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一类调查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099
专题名称: 森林资源一类调查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379.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79年,正宁林业总场历时58天,设置固定样地54个,其中林分19个,疏林地3个、灌木林地9个、未成林造林地2个、荒山荒地3个、非林业用地18个。1988年又进行 一类调查,历时3个月。设置固定样地47个,其中林分25个,疏林地3个、灌木林地8个、未成林造林地4个、荒山荒地7个。设置成数样点215个,其中林分113个,疏林地12个、灌木林地12个、未成林造林地15个、无林地38个、非林地25个。1991年5月,县林业局组织2个调查组,对县属农区森林资源进行一类调查。按照技术规程,非天然林区为第Ⅲ副总体,样地间距4千米×8千米,每个样地面积1.2亩。调查历时2个月,共设置28个固定样地,其中林业用地样地16个、非林业用地(农田、牧地及其他用地)12个。 在林业用地样地中,宜林地9个、灌木林地2个、有林地4个、未成林地1个;在非林业用地样地中,农用地9个、“四旁”树3个。1996年5月至7月,县林业局组织2个调查组,历时34天,对1991年开展的森林资源一类调查进行复查,所设置的28个样地均达到复位要求,样地复位率100%;复位样木52株,样木复位率100%。与1991年相比,林业用地样地增加到17个,其中1个未成林地变为有林地,使有林地样地变为5个;1个农用地弃耕为宜林地,宜林地样地变为10个。至此,17个林业用地样地中,有林地5个、灌木林地 2个、宜林地为10个;11个非林业用地样地中,农用地8个、“四旁”树3个。2001年5月,县林业局组织调查组,历时67天,对1996年开展的森林资源一类调查进行复查,所设置的 28个样地均达到复位要求;复位样木223株,样木复位率100%。与1996年相比,林业用地样地降低到15个,其中有林地样地5个,未成林地样地1个,灌木林样地2个,宜林地样地7个;非林业用地样地13个,其中农用地样地11个、“四旁”树样地2个。2006年5月,县林业局组织调查组,历时35天,对2001年开展的森林资源一类调查进行复查,所设置的28个样地均达到复位要求,样地复位率100%;复位样木188株,样木复位率100% 。 全县28个样地,有林地样地18个 (其中乔木林样地4个、疏林地样地1个、灌木林地样地2个、未成林造林地样地2个、宜林荒山样地9个);非林地样地10个 (其中耕地样地 7个、水域样地1个、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样地2个)。地类发生变化的样地有5个,其中4136号和4169号上期为耕地,本期为未成林地,原因是退耕地造林。4117号上期为未成林地,本期为宜林荒山。样地内乔木林面积占40%,根据面积优势法确定为宜林荒山,变化原因为造林保存率不高。4167号上期为耕地,本期为乔木林 (经济林),变化原因是种植结构调整。4165号上期为乔木林,本期为宜林荒山,与上期资料对比发现样木数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而且有林地面积只占30%左右,按细则要求只能按跨角林调查,地类为宜林荒山。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