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图书馆
保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保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市“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5880
颗粒名称: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市“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393-3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茶叶是我市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切实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全市茶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茶叶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现就加快全市“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
关键词:
保山市
茶叶
产业发展
意见
内容
保政办发〔2006〕5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茶叶是我市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切实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全市茶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茶叶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现就加快全市“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茶叶产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趋势
(一)保山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保山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保山是云南“滇红”及普洱茶的重要产地,1986~1987年,昌宁、腾冲、龙陵等县分别被列为了全国首批优质茶基地县和国家出口红茶商品基地县。我市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实现了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的有机结合,创制了红茶、绿茶、普洱茶、花茶等50多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其中有35个茶叶品牌已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名优茶及优质产品称号。全市现已建成茶叶初制加工企业560个,初精合一茶厂55个,茶叶精制生产线30条,初精制生产能力达2500万千克,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的企业15个,有200多人的茶叶科技队伍。至2005年,全市茶叶面积35.42万亩、产量1396.5万千克、产值2亿元,农民茶叶收入1.6亿元。茶叶产量、产值、农民收入比2000年分别增长33%、76.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保山市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我市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市所有的乡(镇),茶业生产、加工、流通的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茶农达45万人。茶叶发展已集中在全市的25个产茶乡(镇),在这些乡(镇)中40%的农民家庭收入来自茶叶。
(三)全市茶叶产业发展迎来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茶叶产业发展重点已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省政府提出把云南茶叶打造成继“云烟”、“云花”、“云药”之后的又一重要产业。由于受普洱茶热销的影响及茶叶多用途的开发,国内茶叶需求将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我国加入WTO后,通过降低农残、改善茶叶生产环境,无公害、有机茶生产的增加,有利我市茶叶的出口。依靠科技,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产业化发展,茶叶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四)保山市茶叶产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连片茶园已达25.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达2500亩以上的已有30多家,经营带动上万亩的有8家。一批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步伐加快,全市已建立1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15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有17个茶叶品牌及花色品种获得无公害有机茶及绿色食品认证。普洱茶及以生产普洱茶为原料的晒青绿茶数量不断增加,2005年,我市普洱茶生产企业已达50多家,产量达3000吨。普洱茶花色品种30多个。
我市茶叶产业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茶叶产业地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有些县(区)、乡(镇)对茶叶发展重视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缺乏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二、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叶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业产业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全市茶园面积达40万亩,投产36万亩,总产1800万千克(名优茶540万千克),其中绿茶占60%,红茶、普洱茶占30%,其他茶类占10%。茶叶平均单产50千克,工农业产值2.8亿元以上。茶农收入2.1亿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2006~2010年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重点实施4、4、5、6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叶面积40万亩;重点扶持五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6个茶叶品牌。四大茶类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面积要通过实行“三个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保持茶园面积40万亩,可采面积36万亩,其中良种面积15万亩(新发展5万亩)。重点扶持“清凉山”、“高黎贡山”、“振兴”、“瑞虎”、“尼诺”5个龙头企业;着力打造6大茶叶品牌即“清凉山”、“高黎贡山”、“尼诺”、“宁红”、“万兴”、“摩安”;同时依托龙头建设2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其中无公害茶达15万亩,绿色、有机茶5万亩);更新、改造、整合200个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0个,辐射面积3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着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市建成1~2个大的茶叶集团,1~2个国际化茶叶品牌及其系列产品,并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充分发挥保山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的经济优势。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推进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三个一批”对茶叶发展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大力改善中低茶园基础条件。我市茶园大部分属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其基础差,产量低。通过加强茶园水利设施建设,改造生态环境,采取改植换种等方法,对10万亩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实行规范化管理,改造后茶叶单产达60千克以上。三是加大优质茶基地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建设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5万亩、使全市无性良种茶园达15万亩。四是对茶叶初制所进行整合改造。全市现有茶叶初加工企业560个,“十一五”期间,规划整合茶叶初制所200个,整合后的茶叶初制所,每个加工能力不低于15万千克。五是推进茶叶深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力度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加工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水平。至2010年,全市扶持发展20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不低于50万千克。六是支持茶叶企业改制改组。“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育小龙、扶强龙、引外龙的形式,培植6个市级龙头企业。七是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普洱茶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茶类产品结构,既要巩固原有的红茶生产,还要进一步扩大普洱茶生产,保持与全省普洱茶生产同步。建立普洱茶生产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确立科学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等手段来全面提高普洱茶生产标准和质量。
(二)打造“保山茶叶”品牌,不断扩大保山茶叶的市场影响力。一是整合保山茶叶品牌。认真研究策划,制定全面系统的保山茶叶品牌打造方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继续打造清凉山、高黎贡山、万兴、尼诺、宁红为主导的保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包括红茶、绿茶、普洱茶及花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二是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市场体系。通过专业化的营销企业,策划具有鲜明特色的营销活动。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扩大茶叶销售。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和订单生产。建立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强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保山茶叶专业市场,构建布局合理,统一开放的保山茶叶市场体系。以市场体系为平台,为企业提供物流、价格、商贸、宣传、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三是强化古茶树的保护利用与茶文化的挖掘。保山市属茶树原产地区之一。全市各地均分布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数以千计,面积上万亩,要把古茶树的保护利用与弘扬保山民族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茶文化宣传促进茶产业发展。
(三)健全科技队伍,加快科技措施推广,提高茶叶科技含量。市、县(区)及主产茶乡(镇),要进一步充实和稳定茶叶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防止茶叶专业队伍的动荡和人员的流失。各级政府及茶叶主管部门要对茶叶科技推广单位的建立和完善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依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抓好茶叶科技培训,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加强对种植、加工、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茶叶种植加工和管理能手。各茶叶产区要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多形式培育多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员及茶馆经理人员的培训认证。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实行多功能的茶叶配套服务,鼓励进行科企结合,加工与种植联姻,建立产销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现代茶叶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生产机制,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扶持。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恢复成立保山市茶叶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保山市茶叶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局,履行“规划立项、协调服务、参谋指导、信息引导,检查督促”的职能。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茶叶发展的支持力度。市财政从2006年起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发展,以后逐年要有所增加。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园发展(良种推广、高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植和茶叶产业化建设、茶叶初制所的改造和茶叶科技推广等。要多渠道争取和协调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农业科技推广及工业技改资金投入到茶叶产业发展中。要鼓励茶叶龙头企业继续增加对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要通过主要龙头企业以担保或抵押的形式启动小额信贷,解决小企业生产季节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资茶叶发展产业,充分调动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加对生产的投入。
2006年5月15日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7)》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6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昌宁县
相关地名
腾冲县
相关地名
龙陵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