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与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6872
颗粒名称: 农业改革与服务
分类号: F321
页数: 2
页码: 173-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保山市农业方面的多项工作,包括种子体制改革、数字乡村工程、农业信息传送、耕作制度改革、惠农资金、企业产品换证、农业产业调查研究、农资产品质量抽查等方面。
关键词: 保山市 农业 农业改革 服务

内容

种子体制改革 2007年,进行体制改革,将原保山市种子公司,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6个国有种子公司注销,成立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6个种子管理站。种子经营工作停止,实施种子管理职能。原6个种子公司的资产、人员全部转入种子管理站,核定人员编制112人,在核定的112人编制中,市种子管理站14人,隆阳区种子管理站32人,施甸县种子管理站13人,腾冲县种子管理站20人,龙陵县种子管理站8人,昌宁县种子管理站25人。
  “数字乡村”工程通过省级验收 2007年,市农业局按照省农业厅的相关要求,于7月12日工作会后全面推开。“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全年共投入资金553.31万元。其中:省级投入285万元,市级投入43万元,县区级投入119.5万元,乡镇级投入105.81万元。购置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计算机345台。其中:调剂193台,新购置152台;数码相机332台,其中:调剂206台,新购置126台;打印机116台,其中:调剂67台,新购置49台;数码摄像机66台,其中:调剂57台,新购置9台。每个乡镇都配置1台计算机,1台数码相机,市县乡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工作中,全市培训技术人员1.7711万人次,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全市完成1个市级网页、5个县区级网页、72个乡镇、910个行政村、6590个自然村的网页基础信息收集上传工作;完成基础数据报表7562份,文字编录3557套,照片拍摄110.14万张,按时按质按量上传,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切实为“三农”服务,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依据。12月12日,全市2007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定格为优秀。
  农业信息传送 2007年,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采编《农业信息》50期,采用信息252条,被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室采用信息62条。全市上传保山农业信息网信息835条,上传云南农业信息网农业信息1310条被采用。其中:被中国农业信息网经济信息联播栏目采用532条。农业信息,为各级领导了解农业、决策农业工作提供依据,也对宣传保山农业、树立保山农业形象起促进作用。
  耕作制度改革 2007年,全市持续耕作制度改革,完成水田改旱作6.74万亩,比上年增加2.45万亩,平均亩产增加221.7千克,共增产粮食1400多万千克;推广立体栽培42.02万亩,比上年增加2.58万亩,并取得提高产量的实效。
  惠农资金 2007年,全市争取到中央、省、市三级支农资金74项1.064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2项2567.6万元;省级投入29项7609.35万元;市级投入33项469.13万元。
  企业产品换证 根据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规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有效期三年,继续使用产品标志需重新换证的规定,全市有20家企业32个产品,需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8个企业的8个产地,需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通过换证企业的基地、加工厂、质控档案及相关现场检查等,完成23家企业产地和产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对不合格和不再申请复查换证的5家企业,6个产品,5.4万亩基地,取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农业产业调查研究 2007年,组织对全市茶叶、甘蔗、蚕桑、咖啡、山葵、甜柿、亚麻等9个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农资产品质量抽查 2007年,组织市种子管理站和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全市种子、农药质量进行抽查检验。一季度,全市抽查种子24个,其中:稻谷12个,玉米12个;抽查生产经营单位13个。抽检结果,水稻种子合格率达100%,杂交玉米品种合格率为75%,严禁不合格农用物资产品上市流通。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8

《保山年鉴.2008》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7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蒋有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