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杰,民国二十二年(1933)正月生。宫河镇北堡子村人。早年曾从事公职,1962年后回乡务农。1987年,他放弃舒适美满的家庭生活,看中本村20多公里外的一处坡陡地薄、杂草丛生、荒芜多年的箭杆岭,和村里签订为期15年的承包合同,决心用晚年的余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刚开始,他的举动不仅引起别人的讥笑和嘲讽,而且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面对各种议论,他处之泰然,决心未变。1988年春,姚世杰拉上架子车,装着铺盖卷、镢头、铁锨,一个人来到箭杆岭。从此,他扎下根来,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回到山上临时挖掘的窑洞里。渴了,他喝几口冷水;饿了,啃几口干馍;困了,啜一口烧酒,终年过起“山顶洞人 ”式的生活。为了到断崖下的沟底植树,他先在腰间缠上绳索,又绑到崖头的树上,然后下降到沟底,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为了科学治理箭杆岭,他不顾年迈、记忆力差,报名参加中国农函大学习。白天,他治理荒山;晚上,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钻研农作物及果树栽培学。掌握了种田栽植技巧后,姚世杰看自己势单力薄,每天累死累活,平地进展缓慢,于是就拿出家里的2万元积蓄,出钱雇请民工进行大规模的削山整地。在打埂平地过程中,他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把能种粮的地修成梯田种粮,把能栽植的荒沟荒坡挖成林带或育林坑,植树种草,使山水不下沟,沟水不入河。姚世杰采取以山养山的办法,将每年山上靠种植烤烟、西瓜和饲养猪、兔的所得都投资到山上。至1993年底,累计投资4万多元,挖林带250条、育林坑11.2万个,栽植刺槐16万株,梨树1万株,修整汽车公路1.5公里,平整的150亩梯田全部达到保肥、保土、保水。昔日人迹罕至、荒草丛生的箭杆岭,治理后绿树成荫,变成以林为主、农副牧兴旺的 “宝山 ”人称“刮金板”。1993年12月14日,《甘肃农民报》以“箭杆岭上的活愚公”为题,报道,了姚世杰的事迹。1997年3月,姚世杰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去世。他去世后,仅空白酒瓶,就拉了3架子车。袁生祥袁生祥,永正乡人,出生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小学文化程度,1954年参加工作,1956年入党。1988年,他已经55岁了,被组织上任命为榆林子镇土地管理员。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克服文化程度低、年龄大记性差等不足,坚持学习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很快熟悉了土管业务。为了摸清所辖区域的土地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他用了两年时间,跑遍了全镇的每个村组及大部分农户。为了提高人们的土地管理意识,他利用各种场合,采用算账对比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宣讲《土地管理法》、《甘肃省实施土地管理办法》、《正宁县农民建宅用地试行办法》,使群众都知道土地管理有了法,用地要合法,乱占耕地要处罚,从而消除了各种糊涂认识,增强了土地管理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在查处违法占地案件中,他敢于动真碰硬,不怕得罪人。1989年11月,文乐村的先平瑞未经批准,私自建房一处,他多次上门做工作,但先某置若罔闻。在县局和镇上的支持下,先某抢修的两间房子被拆除。1988~1989年2年间,他先后在全镇9个村子制止违法抢修庄基32户、扩大庄基94户。1989年12月,各村报来农民建宅申请,在审查中,他发现报来的41户中有11户不符合要求,当即全部予以取消,另把指标调剂给其他困难户。1988年在清理非农业用地中,榆林子镇共清理出违法占地户1,335户,收取罚款9947元,退地87亩多,成为全县清理非农业用地最彻底的乡镇。1990年11月,县土地管理局整理形成他的先进事迹单型材料《为给子孙多留地,敢抓敢管不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