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贯彻意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7555
颗粒名称: 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贯彻意见
其他题名: (2007年6月22日)
分类号: F327
页数: 5
页码: 345-3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本文围绕保山市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贯彻意见。文章要求将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其中,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包括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现代经营形式等。同时,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即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和培养新型农民。此外,文章还强调着力建立“四大机制”,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 保山市 现代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内容

为促进保山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保山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理清思路、明确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保山建设的重要任务。2006年以来,我市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的有力措施,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扎实、进展顺利。在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下,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但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当前全市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态势依然没有改变。2007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松懈。
  (一)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努力,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解决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巩固提高5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根据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着力建立“四大机制”,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增加“三农”投入,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不断开拓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机制。
  (一)健全对“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发展的投入。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各县区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逐步提高到40%,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的要求,重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等项目。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要求,整合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方面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全市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投入占信贷总量的30%以上。
  (二)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按照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要求,认真总结烟草等行业和企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市内外部分地区、部门和企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验和做法,探索用规范的方式引导资源开发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拓宽和完善以工哺农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渠道,推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完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机制。全面落实、完善和加强各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的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的农业补贴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有关农业直接补贴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的50%要安排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在巩固粮食作物良种补贴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种养业的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工作。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的机型和范围。及时下达、拨付中央和省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2007年起,全面实行农民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广泛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引导农民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智力投入。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补助原材料等多种方式,对农民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适当补助。综合运用税收、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现代农业。广泛开展“村企结对”建设活动,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机制。
  三、积极做强“五大产业”,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结合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特点,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农村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巩固壮大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优质稻、玉米、麦类、杂粮等专用粮食和特色商品粮,认真做好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工作,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搞活粮食流通。巩固提升粮油基础产业,做大做强烟草、蔗糖、林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力。加快发展茶叶、咖啡、丝麻、冬早蔬菜、花卉、山葵、甜柿、药材、工业用大麻、野生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发展膏桐等木本油料作物及木薯、脱毒红薯等非粮食作物种植,加快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
  (二)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突出抓好肉猪、肉牛、肉羊、水奶牛四个畜牧重点产业,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提高良种化水平,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对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大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和兽医队伍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应急能力。支持发展品种优、用地少、效益好的水产品养殖。抓好科学养畜示范村、养畜专业户的扶持,建设各类养殖小区10个,积极发展健康养殖,推进优质肉猪、肉牛、肉羊、水奶牛商品基地建设,力争全年肉类总产达2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21亿元。
  (三)扎实发展林产业。立足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强化资源培养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林产业,大力营造一批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等基地,建设一批林下产品基地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定向培育稳定的林产业原料供应基地。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确保生态体系建设和完善。继续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政策性项目的争取工作。加大林业科技投入,积极推广林业先进实用技术,促进林产业结构和技术、产品升级。加大林下资源培育与开发力度,提倡林农间作、庭院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尽快形成林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今年完成营造林15万亩以上,实现林业总产值16亿元以上。
  (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把建设现代农业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扩大烤烟、香料烟加工规模,提高糖业质量和效益,重点培育食品、丝麻、茶叶、畜产品、咖啡、山葵、食用菌、甜柿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的支持力度,技改资金要向涉农的工业企业倾斜。积极引导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五)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挖掘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择优选择一批条件好、潜力大的乡村,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接待服务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观光型、森林生态型等乡村旅游精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和重要推动力量。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县、乡镇、村、农家乐,提高乡村旅游的带动辐射功能。
  (六)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兴办的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村、特色村,培育集中连片的产业带、产业群,推进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城市郊区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营销专业村,坝区重点培育冬早蔬菜、优质瓜果、花卉苗木、甜柿、丝麻、蚕桑和养殖专业村,山区、半山区着力培育茶叶、山葵、中药材、野生食用菌、泡核桃等专业村、特色村,高寒山区重点培育生态专业村。2007年全市将重点发展产业专业村40个。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认真落实好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建设。
  四、实施“五大工程”,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红岩水库,实施龙陵八〇八水库等一批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今年上半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完成芒宽中型灌区建设和明子山、三块石后续工程建设任务,抓紧做好腾冲甘露寺、龙陵三岔河、施甸红谷田水库等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年内水利化程度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加快水源点建设,努力搞好水毁修复,继续加大“五小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烟水配套工程、优势农产品基地水利配套设施、坡改梯及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力度,结合烟水配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继续加大以水浇地、坡改梯、治水改土为主的基本农田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实施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全面完成新增灌溉面积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千米。加强退耕还林地区口粮项目、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的田间灌排设施建设,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现代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耕地内在质量。
  (二)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实施通乡公路路面硬化、通达工程、农村客运站建设、农村渡口改造等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建设。2007年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498千米,农村客运站建设10个。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农村9万人的饮水安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积极争取实施西部电网改造工程。切实做好20户以上的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改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实施好6400户的农村地震民居安全工程,继续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2007年重点实施好15个省级示范镇和一批重点中心集镇、边境口岸集镇、旅游小镇建设。
  (三)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把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与农户改厨、改厩、改厕有机结合,大力开展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新能源建设,新建农村沼气池1.15万口,积极推进节柴改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实现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家居环境洁美化。实施中小水电、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等地方电力项目建设,做好列入国家投资建设的小水电代燃料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扩大实施范围和规模。
  (四)实施新型农用生产资料推广工程。积极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可降解农膜等新型农业投入品。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和引进适合我市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点的种植专用肥,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功能实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农林作业机械、节水灌溉设备和农用动力运输机械,扶持农户开展水稻、甘蔗、香料烟等农作物的机械化作业,努力提高我市粮食、果蔬、木材加工、“两烟”和制糖、制茶的机械化程度。
  (五)实施农村生态环保建设工程。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切实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小流域、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河道管理,坚决打击侵占河道、违法采沙等涉水违法行为,搞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在重点矿区、水电开发区建立生态环境修复和补偿机制。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好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和农村工业等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引导和帮助农民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广大乡镇和农村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云南省生态乡镇”创建活动。
  五、构建“四大体系”,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人力和流通网络建设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人力和流通网络体系支撑。坚持科技兴农,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度。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搞活农产品流通。
  (一)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创新行动,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加强对外科研协作,促进人员交流、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涉农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引进的加工生产设备,要认真落实国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继续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四项科技带动工程,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大良种良法、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标准化及农业重大技术推广的力度。按照强化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要求,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保证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国家实施“金农”工程为依托,构筑信息服务网络及服务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开发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整理规范化、标准化。推动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村级综合服务社信息服务进村工作。加快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积极发展腾冲、龙陵两个边境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气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
  (三)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统筹城乡就业机制,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制度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各县区、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一批适合农民创业特点的短平快项目推荐给农民,落实专门机构,加强指导,提高农民创业成功率。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到农村以多种形式创办现代农业企业,鼓励青年人学农务农。力争全市培训农民工1.2万人,实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次以上。
  (四)加快农业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建设,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搞好民族、贫困地区的村级农贸市场建设。组织完成好“四进村”、“五个有”任务,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组织和企业做好商标注册、质量认证、标准化生产等基础工作,推动品牌整合,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积极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加农博会、农展会、林博会,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多元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供销社、商贸企业、医药、通信、文化、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和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建立农民经纪人培训制度,提高农民经纪人素质。加强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以蔬菜、水果、干果、食用菌、茶叶、肉类和水产品等鲜食农产品为重点,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应逐步实现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执行有关国际质量认证。推行连锁经营等新型农资经营模式,创建放心农资市场,保证农资供应,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快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体系建设,每年有重点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国内外考察,参加知名展会,结识海内外客商,开拓国内外销售渠道。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投资。
  六、推进农村“三项改革”,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当前,要重点推进农村综合、集体林权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三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合理整合、调整乡镇政府机构和站所设置,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乡镇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坚决贯彻国务院严禁乡镇举债搞建设的决定,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和改革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教育部门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财力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建立完善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抓好腾冲县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新机制,积极推进和完善配套改革,探索建立林业产业要素市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森林管护体系;按照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林木限额采伐制度,逐步放宽对林木采伐利用的限制,允许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建立起既能保证资源消长平衡,又能适应林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今明两年各级财政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构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农民收入水平较高、非农产业比重大、劳动力转移门路宽的城郊和公路沿线,积极推进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山区、半山区,把茶园、果园和商品、林地的使用权流转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构,负责土地流转的组织管理、发包以及土地平整和招商引资,用市场化的手段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各县区都要选择1至2个乡镇进行先期试点,以取得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七、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党管农村工作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牢固树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农业发展方向的理念,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取得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县区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县区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三农”工作。要充实和加强党委“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切实加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力度。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了解新情况,特别要关注和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创新工作内容,不断改进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基工程”,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第一线服务、到农村创业,组织落实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从2007年起,向全市每个建制村(包括乡镇管社区)派驻1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并以乡镇为单位,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一年一轮换,时间暂定5年,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关心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从今年起,每年划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指标,定向考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转变和完善乡村干部工作职责,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警务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安定有序。进一步搞好农村普法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
  (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和“三万三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继续搞好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进乡、入村、到户,今年内组织完成好1500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任务,提高扶贫开发成效。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征地管理和农村安居房、农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今年内要完全覆盖5个县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对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农民家庭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或患大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对符合供养条件的农村五保户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筹集资金解决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事业,妥善解决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的实际困难。做好农村消防及其他安全工作,加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控预警体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8

《保山年鉴.2008》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7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保山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