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与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6847
颗粒名称: 农业科研与推广
分类号: S-1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保山市农业中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情况,介绍了水稻,玉米,麦类,蚕豆,油菜新品种,辣椒,马铃薯,魔芋以及甘蔗等育种的内容,并记述了云南省第十套甘蔗品种区试,旱地甘蔗品比试验,香蕉组培苗繁育,茶树良种繁育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保山市 农业 农业科研

内容

水稻育种 2007年,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水稻育种,有4个大项目32个子课题。种植亲本、株系、鉴定材料4197份;承担省市级试验12组219个品种(其中省市级试验各6组);温室加代材料78份;抗寒性鉴定85份;引种粳杂新组合49个;引进17个籼型杂交稻新品种(系),在热区柯街试验鉴定。通过试验鉴定,筛选出表现较好的苗头组合和株系有:岫粳13号、两优104.E0706等17个品种(系),供进一步扩大示范鉴定。
  玉米育种 2007年,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玉米育种有21项,种植亲本、株系、鉴定1800份,收获自交材料2300份,组配新组合700个;完成各种试验11组100个品种,其中:八州市联合多点试验9个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有6个:保B-327亩,亩产500.3千克,居第一位;八州市玉米展示8个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的有5个,其中保玉9号亩产459千克,居第一位。通过试验观察,有12个品种可以引入扩大示范种植。保103、保107等重点自交系扩繁保纯40亩,收获亲本种子10050千克;保玉9号制种示范10亩,收获种子3500千克。
  麦类育种 2007年,麦类大小麦育种,引种材料、鉴定材料、株系材料、原始材料4151份。完成省市级试验12组,其中:省级试验7组;市级试验5组。筛选出较好的大麦品种(系)5个。其中:02-2、云啤2号,可以在中产区扩大示范;保大麦9号、11号、12号,可以在中低产区和烟后地麦扩大示范,解决多年推广V06和V24带来的品种单一的问题;小麦品种7181-1、临04198综合性状较好,可以适当扩大推广示范。选留杂交后代材料3400份;配制杂交组合248份。圆满完成国家大麦中心安排的夏播大麦试验项目20项2240个品种(系)筛选出400余份继续观察鉴定。
  蚕豆育种 2007年蚕豆育种,完成省级试验5组,种植蚕豆株系选种圃211份,异地鉴定19份,配制蚕豆杂交组合30份,实收F1代种21粒;从产量、抗性、经济性状等方面优异的筛选出3个品种进一步试验。已选出444-6-4、98-51-2-1、98-33等6个品种,作为下年出圃材料利用。
  油菜新品种选育 2007年油菜科研,主要与省农科院经作所进行育种协作。完成各种试验3组,种植油菜株系材料80份,油菜品种观察12份。选留3份有苗头的品种继续鉴定。
  辣椒育种 2007年种植品种资源筛选鉴定材料150份。表现较好的品种有:A10、A40、A49等品种。种植辣椒新组合鉴定85份,表现好的有:7-15、7-17等几个组合。其中:7-17表现丰产性好,果特长,中早熟,抗病性好。配制青椒新组合120份。对岫椒5号、6-45等几个品种,进行异地鉴定和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种植的6-45品种表现生长旺盛,具有植株高度适中、果大、抗病性强、中早熟(较岫椒5号早7天左右)、产量高、商品性好等持点,有希望取代岫椒5号。
  马铃薯育种 2007年,完成马铃薯试验4组34个品种,试验结果,表现较好的品种有:S02-367,平均亩产2172千克,S02-223,平均亩产1728千克。这两个品种,田间表现长势较强,丰产性好,下年可在冬马铃薯种植区扩大示范。S02-1424,平均亩产2064千克,S02-1247,亩产1791千克。这两个品种,田间鉴定,表现长势较强,丰产性好,下年可在春马铃薯种植区小面积示范。S03-3349,亩产3672千克,S03-2391,亩产3376千克。这两个品种,田间长势较强,下年可在春马铃薯种植区扩大示范。S03-1549,亩产3032千克,田间长势较强,下年可在春马铃薯种植区扩大示范继续观察。2007年,在隆阳区杨柳乡,龙陵县龙新乡、镇安乡,腾冲县马站乡、明光乡进行集中连片繁殖种薯1.3445万亩,产种薯1.9285万吨,解决种薯紧缺问题。
  魔芋育种 2007年,承担3组魔芋软腐病防治药效试验。种球繁殖5.5亩,收获种球3256千克,折合亩产723.6千克,供下年繁种用。其中:德宏红魔芋气生种球繁殖种球1200粒,种植0.5亩:花魔芋、德宏红魔、微型脱毒种球繁殖5亩,种球10万粒。
  甘蔗良种繁育 2007年,市甘科所在潞江、勐糯、芒合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提供甘蔗良种种苗706.2吨,繁育云引17号、18号、42号,粤糖83-88,云瑞99-601、99-178,德蔗93-94,99-36,CP85-1308品种,为下年提供甘蔗良种。
  云南省第十套甘蔗品种区试 通过一手预试,初步结果显示:云蔗02-588、03-422、03-45、99-91、03-103、02-2332、03-258;云瑞03-902、03-321;赣95-108;德蔗03-68、03-83品种,在工艺、农艺性状方面都比对照品种优良。
  旱地甘蔗品比试验 上年至2007年,进行旱地甘蔗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分2组实施:一组在龙陵县勐糯村试验,一组在隆阳区芒合村试验。通过二年试验结果显示:云引3号、云蔗94-343、云瑞99-601,表现较好,可加速繁殖、示范、推广。
  香蕉组培苗繁育 市甘科所,先后培植香蕉组培苗99-16(10万亩),销售6.257万苗(销售收入4万多元),促进香蕉生产。
  茶树良种繁育 市茶树良种场,为适应全市发展茶叶生产需要,2007年,加强新植母本园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管理,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500万株,比上年增加300万株,增长150%。
  优良桑种蚕种种养试验 2007年,全市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引进农桑8号、育111等优良桑品种,建设高标准规范化优质蚕茧基地1.85万亩;引进青松╳皓月、秋丰╳白云等家蚕良种;开展杀虫灯物理防治桑虫、大棚养蚕、吊式蚕台育、打孔覆膜育、小蚕共育等省电化养蚕技术试验示范,使蚕种单张产茧量大幅上升,平均每张蚕种产茧40千克,接近江浙发达蚕区水平,蚕茧质量有所提高,成本降低,蚕农收入增加。
  野生茶树调查 年内,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按照全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部署要求,组织五县(区)相关部门对全市野生茶树群落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大量野生茶树资源数据和图片,通过整理编写成《保山市农业野生植物—野生茶树资源分布现状调查报告》。全市除施甸县未发现野生茶树外,在其他四县(区)23个乡(镇)40个村的65处发现野生茶,分布面积66474.1亩,其中代表性群落65个,面积58594亩。
  病虫草鼠害防治 2007年,全市发生农业植物病虫草鼠害689.98万亩次,防治1406.58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18万吨。其中:病害发生238.52万亩次,防治570.1万亩次;虫害发生284.45万亩次,防治415.35万亩次;病虫害防治挽回产量损失12.24万吨。农田杂草发生103.92万亩,防治290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4.4万吨。农田鼠害发生63万亩,农田灭鼠120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1.36万吨。
  22种水稻病虫害防治 2007年,全市水稻发生7类病虫害:稻瘟病,发病25万~33万亩,防治126.93万亩,挽回产量损失1.46万吨;白叶枯病,发病7.72万亩,防治35.6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552吨;条纹叶枯病,发病4900亩,防治17.28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42吨;稻曲病,发病4.56万亩,防治32.42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374吨;纹枯病,发病2.6万亩,防治8.42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1082吨;水稻螟虫,发生18.19万亩次,防治54.5万亩次,挽回损失5248吨;稻飞虱,发生45.41万亩,防治80.13万亩次,挽回损失9212吨;玉米叶斑病(灰斑病),发生55.52亩,防治72.25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15万吨;玉米螟,发生25.62万亩,防治26.84万亩,挽回损失1822吨;玉米螟虫,发生14.61万亩,防治23.98万亩次,挽回损失430吨;玉米地下害虫,发生16.59万亩,防治27.36万亩次,挽回损失1600吨;小麦条锈病,发生11.5万亩,防治25.1万亩次,挽回损失3813吨1;小麦白粉病,发生23万亩,防治62.1万亩次,挽回失8650吨;大麦条纹病,发生3.57万亩,防治6.25万亩次,挽回损失748.12吨;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4.38万亩,防治9.65万亩次,挽回损失2256吨;小麦蚜虫,发生63.68万亩,防治119.5万亩次,挽回损失1.27万吨;斑潜蝇,发病10.82万亩,防治42.89万亩次,挽回损失2748吨;蔬菜、水果病虫,发生19.14万亩,防治75.55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94吨;甘蔗病虫,发生30.37万亩,防治77.2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661吨;茶叶病虫,发生17.79万亩,防治31.31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827吨;桑树病虫,发生5.5万亩,防治10.3万亩次,挽回鲜叶产量损失318吨;油菜等其他经济作物病虫,发生10.2万亩,防治31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679吨。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 年内区县乡成立防治小组,省、市、区、县植保部门联合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指导防治工作。共举办综防样板6000多亩,带动大面积防治。加强技术宣传、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组织现场会10场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年内,国家、省级财政投入11万元,农民投入300多万元,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49.5万亩次,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51.32%,防效达到73.8%,平均损失控制在2.6%。
  玉米叶斑病防治 2007年,玉米叶斑病(灰斑病、小斑病、大斑病、锈病),在5月18日开始发现,比上年提早15~24天。全市玉米种植96.35万亩,发生叶斑病55.52万亩,占57.6%,综合防治72.35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14万吨。综防区平均亩产,比非防区295.1千克,增加54.31千克,增长18.4%。综防区病叶率为58%,病指17.52,损失率2.88%,防效70.74%;非防区,平均病叶率80.1%,病指50.74,损失率11.88%。
  耕地质量监测 在全市水稻、玉米主产区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10个,其中:保山坝2个,腾冲坝1个,龙陵县2个,昌宁县3个,施甸县2个。根据保山市的主要土壤类型,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进行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4个。其中:昌宁县玉米小麦旱地土壤监测点,1993年建立,已获得13年监测数据;施甸县水稻土壤监测点、隆阳区潞江坝甘蔗燥红土壤监测和老营乡茶叶山地土壤监测点建于2001年,已获得6年监测数据。2007年,对1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和土壤肥力监测点,开展生产情况调查2次,取样76个,获取988个监测数据。
  新型肥料肥效试验 完成保山明和农资公司生产的“沙河”牌复合肥在马铃薯和大麦上的肥效试验6组,示范性试验16亩;完成腾冲县复合肥厂生产的“腾产”复合肥在水稻和玉米上的肥效试验6组;完成云天化天和公司生产的“金沙江”牌复混药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1组;帮助实施保山市青义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青义”牌精制有机肥在大麦和油菜上的肥效试验6组;安排落实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掺混肥在水稻和玉米上的试验6组,示范性试验30亩。
  土壤分析化验 上年市土肥站投资22万元购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光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和部分器皿药品,拓展微量元素分析项目;2007年,又投资8万元添置部分石英器皿,玻璃仪器和药品。年内,完成土壤样品分析3430多个样,其中:帮助保山市烟草公司分析植烟区土壤样品750个样;帮助德宏州土肥站分析500多个样;帮助怒江州土肥站分析80多个样;帮助保山市老科协、经作站、日本邱公馆食品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分析100多个样;帮助隆阳区土肥站分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样品1000个样;帮助腾冲县土肥站分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样品1100个,共获取分析数据3.55多万个。
  主要农业技术推广 年内,推广杂交水稻37.7万亩,占水稻面积的42.69%,比上年增加300亩,增长0.08%;杂交玉米79.21万亩,占玉米面积的82.21%,比上年增加2400亩,增长0.3%;玉米地膜覆盖15.99万亩,占16.6%,比上年增加2.95万亩,增长22.62%;小麦精量米精量播种8万亩,占小麦面积的8.3%,比上年减4.4万亩,减35.48%;秸秆还田104.4万亩,比上年增加11.79万亩,增长12.73%;秸秆覆盖3.58万亩,增加5300亩,增长17.4%;化肥深施145.47万亩,增加61.83万亩,增长73.92%;配方施肥153.43万亩,增加33.93万亩,增长28.39%;节水灌溉6.05万亩,增加2.25万亩,增长59.21%。
  获省农技推广奖项目 2007年,全市获得《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获奖项目》4项。其中:一等奖1项,即《保山市127万亩高原粳稻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获奖单位:保山市农科所、保山市种子管理站、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腾冲县种子管理站、腾冲县农技推广中心、龙陵县种子管理站、龙陵县农技推广中心、昌宁县农技推广站、施甸县种子管理站。受奖科技人员钏兴宽、段其忠等30人。二等奖2项,即:①《推广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54.8万亩》项目,受奖单位:市农科所、市种子管理站、隆阳区种子管理站、腾冲县种子管理站、昌宁县种子管理站、施甸县种子管理站、龙陵县种子管理站。获奖科技人员尹开庆、邵思全、段其忠等20人。②《隆阳区5.7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受奖单位:隆阳区蚕桑技术推广站、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受奖人员杨春玲等20人。三等奖1项,即:《村内兴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实施见成效》项目,受奖单位:腾冲县经营管理站,腾冲县界头乡、中和乡、腾越镇和新华乡农经站,受奖人员尚朝伦等15人。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8

《保山年鉴.2008》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7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