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唯一号: 260431020230000017
机构名称: 保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文件路径: 2604/01/object/PDF/2604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B00030_00.pdf

机构描述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贫开发方针政策,把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计争取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2亿元,其中无偿资金5亿元。围绕“三通、三改三建、一发展”,实施了重点村综合开发59个,安居温饱村215个,整村推进122个,科技产业扶贫4个,边境、民族特困乡综合开发5个;帮助2.4万户贫困农户改造、建设住房210万平方米;建成易地扶贫开发区24个,转移安置贫困人口2.7万人;组织培训输出贫困地区劳动力2.9万人,实现扶贫劳务收入8,500万元。扶持贫困户建设沼气池1.63万口,改厨、改圈、改厕1.76万户;修建乡村道路1,730千米,人畜饮水工程1,430件,农田灌溉沟渠640千米;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75千米;建设小学40所,村级卫生室80个,开展科技培训36万人次;扶持发展经济作物47万亩,经济林果5.6万亩。累计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1亿元,为19.8万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运输业提供了最急需的资金支持,实现户均增收600多元。投放专项贴息贷款2.1亿元,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支持教育、卫生、小集镇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先后组织420个市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到贫困村挂钩扶贫,2.3万名党员干部与3.2万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引进外资1,027万元,建成香港乐施会赈灾扶贫项目45个,在昌宁县实施了中英合作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世界银行四期“农村贫困社区”发展项目在昌宁、龙陵启动实施。通过5年的努力,全市解决了2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广大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将完成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1636个、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5万人、易地搬迁1.5万人;为贫困农户建设沼气池2万口,同时实现改厨、改圈、改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力争每户有1名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实现贫困人口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经济林果、经济林木,1头出栏商品畜的“四个一”目标。到2010年,全市基本解决26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55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