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图书馆
保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保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社会科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5780
颗粒名称:
社会科学
分类号:
C1
页数:
9
页码:
272-2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保山市2006年的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保山日报、广播电视、文联工作、档案等社会科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保山市
社会科学
地方文化
内容
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 ①文化广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6年,为进一步理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局台分设,加强宏观管理,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公共服务等职能,以建立新的文化广电管理体系为重点,对保山市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实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在2005年深入调研提出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中发〔2005〕14号文件精神对改革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经保山市编制委员会研究并报请中共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撤销保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保山市广播电视局,组建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履行原市文化局和市广电局的行政职能,核定人员编制34名;新组建保山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直属管理的副处级机构,核定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编制10名;将保山电视台、保山人民广播电台、保山市广播电视转播台、保山教育台合并组建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核定编制115名,并分别明确了领导职数和领导班子。8月14日和12月28日市文产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机构整合交接工作具体事宜,改革整合工作有序进行。②市直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保山市电影公司和市音像发行站,按照小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退出市场,资产有偿划拨给保一中,妥善安置原有职工,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保山日报社印刷厂的体制改革正在实施。对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进一步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市歌舞团与永昌影剧院实行资源整合重组,撤销保山市歌舞团和永昌影剧院原有建制,组建保山市艺术团。③县(区)文化体制改革。腾冲县在原有改革发展基础上,加快腾越文化艺术团市场化运作进程,县电影公司的改革正在实施。隆阳区成立“隆阳区文化艺术中心”和“隆阳区体育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实行企业化运作,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具备了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的架构,冲破了体制束缚,实行竞聘上岗,员工双向选择,分配制度上推行岗效工资,为全面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昌宁县完成了县文工队的管理重组,推进了以县电影公司为重点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施甸、龙陵、昌宁县拟订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方案,拟订了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方案。
《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年6月,保山市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紧密合作,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通过专家评审,11月,经保山市人民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以市人民政府文件下发全市贯彻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把文化产业培育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提供了依据。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2006年,和顺侨乡、火山热海、高黎贡山、永昌丝绸古道、腾越翡翠等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重塑和提升。翡翠文化商贸经济园区建设、火山热海旅游文化区开发建设、和顺文化生态村建设、腾越古镇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区建设、杜鹃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腾越园角工艺服饰生产、隆阳“奥新体育城”建设等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全市实际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已达25个,计划总投资47698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74366万元。
影视文化产业 2006年,保山市紧紧抓住云南省建设“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市人民政府文件出台了《保山市外来拍摄电影、电视剧以奖代补暂行办法》,成立了建设保山影视产业实验区领导小组,着力打造纪录片拍摄基地和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引进中央电视台影视剧中心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影视机构到保山拍摄影视剧,完成了电视连续剧《滇西往事》、《腾越金头》,电影《妈妈,别怪我》、《翡翠王》、《迷局》等的拍摄工作。11月,电影《银杏、银杏》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开机。保山与央视合作拍摄的纪录片《血战腾冲》在央视节目评比中荣获栏目组一等奖。
节庆文化 2006年,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隆阳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和2006中国保山澜沧江啤酒狂欢节,腾冲县成功举办了第七届“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昌宁县成功举办了“千年茶乡•昌宁农特产品展洽会”,形成了保山市文化产业的节庆品牌。通过打“节庆牌”,使历史文化与旅游商贸资源有效互动,成为保山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亮点。
报社、广电机制创新 2006年,《保山日报》社着力推进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创新,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完全剥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树立新的报业产业观,精心策划和不断推进改版工作,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增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6年报刊发行量2.3万份,广告经营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电台、电视台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改革创新,与云南电视台加强合作,不断推进频道的专业化、栏目的品牌化和节目的精品化,“见证永昌”、“大家谈”、“天天关注”等已办成群众喜爱的品牌栏目,保山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信息量大增加,更加贴近群众,节目质量得到质的提升,收听收视率大幅提高,广告营销和创收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文艺创作 2006年,保山市的昌宁茶文化文学创作基地、高黎贡山文学创作基地、人民文学腾冲创作基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出版了《关山魂》、《昌宁茶韵》、《高黎贡山研究文丛》等一批高质量的书籍。《文化保山》、《保山文化地图》等大型丛书正在创作中。《古道悠悠》、《金布朗》、《云茶飘香》等舞蹈编排上演,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展演和比赛,《云茶飘香》在2006年全省新剧(节)目展演中获得银奖。
文化基础设施 2006年,保山永昌文化园、腾越文化广场、龙陵抗战文化广场、施甸文化广场、昌宁澜沧江文化广场、保山三馆文化广场、太保公园等文化设施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启动节假日定期性的群众演出活动的示范带动,天天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基层文化站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已有7个文化站达一级标准,8个文化站达二级标准,15个文化站达三级标准。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581座,“乡乡通”工程75座,完善了“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站”建设管理,完成“村村通”和其他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任务,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分别达到91.13%和92.3%以上,丰富和活跃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对外文化交流 2006年,保山市赴新西兰慰问演出获得圆满成功,组织文化交流访问团赴美国进行了文化交流、访问,市旅游文化考察团赴四川进行了考察,组织参加2006中国云南国际民间工艺高层论坛暨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组织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广告节。中宣部21世纪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组一行,对保山市文化发展战略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四川省党政考察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考察团、四川省阿坝州党政考察团、楚雄州党政考察团、四川省宜宾市党政考察团等到保山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有1000多人次的省内外专家及人员到保山腾冲专题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加强了相互联系和沟通,促进了保山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申报 2006年上半年,保山市认真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工作。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保山市口述文学——《阳温暾小引》(腾冲),美术——玉雕(腾冲),工艺——皮影制作技艺(腾冲)、苗族服饰制作(昌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木老元乡布朗族山歌之乡5个项目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山市首批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评选 2006年11月23日,保山市首批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评选工作开始启动,五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共推荐49家企业和文化团体,市文产办根据参评的范围和参评条件,从申报企业中好中选优并兼顾行业,提出了11家候选企业,并于12月11~15日在《保山日报》、保山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公示。12月23日对最终确定的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文化企业和文化团体进行了命名表彰并授牌。
“世界遗产”申报 2006年,保山市“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与腾冲县,及时研究制订了《腾冲县申报世界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方案》,加强“申遗”宣传、资源保护管理、规划编制等各项工作,积极借助外力,使整个“申遗”工作取得突破。12月26日,保山市“申遗”领导小组,同意以“云南腾冲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为申报地名称申报世界遗产。
组团参加2006中国云南国际民间工艺高层论坛暨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 2006年,保山市组团参加2006年中国云南国际民间文艺高层论坛暨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首次推出的玉石精品品牌龙陵的“黄龙玉”受到了省市领导重点关注,吸引了国际艺术大师的眼光,成为博览会热点。保山市进入此次博览会的翡翠、根雕、刺绣、腾冲纸伞等民族民间工艺精品同样赢得了海内外宾客的关注,在云南民间工艺与世界交流的平台上展示了文化保山的活力和魅力。
(撰稿 汉黎明)
文化艺术
精品剧目 2006年,保山市推出了一批精品剧节目,其中有5个节目在国家、省级展演比赛中获奖。在云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保山选送的4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德昂族舞蹈《红腰箍》获此届展演唯一一个特别奖,黑惠江流域彝族男子酒舞《跳酒场》、傈僳族男声四重唱《刀杆之歌》分别荣获舞蹈类和声乐类金奖,德昂族虎头琴合奏《金葫芦》获器乐类铜奖。昌宁县的新剧目——舞蹈诗《云茶飘香》荣获2006年全省新剧(节目)展演暨第八届青年演员比赛银奖。芒宽乡傈僳族四声部无伴奏合唱团到北京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荣获优秀表演奖和合唱组委会特别奖。另外,结集出版了保山市新创优秀文艺节目集《欢乐保山》,供全市专业、业余文艺演出使用。
群众文化 2006年,保山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972场,观众近百万人次。其中“保山歌曲大家唱”系列活动,得到各机关、学校的积极响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全年共举办“机关歌手唱保山”、“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周”两项活动共10场;全市群众业余艺术团开展活动约200场,观众16万人次;腾冲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昌宁千年茶乡商贸文化旅游节、隆阳区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啤酒狂欢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也成功举办。截至2006年底,保山市城乡各类业余群众演出团体达165家,企业文化、军队文化、乡村文化也进一步繁荣,各县(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腾冲县的民间歌谣《阳温暾小引》、玉雕工艺、皮影制作技艺,龙陵县的阿昌族舞蹈“蹬窝罗”,昌宁县的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以及施甸县的木老元乡“布朗族山歌之乡”6个项目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昌宁县的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同时被列为了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市徽、市歌征集 2006年,保山市市歌、市徽征集工作按整体工作方案开展在《中国文化报》、《云南日报》、《歌曲》、《词刊》、《保山日报》、“新浪网”、“保山市政府新闻网”等7家具有不同区域覆盖、不同读者范围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征集启事,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市歌、市徽,共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近千名作者的稿件,其中歌词718件、曲谱610件、市徽160件。在组织评选阶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细化了《保山市市歌评选办法》、《保山市市徽评选办法》,规范评选过程,评选全程邀请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公证及多家新闻媒体现场监督指导。截至2006年底,市徽评选经过初评、复评、征求市民意见、终评等4个环节进入修改阶段;市歌完成初选,正在将优秀歌曲整理成书。
公益性文化事业基本建设 2006年,保山市争取到上级专项建设资金共337万元。“两馆一站”建设得到整体加强,一些社会资本的进入,更进一步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其中昌宁县文化馆建成并投入使用;腾冲、龙陵启动富民兴边项目14个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建设;隆阳、施甸、昌宁10个文化站启动规划建设,其中昌宁即将完成2个文化站的建设。2006年底,云南省文化厅公布了保山市达级文化站30个,占总数的40%。
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保山市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做好四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工作。①配合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对槟榔江水电站的水库淹没区进行考古调查,配合省考古所进一步对高黎贡山的古生物调查,完成了小湾电站淹没区昌宁的土主庙和安澜桥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对腾(冲)陇(川)公路的地面地下文物进行了勘查。指导和协助对保山部队营区内的文物保护作出了保护规划。②重点做好市级文保单位的保护标志碑、说明碑和四至界碑的安装竖立工作。③在首个文化遗产日组织了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材料,媒体报道等方式,使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④做好保山市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启动了保护项目数据库输入初期工作。
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2006年,保山市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对外文化交流。①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联合举办“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展”,将保山市28件珍贵的青铜器首次送到省外展出,为保山市文物外借展出探索了经验,奠定基础。②积极做好中美合作项目人类环境与自然博物馆的筹展工作,为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新路子。③组织做好张志淳墓葬文化的专题展览,2006年元旦在隆阳城区展出后,盛况空前,反响较好。年内,编辑出版了《保山市的历史文化名乡》专集和《滇西抗战史证》研究专著,组织编撰的《保山碑帖精选》可望近期完成。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2006年,保山市文化局与上海卢湾区文化局共同签订了《保山市文化局、上海市卢湾区文化局文化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文化人才交流培训、群众文化项目交流、文化产业发展和都市文化支边等4个方面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并在其他文化活动中进行广泛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保山市艺术团代表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以及市侨办分别到上海和新西兰进行对外演出50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促进了保山市的对外宣传和文化经济交流。2006年中国云南国际民间工艺高层论坛暨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保山市展团的展品在博览会亮相,为下一步保山市民族民间工艺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化市场监管 2006年,保山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继续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严格执法与正面引导相结合,部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实施了“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行动”、“反盗版百日行动”、音像市场整治“阳光行动”等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文化市场散、乱、差的局面。2006年6月,组织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对《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及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实体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以县(区)为单位,组织了娱乐场所业主及负责人对《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学习和培训,参训700多人。组织五县(区)文体局负责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对换发“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有关事项进行了学习和培训。截至2006年9月底,五县(区)文体局在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对娱乐场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现场勘察、审核,共换发和新发了“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496份,从而统一了娱乐场所的证照使用,规范了管理工作程序。采取措施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黑网吧。深入开展“文明上网”活动,统一制作并要求娱乐场所在显著位置悬挂了“未成年人禁入(或限入)标志”、“营业时间标志”,进一步规范了网吧经营行为,为网吧经营活动创造了规范、健康、有序的良好环境。
“2131”民心工程 2006年,根据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把“2131”作为民心工程及解决人民群众五难之一的要求,保山市文化局与五县(区)文体局签订了2006年“2131”项目责任书,要求各县(区)根据任务数量拿出措施;除市财政每年安排12万元购拷贝外,还向省里争取到2台流动放映车,发到腾冲县、昌宁县,五县(区)相应补助经费已全部到位;科学合理排片,对全市374部拷贝合理安排,做到五县(区)片子都合理配置;放映技术人员业务培训2期、48人次。2006年,覆盖73个乡(镇)、370个贫困村的1村1月1场电影放映目标(全市共4440场)全面完成,主要内容为“农业科技”、禁毒防艾、新农村建设、荣辱观等科教片及精彩故事片。
文化产业 2006年,保山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1701家,注册资金17823.08万元,经营收入15549.58万元,上缴税收1747.6万元,实现利润3494.78万元,从业人员4186人。保山市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保山市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年内,保山市文化局成功举办了“保山市首届民族民间工艺品展评会”,共有25个种类、1300多件展品参加展评,共评出“金奖”6个、“银奖”8个、“铜奖”12个、“特别奖”1个。展评会上,零星销售黄龙玉饰品、竹藤编日用品、手工刺绣品、彩嵌画、银器、树雕、甲马雕版等货品数百件,货值3万多元。
保山市高黎贡山书画院成立 2006年12月29日,保山市文化局举行保山市高黎贡山书画院挂牌仪式,以进一步团结和组织市内外书画艺术家贯彻落实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文化保山”建设和“文化名市”战略的精神,繁荣保山书画艺术、培育书画艺术市场、发展书画艺术产业、打造“高黎贡山书画艺术”品牌,积极探索书画艺术创作、推介和营销管理机制。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蔺斯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自锋、丁恒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解丽平,市政协副主席石玉昌等领导出席并参加了挂牌仪式。
(撰稿 马静)
新闻出版
截至2006年底,保山市共有印刷业经营单位316家,注册资金2168.2万元,从业人员1251人,2006年经营收入4563.5万元,上缴税收840.6万元,实现利润66万元;共有民营出版物经营单位145家,注册资金274.5万元,从业人员263人,2006年经营收入1125.6万元,上缴税收64.8万元,实现利润56.3万元。为方便各系统、行业、单位内部交流信息,指导工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审批一次性内部资料出版准印手续64份。2006年,共办理小型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品经营单位变更登记和新设立登记12家。
正牌软件使用 2006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方人民政府使用正版软件的通知》要求,经过保山市人民政府使用正版软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努力,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直属机构的配合,年初完成了全市所需正版软件数据的核实上报工作。云南省人民政府系统所使用的正版软件统一由省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集中采购,保山市所需的正版软件于10月底由省人民政府使用正版软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操作系统551份、办公软件1103份、杀毒软件441份的正版软件序列号及介质送达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政府工作部门及直属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统一调配,年底前政府系统的42个单位都已领取并安装了正版软件。
“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 2006年4月26日,市新闻出版局及五县(区)文体局组织了“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在城区繁华路段设立了知识产权、打击盗版的宣传咨询摊点,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并用1周时间开展了对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专项检查。
娱乐场所管理 2006年3月1日,重新修订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文化部、省文化厅、省公安厅、省工商联合行文对贯彻执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出了实施意见。6月,保山市各县(区)文体局对娱乐业的业主和负责人共700多人进行了集中培训,7月初对五县(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了换发“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的前期培训,要求各县(区)要认真按照《条例》规定的条件逐户进行现场审核重新登记;对新设立的娱乐场所,严格按照《条例》的要求及审批程序的规定进行审批。年内,由各县(区)文体局牵头,在公安、工商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娱乐场所的重新审核登记发证工作,共换发和新发“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496份。2006年,在巩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采取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违章行为。
新闻出版市场管理 2006年,全市开展了印刷业、出版物零售业及音像制品零售等行业的年检验证工作。2006年11月,举办为期7天共有20多人参加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培训内容为《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文化市场行政管理办法》及涉及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实体法,有关行政执法技能等。根据全国“扫黄”“打非”电视电话会议和《2006“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在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县(区)和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开展了反盗版百日行动,各音像制品和出版物经营单位都在店内明显位置粘贴反盗版百日行动宣传画,打击非法教科书辅导材料,全市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2774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店铺7123家次,受理举报115起,立案42件,结案31件,吊销违法违规经营单位许可证3家,取缔游商、无证摊点429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8706盘(盒),非法出版物1603本(册),罚款75440元。
(撰稿 陈云生)
保山日报
精品工程 为使《保山日报》正刊、“经济周刊”、“文化周刊”、“周末特刊”、“新生活”周刊、“理论月刊”,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2006年,保山日报社以质量为突破口组织实施“精品工程”,策划组织采访撰写了大量有广度和深度的报道、文章。其中《刀尖上的舞者》获全国党报党刊新闻奖二等奖,《永远的丰碑》、《以笔墨真情抒写高黎风采》分获云南省机关报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择业观念折射教育软肋》等4件作品获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171万元乱收费退还农民》等7件作品,获全国地市报新闻奖,《八十岁老党员立嘱明心:后事从简骨灰树葬》等2件作品获云南省“先教”宣传新闻奖。年内报社采编人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云南日报》、《支部生活》刊发新闻作品63件。在《中国文化报》、《民族》杂志、美国《檀香山时报》等全国和海外报刊、全国知名网站刊发稿件1630件。同时,保山日报社网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国博客等70多家网站刊发信息1490条;国家政府网、国家政协网、中国博客、云南信息港、云网等65家网站刊发保山日报网推荐的信息490条。
亮点报道 2006年,保山日报社总编辑段晓波参加保山市经贸考察团赴印度和孟加拉国,着眼“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以独特的视角采写了系列报道、文章,介绍了印、孟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风情,面向南亚开放率先走出了新闻报道坚实的一步。同时,报社组织策划了对保龙高速公路、腾密公路、施甸水泥厂、龙陵硅厂、大瑞铁路保山段前期工作等面向南亚开放的重大基础工程的报道。
著述出版 2006年,保山日报社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编采人员广开思路著书立说。报社编辑出版了全国地(州、市)盟报社总编、社长《走进保山》一书,首次创意编辑出版了《2005•保山》大型画册,总编辑段晓波出版了散文集《醒着的高黎贡山与被雕刻的思想》一书(该书获保山市首届文学艺术奖一等奖)。部分编辑、记者还撰写了一批不同题材的学术论文,分别在省级以上刊物、研讨会上发表。
重大事件报道 2006年初,保山日报社运用消息、通讯、专访、图片、评论等形式,对中共保山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市委二届二次全会,第二届市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届市政协一次会议,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报道,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年内,通过对“辉煌十五”的连续报道、“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报道,以及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禁毒防艾”、“创建平安保山”、“《江泽民文选》学习”、“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产业结构调整”、“安全生产”以及隆阳区“四一五”森林火灾、龙陵“五一四”案件、昌宁“十七”特大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做到了准确、及时、适度,并推出了段应稳、明正彬、印春荣等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对中央和省级领导先后莅保考察活动,报社选派得力骨干跟随采访,既严格把握宣传尺度,又充分体现了领导对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对保山民生的关注。报社还从细微处入手,组织采写了大批反映民生的报道,为广大读者所乐道。
队伍建设 2006年,保山日报社按照创建学习型报社的目标,继续坚持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集中学习、动员大会集体学习、各部室专题学习等形式,加强党的理论、新闻战线“三项教育”、新闻业务等学习。同时,坚持每月评选“三佳”(最佳稿件、最佳版面、最佳记者)活动,激励编采人员精益求精的职业进取精神。报社选派部分编辑记者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江苏、昆明等地参加培训班、研讨会和异地采访等活动,广泛和省内其他州(市)报社同仁进行业务交流。在加强编采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的基础上,报社通过抓机制架构科学的管理系统,健全完善了以《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公开承诺制》、《科学决策制》等6项制度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并实施了《保山日报社工作守则》,科学管理形成了规范。
广告经营 2006年,在全国广告业整体下滑,保山日报部分广告无人承包的情况下,报社广开增收渠道,克服重重困难,年终广告经营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不仅偿还了部分贷款,还弥补了新增周刊和彩色印刷成本及车辆经费的不足,并适当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促进了报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撰稿 阳少连)
广播电视
2006年,保山电视台、保山人民广播电台、保山市广播电视转播台、保山教育台合并组建为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承担市级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工作。年内,保山广播电视总台紧紧围绕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心工作,实施精品工程,落实“三贴近”,宣传报道成效显著;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广播电视行业内部改革,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
广播宣传 2006年,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组建后,通过对电台节目实行全面改版,在节目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一批诸如《保山新闻》、《平凡人生》、《缘分星空》、《文学小屋》等精品节目,较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6月,保山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采用热线直播的方式,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就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复,截至11月10日,共播出节目21期,上线领导、嘉宾共84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电视宣传 2006年,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在广播、电视新闻和栏目中,集中力量宣传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和各项措施。按照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工业、科教、旅游、文化等战略重点开展宣传工作,并作为专题在《保山新闻》、《隆阳新闻》中进行宣传。保山“两会”期间,保山广播电视总台在所有新闻节目中都开设了“两会”专栏,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生动、及时、准确地将“两会”内容传递给了广大观众。4月,保山电视总台对中共保山市委书记熊清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建洪,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段跃庆,市政协主席张静4位领导进行专题访谈,节目以面对面谈话方式进行。该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较大,被誉为保山电视台的“高端访谈”。年内,保山广播电视总台对社教节目进行了全方位地定位和调整,推出日播经济生活资讯类大型杂志栏目——《保山视窗》。《保山视窗》以全面提升保山百姓生活品质为宗旨,通过对滇西大地上具有典型趋向的经济动态和消费观念进行报道,引领时尚都市生活,寻找质朴乡村无限商机,分析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公众利益,为公众提供权威、深入、细致的服务。5月,保山电视总台与保山市残联联合在《保山新闻》推出首期汉语、手语“双语节目”,每月两期,至此,聋哑人可在电视屏幕上了解全市各项重大活动事件,获得有用的知识与信息,该节目的开播,填补了保山广电史上的一项空白。7月,保山电视总台开设“展示教育成果,传播教育理念”为宗旨的栏目——《教育之窗》。栏目围绕全市教育、科技、文化进行宣传报道,深受观众喜爱。
对外宣传 2006年,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放眼国内国际市场,在纪录片拍摄和营销上进行大胆尝试,缜密策划了多部有品牌、有市场、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系列专题片,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效果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打造滇西纪录片拍摄基地奠定了基础,为保山市经济发展、旅游、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年内,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共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中国新闻》等重要栏目中播出新闻35条;在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民生关注》、《新闻快报》、《我们同行》等重要栏目中播出新闻206条,占全市在省电视台播出新闻总条数316条的65.2%;在云南电视台《走遍云南》、《民生关注》、《经典人文地理》等栏目中播出专题21期,其中《走遍云南》播出10期,每期10分钟;《民生关注》播出9期,每期10分钟;《经典人文地理》播出纪录片《遥望雷多》、《心愿》各1期,每期60分钟。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30余条。策划制作的专题片《记忆的伤痕》在继获“2005中国十大纪录片奖”、“200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奖”后,又在2006年9月获“2006中国纪录片十优奖”。纪录片《遥望雷多》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一等奖、《心愿》获二等奖、《五四之难》获三等奖。
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初,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投资近50万元,对电视台和电台采编播出设备及电视硬盘播出系统进行了备份设备升级改造,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编辑。上半年,保山市广电系统借助“村村通”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有线网络,建成市到县、乡光纤杆路146千米。2005年4月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开始实施,2006年5月底全面完成光纤联网各级改造工程,并同时进行入户网改造工程。改造后传输标准由300升级至550~750。
“村村通”建设 2005~2006年,云南省广播电视局下达保山市679座“村村通”民心工程任务,在市、县(区)广电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全市共完成上级下达的建站任务380座和省广电局专项扶持腾冲、施甸的49座,共计429座“村村通”工程,完成投资500多万元。解决了1.7万多户、7万多人看电视听广播的问题,入户率64.29%。2007年2月28日至3月1日,保山市发改委、市广电局组织对五县(区)进行了市级验收,5月29日,通过了省级验收。年内,建立完善《村村通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内各“村村通”站点的技术指导,加大运行管理力度,初步建立“村村通”长效运行机制。完成全市“村村通”工程返盲站点调查统计工作和修复意见征集工作。
电视网络维护管理 2006年,保山市广播电视局建立电视网络用户管理系统、维修维护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用户管理、故障维修和收费工作,确保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3月14日,保山市转播台对9 CH无线电视进行了改造,将其发射功率扩大为1千瓦,提高了9CH无线电视的收视质量,扩大了收视范围。4月15日又对无线机房电源进行改造,安装了配电板,制作了电视信号监测报警器,当电视信号发射功率有衰减或信号中断时,报警器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对宝鼎寺机房调频广播300瓦机直放发射最终于5月11日改造完成。
管理机制 2006年,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按照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和市政府办批复的三定方案,设置了内设机构,选拔配备二级班子,制定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新组建的广播电视总台内设13个职能部、室、中心,通过全台民主推荐和竞聘上岗,科级领导班子基本配齐。针对广播电视的行业特点和工作的特殊性,保山市广播电视总台完善了《保山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将安全播出责任制落实到各播出单位和责任人,在各重点时期和日常播出中,防范到位,未发生一起播出事故。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及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纠风办的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整改,广播电视行业作风明显改善,广大干部职工道德素养不断提高,荧屏进一步得到净化。
产业化建设 2006年,保山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保山市的主流媒体,倡导和树立了开放的市场意识和产业意识,并重点拓展与媒体紧密结合易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除了与云南电视台结成省州(市)电视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并分别成立了滇西纪录片拍摄基地和新丝路传媒公司,大胆探索新的运营机制和经营空间,通过广播电视产业化建设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和多点支撑的经营格局。
(撰稿 杨波 徐名高)
文联工作
《边疆文学》腾冲笔会 2006年1月15~18日,腾冲县人民政府、保山市文联、《边疆文学》杂志社共同在腾冲举办“《边疆文学》•腾冲笔会”,著名作家、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汤世杰,《边疆文学》副主编范稳,《滇池》主编张庆国以及腾冲县文学爱好者50余人参加了笔会。笔会推出了《边疆文学》腾冲作品专号。
中国作家高黎贡山行 2006年3月1~8日,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主办、保山市文联承办的“中国作家高黎贡山行”活动在保山举行。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谢大光、作家出版社社长张水舟、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金平、广州《花城》杂志主编田瑛、安徽《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北京《青年文学》编辑雪缘、《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室副主任朱霞、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汤世杰、云南人民出版社《大家》杂志编辑海男、《滇池》杂志编辑王坤红等14位著名作家应邀出席。作家们到怒江峡谷、和顺侨乡、国殇墓园等地采风,徒步翻越了高黎贡山,举办了文学座谈。截至2006年底,因此项活动而在国内外出版发表的文学作品有30余万字。
全国著名作家写云南•保山采风活动 2006年5月13~15日,全国著名作家写云南•保山采风活动在保山举行。国内著名作家徐城北、李贯通、乌热尔图、蔡测海等出席。作家们到腾冲、龙陵等地采风,与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部分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座谈。
云南著名书法家保山采风活动 2006年10月8~13日,由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与保山市文联共同举办的“云南著名书法家保山采风”活动在保山举行,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郭伟、秘书长孙源一行10人出席了采风活动并与保山市书法家交流技艺。
首届“保山市文学艺术政府奖”评选 2006年4月20日,首届保山市文学艺术政府奖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共评选出文学类作品4部:长卷纪实散文《生命的避难所——黎贡之书》(作者周勇)、8集电视文学剧本《抗日县长张问德》(作者刘正龙)、散文集《醒着的高黎贡与被雕刻的思想》(作者段晓波)、诗歌集《我从哨位走来》(作者赵振王);舞台艺术类作品3部:中共隆阳区委宣传部文产办申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怒沧飞虹》、保山市文化馆申报的小品《苦酒》、保山市歌舞团申报的德昂族舞蹈《红腰箍》;突出贡献奖4名:段培东、耿德铭、王达三、段生馗;特别奖歌曲《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张学文词/曲)。按文件规定予以奖励的国家及省级获奖舞台艺术类作品5部:土风乐器合奏《欢乐的香堂人》、器乐独奏《山寨琴声》、小戏《审大憨》、阿昌族舞蹈《耕》、阿昌族舞蹈《长刀、山泉、阿昌人》;影视艺术类4部:电视纪录片《记忆的伤痕》(又名为《慰安妇泪洒滇西》)、电视纪录片《大地之痕》、电视纪录片《纪录保山》、电视纪录片《寻找猴桥小孩子》;美术类2件:《节日里的德昂少女》(作者沈永燕)、《红土》(作者夏侯建新)。12月23日,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在保一中礼堂举行“今夜星光灿烂”颁奖晚会。晚会由云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洪军、杨清主持。中共保山市委书记熊清华,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保山市人民政府市长段跃庆,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仕良,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杨毅、保山市人大主任杨建洪、保山市政协主席张静等出席,并为获奖者颁奖。
市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 2006年12月22~25日,保山市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86名。中共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仕良,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杨毅,中共保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蔺斯鹰出席大会并讲话。会议总结了过去五年市文联工作,研究提出了今后五年市文联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市文联第二届委员会和各协会理事会,聘请蔺斯鹰为名誉主席,选举周勇为主席,段一平、赵玲虹为专职副主席,马骕、艾怀森、张晓平、李明华为兼职副主席,赵玲虹兼秘书长。举办首届“保山市文学艺术政府奖”颁奖晚会,对全市28名“德艺双馨”文艺家、先进工作者、文艺期刊优秀编辑、文联系统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奖励。
获省级奖项 2006年,保山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勇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消失与诞生》获云南省图书奖一等奖。《高黎贡》杂志在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首届全省内部期刊评比中,获版式设计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马骕、作家刘正龙获云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市文联主席周勇、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李明华被省文联授予文联先进工作者称号。
书刊编辑出版 2006年,保山市文联编辑出版《高黎贡》杂志6期。展示保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山文化地图》丛书《保山古村落》、《保山古民居》、《保山古桥》和反映保山不同时期摄影、美术、书法状况,全面展示保山人文、风光及社会发展历程的《人文保山》丛书《摄影保山》、《书法保山》、《美术保山》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
(撰稿 段一平)
档案
依法治“档” 2006年,保山市各级档案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挡案法》、《行政许可法》、《云南省档案条例》,市档案局制定印发了《保山市档案局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进行执法检查的通知》和保山市人大内部传真电报的通知要求,市档案局与各县(区)档案局认真开展了自检自查工作。8月,保山市人大《档案法》执法检查组对保山市档案局、隆阳区档案局、施甸县档案局、昌宁县档案局贯彻执行《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开展监督检查和自检自查,进一步提高了各级档案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档案的意识。
档案馆建设 2006年,按照云南省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要求,保山市6个综合积极开展晋升星级档案馆工作。保山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档案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保山市档案馆晋升省星级馆等级目标工作领导小组,腾冲、龙陵、昌宁、施甸县也分别成立了以分管档案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的晋升省星级馆目标工作领导小组。各馆按照实施方案,认真准备,积极申报,通过精心组织,保山市档案馆以136.2分、龙陵县档案馆以136分、施甸县档案馆以134.1分顺利晋升为省“四星级”档案馆。通过星级晋升活动,各馆的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均得到加强和完善。年内,全市6个综合档案馆共收集并向社会开放文件527份、资料32册。其中市档案馆101份、资料21册;6个综合档案馆共接收档案5884卷和16915件、照片档案823张、实物档案(印章)40枚、资料314册,其中市档案馆接收档案584卷和3404件、资料178册、照片档案332张。截至2006年底,全市6个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24.1万卷、照片档案43300多张、声像档案1500多盒、实物档案718件、资料65912册。年内,全市各馆共接待查阅利用档案者11553人次,提供利用档案27453卷次、资料277册次,其中市档案馆接待查阅利用档案资料者472人次、利用档案3470卷次、利用资料6册次、利用以件保存的文件117件次、复印档案2162页。全市各综合档案馆进一步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市档案馆、龙陵县档案馆、施甸县档案馆均建起局域网,安装了触摸屏。6个综合馆的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录入工作有序开展,2006年共录入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98万多条,其中市档案馆27.39万条、隆阳区档案馆16万条、腾冲县档案馆14.46万条、龙陵县档案馆12万条、昌宁县档案馆18万条、施甸县档案馆10.15万条。截至2006年底,全市档案馆建起了拥有文件级目录200多万条的数据库,其中市档案馆有目录数据75.6万条、五县(区)档案馆有目录数据125万条。
机关档案室建设 2006年,保山市各级机关积极开展档案室星级晋升工作,有129个机关、团体单位的档案室通过评审验收晋升为星级档案室,占总数的38.8%;市直有39个单位的档案室通过考评晋升为星级档案室,占总数的60%。年内,全市有314个单位按时完成年度归档工作,占总数的93.7%。有78个机关、团体单位建立起计算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截至2006年底,全市机关、团体累计有211个单位开展了档案计算机管理工作,占总数的62.9%;有256个单位按时向同级综合档案馆报送机读归档文件目录,共计上报机读归档文件目录19.6万条,其中市直有70个单位,上报机读归档目录3.1万多条。档案局馆通过建立机关目录数据库,对机关档案数字化工作实现了有效监控,进一步规范了机关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相关标准,促进了机关规范化建档工作。
乡(镇)档案室建设 2006年,按照乡(镇)机关档案室建设工程的要求,四县一区档案局加强对乡(镇)机关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指导帮助撤并乡(镇)整理归档工作,接收了撤并乡(镇)的部分档案,在32个乡(镇)安装了计算计管理档案软件。截至2006年底,全市7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69个乡(镇)中建立计算机管理档案应用系统。根据《云南省机关星级档案室建设考核验收标准》,五县(区)档案局抽派工作人员到乡(镇)开展机关档案室星级晋升转换指导工作,全市有29个乡(镇)机关档案室经考评验收分别晋升为“三星级”、“四星级”机关档案室,占全市乡(镇)的40.3%。
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建设 2006年,按照云南省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工作要求,保山市各级档案部门加强了对事业单位和重点企业及重点工程档案工作指导,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服务。年内,全市34个事业单位中有7个单位的档案室通过考评验收达到星级档案室的规范化管理,10个单位安装了计算机管理档案软件;32个单位按时完成了年度归档工作。市、县(区)各级档案部门对保龙高速公路、保山师专、小湾移民、腾冲驼峰机场、三块石水库、永昌水业公司、污水处理厂、中英合作项目等重点工程进行了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市档案局继续对苏帕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和槟榔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建设档案工作进行实地指导,帮助企业建立起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确保了工程档案的规范整理和管理。年内,在市档案局的指导帮助下,云南永昌勐糯铅锌服份公司档案室在企业中率先通过考评验收,晋升为“四星级”档案室。
村委会(城市社区)档案室建设 2006年,保山市884个村委会中有12个村委会档案室通过考评验收晋升为星级档案室,31个社区中有2个社区档案室验收晋升为星级档案室,有1个村委会建立计算计管理档案应用系统,实施了档案计算机管理。
家庭档案建设 2006年,保山市继续推进家庭建档工作,有127个机关、团体、乡(镇)、企事业单位的4140多名职工建起了家庭档案11660多盒,有14个村委会(社区)的5350多户家庭建起了家庭档案5560多盒。截至2006年底,全市有267个单位、6770多名职工家建立档案16180多盒,有18个村委会(社区)的7610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8310多盒。
干部队伍建设 2006年4月,保山市市、县(区)档案局馆和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52名档案人员参加了云南省档案局组织的《归档文件整理》、《文书学》、《档案保护学》、《科技、会计档案管理》、《电子级归档》等基础业务学习。6月,全市有6名局馆长到省档案局参加全省州(市)县档案局馆长培训。此外,市县(区)各级档案部门还分别组织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兼职人员参加档案工作“七项工程”建设验收标准、程序等业务培训,全市共培训755人。7月,保山市档案局召开了保山市档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初评委会,评审助理馆员3人,推荐上报云南省中评委中职的1人通过了评审。
档案宣传 2006年,保山市各级档案部门组织档案干部向各级报刊杂志投稿130多篇,撰写档案学术论文27篇,订阅《云南档案》550多份。为了不忘历史、激发全市人民关心保山、热爱家乡、建设好家乡的爱国爱家的热情,保山市档案馆在馆内建立了“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档案史料中心”,腾冲县档案馆举办了“穿越时空隧道,展现百年沧桑”大型展板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免费开放参观。2006年,由保山市档案局组织完成的《滇西抗战档案史料中心建立与实践》和《保山市档案馆注重对诗、书、画、影作品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两项课题分别获云南省档案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档案工作创新优秀奖,由龙陵县档案局组织完成的《龙陵县建立农村农户家庭建档新机制》获云南省档案局档案工作创新优秀奖。
(撰稿 黄玉萍)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7)》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6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