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同志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思茅通讯》 报纸
唯一号: 260520020230003842
颗粒名称: 刘少奇同志的故事
分类号: K820.8
摘要: 一九六一年春,刘少奇同志回到了阔别四十年之久的家乡——湖南宁乡县。为了迅速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少奇同志抓紧时间,对干部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刘少奇

内容

一九六一年春,刘少奇同志回到了阔别四十年之久的家乡——湖南宁乡县。
  当他踏上家乡的土地,看到社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的时候,心情异常沉重。他对乡亲们作了自我批评:将近四十年没有回过家了,我很想回来看看。
  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还很苦。我们工作作得不好,对不起你们。
  为了迅速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少奇同志抓紧时间,对干部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他再三叮嘱各级干部,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浮夸。有的干部喜欢搞强迫命令,整人训人,少奇同志耐心地开导他们,说话要和气点嘛!不要对社员板面孔。讲点民主好不好?整人,这个风气很不好,人都不敢讲话,那怎么能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呢?要真正实行民主,就是要让社员当家作主,不是干部当家作主。干部是社员的勤务员,不是社员的老子,应该好好为社员办事。
  许多基层干部听了少奇同志如此亲切的教诲,莫不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口服心服。少奇同志对干部耐心教育,对社员群众的疾苦更是关怀备至。当时,社员的房屋有不少被拆毁、占用,房屋问题成了关系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极其重大的问题。为了尽快解决群众住房,少奇同志让中央调查组写了一个文件,自己还亲自给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同志写了信,指出湖南农村的房屋问题,是一个目前就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少奇同志对群众的住房问题非常关心,可是对他自己家的房子却从不放在心上。在花明楼炭子冲的干部、社员会上,他当众宣布:旧居纪念馆不办了,这个房子空出来,由工作队主持同大队商量好,分几户社员来住。这些楼板,拿去替没有门的人作门。在这里住的至少可以住上十年、二十年,等他们有了房子,而且比这个房子更好的时候,愿意搬再搬,任何人不许赶他们走。他的深情厚意,大家推卸不了,有的社员就搬进了他的旧居。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底,刘少奇同志在海南岛休假结束,就要返回北京了。一天晚上,厨师郝苗同志对少奇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少奇同志生日快到了,要不要稍微给他改善改善伙食?当时随少奇工作的吴振英说:可以嘛! 多做一两个菜,稍微改善一下。
  没想到,他俩的对话被当地陪同他们的一个同志听到了。出于对少奇同志的热爱,生日那天,当地派人送来一个大蛋糕,上面还有个寿字。少奇一听说这件事,就生气了,问;"谁叫你们搞的?去,拿走!“ 话虽不多,但是十分严肃。平时,少奇同志从不对工作人员发火,即使做错了事,也总是心平气和地指出来。这次他真的有些火了。吴振英同志有苦难言,只好自己承认错误。
  少奇同志火气未消,问王光美同志知不知道做蛋糕的事,事先为什么不制止?光美同志说事先她也不知道。
  少奇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早就做过决定,政治局的同志不过生日。我自己举手同意了的,就要坚决执行,决不能带头破坏中央决定。这些事你应该经常跟他们讲讲。“
  六十年代初,我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遇到困难。那时候,学校里的伙食很差,刘少奇同志为了让孩子们跟人民同甘共苦,要求他们都要住集体宿舍,在大食堂吃饭 。
  初冬的一天中午,源源拿着发给自己的几块薯干回到宿舍,嫌不好吃,就悄悄地把它们扔到了墙角里。老师发现后,批评了源源,并把这件事记在『家长联系簿』上。星期六晚上,源源带着联系薄到家,少奇同志照例要认真地看一看老师的批语。他把源源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老师批评得对呀!粮食是农民伯伯、阿姨一滴汗球跌八瓣 、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要珍借它 。现在国家有困难,你要从小尝尝吃不饱的滋味 ,将来你们替人民办事的时候,才会站在人民一边。』星期一,源源回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墙角拣回那几块薯干,洗干净话,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

知识出处

思茅通讯

《思茅通讯》

出版者:中国共产党思茅地区委员会

出版地:云南普洱

《思茅通讯》是中共思茅委机关报,是全市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也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本期报纸出版于1977年01月01日,准确地报道了当日国内外重大时事及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