌的成果。
  附:迭部县有关年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迭部县有关年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
  注:1978年各项产值指数按70年不变价计算;1985年产值指数按80年不变价计算;1990年产值指数按当年现价计算。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