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府屬縣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20000091
颗粒名称: 興安府屬縣八
分类号: K916.41
页数: 12
页码: 三十四—四十
摘要: 兴安府属县八主要描写了陕西省平利县、洵阳县、白河县、紫阳县、石泉县等的城池介绍。
关键词: 陕西省 兴安府 属县

内容

附郭安康縣磗坪廰
  漢陰廳平利縣洵陽縣白河縣紫陽縣石泉縣
  興安府
  附郭安康縣
  康熙四十六年改建新城於趙臺山下備詳舊志新城於乾隆三
  十一年重修惟北門幷樓仍舊三十五年巡撫文綬奏明修城外
  六隄至嘉慶十三年知府葉世倬飭安康知縣王森文估計新舊
  城一並詳請重修至十六年八月工竣城周圍六百九十三丈四
  尺高二丈一尺下寬二丈上寬一丈一尺四門城臺正樓月城破
  臺俱備董詔有雙城記又重修城外萬春隄有記又舊城於嘉慶
  二年冬巡撫秦承恩知府周光裕捐資勸輸有修城記續府志
  巡撫文綬奏修城外六堤疏曰竊照本年乾隆三閏五月陜省
  興安州被水决堤民情因戀臨江貿易願各添築北隄等工以
  資堵禦荷蒙皇上天恩重𫝹民力拮据特頒諭旨令借帑分作
  十年內外攤扣淸還欽此欽遵轉行並查候補直隸州知州王
  政義明白勤幹即檄委該員㑹同興安知州歸夢薩詳細確估
  並行司道督辦今據布政司勒爾謹詳據該道州覆稱遵即督
  同士民逐加丈量將該州萬春長春惠壑白龍西堤北隄等六
  隄確估探石運土補修添築共約需工料銀二萬兩請於司庫
  耗羨銀內借給並據該士民等咸稱住居堤內日憂泛溢今蒙
  聖主天恩浩蕩借帑興修從此咸登樂土感深肌髓採辦工料
  及分築奔走之役共願各竭民力自舉里中公正之人推爲董
  事領銀立榿分段承修以冀六堤鞏固永資保障其所借帑項
  請匀作十二年完繳等情臣查該民等久住堤內一切置辦工
  卷皆所素習今旣據情願公舉首事協同修築則該商民因堤
  保護身家貲產自能各致其力以期鞏固仰副宸衷應請俯如
  所請聽其自爲經理祇令將匠作工人等官爲督催母庸經手
  錢糧以免吏胥侵扣並請照借項民修之例母庸造册估銷其
  所借銀二萬兩仰請皇上天恩俯准匀作十二年完繳臣仍委
  員專駐工所督查監辦從此六隄一律修理該州士賈商民無
  不永慶安瀾長沾聖澤於億萬斯年矣董詔重修興安府雙
  城記曰府有城志不著其所自始考南史柳慶遠爲齊魏興郡
  太守漢水溢築土塞門遂不爲患則城之瀕漢舊矣明神宗甲
  申以大水改築於城南二里之趙臺山麓國朝定鼎以茲地屛
  藩關輔襟帶荊梁建爲重鎭時流寇餘氛未靖議者謂南城迫
  近趙臺山守陴頗難順治四年仍修北城逮康熈四五年以水
  患又修南城而遷鎭署焉其間葺北則圯南築南則墮北未有
  議兩城並建者而趙臺山之俯噉更不又十也兩城並修之議
  自我郡守葉公世倬始初嘉慶丙辰撫軍秦公承恩以剿寇屢
  駐茲土議葺此城丁巳冬捐金五千於寧遠門舊基設板越明
  年甃門增陴甫復西城所截之舊而資費巳竭秦撫軍以讀禮
  歸郡守周公光裕捐廉勸輸北因堤面南藉故壘雙引而東復
  以東關商旅所聚理難膜置且三堤環抱爲高可因於是分啟
  三門垣綿百堵西旣復舊而東又增新矣惟是草創之初物力
  既艱經營未備數年來風雨飄搖漸致剝落而南城自乾隆三
  十二年州牧舒公世泰領帑補修以後歷年既多崩坍更甚葉
  郡守之來陟巘觀原備審形勢謂遠圖長計莫此爲先且使憑
  高之險必須盡歸指顧乃爲完善時提督楊公遇春總兵王公
  兆夢皆以爲慮詢謀旣同因與邑令王公森文細審坍圯議修
  雙城並於趙臺山椒創建望樓程工繪圖請之撫軍方公維甸
  彙章入奏即蒙旨俞允撥入急工筮日興事荷畚操築人皆和
  僱搏植煉石價等市交始於戊辰之秋訖於辛未之夏民不知
  役而工已告蒇南城之周六百九十三丈四尺高三仞環城之
  堞一千有九門四東西北甕城三皆新建每門樓四楹外爲戰
  格內向重檐三面葺舊炮臺八築新炮臺二四隅築炮臺敵樓
  各一戰格外列樓戶内啟璧愁行水溝共二十有八城頂海漫
  灰土布重甓焉蓋雖葺舊實鼎新矣北城之頂同南城而補卑
  塡四高於舊者五尺至三尺不等圍以丈計瀛於南城者六百
  有奇堞以堵計瀛於南城者七百五十有六爲門九重修南甕
  城一北仍舊隄閣拆去新建城門一即以其材建樓於上繕完
  舊門樓三葺舊炮臺四新築四隅炮臺各一乾巽二隅建敵樓
  如南城璧甃行水溝五十五又依東城故壘築界牆長百八十
  丈存舊制也趙臺山之望樓基周七丈二尺連睥睨高三丈有
  奇螺旋而上鐃礙之格計四層登斯樓也北望雙城如璧合珠
  聯東睇黃洋之津西極月谷之口川原委折指掌瞭然蓋興郡
  旣爲三省之咽喉而斯樓又爲雙城之耳目惠溥而慮深俾我
  民永享康樂者皆葉郡守曁王邑令勤宣德意之所賜也郡之
  士民謀勒貞珉以志不朽而囑詔或筆謹述修廢之由以見今
  日爲從來未有之曠舉也葉世棹築萬春隄記曰萬春隄在
  郡城西二里許南起牛山祠下北至漢濱舊志謂之古石隄相
  傳建自宋熈寧以禦上游之漲爲興安諸隄之最先繼此建於
  城東一里接趙臺山鼈北抵漢水以禦積雨時漢逼黄洋之水
  逆流泛濫者爲長春隄始於明成化十五年知州鄭福其緣長
  春隄溯永智而西屬於城東北隅者曰惠壑堤築於萬歷三十
  五年守道曾如春其緣長春隄腰西屬於城東南隅以制南來
  施陳二溝之奔衝者曰白龍隄建於明末其自萬春隄濒漢折
  而東屬於舊城之西北隅者曰西關北隄則本朝乾隆二十年
  至二十三年署知州注鍾知州李士垣領帑相繼創建者也三
  十五年閏五月暴雨溢諸隄旣多蟻潰而小北門址稍卑遂排
  闥入焉其退也决惠壑堤而出深幾與河心等維時文撫軍綬
  兼程驗災細審情形謂門實延水之入也奏請借帑金二萬委
  候補直隸州王政義專督卑部北城牆與東西隄其高相等培
  厚皆五尺自是而城遂爲隄嘉慶二年因敎匪之擾中丞秦諱
  承恩倡捐修城公私助捐西自寧遠舊城門東至長春於隄面
  建門增壘而堤又爲城矣自三十五年以後府志失載蓋詢之
  士民始得其詳云世棹之來也周視三隄惟萬春隄坍圯特甚
  且其形內曲無捍波排浪之勢因屬安康縣知縣馬允剛勸輸
  俾士商督工以善價買隄外民地改建如繩直焉工始於嘉慶
  十三年三月藏於本年六月南接舊隄外又續築新隄共長七
  十六丈四尺底寬五丈面寬二丈北屬舊隄之首計用錢一萬
  三百七十三千有奇而上游之保障鞏固矣僉謂不可以無誌
  因記其工程之起訖並諸隄之創始沿增俾後來者有所考云
   續興安府志又載葉太守補修隄堰志曰郡凡六隄舊志記
  其名矣惟以長春白龍爲一隄而謂其北曰白龍南曰長春則
  失考也長春隄北抵漢水南接趙臺山麓白龍隄則西接北城
  東南隅而東屬諸長春隄之隈所以禦施陳二溝南來之水者
  也二溝源發南山施西陳東分繞城南而下滙於北城南門之
  隍亦乾流耳惟値苦雨則合流氾濫直注東關明萬歷間因築
  此隄順隄外梢溝而東至長春隄下穴隄立闡漢水暴溢挾黄
  洋河水逆上則閉闡以拒外施陳溝水陡漲則啟闡以疏內此
  白龍之所以設也又曰舊志雖記六隄而乾隆三十五年以後
  則概未載今考撫軍文綬踏災請借帑補修奏摺緣是年閏五
  月暴雨連晨漢江泛漲諸隄卽有傾塌而小北門地形微低初
  九日黎明水遂衝門倒灌陡成澤國是夜水勢漸退而隄內之
  水反限於隄而不能出次日已刻直决東關北之惠壑隄勢速
  激箭聲如奔雷衝刷之深遂與河成等文撫軍細審情形謂隄
  旣單薄城門窪下非加高培厚不可又𫝹民力艱難奏請借帑
  金二萬兩以十二年緩還因飭北城與諸隄加高培厚皆五尺
  其時知州印者張君象魏專任賑恤承委新者王君政義專督
  隄工始於其年九月十五及明年四月而工竣惟當修萬春隄
  時張太守以工銀不敷但加頂而不丙培故大教場南至坡下
  遂形單薄余是以有増築西隄之舉也知府周光裕修舊城
  記曰興安府爲禹貢梁雍二州之域天文井鬼兼翼軫分野秦
  屬漢中郡漢屬西城郡唐屬安康郡宋改昭化軍屬利州路元
  屬興元路明改興安州國朝仍明之舊爲直隸州領縣六乾隆
  四十七年陞州爲府置安康縣按寰宇記曰金州周庸國即其
  地也考宋元以來城皆土築前明洪武初甃以磚石周六里二
  十八步萬歷十一年漢水溢城圯改建新城於趙臺山下屢爲
  山水所衝激本朝順治四年復移舊城遂議截城之半周七百
  二十八步康熈四十五年城復圯於水四十六年仍攺建趙臺
  山下至今不壞余於嘉慶三年夏來守是邦地爲川楚接壤敎
  匪不時竄入思爲保障計爰周歷二城間新城除興安總鎭城
  守官兵外居民寥寥其官廨衙署監獄皆在舊城即市廛貿易
  商賈居積亦莫不在舊城問之百姓皆安土而重遷也且濒於
  漢江估船集而轉運易也然而舊城之基址蕩然矣余甚憂之
  或曰曷不請於上憲據情入奏仍復舊城乎余應之曰朝廷之
  經費有常興安已有城矣其又何城之修若府以詳之院院以
  達之部必格於例不得行即行矣而部議者幾何時估工者幾
  何時覆勘者又幾何時輾轉迂緩以日以年脫有賊至將若何
  是以涸轍之鮒而望監河之貸也其將何以固吾園乎是年秋
  乃查勘地勢並捐俸以爲之倡紳士耆庶及行賈斯土者亦無
  不踴躍從事請於上憲謂宜速行於是因舊隄爲城加高而厚
  倍焉並南削陡峻拓城之西面仍以前明遺址爲界添砌垜口
  安設炮臺以及海漫水道之屬無不備具東西南北九門各建
  敵臺望之屹然復挑挖濠塹深一丈五尺廣二丈城垣週一千
  二百六十丈計其經費用銀一萬六千有奇而城復舊觀矣四
  年三月工成余招商民而諭之曰繼自今其田爾田宅爾宅勿
  憂蕩析而離居矣繼自今其熈熈而來穰穰而往一任鱗集而
  輻輳矣無事則安居樂業有事則援兵而登陴旣以自保身家
  而又曉然於敵愾同仇之義則此城之修所裨實非淺鮮方今
  我皇上聖德如天司專閫之寄者莫不同心協力佇見靖掃逆
  氛靈臺偃伯則舊城之修不過與新城對峙壯觀瞻謹啟閉爲
  東南水陸一大都㑹耳余與百姓將共享昇平之樂其又何戎
  馬之足患哉是役也寧夏通判閻公重盛本府照磨吳公士
  麟實董其事二公曰是不可以不記也爰述其事而勒之石
  磚坪廳
  嘉慶十九年八月於水圍城地方始築城二十一年工竣城周四
  百三十九丈四尺高一丈八尺下寬一丈八尺上寬一丈城垛墻
  一千二百七十五東西北各一門門上譙樓各一破臺八座水關
  四座濬水溝十六用銀三萬六千有奇同治元年城陷於匪多毀
  壞十三年復修用錢九千餘緡磚坪廳志
  漢陰廳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二年重修長五百九十五交五尺上
  寬一丈高一丈五尺下寬一丈五尺有東南西三門嘉慶元年以
  教朋擾復補修十八年再修添築碱臺譙樓敵樓漢陰廳志
  平利縣
  明隆慶以前詳舊志舊治在龍山之陽即今之舊縣也雍正六年
  以後屢被水冲嘉慶七年經略大臣額勒登保以舊縣福窄低窪
  無險可憑查白土關當川楚之衝且地勢高爽奏請移治乃依關
  舊基加築城長五百四十人丈五尺東西南三門道光三年重修
  舊址兩面加高六尺倍厚五尺高一丈六尺下寬一丈五尺上寬
  一丈南城拆去與舊套城合爲一計城長八百零七丈八尺二寸
  垜牆共一千三十東西南門城樓三座北城尖樓一座同治元年
  開城濠於東南二面寬深各二丈續縣志石珩移縣治記曰今之
  縣治向之白土關也東界湖北竹谿爲
  秦楚門戶東南自鎭坪至雞心嶺界四川大寧西南自八仙河
  至兩扇門界四川之太平爲川陜門戶鎭坪與八仙河東西遙
  對必由化龍山曲折以赴中間萬山環繞皆老林密菁周袤數
  百里人跡所罕至盜賊往往匿藏其間從前設都司於此爲是
  故也嘉慶元年以後敎匪跡梁閭閻疊被焚掠都司陣亡南鄭
  令王公行儉辦理糧臺遇害於是百姓捐築大堡以資守禦而
  賊衆遊弋無常警報迭至維時經略大臣額公絷營於縣境山
  中者久相度形勢以舊縣褊窄低窪無險可憑惟白土關當川
  陜之衝最爲扼要奏請將關堡爲平利縣城以陜安鎭之右營
  遊擊移駐於此而遷都司於鎭坪以壯武備前署令任公奎光
  請發裕金於南門外加築套城造廬設蔵爲八百兵丁棲身牧
  馬之地此八年事也余於是年提授此邑次年春蒞任餘孽未
  靖官兵往來如織糧糈彩檄度支實難甫半載而經略紅旗奏
  捷白馬旋轅余得以趨蹌其際實爲遭逢之幸然當蹂躪之後
  工程草創任公第完奮城一事而遷秩以去官廨規模麤具牖
  户闕如余從而塈茨修飾増置書室十餘間其郝興壇廟則皆
  余所次第請建者也凡事之創始者必求善其後余自顧才疏
  一切巨細紛紜其能遥抵於成乎惟作一曰宰盡一曰心累月
  累年母懈厥志以待後來之君子踵事増華以補余之所不逮
  則誠斯邑之大幸云爾
  洵陽縣康熙以前詳舊志同治二年知縣劉昌蕃改建縣東門增修炮臺
  嘉慶六年知縣嚴如煜於西門外黃坪嶺下修大炮臺一座甬道
  長數十丈縣志
  東關隄乾隆以前屡遭水患三十七年二月知縣盧甲午以軍需
  餘暇倡建石隄三十九年九月工竣用銀五千餘兩長九十九弓
  寬六弓高七弓水患始息光緒二十九年知縣李丙炎修隄路水
  道縣志
  白河縣
  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十年重建三門二十三年重修嘉慶二年
  以教朗逋宜於城外天池嶺土地嶺太山嶺等處隨山勢高下築
  外城一千二百九十七丈周十四里縣志
  紫陽縣康熙二十五年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四年再修三十六年南城
  因雨坍塌五十四丈道光十九年又坍場知縣陳僅捐修焉縣志
  石泉縣
  明正德以前詳舊志城臨漢濱水漲尋圯萬歷時重修以石爲基
  以磚爲墉門四樓各三層淸乾隆三十六年改北門爲炮臺止有
  東西南三門道光二年城圯二十四年知縣慕維城勸捐重修二
  十八年知縣舒鈞竣工周二里二百五十二步高一丈五尺門三
  如舊新設小南門一石隄二高丈餘長二百一十二丈採訪册同治
  二年知縣陸壽堃以城垣過低補修加高五尺光緒二十九年夏
  六月城南大水冲毁城垣多處三十年知縣彭知縣李請款一萬
  兩并賑銀三千兩補修其不敷者於縣境籌錢五千貫以助之縣志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礼聘名绅宋伯鲁领衔续修陕西通志.1934年陕西省通志馆修成《续修陕西通志稿》224卷,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亲自为续修通志撰写序言。

阅读

相关人物

文綬
相关人物
秦承恩
相关人物
周光裕
相关人物
歸夢薩
相关人物
楊遇春
相关人物
王兆夢
相关人物
王森文
相关人物
方維甸
相关人物
李士垣
相关人物
注鍾
相关人物
馬允剛
相关人物
鄭福
相关人物
張象魏
相关人物
任奎光
相关人物
劉昌蕃
相关人物
盧甲午
相关人物
李丙炎
相关人物
陳僅
相关人物
慕維城
相关人物
舒鈞
相关人物
陸壽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興安府
相关地名
安康縣
相关地名
磚坪廳
相关地名
漢陰廳
相关地名
平利縣
相关地名
洵陽縣
相关地名
白河縣
相关地名
紫陽縣
相关地名
石泉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