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唯一号: 260431020230000011
机构名称: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文件路径: 2604/01/object/PDF/2604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B00020_00.pdf

机构描述

“十五”期间,保山经济增长呈现逐年加快的特点。2003年走出低迷徘徊局面,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增速达9.4%,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19.8亿元,增长13.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2%,超过“十五”计划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954元;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42.4∶18.6∶39调整为2005年的35.3∶26∶38.7;财政总收入12.3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10.6%,超过“十五”计划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年均增长11.7%,超过“十五”计划1.7个百分点。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42.3亿元,年均增长4.8%。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92.9万吨,创历史新高。烟草、甘蔗、茶叶和咖啡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桑蚕、麻类、山葵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经比例进一步优化,由“九五”末的69.4∶30.6调整到66.1∶33.9,优化了3.3个百分点。畜牧业持续较快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3.2%。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1户,基地规模39.75万亩,带动农户21.1万户。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年均增速比“九五”加快5.3个百分点。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新兴产业培植初显成效,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电力和矿冶产业发展加速,中小流域水电开发全面推进。保山、腾冲工业园区列入省级重点园区并启动实施,产业聚集平台作用初步显现。全市以腾冲火山热海等一批知名景点为支撑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前3年完成“十五”计划,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383万人次,旅游收入12.7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99倍和2.88倍。文化产业快速起步,交通运输、通信、房地产、商业贸易、餐饮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6.4亿元,年均增长9.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6倍,年均增长31%,超过“十五”计划17个百分点,增速比“九五”快17.9个百分点。大保高速公路、云保公路、六东公路等一批项目建成通车,保密公路、腾板公路、保龙高速公路等相继开工建设。腾冲机场进场道路已开工,保腾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十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9976千米,比“九五”净增717千米,公路密度50.6千米/百平方千米,有32个乡镇通油路、39个乡镇通弹石路,全市基本形成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线,县乡道为支线,干支结合、通边出境的公路交通网络。龙陵岔河、昌宁明山等全省重点中型水库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腾冲大河、施甸三块石和隆阳明子山等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全市新增蓄水库容4684千立方米,累计解决33.85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9平方千米。电力“瓶颈”开始缓解。2005年全市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5万千瓦,发电量16亿千瓦时,分别比2000年增长97%和98%。市域110千伏电网逐步完善,朝阳经保山到大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全市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工程和“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验收,五县(区)城网改造、保山市完善西部农网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开始起步。国有企业改革三年目标基本实现,新一轮改革顺利启动。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腾冲、龙陵、施甸、昌宁4县全面免除农业税,隆阳区农业税降至2%,农民减负率达58.4%,综合减负率达到71.7%。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政府规章。落实国家投融资改革政策,投资体制改革平稳推进。积极推行价格听证和公示制度,深化垄断行业价格改革。以信用社和国有商业银行为重点的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改革全面启动。“十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7%,超过“十五”计划4.7个百分点。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70项,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5.56亿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9倍和2.76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猴桥、勐糯等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全市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21.8%。“两极”带动成效明显,“十五”末隆阳区和腾冲县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66.8%,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67%,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总量的54%。科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所增强,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32项,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教育全面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疾病、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其他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040元和1879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9.3%和5.9%,均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开创发展和改革工作新局面,坚定加快发展的必胜信心,勇于开拓,阔步向前,为保山市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