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6895
颗粒名称: 扶贫开发
分类号: F124.7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保山市扶贫开发的情况,介绍了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开发扶贫,劳动力培训输出扶贫,以工代赈扶贫,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科技及产业扶贫,挂钩扶贫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保山市 扶贫开发 概况

内容

2007年,保山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以全力推进“一体两翼”(“一体”整村推进,“两翼”产业开发、劳务输出)扶贫开发战略为主线,全面启动实施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同时,继续抓好易地开发扶贫、科技扶贫、社会事业扶贫、部门挂钩结对扶贫、外资扶贫等扶贫开发。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积极参与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市共投入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29587.73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8878.23万元(含以工代赈和国债扶贫资金),市级财政扶贫资金45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20259.5万元(含世行贷款979.5万元)。全年共解决和巩固8.3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扶贫开发“争取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亿元,解决3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提高5万低收人人口收入水平”的总体目标。
  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 6月7日,中共保山市委以保发〔2007〕18号文件印发《关于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决定自2007年起到2010年用4年时间,全市完成1500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其中:中央、省级扶持897个村,市级建设93个村,县区筹资实施510个村;分解到县区任务是:隆阳区411个村,施甸县257个村,腾冲县323个村,龙陵县236个村,昌宁县273个村),解决4.7万户、2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通过对贫困村实施“六改(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厩)六建(建园、建家、建池、建所、建校、建室)”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使受扶持的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粮食400千克以上,其中95%的农户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元以上,80%的农户达到1200元以上,50%的农户达到1500元以上;农户、自然村、村委会实现三个“六有”。①农户“六有”:有整洁的人居环境(建盖青瓦或水泥瓦安居房、硬化庭院、实现人畜分离),有沼气池或节能灶,有小水窖(池)或自来水,有卫生厨、卫生厕、卫生厩,有稳定可靠的增收产业(人均年出售1头商品畜、人均建成1亩特色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人均有1亩400千克以上的稳产农田地,户均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外出务工的基本技能。②自然村六有:有硬化畅通的村内道路和通往村委会或主干道的公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2项以上形成规模的产业,有通信和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有固定的村民议事地点或重大事项公告公示栏。③村委会“六有”:有合格的村级办公房和能维护群众利益的好班子、好制度,有能满足“普六”要求的村完小,有能满足初级卫生保健要求的村卫生室及医务人员,有兽医室、庄稼医院及专业技术人员,有科普文化室及相应的电教设备和书刊,有通往乡政府所在地或干线公路的等级公路。
  整村推进扶贫 全市围绕“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227个村(含施甸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村9个村),涉及63个乡镇,220个行政村,受益农民12236户52690人。共完成投资7656.2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450万元;修建进村道路71条,全长106千米,硬化村庄道路193条,全长173.53千米;建设人畜饮水工程87件,架设输水管道264.1千米,解决15229人、7151头牲畜饮水困难,修建水渠31条总长25.36千米,建设小水池、小水窖、小水塘、小水坝813个,总容量18592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874亩,改善灌溉面积10675亩;改造中低产田1038亩,实施坡改梯300亩;建安居房2743户,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院场硬化1939户面积8130平方米,墙体粉刷1641户面积17.72万立方米;新建沼气池3665口,节能灶1368眼,卫生厕所3161个;种植经济作物8543亩,经济林果26664.6亩,发展生猪6594头,大牲畜2069头;开展科技培训640期,受训群众37508人次,组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7741人次,输出贫困户劳动力4445人;修建文化活动室5个,卫生室10所。通过项目实施,项目村基本实现“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的扶贫开发目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名单附后。
  产业开发扶贫 2007年全市共投入专项信贷扶贫资金20259.5万元(含世行混合贷款979.5万元),资金投向是:①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投入扶贫贷款10480万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2700万元,一般性扶贫贷款7780万元,扶持产业开发企业16家,即:保山香料烟公司1000万元,保山山葵公司980万元,保山茧丝绸公司980万元,隆阳区兴茂木业公司600万元,隆阳区丰源木业公司350万元,施甸县山里香公司100万元,施甸绿森牧业科技有限公司800万元,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1000万元,腾冲县制药厂950万元,昌宁县恒盛糖业公司2000万元,昌宁县树根地茶厂250万元,昌宁县雪兰茶厂140万元,昌宁县红庆糖业公司700万元,昌宁县云馨茶厂150万元,昌宁县华川农产品开发公司100万元,昌宁县华龙农副产品开发公司380万元。通过产业项目实施,扶持和带动农户10万户,发展香料烟6.74万亩,种植山葵0.7万亩,种植甘蔗22.3万亩(其中新植4.5万亩,改造17.8万亩),种植蚕桑2.5万亩,茶叶3.17万亩(其中新植0.6万亩,改造2.57万亩),养殖美洲大蠊8万箱,养殖生猪2万头。②小额信贷投入资金11920.53万元,其中:投入种植业6198.5万元,养殖业3218.13万元,农产品加工业716.1万元,其他行业1787.8万元,项目覆盖57个乡镇,528个村委会,直接扶持贫困农户5.5万户。③世界银行混合扶贫贷款到项目资金979.5万元。上年,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农业开发、社区能力建设、机构能力建设等六大类项目为主体的世行(PRCDP)外资扶贫项目在昌宁县、龙陵县全面启动建设;2007年两县项目共完成投资1433.7万元,其中,农村基础教育完成投资145.5万元,农村卫生完成投资6.1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09.6万元,大农业开发项目完成投资741.6万元,社区能力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6万元,机构能力建设与项目监测管理完成投资23.3万元。
  劳动力培训输出扶贫 年内,完成劳动力培训15437人,规范有序转移输出14957人,其中:向省外输出5349人,市外省内输出1025人,市、县区转移8583人,实现劳务收入8202万元。全年省下达保山市劳动力培训财政扶贫专项补助资金440万元。
  易地扶贫开发 年内,省下达保山市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贫困人口2260人,补助资金1132万元,其中:财政易地扶贫开发专项补助资金800万元,转移安置1600人;国债易地扶贫开发专项资金补助332万元,转移安置660人。①财政易地扶贫资金项目由市扶贫办组织实施,分别在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5个县区,转移安置采取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或插花安置,共实施6个集中安置点和1个插花安置点建设,转移安置贫困人口370户1622人;其中:隆阳区40户208人,从板桥镇李家寺村委会的新口坡、岩子头、对门山、下坪子、水井、营盘山、脑坪子等7个自然村迁出,集中安置在本村的王家村;施甸县97户400人,从姚关镇山邑村委会马家山自然村迁出23户102人,集中安置在本村的大田村,从仁和镇杨家山等6个村迁出74户298人,插花安置在本镇各村;腾冲县58户260人,从明光乡东山村委会茶子园、大窝铺、白草地、蓖笆场、烂泥坝等5个村民小组迁出,集中安置在本村的红塘坝;龙陵县68户308人,从勐糯镇海头村委会大寨子和杨梅坡村民小组迁出,集中安置在本村的秧田地自然村;昌宁县107户446人,从柯街镇联合村委会的新平、平庄、上寨、中寨等11个村民小组迁出58户240人,集中安置在本村的小白田;从鸡飞乡英韬村委会的尖山、麦地洼村民小组迁出49户206人,集中安置在本村的莫林坝。完成建设内容:安居工程370户,建筑面积35001.3平方米;实施农田改造960亩;修建桥梁2座,全长12米;硬化村庄卫生道路6.21千米;架设人畜饮水管道40.2千米,修建小水池、小水窖、小水塘10座;架设输电线路14.3千米,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5台;建8立方米沼气池272口,节能灶98眼,发展种植业1204亩,养猪278头;开展科技培训29期,受训人数2680人次。②国债资金易地扶贫项目由市发改委组织实施,项目分别安排在施甸、腾冲、昌宁3个县实施,转移安置采取乡镇内转移集中安置,其中:施甸县安置44户240人,从旧城乡内贫困村组迁出,集中安置在本乡的中山坡村;腾冲县安置45户200人,从明光乡贫困村组迁出,集中安置在本乡的大马槽村;昌宁县安置52户220人,从大田坝乡贫困村组迁出,集中安置在本乡大草籽地。项目实施共安置贫困人口660人,完成建设内容:建安居房141户,建筑面积5640平方米;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件,架设饮水管道19.7千米,解决660人、157头大牲畜饮水;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1.2千米,400伏配电线路4.06千米,安装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2台,安装入户电表141只;修建村庄道路5.84千米,开挖支砌农田灌渠4条,全长2.57千米,改造农田80亩;建8立方米沼气池96口,节能灶45眼;修建旧城乡芒别小学综合楼建筑面积182平方米,芒别村卫生室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以工代赈扶贫 2007年,省下达保山市以工代赈扶贫建设项目资金1599万元,其中:中央以工代赈资金1162万元,国债资金26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77万元,项目分别安排在施甸、腾冲、龙陵、昌宁4个县实施,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32个村、国债以工代赈示范项目1个,建设基本农田11000亩,改造中低产田3600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7110亩,改善灌溉面积12860亩;改扩建县乡公路41.3千米,架设人畜饮水管道30.5千米,解决1346人、36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种植经济作物1500亩,养猪700头。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年内,腾冲县被列入2007年全省“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之一,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9月7日,试点项目分别在界头乡大园子村汤家岭村民小组、曲石乡曲石村大龙井村民小组、腾越镇洞山村十组、团田乡弄岭村勐福村民小组、新华乡龙井山杨家寨村民小组、北海双海村海口第三村民小组、芒棒乡蛮乃村官家巷村民小组等7个贫困村正式启动实施,7个项目村共有444户、1874人,其中贫困人口1590人,占总人口的84.8%,至年底7个村有341户农户自愿加入互助组织,其中有186户农户已获得发展互助资金借款90.81万元。互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营销等生产性项目,不用于非生产性项目(如修路、架水、建房、看病、上学及企业入股等),入互农户每次借款原则上不超过5000元,借款期限最长为1年。
  科技及产业扶贫 年内,科技及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基地示范建设,全年实施科技扶贫项目5个,安排财政补助资金380万元,其中:隆阳区优质蚕桑种植基地5800亩,补助资金80万元;施甸县1500亩核桃种植,补助资金70万元;腾冲县奶水牛养殖示范推广补助资金80万元;龙陵县石斛(黄草)种苗培育基地及示范种植,补助资金50万元;昌宁县建设3000亩优质茶园示范基地,补助100万元。
  挂钩扶贫 年内,中央、省属驻保、市直单位有115个,市级领导32人挂钩扶贫联系贫困村委会;金融、烟草、电力、通讯、糖业、保险等26家企(事)业单位直接挂钩到贫困村,每个单位扶持建设一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市直单位抽派14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帮扶;县区领导、县区部门挂钩联系帮扶贫困自然村。挂钩联系和驻村的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积极参与贫困村规划建设、协调项目资金,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开展扶贫开发。全年,全市有1248名领导干部挂钩贫困乡村,到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的领导干部有7788人次,其中:厅级干部15人次,处级干部316人次,科级及以下干部7467人次;挂钩单位直接投入到贫困村帮扶资金1689万元,其中资金1401万元,物资投入折资285万元;帮助协调引进资金2507万元,帮扶建设项目257个,引进人才33人,引进技术106项,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87期,培训人数163510人次,帮助贫困农户劳务输出21835人次,资助贫困学生7849人。
  党风廉政建设 年内,市扶贫办党组先后制定印发《保山市扶贫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保山市扶贫办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保山市扶贫办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活动工作方案》、《保山市扶贫办2007年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要点》等相关制度。全市扶贫系统配齐纪检专干,市扶贫办、隆阳区、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扶贫办分别由市、县区纪委派驻纪检组长,施甸县扶贫办纪检监察工作由县监察局联系。工作中,切实落实一把手“一岗双责”制,认真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对扶贫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市扶贫办党组于7月20日,组织市办全体工作人员、县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到保山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参加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扶贫系统干部的辨别力、自控力和拒腐防变能力。(撰稿 杨建武)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8

《保山年鉴.2008》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7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建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