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6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舞蹈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6
页码: 1485—1490
摘要: 甘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特别是藏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甘南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地域不同,其形式、风格亦不同,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关键词: 民间文艺 民间舞蹈

内容

甘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特别是藏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甘南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地域不同,其形式、风格亦不同,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一、卓
  为夏河、碌曲、玛曲等地广泛流行的舞蹈,尤以拉卜楞地区盛行。其动作主要有左、顺、开、屈、颤、甩、俯7种,音乐旋律多为欢悦、明快、抒情、悠扬,歌词内容多为祝福吉祥、赞美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及颂扬佛法圣明、怀念父母亲朋等,表演场地不拘场院、地头、路边,人数不限多寡,参加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边舞边歌,气氛和谐热烈,自娱自乐。每到高潮时,男女双方则各拉队伍,组成舞阵,相互挑战,情绪盎然。即将结束时,在场人员几乎全部参与,几无所剩,以祝愿吉祥的“扎西、扎西”之舞宣告收场。
  二、“多地”类
  “多地”即舞蹈之意,此类舞蹈流行于州内舟曲、迭部以及武都、四川南坪等藏族聚居区,是当地藏族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民俗等传统节日活动期间跳的舞蹈。此舞有10多种之多,风格各异,群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流传甚广。
  赖萨多地系逢年过节时跳的年节舞,以祝福为主要内容,融诗、歌、舞为一体,舞队连臂牵手,挪步踏歌,肃穆典雅,以心起舞,以情踏歌,心、情、舞相交织,动作整齐划一,场面宏伟壮观。
  格班多地系年景舞,俗称“丰收舞”,汉族人又称“乐乐舞”(因其歌中有“罗、罗、罗”衬词),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庆丰收时跳(灾年或欠收年禁跳),是当地古老的原始舞蹈之一。盛行于舟曲八楞、武坪、三角坪3乡的村寨。其歌内容多为“创世纪”诗,包括民族演变发展史、村史、山河史、农时节令、十二生肖、动植物生长规律、农耕技术、天文地理等无所不容。歌词成套,可唱几天几夜。其目的在于用歌舞的形式向后代传授前述一切以及对先辈的纪念。音乐以酒曲为引子,随着舞蹈的行进,有踏歌曲、叙事曲接续其后。曲调虽大同小异,但各村自有其专有曲调,不能相互挪用,否则被人耻笑。舞步以挪、蹲为主。
  贡边多地新称“采花节舞”,系舟曲博峪乡独有的民俗舞。此舞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傍晚,由父兄陪同着年轻姑娘进山夜宿时及清晨采集达玛梅朵(枇杷花)下山后于归途上和回到村寨里列队跳的对歌舞蹈。此舞一般不表现爱情,纯系女性舞蹈。舞姿稳健优美,肃穆庄重,以横挪步悠摆、双膝半蹲为其主要动作。采花归来的姑娘齐集打麦场,各自围成小圆圈,展示各自舞步,蔚为壮观。
  萨热多地多译作“马铃舞”,流传于舟曲、迭部等地较为古老的娱乐性舞蹈。此舞系男子集体舞(也有个别村寨为男女混合)。场地一般在打麦场,舞者手持大小不一的1串马铃甩节舞蹈,也有同时将马铃系于脚脖上顿足踩节旋转腾跃的。歌与舞无节拍关系,先对面站立两排,唱颂歌抒怀之后再甩铃击节而舞。
  朱玛多地即“猴子舞”,为迭部、舟曲高山林区普遍流行之舞蹈,男子单人或双人表演,多为生活模拟动作,滑稽幽默,富有杂技色彩。
  玛谐多地简称“玛”,又称“武舞”或“摆阵舞”,此舞以礼祭、摆阵、战斗、比武的全过程来再现古代部族间的战争情形。动作以屈步行进为主,组合有侧身躬腰、持兵器窥探、冲杀、躲闪、射击、操练等动作,舞蹈语汇简朴,结构完整,有人物角色(军师、将领、军官、士兵)和故事情节,且需化妆,头戴面具,手持道具(军旗、火枪、马刀、矛、五尺棍、弓、箭以及拂尘等)。表演人数不限,少则百人,多则数千人,表演场地一般在广场。无弦乐或吹奏乐器伴奏,只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掌握节奏,并伴以“哈、哈、哈”、“阿,格咳”吼喊或呼声,以制造气氛。
  姜拉多地又称“嘉热”,流传于迭部县的洛大、麻牙、腊子、桑坝和舟曲县的曲瓦、巴藏、憨板、立节、峰迭等地。此舞自始至终以圆圈舞场面舞动,舞者连臂拉手或靠肩套臂,先领唱后同时起舞,以平踏挪步、双脚蹿跳步、自由摆动步为主要动作。演唱内容极其丰富,有创世纪史、民族史、村史、文化风俗史等,有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动植物生长规律、农耕、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等,无所不包。在逢年过节或庆丰收时集体跳此舞,以女性为主。高潮时,男性在外围起舞助兴。
  三、尕巴类
   “尕巴”意为“欢乐者”或“快乐的人们”。该类型舞蹈主要流传在迭部县尼傲、旺藏、卡巴等乡村,其形式有数十种之多。
  夏珈琼谦意为“众鸟之王”或“大鹏金翅鸟”。此舞于每年农历十月中旬至腊月岁末当地盛行的传统节日“供食节”(具体时间各村不一)期间表演,舞蹈结构完整,动作组合和谐舒畅。以甩晃手臂、单腿直立、蹁腿甩、跨跳、蹦跳转、平脚碎步转为其主要动作,以“大鹏展翅”、“孔雀戏水”、“梳理羽毛”、“碎步蹦跳旋转”为主要舞姿特点,扮演大鹏者为当地剽悍强壮且有娴熟技能之男青年。一般讲究舞者自始至终转够九九之数的圈方能与众人合舞。
  额班恰意为法师舞。流传于迭部、舟曲,以驱邪镇魔、娱神禳解、消灾灭难、祈吉求福为其动机和目的。此舞是供食节的开场节目。苯教法师头戴法冠,身披斗篷,手执法铃,在鼓手、镲手的簇拥下,面对家神颂经祈祷之后起舞。以跨腿旋转、蹁腿抬步、商羊腿旋转、挥篷展手为其主要舞蹈语汇。此舞舞姿舒展、气势威武、步伐豪迈,在特定气氛中,有一种震慑感。
  恩白召意为猎人舞,流传于迭部尼傲、旺藏、卡坝等地。此舞以间舞形式穿插于说唱之间,形式独特,有角色3人(2猎人,1喇嘛),是歌舞与道白对话、喜闹剧、众口相声的巧妙组合,为尕巴舞会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勋白召意为青年舞,多表现男性青年好强斗胜的性别、性格特点。夸张的道白语言、歌词动作,故意跑调的音韵、大跨步大起跳的舞姿是其幽默风趣的主要特点。一般由4人表演,系尕巴舞会的必演节目。 郭吉相茂哇意为“熊抬杠”,又称“熊耕地”,流传于迭部、舟曲部分村寨。二青年扮演熊(身穿熊皮、头戴熊头标本),驾犁拉套,二青年饰演夫妻。此舞表演形式繁多,综合舞蹈、说唱、相声、笑话、喜剧、哑剧等多种表现形式,极为幽默风趣。舞蹈语汇简单,以顺手顺脚蹁腿、胯部左右摇摆为动律特点,夸张性的生活、生产动作(如捻线、耕地等)较多,具有活报剧色彩。
  四、阿迦类
  主要流行于卓尼、临潭、迭部、舟曲的藏族聚居区,各地表演风格略异。此舞的表演场合一般在室内,其舞蹈动作近似锅庄舞,舒展优雅,曲调平稳徐缓,舞蹈动作中因穿插敬献哈达的意味,故以双手平托向上的敬献动作最为典型。是藏族婚礼歌中穿插的一段歌舞。
   五、法舞类
  此类舞系专门在寺院跳的戴面具舞蹈,其动作复杂粗犷,演员身着法衣,普遍用鼓、钹等打击乐器、法号和海螺等伴奏。法舞在迭部、舟曲一带称为“巴谦”,分为2种。其一为格鲁派寺院的“巴谦”,另一种为原始土著苯教寺院的 “巴谦”,动作与套路和前者无大的差异,但其舞行方向则是逆时针方向。夏河拉卜楞寺院的“谦木”有专门以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组成的“道得尔”乐队伴奏。乐队有专用的乐谱、曲目。法舞种类很多,分文、武两部分。文有静舞、教内舞、密咒舞、专一性舞;武有勇士舞、女勇士舞、怒神舞、微怒神舞、甚怒神舞等,总计360种之多。格鲁派寺院多以跳本尊护法神舞、妙吉祥文殊舞等为主。法舞舞曲与格尔和藏戏舞曲较相近,但节奏较为明快,旋律进行中夹杂一些神秘的成分。
  六、沙目类 是流行在卓尼县东路藏巴哇、洮砚、柏林一带的民间歌舞。因其使用的道具巴郎鼓为打击乐尤具特色,所以又称其为“巴郎鼓舞”。其舞自农历正月初五日始跳,正月十五日结束,此舞除在本村跳,还与外村交流,分主客两队,先唱序曲“吉柔”,接着跳“苦松加里”(意为跳三圈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各跳3圈。接下来边跳边唱“沙娄梅楼”,以下依次跳唱“春牙撒”、“春柱”、“尼给刀羊”等。吃饭、饮酒时穿插“龙够”、“撒玛鲁”(饭歌)、“扎玛鲁”(茶歌)等,最后跳“盖路”(结束曲),互相道安告别。沙目舞动作粗犷健美,主要贯穿动作有踏步平迈步、双腿蹲跳、单腿跳、双腿颤动、左右摇摆等。
  七、土族舞蹈
  生活在卓尼县勺哇、康多一带的土族,其语言虽被当地藏族基本同化,但仍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换帽子舞”与“鼓舞”就是流传在土族民间的舞蹈。“换帽子舞”是土族人民喜庆节日或酒会上在室内表演的舞蹈,有男演员6人参加,边舞边唱,每唱完一段词后,互相换帽子,舞蹈动作诙谐风趣,歌词大多是祝福性的。“鼓舞”与“沙目”大不相同,该舞可在露天表演,也可在室内表演,视表演者人数而定。演员一手拿鼓,一手打灯笼,边跳边唱。歌词内容丰富,一首两段,每段三句,一问一答,即兴编词。节拍规整,速度适中,旋律进行具有藏族“弦子舞”的风格,可舞性很强。
  八、汉族舞蹈
  州境内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在舟曲、临潭、卓尼、夏河县,较为普遍和典型的是社火秧歌舞。其舞蹈多来自外地,后经本地的再创作形成。
  颇具地方特点的有龙灯舞、旱船舞、毛熊舞、狮子舞、踩高跷等。在舟曲还有较为独特的《海蚌戏水》、《放风筝》、《担水》、《霸王鞭》等节目。这些秧歌舞大都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由各村的社火队游街串巷演出,为春节社火活动的主要节目。九、巫舞 是原始宗教遗留下来的流行于民间的由从事迷信活动者跳的“神舞”。舞者身穿法衣,左手持一单面着皮鼓,鼓柄上套许多小铁环,右手持一弓形鼓棰,由击鼓、摇鼓及浑身剧烈抖动汇成整套动作。巫舞有舞曲,边跳边唱,曲调高亢激烈,旋律奇幻莫测,节奏紧迫,令观者紧张、恐惧。其歌词内容几乎全是封建迷信、荒诞不经的。临潭、卓尼一带群众有“跟上好人学好艺,跟上师公子(巫)跳假神”的俗谚,斥其虚幻、荒诞。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赖萨多地
相关专题
格班多地
相关专题
贡边多地
相关专题
萨热多地
相关专题
朱玛多地
相关专题
玛谐多地
相关专题
姜拉多地
相关专题
夏珈琼
相关专题
额班恰
相关专题
恩白召
相关专题
勋白召
相关专题
郭吉相茂哇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