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152
颗粒名称: 同州府
分类号: K294.1
页数: 32
页码: 一-十六
摘要: 续修陜西省通志稿一百二十五讲述了陕西省同州府历史上建筑物和庙宇的修缮与重建。这些庙宇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社区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人们前来祭祀、学习和欣赏其建筑艺术。通过这些修缮与重建工作,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遗址,并让它们永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关键词: 地方志 陕西省

内容

大荔
  文廟在府治西乾隆二年知府張奎祥二十八年知府李星曜林
  文德知縣張炳鯤劉大樂陳學昌先後重修同治八年邑紳李春
  源捐貲重築圍牆次年知府余庚陽捐俸并勸邑紳李天培同修
  光緖三十年災前長安訓導貟錫庚倡修邑正一品封典義婦趙
  劉氏捐銀一萬兩殿宇壯麗勝於昔日焉府志訪册
  關帝廟在城東光緖六年知府饒應祺重修有記詳府志
  府城隍廟在府治東南同治八年山門災鄉老傳永泰等重修十
  三年并修兩廊及木坊
  縣城隍廟在縣治北同治六年歌樓傾十年重修
  忠義孝弟祠在文廟右同治八年邑紳李春源捐貲重修邑志
  龍神廟在城東北隅光緖四年知府饒應祺創修有記詳府志
  九龍廟在城東十里九龍泉禱雨常應道光中知府李恩繼捐修
  同治四年知府方鼎籙捐修正殿光緖七年居民捐修後殿
  節孝祠在東街光緖二十九年邑之趙居敬堂趙劉氏捐二千金
  重修又捐銀一百生息作歲修訪册
  鄭愍節公祠在府治東祀鄭驤朱子南軒二䟦知府余庚陽刻石
  三原賀瑞麟書驤知同州兼沿河安撫使城陷盡節載宋史
  顏魯公祠在城中眞卿嘗爲州剌史故祀之
  后土廟同治六年光緖二年兩次重修
  劉猛將軍廟在府城隍廟內道光十六年陜西巡撫湯金釗題額
  曰靈綏多稼
  鄭金吾徐御史 祠祀金金吾上將軍鄭建充在州多德政明御史徐僑行
  部至州卒光緖四年諸生成錦堂以二祠湮請縣附牌位漢官祠
  王忠烈公祠祀御史王朴朴明人以直諫死同治九年舉人李坤
  經理重修
  馬文莊祠在治西巷卽馬氏先廟近歲重葺祀明少保大學士馬
  自強
  賢宦祠在州治東街或曰漢官祠祀馮翊太守韓延壽
  昭忠祠在府城隍廟內祀滑縣知縣強忠烈公克捷及陣亡員弁
  訪册
  節義祠在倉門左同治八年知府余庚陽就回民故寺爲之祀壬
  戌以來遇難紳民婦女邑紳李春三妻呂氏捐貲知府余庚陽舉
  人劉宗實均有記詳邑志
  多忠勇公祠在東街同治三年奉勅建知府余庚陽有記 記云同治元年
  四月華州回亂二十八曰羗白鎭陷分縣羅以丙退保白猴屯
  五月壬寅羅陣亡癸卯賊圍城知府朱元慶大荔縣楊玉章前
  署府呂備孫督民勇力守賊攻八晝夜會華州牧濮垚帶勇抄
  賊後老巢賊回援二十八曰庚戌圍稍解七月二十曰壬寅提
  督成明敗於城東越數曰司馬張某又敗於東門外嗣又大敗
  於蘇氏溝自是官民均喪氣日望大軍十月二十三日侍郞勝
  保至又大敗於洛水西乃閉城不出保素猜忌荒淫寬於賊嚴
  於民其部下公行攘奪人大失望郡城岌岌十一月二十六日
  甲戌荆州將軍多隆阿奉命來援駐八里舖時賊踞黃家莊一
  帶屢敗勝師驕甚丙子旦蜂擁出過蘭家村草橋店將軍猶不
  少動逼近里許將軍乃誓軍迎頭奮擊賊不支略退却將軍促
  眾追剿大敗之於鄧家營南先是派馬隊一股出北原下一股
  繞城南而西此時兩股包抄而進賊益驚皇失措西南竄喘息
  不遑死傷無數黃家莊各處軍械米粮抛擲委路竄旣遠相訝
  曰此非勝保兵自何處來也十二月二日己卯官軍衝渡洛水
  時賊列隊南岸勢不可進將軍躍馬衝過將士一擁前進未及
  抵岸賊紛紛竄乘勝追殺移營洛河南庚辰辛已屢大㨗丁亥
  將軍帶隊出用滚營法以後軍作前隊累戰均㨗至王閣村傍
  晚還初將軍始渡洛帶親兵二十餘人視地勢沙苑叢林中突
  出賊數百四面圍撲將軍令親兵背相倚奮格殺數十賊登時
  潰散官兵不傷一人癸卯賊計窮乞降不納仍移營逼駐王閣
  村老巢僅四里賊周圍立有木城至是潛謀拆城宵遁官軍四
  面圍之弗得出丙午賊前投降之哈連陞復求降將軍仍拒之
  丁未晦令所部穆圖善設伏誘賊擊之殆盡二年正月已酉將
  軍督隊出適賊於王閣村外掘壕爲死守計官軍紛擊壕弗成
  庚戌焚弟白鎭外賊營會軍中餉械乏有曾復乞降僞應之延
  旬日各路軍火踵至仍復議戰二十八日攻差白王閣村賊巢
  斬千餘級丙子賊三四萬衆傾巢而出官軍迎戰於羌白鎭外
  仍大㨗擒賊二千餘人是夜刦營三次皆被轟退二月丁丑朔
  將軍復率各營隊攻羌白克之遂攻王閣村亦克之先是將軍
  帶數騎親視形勢誤入王閣村賊衆挺矛環向將軍抽刀立馬
  大喝賊伏地羅拜懇恩將軍責以大義撥馬而還戊寅敗賊勾
  結倉渡巨股前來官軍迎戰終日殪斃甚衆已卯賊分股夾撲
  官軍一鼓殺退庚辰賊潛蹤抄襲官軍起立不動久之賊氣懈
  乃開壁縱擊大敗之壬午燒賊木城十二曰戊子將軍扶病出
  隊憩古柳樹下以所獲賊糧散災民今名其樹曰將軍柳十七
  曰癸已將軍扶病視賊勢計畫龍家莊攻取之方此後連曰各
  營於龐家莊外輪遞轟逼俾無休止二十一曰丁酉敗賊於龐
  家莊外乘勢抄上沙埠紮營築礮臺回環轟逼龍家莊之賊不
  敢再出矣壬寅塡賊北面長壕癸亥正酣戰時喬店賊分股來
  援官軍亦分股禦之賊大潰仍追殺千餘甲子攻克龐家庄賊
  巢喬店亦克之遂進軍渭南孝義鎭此後西安府屬各賊以次
  克㨗勢如破竹關中平三年四月癸未將軍以圍攻盩屋藍逆
  被創城克卒於軍上諭賜䘏謚忠勇立功地方建祠祠內東附
  祀陣亡漢中總兵趙旣發余福象提督朱希廣副都統敦奇祥
  阿總兵關行莊桂學高副將王家渠劉連陛徐明西祀同州知
  府吉年朱元慶潼
  商道呂儁孫訪册
  大統寺在州北二十里西魏文帝建明重修有胡鎰碑記
  興國寺在州東金塔寺右隋文帝龍潜之地唐改龍興寺尉遲敬
  德建磚塔其中後與金塔寺合爲一
  廣成觀在州東康熙中李士璸馬棫士白煥彩諸耆宿敦請李二
  曲會講其中極一時之盛
  文殊閣在城北隅北門外車路久不通道光二十年武生王不謨
  等十八人開路因閣舊址建塔立碑以紀其事 以上邑志
  華陰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中敎諭郭琰知縣陸維垣重修光緖三十年
  知縣劉華源籌五千金修之三十三年升大祀一切如式崇聖祠
  三十二年知縣崔肇琳重修又修文昌宮名宦鄉賢祠有自撰文
  昌宮記詳邑志
  魁星樓在東南城上光緖六年知縣徐一鶴重修
  西嶽廟在縣東三里大路北初神祠在黃神谷口漢元光初遷此
  宮庭宏大祀事視三公之禮通志廟在縣東五里自虞舜西狩三
  代以降皆有祀淸康熙四十二年西幸御題露凝仙掌四字乾隆
  七年兵備使孫元奉發帑金重修四十年御書嶽蓮靈澍額四十
  四年御書金祗載福額巡撫畢沅奉發內帑金十二萬飭知縣陸
  維垣監修御製碑文光緖中重修左宗棠撰記並篆書 御製重修西嶽華山
  廟碑記太華之以望秩尊於列嶽也自虞代而已然矣商周以
  降祀典迭修而建置祠宇實始於漢自是而後代有首治我皇
  祖聖祖仁皇帝康熈四十二年冬翠華西蒞展謁靈祠稽典報
  功特新廟貌迄今又七十餘載矣歲丁酉撫臣畢沅以修葺請
  且稱籌項興工無煩會計予曰嶽廟歲久繕治固宜而謂無動
  經費則不可廟制宏麗方望所崇靈應尤盛且爲秦地重鎭我
  國家實憑賴焉其出司農金經理之於體制維允爰發內帑十
  有二萬命疆吏督視興修自殿庭廊廡觀闕門序旅楹寢成繚
  垣陛䙘頽者翼之漶者飭之崇閎岌嶪孔碩有閑丹護塗塈翬
  飛鳥革蓋飭材鳩工者兩年於茲而後西嶽之靈宇煥然一改
  其舊觀工竣以勒文紀事請朕惟天以春生萬物以秋成萬物
  西者四時利成之方也故曰說言乎兑惟茲華嶽峻極於天於
  行爲金於卦爲澤秉圓靈之虛氣司蓐收之化光明星宅其巓
  大洞翼其麓殊祥奇蹟不可殫舉故能吐納風雲甄育萬品以
  佑我全陜井野桑麻順成豐阜蓋藏人無疵癘靈貺洊至報祀
  聿皇則所以繼前緖妥神靈祝民庥者其在斯乎國家荷天
  之龍百靈護佑往者平定西陲犁準夷之庭掃回部之穴流沙
  數萬里外烏孫大宛之域天方默克之區版章耕牧悉主悉臣
  車徒䭿載使傳絡繹往來乎其間道里孔長旣安且吉惟神力
  是庇昔張說撰嶽碑云華山踞中土西偏唐時彊宇不出十道
  故以秦隴爲最西以今日計之華陰且爲西極之東道矣夫幅
  員擴則奠安宜切憑式厚則享祀益隆際茲海宇乂安民人和
  樂邊堠寧謐戎索恢張懷柔百神肅恭禋祀新廟奕奕肸鄕豐
  融則神之默相垂釐敷佐利濟以惠我西土者固億萬載永永
  靈長之慶也夫左宗棠華嶽廟碑記同治元年華渭回亂糾
  關隴種族與民鬨遂戕王官陷城邑朝命誅梟桀宥連脅回不
  用靈阻兵安忍自外覆載西師以勤帝曰吁哉其何可赦命臣
  宗棠總師西討四年持節入關過華陰尋嶽廟故址則毀於火
  五年矣與前巡撫使者臣典謀復之召知縣瞿良俗董其役購
  材鳩工即事匪懈經始四年十月訖九年十月都用銀二萬九
  千兩有奇金工石工木工陶者髹者都一十萬有奇今巡撫使
  者臣志章考落上其事財用輸將無耗帑藏工作和僱無勞里
  氓而新廟渾堅完整憑山帶河規制有肅神奠民誠會戎事漸
  平秦圉孔固靈夏底定皇威鬯焉五氣來備年穀順成祀事孔
  明豆爼攸序權潼商道方鼎錄請刻諸石維華岳位西神維蓐
  收金神司兵主誼刑誼殺廟成亂熄殆其徵也文曰帝命率師
  捕不道嗜亂者亡終莫保西戎用格帝所矜勅弗究武窮誅討
  芟夷遷徙化無心用愛用威天再造始知太平幸民樂各幼而
  幼老而老歲時香幣荐新宮於萬斯年永祈禱案廟在縣東
  五里舊志以爲漢武建蓋因漢書地理志三輔黃圖皆言武帝
  集靈宮在縣境華山廟碑又有武皇省岳立宮其下曰集靈宮
  之語遂以今廟即宮舊址蔣湘南力辯其非謂今之岳廟即水
  經注下廟之址
  非集靈宮地也
  萬壽閣在嶽廟後盡處築臺高十六丈東西二十丈南北十九丈
  明萬曆中建周砌以磚履石級而登上建層樓楹懸明高帝夢遊
  西嶽文於其中左右各建高閣舊志所謂藏經閣也前爲御書樓
  乾隆四十四年知縣陸維垣於閣後平臺增建岳游坊移明高帝
  夢游西嶽文於其中光緖五年巡撫譚鍾麟重修
  王宏撰募修萬
  壽閣疏華岳廟
  曰灝靈宮唐有懿號之封宋著金牌之賜明洪武元年改稱西
  岳華山之神命有司春秋二仲月擇日致祭前爲樓後爲閣閣
  有東西翼爲輪轉之勅預道經共五千三百六十餘卷續二百
  餘卷較唐之三洞瓊綱宋之寳文統錄皆差異比乃散失至一
  百三十餘卷予倩人補寫始成完書
  復別爲目錄一卷並虔諸閣中
  關帝廟在治西嘉慶十三年知縣朱士蛟光緖三年知縣鄭慶莊
  先後修
  城隍廟在治東光緖二十年知縣梁承馨重修
  楊太尉震祠在縣署東恩准奉祀生一人以奉爼豆有裔孫果勇
  侯楊芳題關西夫子碑
  朱子祠在華山下雲臺觀淸初顧亭林王山史倡修李二曲記詳
  邑志
  六侯祠在義學東偏祀前令何祥王九疇解立敬葉舟遲維城簡
  廷佐六人續附張履程汪連二人知縣倪印垣重修有記
  陳希夷祠在雲臺觀左朱子祠右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遲維城與
  崐山顧炎武邑徵士王宏撰同建乾隆十五年姚令遠翿增修
  三祠在華山麓中祠在東南祠在西下廟在中祠之北水經注自
  下廟南行十一里又東二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謂之
  北君祠諸君欲升仙者至此皆祈請焉
  華山瘟神洞在華嶽康熙西巡書抱眞二字匾之以上訪册
  華州
  文廟舊在州治東阜上嘉慶乙亥地震圯道光三年官紳重修督
  糧道鄂山有記同治紀元回亂又燬光緖二十二年州人劉劉氏
  捐鉅貲重建規制一新地方官詳請爲建坊
  鄂山記云古以華爲
  中嶽周官職方爾雅
  釋山可考焉太華奇而雄少華尤奇而秀故少華稱獨秀峯州
  城建其麓麓湧高阜廟學踞焉背渭面華泮引淸泉蓋淸拔秀
  麗特勝地也廟始建於洪武初乾隆四十三年刺史楊徽繼葺
  之後此無聞焉然殿廡門坊之規模無恙歲時釋奠尚有地也
  嘉慶乙亥全州地震各祠廟率頽而廟學亦片瓦弗存余來華
  下鼉然傷之告剌史張君垣上請修理刺史韙之旣具文以請
  復捐廉爲倡合之紳民資佽集白金六千兩有奇不數月而畢
  役而殿廡門坊與各祠共同一新由廟門望少華其秀其奇盡
  呈露於戶牖之下而拔地參天者山之秀緯地經天者人
  之秀自廟工成而益當並耀其奇故不辭而樂爲之記
  文昌祠在文廟東光緖二年知州兪志敬重修
  魁星閣在東南隅城上同治十二年知州胡燾重葺州志
  關帝廟在舊城內大路北同治七年知州王贊襄重建
  城隍廟在州治東同治十一年知州胡燾光緖二年知州兪志敬
  均修廟初在州城東南金大定中太守完顏公遷此刻石以紀神
  之英靈畧謂唐乾寧三年李茂貞犯京昭宗幸州剌史韓建夜袖
  劍詣行宮將及上幄有神厲聲曰汝陳許一卒耳蒙天子恩至此
  敢爲弑逆乎建倉皇出明日物色之乃州之城隍神也明年駕還
  京改元光華封神濟安侯祠於州東北金遷此
  劉猛將軍祠光緖四年知州汪炳煦重建於城隍廟東側
  少華山神廟在東門外光緖六年知州吳炳南重建
  東嶽廟一在南原谷堆堡一在東關同治八年重修西嶽廟在大
  張鎭同治七年重建訪册
  周鄭桓公祠在西關離城一里 案華州爲古鄭國桓 公始封於此故祀之
  漢紀公祠在柳子鎭東近世重建祀漢紀信 案信代高祖死在滎陽今滎澤縣西有信
  祠正合當日情事此
  處有祠不知何據
  唐郭汾陽王祠在東關續文獻通考顏眞卿有汾陽王家廟碑原
  有二坊路坊題曰功蓋天下再造唐室門坊題曰誠孚中外威鎭
  華夷同治十三年重建路坊
  寇萊國公祠在西關
  朱文公祠在州治西文公二十一世孫文義明洪武初授西安府
  華山驛驛丞因家焉後嗣遂建文公祠
  姬忠烈公祠在州西郊有誥命碑祀明邑人姬文引官滕縣死難
  諡忠烈近世重葺
  多忠勇公祠在州西漲村光緖元年建
  案華州被回禍尤深多公
  入援功最鉅又神速民感
  其德故旣祀於郡城而各屬均
  爲立廟以報之非遵功令也
  玉女祠在州東十里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祠前有五石因號
  玉女洗頭盆祠內有玉馬一州志
  韓城
  社稷壇在城外西北神祗壇在城外東南均雍正十一年勅修
  文廟在縣東道光乙酉重修
  文昌宮在學署東乾隆四十九年重葺咸豐九年知縣楊廷翰重
  修
  神禹廟在龍門山上一名禹門在縣東北六十里一統志作八十
  里似誤元世祖勅賜宮曰建極殿曰明德閣曰臨思令姚樞爲額
  王鶚爲記殿廡雲連規模壯偉淸初重修
  子夏廟在縣西南二十里西河邨
  邑人劉蔭樞記略云河津縣西
  北五里許曰辛興有塚一邱相
  傳爲子夏墓居人多卜姓歷代封祀元末人民多涉河而西
  生齒漸盛逢拜掃日居西河者苦涉河爲阻爰建祠祀焉
  宋勅建河瀆靈源王廟在縣東五里漁村又縣西二里有河神廟
  邑人劉蔭樞因水流自西東注勢激難渡創立石橋并建廟焉後
  人因於南關建劉公祠
  韓侯廟在縣西北一里祀春秋韓萬
  太史公廟在縣南二十里墓前水經註墓前有廟有碑永嘉四年
  殷濟建石室樹柏
  縣令翟世琪重修祠記邑貢生楊輝裕及楊四
  可等修廟爲會以祀而不得史公生辰有華山
  方外士謂子長四柱爲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壽七十三卒於丙
  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長臨字與仲次觀字何求史通臨之
  孫也莽爲安漢公封史通史通辟莽亂偕逢萌居嵩陽尋遷南
  陽司馬徽正臨嫡派觀之八世孫爲懿傳帝十五葉辟劉宋之
  禍去司反高門又有女爲楊敞夫人敞後堅傳帝二世前五代
  終始皆子長之裔也而觀裔司馬君實與臨裔司馬徽皆別有
  其不朽又史公像墨刻無鬚而今像有大鬚子長未宮之
  前纔二十七雖有鬚不宜侈或有誤天下塑像僅見此
  蘇武廟在縣西北五里姚莊春秋致祭
  康乃心重修蘇武祠記古
  今來忠孝節烈事足以感
  人心而動裔夏者雖其人旣往而懷古興思獨使百世以後誌
  其都邑居處山川草木雲物泉石惝恍於風煙黯淡之餘如或
  見也而况其在衣冠劍偑為陵墓之所存乎邑北五里有漢典
  屬國蘇公子卿墓稱蘇山焉左有廟日久圯安邑康明府韜園
  名行僩者謀修之見斷石出土中乃公藏骨處遂封而砌焉有
  柏成林枝柯南向往時萊陽左公令此邦修治之自爲記且吊
  以詩今明府復有事於此可不謂深觀化源得風敎之本乎有
  華氏曰嗟夫未易一二言矣世代茫茫河流萬古由西漢以還
  生斯里客斯邦車塵馬迹所謂五陵三輔將相侯王富貴顯赫
  者何可勝數不旋踵而零露寒蟬殘岡斷隴使行人俯而過之
  不欲一眎獨茲蘇山坏土雖田夫野女無不以手加額愛戴瞻
  依寒食拜掃如其私親者然風雨晦明與太史司馬公高塚南
  北相望豈非十九年之浩氣孤忠貫金石凌星嶽振萬古而長
  存哉或曰子卿京兆武功人此不宜有墓然昔賢高視遠觀以
  六合爲家卒塟不必其故土如有虞之九嶷夏后之會稽董仲
  舒之在杜陵杜甫之在耒陽蘇軾之在顂城累累而是况龍門
  內史名地實漢家畿輔邑也殁而瘞焉亦故鄉耳奚爲而疑諸
  若然則河粱之詩麒麟之畫上下千古實在斯矣銘曰龍鬥之
  域少梁之河古柏陰肅南向其柯有碣巋然於維蘇子出歿白
  雲在山谷裏春秋載祀神僾其中誰實尸之蘿石左公侯來自
  東敦茲古道廟貌重輝以灑以掃茂陵
  漢月北海胡天公祠萬古碧草年年
  郭子儀廟在縣北十五里白居易祠在縣南十里
  左公祠祀左令懋第一在蘇山邑御史賈宏祚建一卽蘿石書院
  額曰君子祠同治九年知縣侯鳴珂捐廉修
  強忠烈公祠祀滑縣知縣強忠烈公克捷
  克㨗官滑首捕林淸黨
  李文成等下之嶽賊黨
  人城遂遇害上諭强克㨗首破逆謀功在社稷全家俱殉尤堪
  矜閑著入祀京師昭忠祠滑縣韓城并建祠焉同治五年韓城
  知縣李錫珍奉文修建從難三十五人皆附祀焉滑縣老
  安司巡檢劉斌咸寧人首破逆謀與公同祀昭忠祠
  法王廟在縣北西莊志云神房姓名寅以宋眞宗夢中治疽封五
  兵法王於槐柏相抱間起廟以上訪册
  朝邑
  文廟在縣治南乾隆二十年知縣成邦彥又修
  關帝廟一在城內井巷一在東門外乾隆四十年知縣吳忠誥重
  修
  東嶽祠在縣西郭宮殿嵯峨樓臺峻起據華原之形勝一方稱鉅
  觀焉每旱禱無不應康熙四十九年知縣王兆鰲捐貲重修
  河神廟在眞武閣側乾隆四十年知縣吳忠誥創建祈雨澤焉
  城隍廟在城南邑人王學謨有重修記
  略謂洪武元年詔郡縣立
  城隍廟封爵有差令凡吏
  於其土者始至廟中舉神
  誓而後視事此後乃列典祀
  忠孝祠在文廟西亦名雙忠祠明時爲高翔程濟建也
  節孝祠在文廟東明時爲龍門村劉烈女建
  三烈祠在城西明代爲劉李張三烈女建後以節婦十六人附改
  名節烈祠邑人韓邦奇有祠記見邑志
  禹廟在大慶關乾隆四年知府張魁祥額曰底績克家
  嚴氏祠堂在原上邑志原上有唐詳審使嚴公譔祠馬自強王學
  謨均有記見邑志
  韓恭簡公祠在東門外其裔累重葺
  九郞廟在北門外九郞山卽梁山東北峰有奕應侯廟廟有聖水
  歲旱挹水則雨降禱雨輒應故祀之
  閻文介公祠在西門外仰聖堡光緖二十一年奉敕建
  案文介晚
  歲居山西
  刻書講學遺澤甚
  多蒲解有祠
  五先生祠在閻祠後祀程濟高翔韓邦奇王建常李元春
  二郞廟
  劉峒記二郞有功於民之正神也世不知其所起故說多
  妄予至蜀蜀人言二郞姓李蓋爲秦太守李冰治水有功
  或曰冰之次子故號二郞蜀人崇奉甚嚴謂之川主昔宋太祖
  破蜀花蕊夫人奉之宮中太祖見而驚曰是何神歟對曰灌口
  小二郞也自是
  天下多祀之
  劉奇烈祠在北街祀明諸生劉長庚長庚聞明甲申變手刃妻妾
  女自經雍正二年請立專祠道光三十年義士劉際靑捐金獨修
  太白廟在寺後社每旱遣人之太白取靈湫之水貯之祠中雨即
  渥沛率五歲一往取里民祀之甚虔邑人雷于霖有重修太白廟
  碑并銘文甚鴻肆銘詞奇倔富麗近昌黎載邑志以上邑志
  郃陽
  文廟在縣治東南乾隆三十二年知縣席奉乾重修
  忠義祠嘉慶中知縣靖本託修光緖中邑紳主事侯晋康知縣李
  漢源籌銀萬兩增修李有祠記見邑志
  大禹廟在縣西南三十里以禹甸梁山在封內故祀之康熙二十
  四年邑孝廉康乃心又募建於二十四峯中未久災後改建山顚
  元聖祠一在縣東四十里一在縣署東大興王源有記嘉慶十一
  年知縣靖本託拓城內祠爲考院而移祠於東
  卜夫子祠在宮池旁即西河書院故址明范令志懋建道光中修
  四聖后廟在縣西門內縣故有三后廟三后者湯妃及太任太姒
  也後增禹母爲四聖后廟康乃心有記
  記云大明之詩邰陽爲莘
  太姒爲莘女固無疑者詩
  又曰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毛傳謂摯國任姓之女在
  殷畿內故朱註云摯國名任縶國姓太任爲摯國女非有莘女
  甚明郃八但以詩與太姒同詠於一篇故亦祀之何傷乎但以
  爲莘女則不可耳湯妃有㜪氏女中壘諒非無據有㜪即有莘
  無不可者湯妃爲莘女雖不若太姒之確然亦烏知其非也至
  禹母亦以爲有莘女史記註引系本荒唐之說非正史也又引
  帝王紀鯀妻修己拆胸生禹亦荒唐之說愚謂系本帝王紀
  必有所據不得概指爲荒唐范令志懋增入禹母似亦無礙
  關聖廟在縣治東乾隆二十六年知縣梁善長三十四年知縣席
  奉乾均修
  城隍廟在縣治東乾隆中知縣白珍席奉乾先後修嘉慶二十一
  年知縣王道行重葺光緖中紳耆募化請知縣王鴻儒籌修 訪册
  光國祠在西門內唐尉遲敬德監修
  八蜡祠在縣治南乾隆十一年知縣許顯森重修
  蕭公祠在縣署東乾隆十年知縣朱依霍修
  葉夫子祠在東門外公名夢熊丞郃多善政故祀之淸初重修富
  平李因篤有記
  記云東粤葉公龍塘先生嘉靖末由御史直言出
  爲邰陽丞攝令事遷歸德推官以去邰人祀之署
  曰葉夫子祠歲久圯吾友孟謀康子與楊君仲彩重新之囑余
  記余足跡半天下所見遺愛祠至邑令止未有及丞佐者也漢
  朱仲卿以嗇夫祀桐鄉四百年不再見而分寧祀濂溪鄠上之
  祀明道同安之祀紫陽皆以主簿祁州之祀橫渠以司法參軍
  官雖不離僚佐固百世之師也公由御史謫邑丞當嘉隆時左
  降官每優游不事事公獨將母至郃意固甚安如范大參所稱
  愛民敎士不愧豈弟父母矣萬歷中公以少司馬持節吾秦之
  三邊平寧夏逆賊哱拜劉東陽擢御史大夫世祿錦衣史記其
  功甚偉予又聞之康子公蓋爲姚江之學者也而才氣勛名亦
  略等公官秦始於丞終於督府舉其官則宜曰督府然祠邰祠
  也邰人祠公祀丞也公丞邰而安於丞若將終身使公以邰丞
  終邰人之愛公祀公如故也豈聞其爲督府哉孟謀又云邰之
  文敎得公始大其後科名鵲起遂甲左輔而至今稱公必曰夫
  子庶幾周程張朱百世之師之義也吾不敢易其祠額仍舊書
  之
  三仁君祠在縣治北康熙五十八年邑丞趙嗣隆爲明邑令范志
  懋守府李國政淸西安司李秦鏡建以三君均保全郃民也先是
  康太乙孝廉祀三仁君於北城譙樓請當事附春秋戊祭之列今
  仍舊名 以上訪册
  韓山奕應侯廟在縣西一里唐工部尚書潭石寳建
  澄城
  文廟在城北街乾隆三十三年知縣額樂春戴治相繼修道光甲
  辰知縣金玉麟重修載邑志
  唐魏鄭公祠在縣南門外乾隆四十四年知縣戴治奉巡撫檄修
  并捐置地三十七畝
  按徵魏州人封鄭國公賜莊田於澄邑
  子孫世居之因立祠並祀徵五世孫舊
  城隍廟在縣西門外乾隆癸未知縣文尚秀重修
  關帝廟在城東門內乾隆三十三年知縣額樂春重葺
  文昌祠在文廟左乾隆四十七年知縣戴治敎諭楊伯魯訓導王
  遴及縣民捐欵建閣道光二十一年知縣張籛勸邑人連江修玉
  泉書院並修祠
  眞武神祠在城北道光二十九年知縣金玉麟重修
  忠烈祠祀主簿李可受生員党嘉琚韓繼武宋捷報杜其意王之
  章皆殉流寇之難者
  孚佑顯聖大王廟在雷莊乾隆中重修邑人白濬有碑記
  記云庸
  德盡於
  聖賢而奇節著於豪傑庸之至翻以見其奇奇之至適以全其
  庸者若春秋之顯聖大王伍予胥是已以楚國論熊居惡貫奢
  尚無辜晦厥忠曜吾孝伸不共天之仇誠迫不得已是同庸行
  而入郢鞭墓止見其奇焉以吳國論夫差淫縱宰嚭貪墨豢吳
  沼吳切諫不納而後託息於鮑氏易姓爲王孫吳子賜劍抉目
  東懸炬光如輪潮頭現身是實一奇行而愛君致身歸於庸焉
  植千古剛常扶乾坤正氣爲人不能爲不敢爲者是聖賢之經
  與權互用豪傑之奇與庸相資也眞男子烈丈夫何不可顯而
  爲聖尊而爲王哉此唐狄梁公毀淫祠一千七百有奇而與神
  禹泰伯季札特留爲四祠之一也歟若夫佑世沃民作霖一方
  由元迄今歷著休應故崇廟祀
  增建重葺無已也乾隆五年
  蒲城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三年知縣郭芝光緖癸未知縣李士愷均重
  修祭器多缺光緖初邑人趙鼎五製籩豆木豆百具丙申知縣張
  世英每年捐銀一百兩添設牲品又捐廉三百二十六兩置祭器
  而一切始完備焉
  文昌宮在縣治西南嘉慶九年知縣曹之升建作碑記光緖已亥
  知縣楊孝寬重修
  曹之升碑記云握奇經云黃帝順殺氣以作兵
  法文昌以命將世傳劍州有桐君張亞子仕晉
  戰沒人爲立廟蓋附會於天官書首二星上將次將之說其實
  非三台也或言神姓張本黃帝子揮始造弦矢其神手弓挾彈
  而立眉山蘇氏以玉環易彈歸誕軾轍爲宋知名士是即今俗
  所祀之張仙亦非文昌或引化書神諱孝仲一字仲子即以周
  小雅張仲當之余謂上台司命一星君祭法七祀之首自古爲
  昭奚俟周興而始降爲宣王之名相吉甫之良友乎惟以孝友
  爲文昌即宣尼四科先德行之義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無不可也
  關帝廟在縣治南偏乾隆二十四年知縣李嗣洙重修社人輪流
  經理十年潤飾一次
  魏晉公廟在縣治南街乾隆五十年知縣竇祥建以晋公魏暮行
  縣巡蝗死爲立廟祀之劉猛將軍亦附祀
  忠孝祠在縣署東乾隆中知縣興泰捐修祀張振等十八人
  東嶽廟在縣東門內同治元年重修蒙賜匾額
  節義祠在縣治南乾隆中知縣沈元煇建
  貞烈祠在城隍廟左明時縣丞吳志文建祀烈女馬蘭香等同治
  九年知縣夏與賢重修
  橫渠祠在城隍廟西祀張子以弟戬及邑賢張建配光緖丁酉知
  縣張世英新其祠復設書院於內初天祺嘗攝蒲治橫渠來遊正
  德五年建祠起崇禮書院後毀故至是復之也
  王公祠在署左祀令王釐士金公祠在署右祀令金銓崇楨中銓
  子毓峒按秦建一祠光緖二十三年知縣張世英移金公主於王
  祠捐廉三百一十八金改修祠前爲街房租歸書院
  朱公祠在賢侯祠西祀明未殉難朱一統
  賢侯祠在親民堂西祀邑令曹之升成邦彥鄭鑑周相焯
  忠義祠在縣治南光緖十年知縣張榮升建祀多忠勇公以同治
  中殉難各紳民附
  烈愍祠在興市鎭祀同治壬戌禦回亡者鎭人張崇健有祠記
  黃公祠在大堂東知縣馬毓華偕紳民建光緖三年秋知縣黃傳
  紳窮治刀匪錄繫多名革生屈姓糾衆刧獄焚署黃出彈壓遇害
  巡撫譚據民呈聞於朝五年勅建祠
  堯山靈應夫人祠在縣堯山雨暘之祈應答如響有司以聞列入
  祀典
  潼關
  社稷壇在西門外嘉慶二十一年同知向淮重修
  川壇在城內東南隅乾隆十九年同知趙銓嘉慶二十一年同
  知向淮重修厲壇在南門外乾隆十八年同知趙銓捐修
  文廟在廳治東關舊無學明嘉靖中太學孫璟捐宅建廟其曾孫
  振基有捐舍修學記
  記云昔鍾離意爲魯相出私錢付戶曹孔訴
  修孔子廟姑蘇學宮係范仲淹以所得錢氏
  南園地爲之余先世捨宅修孔廟雖不敢希跡文正而有功芹
  泮蓋亦有不可湮沒者曾王父璟商之王父元副貢父承先選
  貢沔縣知縣慨捐家宅兵憲周公相
  酬以値不受然家漸中落矣云云
  忠孝節義祠在西街乾隆嘉慶中兩重修
  文昌宮在學宮東嘉慶七年同知虞友光奉文建一在象山東山
  關帝廟同治中提督馬德昭捐修
  魁星樓一在象山上乾隆五十六年邑人張孝騫建一在麒麟山
  禹王廟舊在官路北圯於河嘉慶二十一年同知向淮移官路南
  晏公廟并祀晏公於內
  朱子洞在象山上乾隆五十六年張孝騫重修
  龍王廟在街東乾隆十五年重葺一在西門內
  楊太尉饗堂在華陰城東三十里兵備副使湯文正公斌重修并
  自撰碑記載廳志惜書板漫漶不可讀茲節錄於下嘉慶十七年
  固原提督楊遇春重修
  湯斌重建楊太尉饗堂記華陰城東三十
  里有漢太尉楊公墓按本傳公延光中爲
  太尉以忠直被放歸卒於夕陽亭順宗即位門人虞放陳翼詣
  闕追訟公事詔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祀以中牢即此地也予
  以丙申備兵潼關展謁墓下見兵亂之後堂墓頽廢周垣盡圯
  蔓草荒煙碑碣縱橫於是愾然而嘆曰是余之責也夫會歲荒
  未遑興作越明年乃謀於縣令劉
  瑞遠起而新之兩月而告成焉
  張少卿祠在城門內祀明大理少卿張維任以築石堰新書院置
  學田里人德之爲立祠 以上訪册
  白水
  文廟在縣治東乾隆十八年知縣梁繼重修道光二十七年知縣
  徐元潤募捐又葺
  城隍廟在縣治東龍門洞外廟右舊有書院乾隆中知縣崔九圍
  官源先後增理
  倉頡廟舊在縣新城內明萬曆乙未知縣賈熙載移建黃龍山陵
  前春秋致祭乾隆七年重修饗堂三楹匾曰斯文鼻祖鄉民又於
  淸明日祀之
  案西安府志載頡廟在縣東三里此乃前知縣毛應
  時所建者賈熈載以黃龍山下故有廟不應重立故
  遷之而并爲一前省志謂熈載創建未是府志載倉聖廟在陽
  武村陽武村去史官村二十里其村故無廟府志亦誤也又案
  邑志藝文首載倉頡古文二十八字爲秦李斯小篆之祖其後
  亦亡乾隆十九年知縣梁善長搜集命工琢石刻置倉聖廟中
  詳邑志
  彭祖祠在縣治大門外有像鄉賢祠舊有商老彭周秦冉漢郭巨
  唐張柬之邑志謂均非茲地人不如罷祀梁令善長云相沿已久
  姑仍之
  雷祥廟在大雷村祥即村人舊志載其善造瓷器鄉民每掘地得
  遺器形制古質色綠沈或微作花墳起相傳爲雷公器志又云昔
  有雷祥沒爲神旱蝗禱之災即止廟有碑光澈可愛
  杜拾遺祠在舊明德書院唐至德元載杜甫自奉先挈妻子至白
  水依舅氏崔項明年詣肅宗鳳翔授左拾遺後再至白水得孫宰
  顧遇作彭衙行去後鄉人立祠刻其詩於碑經亂祠毀碑亦沒鄉
  人建祠肖十婦人像顏曰杜十姨廟金令陳炳過而見之歎曰此
  必唐杜拾遺甫祠也命工掘地得彭衙行詩碑遂毀十婦人像改
  肖甫更題廟額淸初王令永命祀明德書院移碑其中後書院廢
  復移碑文廟
  遺愛祠在治內祀知縣趙翰賈熙載沈嘉賓黃汝槐張名世今均
  圯 以上訪册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