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图书馆
保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保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8315
颗粒名称:
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
分类号:
D267
页数:
4
页码:
322-325
摘要:
本文收录了2008年12月8日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
关键词:
保山市
山区开发
实施意见
内容
(2008年12月8日)
我市93.6%的国土面积是山区,78.3%的人口生活在山区,促进山区发展历来是我市“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山区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山区发展步伐。全市山区粮食连续多年增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山区公路等级低,部分村寨不通公路、不通电,有近55万山区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状况局部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二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差。山区水利化程度仅为15%~25%之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17个百分点。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薄弱,不少地方“普九”水平还比较低;卫生医疗设备条件差,乡村医生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四是产业发展滞后,与山区丰富的资源形成巨大反差。农业产业“小、散、弱、差”,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仍是山区最突出的问题。五是农民收入水平低。70万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山区,2007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06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因此,山区农村仍然是全市最困难的地区,山区农业仍然是全市最弱质的产业,山区农民仍然是全市最贫困的群体,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为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云发〔2008〕2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以改善山区基础设施、发展山区产业经济、促进山区公共服务、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为保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方式、完善开发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区域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保山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林业总产值2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4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5亿元。新改建山区农村公路4000公里以上,实现农民人均有1亩基本农田,解决34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九”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和疫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大力发展沼气等山区农村生态能源,实施林业生态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山区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
二、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重点任务
(一)着力发展山区产业经济
按照“稳定发展粮油产业,做大做强烟草、茶叶、核桃和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畜牧、蔬菜产业,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提升蔗糖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山区特色旅游和劳务经济,积极培育水果、中药材、林下产品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实施冷凉资源开发与热区开发相结合,加快以科学化、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山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粮油。实施山区优质粮食安全工程,重点发展水稻、玉米、麦类等粮食作物和小杂粮,加快以优质油菜籽为主的多种食用植物油开发,建设30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每年在山区推广良种和地膜覆盖90万亩,加大水改旱力度,力争山区粮食单产每年增加10公斤。
烟草。新发展一批适宜种植烤烟和香料烟的山区乡镇,增加基本烟田30万亩,全市基本烟田规划建设面积达110万亩。积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加快山区烟叶基地和设施建设。突出夏烟早植的规模化发展,全市夏烟早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2012年,全市烤烟产量达120万担,种植香料烟10万亩、烟叶产量30万担,烤烟、香料烟实现产值10亿元,烟叶税达2亿元。
茶叶。按照“退出一批,改造一批,新植一批”的思路,以低产茶园改造为重点,强化基地建设,全市茶叶面积达50万亩,其中无公害、有机、绿色茶园达30万亩。打造2个大的茶叶集团和茶叶品牌,建设1个茶叶交易中心。进一步巩固绿茶,提升普洱茶,发展红茶,加快发展乌龙茶,开发其他茶类。至2012年,茶叶总产3.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0亿元。
核桃。按照壮大基地、发展加工、开拓市场的要求,2012年,全市核桃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面积150万亩,产量4万吨以上,建龙头企业2个,总产值8亿元以上,将保山建设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核桃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之一。
蚕桑。巩固提高隆阳、施甸老蚕区,发展昌宁新蚕区。2012年,全市桑园面积30万亩,养蚕43万张,产鲜茧1.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亿元,工业产值8亿元)。
畜牧业。着力培育优质畜牧商品基地,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扶持15家山区民营种猪场建设,建成100个山区肉牛冻改站点、80个山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0个山区养殖示范村,建立60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全市实现肉类总产30万吨,畜牧业产值40亿元(当年价);水产品产量3.5万吨。畜牧业收入在山区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达46%以上。
蔬菜。建立山区热区冬早蔬菜基地4万亩、山区“两青”(青蚕豆、青豌豆)豆类基地8万亩、山区野生蔬菜基地5万亩。2012年,山区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达6亿元。
油茶。以腾冲红花油茶为主要种植品种,抓好温凉山区油茶基地建设。到2012年山区油茶规模达到50万亩,2015年发展到100万亩,将保山建成云南省重要的油茶基地。
蔗糖。做好山区35万亩(全市总面积60万亩)基本蔗地规划,每年推广间套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制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2012年山区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全市总面积50万亩),甘蔗农业产量在130万吨(全市总产量230万吨);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到2012年,全市建成能够带动山区优势产业发展产值上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实现加工产值17亿元;发展山区各类专业合作社500个以上,占全市的50%。
山区特色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培育壮大山区特色旅游业,积极发展原生态、乡村休闲、农耕文化体验、民族文化等乡村旅游,有效带动山区农村旅游商品和服务产业发展。加大对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扩大“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实施规模,每年培训山区技能型农民10万人,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和就业的稳定性、选择性、多样性,4年转移山区农村劳动力90万人次。
(二)着力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山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以红岩水库、三岔河水库等中型水库和大箐河等10余个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大小海坝等中型水库和塘子坝等30座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为重点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东河等30件中小河流规划和治理;实施山区饮水安全规划和工程建设;加快腾北灌区等中小灌区水利设施建设和渠系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到2012年,解决34万山区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及饮水困难,农村饮水保障率达到90%以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千米。
二是加快山区农村电网改造与能源建设。推广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4年新建农村沼气池6万口,加快输配电网络建设,解决山区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三是加快山区基本农田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到2012年,新建40万亩山区水浇地,新建高产稳产农田100万亩,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40万亩、坡地改梯6万亩,抓好田间沟渠整治、平整土地等工程,使山区农民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或基本农田。
四是加快山区乡村公路和交通建设。到2012年,投资8.4亿元,建设690公里油路和280公里弹石路,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新改建通村公路1700千米,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逐步建立财政投入和农民养护相结合的山区公路管养体系,构建山区“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建设33个乡镇客运站,力争使大多数山区建制村开通客运班车。
五是全面开展山区农村绿色家园创建行动。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推进交通沿线、城镇面山、村镇四旁、厂矿周边的绿化美化。坚持把村容村貌整治和扶贫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以工代赈等工程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结合起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每年在500个山区自然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
六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山区中心集镇建设,结合生态移民和异地安置,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抓好特色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商贸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和居住中心,带动周边发展。
(三)着力完善山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山区科技服务体系。推广适应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优质高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和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鼓励科技人员投身山区科技推广项目的承包和有偿服务,创办科技服务型经济实体。到2012年,农业科技对山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达55%。
二是完善山区农村流通体系。抓好“乡村流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建设,改造35个山区农村集贸市场,建立30个山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山区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发挥供销社在搞活山区市场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网络。
三是发展山区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事业。继续抓好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优化山区中小学布局,提高山区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大对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山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山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山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按编制配齐教师,大力发展山区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形成健全的山区教育体系。着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每年改造21个乡镇卫生院和94个村卫生室,加大山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和山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形成健全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千场节目进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加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能收到广播电视,建立健全山区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完善山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山区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继续实施好山区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积极开展农民工、被征地农民、村干部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加快山区农村敬老院建设。解决好山区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五是加快山区扶贫开发进程。实施好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着力解决边境民族地区的集中连片贫困问题。整合扶贫资源,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扶贫易地搬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等工程,改善特困山区农户生存条件。
(四)着力保护山区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山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确保山区生态安全。健全完善干旱、大范围致灾暴雨、低温冷害和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以重要生态区域为重点,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加快山区生态建设。继续抓好山区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好石漠化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
三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农村饮水水源地、聚居生活区、面源污染和土壤、畜禽养殖、工矿的污染防治,坚决关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五小企业”,增强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同时,全市各级财政对山区优势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要增加投入。加强资金安排的统筹协调,加大资金使用的整合力度,重点支持山区综合开发建设。2009~2012年,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新烟区建设,各县区要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将地方实得烟叶税的10%专项用于新烟区建设;2008~2010年,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000万元,核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蚕桑产业发展资金230万元;每年投入油茶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30万元;每年投入扶贫配套资金50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各县区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全市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山区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二)加大金融支撑力度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行、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增加营业网点或开展委托贷款业务。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创办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村镇银行。2012年,全市争取建立1家村镇银行,每县区至少建立1家贷款公司。积极探索山区产业贷款担保、贷款抵押的有效途径,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山区产业贷款担保业务。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规模,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行“惠农卡”,2012年全市发卡覆盖40%以上的山区农户。对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向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信用贷款。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林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
(三)简化用地审批手续
对在山区进行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并简化程序及时提供用地。对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种植基地配套的道路、水利、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对企业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种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中药材种植,林木培育和种植,畜禽饲养,林产品采集,灌溉、农产品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按国家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种植加工,淡水、内陆养殖等项目的所得,按国家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可在税前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在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以承包、租赁、入股或合作等方式,参与低价值林地的改造,按照国家规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五)激活林业发展潜力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山区林地林木流转机制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建设规范有序的山区森林资源流转市场,构建森林资源评估、信息咨询、融资服务、林农培训等林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林农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快低价值林地改造步伐,提高林地产出能力。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农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上种植的林木采伐指标不受限制,竹材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集体林改后,企业或个人经营的人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采伐指标按照经营方案实行单报单批;对资源林政管理规范、群众营林护林积极性高的地方,经批准可适当放宽商品林采伐利用限制。
(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房屋确权登记,明确农房产权及其项下宅基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房屋产权制度,为农民房屋抵押贷款创造条件,提高农民融资能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山区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推进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民办公助形式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同时,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管护责任,切实解决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不同程度存在的投入不足、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闲置浪费等问题,逐步建立起山区“五小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七)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党的事业、党的根基。因此,要以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发展强村带弱村、典型引路带整体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村级基层组织中存在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工作方式不适应、工作能力不适应、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不适应等问题。创造条件提高村组干部生活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在山区综合开发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山区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山区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山区综合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责任人。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认真抓好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对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指标要实行目标管理,把责任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山区综合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实行定期通报制,切实把山区综合开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9》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8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云南省委
相关机构
云南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