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0020220000606
人物姓名: 李四福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681.pdf
出生年: 1934年
籍贯: 山河镇松树村

传略

山河镇松树村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担任合作社饲养员。他喂牛十分细心。拌草时,筛净草中尘土,水料搭配合适,四角搅拌均匀。一到秋夏季节,把牛赶到长好草的地方放牧,至深夜牛吃饱才赶回来,第二天天不亮,又赶出去放牧,直到使役时他才回家吃饭。冬季,他给牛夜间不喂麦草,全喂秸秆。每年队上将玉米棒掰后,他就边放牧边收割玉米秆,将40多亩玉米秆背到饲养场储存。晚上,他一手压铡把,一手递草,25个冬天他1人铡草1.25万千克。1973年冬天,队上有1头母牛很瘦弱,他主动要求喂养,经几个月精心照料,使这头瘦牛上膘产犊。他坚持按时在七八月间配种母牛,来年四五月间产犊,保配保怀,保产保活。母牛临产,即改放牧为饲养,怀胎母牛在冬季不让喝冷水。遇到产犊,就帮忙接生。夜间产犊,他常守候到深更半夜,直至产下。有些头胎母牛不给牛犊喂奶,他就用绳子把母牛后腿绑起来,用手扶着牛犊吃奶。冬天产犊,他生火把牛犊烘干后,抱在怀里,以免受冻。小牛长大一点,奶不够吃,他就拿自家玉米面和剩饭喂小牛,共用去玉米80多千克。25年中,他精心饲牧,科学管理,共为集体繁殖仔牛77头,平均每年3.1头,价值2.7万元,户均375元,人均69.1元。1973至1975年,7头母牛产仔牛21头,其中有1头母牛共产仔牛11头。他坚持冬春每天垫一次圈,夏秋每天垫两次圈,共为集体积肥7500多大车。多次被评为模范饲养员,受到县、地表彰奖励。1979年12月,他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劳动模范 ”。1982年11月,又出席甘肃省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被省政府授予 “全省劳动模范 ”。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