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8315
颗粒名称: 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
分类号: D267
页数: 4
页码: 322-325
摘要: 本文收录了2008年12月8日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
关键词: 保山市 山区开发 实施意见

内容

(2008年12月8日)
  我市93.6%的国土面积是山区,78.3%的人口生活在山区,促进山区发展历来是我市“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山区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山区发展步伐。全市山区粮食连续多年增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山区公路等级低,部分村寨不通公路、不通电,有近55万山区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状况局部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二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差。山区水利化程度仅为15%~25%之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17个百分点。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薄弱,不少地方“普九”水平还比较低;卫生医疗设备条件差,乡村医生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四是产业发展滞后,与山区丰富的资源形成巨大反差。农业产业“小、散、弱、差”,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仍是山区最突出的问题。五是农民收入水平低。70万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山区,2007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06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因此,山区农村仍然是全市最困难的地区,山区农业仍然是全市最弱质的产业,山区农民仍然是全市最贫困的群体,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为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云发〔2008〕2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以改善山区基础设施、发展山区产业经济、促进山区公共服务、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为保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方式、完善开发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区域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保山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林业总产值2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4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5亿元。新改建山区农村公路4000公里以上,实现农民人均有1亩基本农田,解决34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九”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和疫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大力发展沼气等山区农村生态能源,实施林业生态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山区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
  二、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重点任务
  (一)着力发展山区产业经济
  按照“稳定发展粮油产业,做大做强烟草、茶叶、核桃和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畜牧、蔬菜产业,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提升蔗糖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山区特色旅游和劳务经济,积极培育水果、中药材、林下产品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实施冷凉资源开发与热区开发相结合,加快以科学化、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山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粮油。实施山区优质粮食安全工程,重点发展水稻、玉米、麦类等粮食作物和小杂粮,加快以优质油菜籽为主的多种食用植物油开发,建设30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每年在山区推广良种和地膜覆盖90万亩,加大水改旱力度,力争山区粮食单产每年增加10公斤。
  烟草。新发展一批适宜种植烤烟和香料烟的山区乡镇,增加基本烟田30万亩,全市基本烟田规划建设面积达110万亩。积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加快山区烟叶基地和设施建设。突出夏烟早植的规模化发展,全市夏烟早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2012年,全市烤烟产量达120万担,种植香料烟10万亩、烟叶产量30万担,烤烟、香料烟实现产值10亿元,烟叶税达2亿元。
  茶叶。按照“退出一批,改造一批,新植一批”的思路,以低产茶园改造为重点,强化基地建设,全市茶叶面积达50万亩,其中无公害、有机、绿色茶园达30万亩。打造2个大的茶叶集团和茶叶品牌,建设1个茶叶交易中心。进一步巩固绿茶,提升普洱茶,发展红茶,加快发展乌龙茶,开发其他茶类。至2012年,茶叶总产3.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0亿元。
  核桃。按照壮大基地、发展加工、开拓市场的要求,2012年,全市核桃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面积150万亩,产量4万吨以上,建龙头企业2个,总产值8亿元以上,将保山建设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核桃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之一。
  蚕桑。巩固提高隆阳、施甸老蚕区,发展昌宁新蚕区。2012年,全市桑园面积30万亩,养蚕43万张,产鲜茧1.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亿元,工业产值8亿元)。
  畜牧业。着力培育优质畜牧商品基地,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扶持15家山区民营种猪场建设,建成100个山区肉牛冻改站点、80个山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0个山区养殖示范村,建立60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全市实现肉类总产30万吨,畜牧业产值40亿元(当年价);水产品产量3.5万吨。畜牧业收入在山区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达46%以上。
  蔬菜。建立山区热区冬早蔬菜基地4万亩、山区“两青”(青蚕豆、青豌豆)豆类基地8万亩、山区野生蔬菜基地5万亩。2012年,山区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达6亿元。
  油茶。以腾冲红花油茶为主要种植品种,抓好温凉山区油茶基地建设。到2012年山区油茶规模达到50万亩,2015年发展到100万亩,将保山建成云南省重要的油茶基地。
  蔗糖。做好山区35万亩(全市总面积60万亩)基本蔗地规划,每年推广间套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制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2012年山区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全市总面积50万亩),甘蔗农业产量在130万吨(全市总产量230万吨);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到2012年,全市建成能够带动山区优势产业发展产值上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实现加工产值17亿元;发展山区各类专业合作社500个以上,占全市的50%。
  山区特色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培育壮大山区特色旅游业,积极发展原生态、乡村休闲、农耕文化体验、民族文化等乡村旅游,有效带动山区农村旅游商品和服务产业发展。加大对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扩大“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实施规模,每年培训山区技能型农民10万人,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和就业的稳定性、选择性、多样性,4年转移山区农村劳动力90万人次。
  (二)着力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山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以红岩水库、三岔河水库等中型水库和大箐河等10余个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大小海坝等中型水库和塘子坝等30座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为重点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东河等30件中小河流规划和治理;实施山区饮水安全规划和工程建设;加快腾北灌区等中小灌区水利设施建设和渠系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到2012年,解决34万山区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及饮水困难,农村饮水保障率达到90%以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千米。
  二是加快山区农村电网改造与能源建设。推广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4年新建农村沼气池6万口,加快输配电网络建设,解决山区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三是加快山区基本农田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到2012年,新建40万亩山区水浇地,新建高产稳产农田100万亩,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40万亩、坡地改梯6万亩,抓好田间沟渠整治、平整土地等工程,使山区农民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或基本农田。
  四是加快山区乡村公路和交通建设。到2012年,投资8.4亿元,建设690公里油路和280公里弹石路,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新改建通村公路1700千米,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逐步建立财政投入和农民养护相结合的山区公路管养体系,构建山区“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建设33个乡镇客运站,力争使大多数山区建制村开通客运班车。
  五是全面开展山区农村绿色家园创建行动。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推进交通沿线、城镇面山、村镇四旁、厂矿周边的绿化美化。坚持把村容村貌整治和扶贫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以工代赈等工程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结合起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每年在500个山区自然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
  六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山区中心集镇建设,结合生态移民和异地安置,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抓好特色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商贸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和居住中心,带动周边发展。
  (三)着力完善山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山区科技服务体系。推广适应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优质高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和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鼓励科技人员投身山区科技推广项目的承包和有偿服务,创办科技服务型经济实体。到2012年,农业科技对山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达55%。
  二是完善山区农村流通体系。抓好“乡村流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建设,改造35个山区农村集贸市场,建立30个山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山区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发挥供销社在搞活山区市场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网络。
  三是发展山区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事业。继续抓好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优化山区中小学布局,提高山区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大对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山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山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山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按编制配齐教师,大力发展山区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形成健全的山区教育体系。着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每年改造21个乡镇卫生院和94个村卫生室,加大山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和山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形成健全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千场节目进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加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能收到广播电视,建立健全山区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完善山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山区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继续实施好山区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积极开展农民工、被征地农民、村干部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加快山区农村敬老院建设。解决好山区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五是加快山区扶贫开发进程。实施好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着力解决边境民族地区的集中连片贫困问题。整合扶贫资源,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扶贫易地搬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等工程,改善特困山区农户生存条件。
  (四)着力保护山区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山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确保山区生态安全。健全完善干旱、大范围致灾暴雨、低温冷害和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以重要生态区域为重点,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加快山区生态建设。继续抓好山区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好石漠化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
  三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农村饮水水源地、聚居生活区、面源污染和土壤、畜禽养殖、工矿的污染防治,坚决关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五小企业”,增强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同时,全市各级财政对山区优势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要增加投入。加强资金安排的统筹协调,加大资金使用的整合力度,重点支持山区综合开发建设。2009~2012年,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新烟区建设,各县区要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将地方实得烟叶税的10%专项用于新烟区建设;2008~2010年,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000万元,核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蚕桑产业发展资金230万元;每年投入油茶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30万元;每年投入扶贫配套资金50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各县区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全市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山区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二)加大金融支撑力度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行、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增加营业网点或开展委托贷款业务。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创办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村镇银行。2012年,全市争取建立1家村镇银行,每县区至少建立1家贷款公司。积极探索山区产业贷款担保、贷款抵押的有效途径,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山区产业贷款担保业务。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规模,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行“惠农卡”,2012年全市发卡覆盖40%以上的山区农户。对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向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信用贷款。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林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
  (三)简化用地审批手续
  对在山区进行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并简化程序及时提供用地。对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种植基地配套的道路、水利、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对企业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种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中药材种植,林木培育和种植,畜禽饲养,林产品采集,灌溉、农产品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按国家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种植加工,淡水、内陆养殖等项目的所得,按国家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可在税前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在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以承包、租赁、入股或合作等方式,参与低价值林地的改造,按照国家规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五)激活林业发展潜力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山区林地林木流转机制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建设规范有序的山区森林资源流转市场,构建森林资源评估、信息咨询、融资服务、林农培训等林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林农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快低价值林地改造步伐,提高林地产出能力。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农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上种植的林木采伐指标不受限制,竹材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集体林改后,企业或个人经营的人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采伐指标按照经营方案实行单报单批;对资源林政管理规范、群众营林护林积极性高的地方,经批准可适当放宽商品林采伐利用限制。
  (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房屋确权登记,明确农房产权及其项下宅基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房屋产权制度,为农民房屋抵押贷款创造条件,提高农民融资能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山区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推进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民办公助形式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同时,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管护责任,切实解决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不同程度存在的投入不足、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闲置浪费等问题,逐步建立起山区“五小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七)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党的事业、党的根基。因此,要以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发展强村带弱村、典型引路带整体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村级基层组织中存在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工作方式不适应、工作能力不适应、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不适应等问题。创造条件提高村组干部生活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在山区综合开发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山区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山区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山区综合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责任人。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认真抓好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对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指标要实行目标管理,把责任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山区综合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实行定期通报制,切实把山区综合开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9

《保山年鉴.2009》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8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云南省委
相关机构
云南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