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22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01
页数: 8
页码: 777-784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玛曲县的科学技术。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

内容

第一节机构
  1958年始设,当时称“玛曲县科学研究院“。1964年撤销,业务归口到县计划委员会。1977年8月280,正式成立县科学技术管理局。1982年撤销县科学技术管理局,更名为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年7月30日,县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与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对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85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县政府院内搬迁到建设路11号,占地面积14260平方米。1986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科委下设“能源站”,为事业编制。截至1990年底,县科委、科协共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人,中专文化程度7人,高中文化程度1人,初中文化程度2人;中级职称获得者2人,初级职称3人。
  第二节科技队伍
  1953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工作,随行2名医务工作人员;9月中共中央慰问团巡回医疗组来玛曲巡回医疗后,留下6人在玛曲工作,成为玛曲最早的科技人员。1956年,随着玛曲县卫生所和玛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的建立,科技人员增加到20名。其中卫生所14名,兽医站6名。1958年县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后,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刚开始时以科技小组和科研小组的形式存在,并通过补充每年分配的大中专学生和大量选派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到外地学习,使玛曲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开展“科技兴牧”活动,并将发展科学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和玛曲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提高知识分子的各项待遇,吸引了众多的知识分子来玛曲工作。截至1990年底,全县共发展到科技单位13个,包括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草原站、县水电队、县卫生局、县气象局、县科委、县工交局、县邮电局、玛曲渔场、县牧机厂、县农机局、县水文站、县地震办公室等,共有科技人员434人,其中有高级职称人员4人,中级技术职称36人,初级技术人员156人;畜牧系统有科技人员64人,占全县科技人员的14.7%;卫生系统的科技人员有96人,占全县科技人员的22.1%。
  第三节科研成果
  自1958年玛曲县设立第一个科研机构——“玛曲县科学技术研究院”以来的30多年里,经过全县科学技术人员的辛勤耕耘,截至1990年在畜牧、草原及其它诸多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畜牧业科研
  (一)畜牧研究
  1、1964~1978年,对玛曲县引进德国美利奴、考力代,苏联茨盖等种公羊对藏系绵羊进行改良研究获得成功,但改良的绵羊由于不适应玛曲牧区管理原始、粗放和高寒的自然条件,死亡率较高,被牧民群众逐渐淘汰。2、1974年由县牧医站承担的“玛曲县牛羊肺线虫调查与研究防治”,获得成功。
  3、幼畜拉稀防治研究:由县牧医站组建研究小组,通过调査和微生物培养, 搞清了病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办法。
  4、藏兽医方剂的研究:60年代未与70年代初由县牧医站组建研究小组,获得很大进展,近40多处方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5、牦牛选育实验:1976-1980年由县牧医站研究小组进行,并获得成功。
  6、牛羊肝片吸虫防治:1977〜1979年由县牧医站组建防治小组研究,此项课题获首届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7、沼泽淤泥积水草地螺虫的调查:沼泽淤泥积水草地是肝片吸虫中间宿主锥实螺滋生地,1979年11月甘肃省民航局在省、州、县畜牧局和草原站的协助下,完成实地调査,为大面积飞机喷洒药物进行灭螺提供了科学依据;1980年7月在曼日玛地区,首次采用飞机喷洒“血防67药粉”进行沼泽草地灭螺,取得较好的效果。
  8、藏兽医翼首花麝香汤剂防治口蹄疫病的实验:1977年在索南木的主持下,用翼首花麝香汤剂防治口蹄疫病的实验,具有一定疗效,至今在牧区应用。
  (二)草原研究
  1、草原灭虫、灭鼠试验:为1971~1979年全县的重点科研项目,经过试验,基本上控制了虫、鼠灾害。
  2、草原喷灌实验:1977年由县草原站组建科研小组,承担此一实验。通过引进喷灌机和喷灌后草场植被的变化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全县的推广利用打下了基础。
  3、聚分草的快速高倍研究实验:1980年由县草原站承担进行,经过试验, 提高了单株繁殖,为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足够的种苗。
  4、当地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的人工选育研究试验:1980年由县草原站组织进行,通过对当地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的人工选育,提高了它的生产能力,掌握了第一手栽培技术,为玛曲县的草原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5、扬铡草机的研制,1980年由县牧机厂研制成功。
  6、“玛曲县草场资源调查与区化”课题研究:1982~1985年由县草原站李守虔等完成;该项课题1989年获甘肃省资源调查和区划成果二等奖。
  7、尼玛乡5000亩牧草引种及训化试验:由尼玛乡和县草原站协调完成。
  8、关于改良退化草场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研究:1985~1989年由县草原站组建科研小组完成此项课题。具体研究项目:提高退化草场优良牧草生产量的探讨;提高百亩草场产值收入的探讨;提高牧草利用率的探讨;提高饲料——
  畜产品转化率的探讨;降低畜产品成本的探讨。使改良后的草场可食牧草产量由现在的150公斤/亩提高到700公斤/亩左右,为未来草原科研转移到引种训化优良牧草,合理利用草场上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其它科研
  (一)高寒地区虹鱒鱼养殖试验1977年由玛曲渔场组织技术人员阮亚寿完成,因此,阮亚寿得到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的表彰奖励,1989年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二)高原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实验1979年由科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马玉兰、罗培二人完成。此项实验的完成,为海拔3470米以上玛曲地区的蔬菜种植,铺平了道路,经1983年8月鉴定此项试验技术获甘南州科技成果试验、推广三等奖。
  (二)风力发电试验1983年由县科委引进完成fd1—6—60瓦和fd2—100瓦风力发电机与电视机、电炉、收录机、奶油分离机配套组装,推广试验。
  (四)"玛曲县牧业气候资源分析与牧业气候区划”课题1982〜1985年由气象站承担完成,1988年获得甘南州首届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废气涡轮增压器在高原地区柴油机上的应用试验1985〜1986年由县农机推广站试验组完成。
  (六)太阳能浴池实验1985年由县科委组建科研小组完成,并获得越冬实验成功和鉴定验收,取得高原太阳能浴池的第一手科学资料。
  (七)玛曲地区I型II型太阳型应用实验1986年由县科委组建科研小组,引进河北省第四机械厂生产的I型II型太阳灶试验,经过2个季度的实际使用试验,获得成功。
  (八)组装太阳能发电试验1986年由县科委组建科研小组完成。通过组装太阳能fd—d型灯,60X2.5瓦30台,达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它既可照明又可带动收音机、录音机工作,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
  第四节科技推广
  玛曲县的第一个科研机构虽成立于1958年,但各项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从60年代开始的,截至1990年底玛曲县州列、县列科技项目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共计39项,主要分为太阳能的利用推广、农牧机械的推广等。一、太阳能推广
  玛曲县是一个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辐射量强,年总辐射量为13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31.9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7%。因此,1979年县科学技术管理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高寒地区塑料大棚栽培蔬菜技术获得成功,1981年在县人武部等单位、个人开始推广应用,效果良好。1984年在甘肃省科委的支持补贴下,克服思想认识上的困难,玛曲县民族中学建成全县第一栋太阳能采暖办公室。1985年县科委进行太阳能浴池实验,并向全县开放。1986年,县科委引进河北省第四机械厂生产的I型、II型太阳灶,推广到尼玛地区,并于同年组装30台太阳能fd—d型灯推广到全县,它既可照明,又可带动收音机、录音机工作,深受广大牧民群众的欢迎。截至1990年,太阳能的采暖利用,已在玛曲县干部职工以及牧民群众中形成共识,纷纷修建太阳能采暖大楼和太阳能采暖房,成为全县基本建设中的新气象。
  二、风力发电机的推广
  玛曲县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风力资源相当丰富,全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为57.8天,最多大风日数可达140天,年平均风速2.4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6米/秒。为此,县科委在1983年从内蒙古引进fd—4型2千瓦风力发电机1台,在尼玛乡试装发电,经使用运转良好,供电正常,牧民群众接受极快,继而又引进fd-4型2千瓦,fd-3型1千瓦风力发电机34台,在全县推广。
  三、农牧机械的推广
  玛曲县的农牧机械是从1960年开始全面推广的,当时主要以拖拉机、收割机、饲料粉碎机等农机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牧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牧机械的推广利用,更是深入牧村。截至1990年全县活动棚圈、奶油分离器等已成为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用具。
  四、燕麦草的种植推广
  玛曲县的牧草种植是从1959年开始的,经过1961、1962两年的普及,种植燕麦草成为牧民群众抗灾保畜,安全过冬的重要措施,截至1990年,全县各乡均有大面积的燕麦种植基地。
  五、人工牛黄种植的推广
  人工牛黄种植的推广,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时由于牛黄是一种名贵紧俏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标价很高,为此,玛曲县兽医工作站根据畜牧业县的实际和为了增加牧民群众的收入出发,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人工牛黄种植工作,收效显著,普遍受到牧民群众的欢迎,截至1990年,全县各乡村均得以普及推广。
  第五节科普宣传
  建政以前,玛曲以一个“政教合一”的原始部落社会存在,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因此,在建政后的一段时间内,牧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接受抱有敌视态度,拒绝接受。比如1956年全县发生口蹄疫后,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宁可看着牛羊一头一头地病死,也不让工作组给牛打针治疗,并愚昧的认为“一是(他们)经念得不多,善干得少,是上天的惩罚;二是认为打针后,牛羊肉就会变味,吃起来不香”等。1958年随着平叛、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和人民公社化的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才深入各乡村,同时在尼玛、采日玛、阿万仓、齐哈玛等乡成立了科普协会,专门进行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六十至七十年代,虽然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牧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的各种活动,从未间断。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科学春天的来临,全县的科学普及与宣传工作蓬勃发展。1981年县科技管理局为此筹办了“玛曲县科技阅览室”,9月正式向全县开放,内放各类报纸70余种,并配备专门的资料员进行管理。同时,县科技局协助中、小学开展了数学、物理竞赛活动,极大地培养了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风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1982年,为了使牧民懂得科学养畜的方法和重要性,县科技局岀版编印藏文不定期刊物,向广大牧民群众推广科学养畜等知识,并于1984年3月7日〜15日,会同县文教局、县电影公司、县医药公司等单位,赴阿万仓乡、采日玛乡、县畜牧试验站和尼玛乡的贡玛等地进行为期9天的科学技术普及和文化教育宣传,以及送药上门的活动,深受广大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此次活动总共印发宣传资料400多份,放映草原季节畜牧业、黄牛改良等科教影片20场(次),观众达2809人(次),加强了普及与宣传的深度、广度、力度。同年7月,县科委根据玛曲实际,对县民族中学首届毕业生进行培训,传授牧业科技常识,比如《县境自然概况》、《县境畜种资源》、《家畜传染疾病》、《家畜寄生虫病》、《家畜普通常见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家畜疾病及新方法》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86年,为了进一步普及和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县科委利用全州在碌曲尕海乡和玛曲县尼玛乡召开的“牧民生产生活用品展销大会”期间,组成科技咨询服务组,岀动科普宣传车,通过广播宣传,讲解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的前景,以及它们可以转化为电力等其它能量的科技知识,并配合展出新能源图片和10多种产品,前后听讲者和观众达5200多人次,其中洽谈业务、购买产品、定购货物、认真请教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知识的有373人次。1989年1月14日〜15日,经县科委牵头,在县城举行大型的“科技兴牧”宣传活动,展出玛曲县近年来发展开发的一些项目和产品,如皮夹克、牛羊毛地毯、混合饲料以及实用科技图片,咨询和发放宣传品人次达到12700人次。截至1990年玛曲县的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经过开展咨询、服务宣传、科技扶贫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时学科学、爱科学,进行科学养畜活动蔚然成风。
  第六节科学技术协会
  —、科协
  根据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召开地(州)县科协代表大会”的要求,经中共玛曲县委批准,于1982年7月27日~30日在县城召开“玛曲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来自知识界的5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和任务的同时,选举产生以陈有信为主席,杨应瑞、索南木(蒙)、杨耕程、李慕舜为副主席(兼任秘书长),马华龙、王志一、孔庆良、阎振基、华尔贡(藏)、孙延安、李清亮、范有源、杨兆林、张国相为委员的玛曲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同时确定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对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学会介绍
  (一)草原畜牧业学会
  该学会是一个跨行业、多学科,包括草原、兽医、气象、水电等部门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81年6月28日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6月30日闭幕。会上37名代表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由18名成员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确定以周景明为理事长,索南木(蒙)、刘雄、张国相、任殿举、徐炳生、徐振芳为副理事长,李慕舜为秘书长,李守虔为副秘书长的常务理事会,进行畜牧业科研活动。1983年4月11日〜14日,召开第一届年会,54名会员参加会议。会上交流学术论文及科研报告14篇,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及人员变动的原因,选举产生以张国相为理事长,王建德、徐炳生为副理事长,李守虔为秘书长,孙延安为副秘书长的第二届理事会。1988年1月,县草原畜牧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会上交流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及研究报告,同时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由李慕舜任理事长,王东元、李玉清任副理事长,杨振宇为秘书长。
  (二)会计学会
  该学会是玛曲县金融财税管理部门及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82年5月20日成立,选举产生以阎振基为理事长,马华龙(回)、罗赛(藏)为副理事长,陈太安为秘书长等11名人员组成的理事会。同时,聘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郭永福为名誉理事长,开展学术工作。1987年5月,会计学会召开第一届年会,选举产生以荣言道为理事长,任加木为副理事长,张佩孝为秘书长的第二届理事会。
  (三)数学学会
  该学会是由县中学、县民族中学、县城关小学数学教师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前身为“教育学会”,成立于1982年7月20日,由杨耕程等9名人员组成第一届理事会。杨耕程任理事长,次知木任副理事长,范有源任秘书长,组织数学交流和全县的数学竞赛等活动。1986年9月21日召开第一届年会,遂更名为“数学学会”,李柏林任理事长,杨喜德任副理事长,朱玉良任秘书长。会上决定成立一个数学咨询服务部,具体为全县各有关部门提供数字信息、数据及数学辅导等。
  (四)工艺美术协会
  该学会是由玛曲县工艺美术及书法爱好者组成的工艺美术性群众团体,成立于1987年6月5日,选举王永久为理事长。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