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4061
颗粒名称: 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15
页码: 300-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本文涵盖了卫生、卫生综述、农村卫生、疾病预防控制、艾滋病防治、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医疗、医学教育与科研、红十字会、爱国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领域的内容。卫生是指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科学与实践。卫生综述是对卫生领域的整体概述和研究。农村卫生关注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是指通过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来保护公众健康的工作。艾滋病防治是指防止和控制艾滋病传播,提供相关的医疗和支持服务。卫生执法监督是指对卫生法规和规范的执行进行监督和管理。妇幼保健是为了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与幸福进行的工作。医疗涉及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与科研关注医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红十字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致力于医疗救援和灾难救助等工作。爱国卫生是指通过卫生保健意识和行动来促进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是为了保证食品和药品质量安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关键词: 保山市 卫生综述 农村卫生

内容

卫生综述
  200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和计划生育服务站)396个,实有病床4646张,人员58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247人,其他技术人员233人,管理人员179人,工勤人员462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医师2066人,助理执业医师463人,注册护士1496人,药剂人员240人,检验人员17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83人。卫生部门所属卫生机构118个,实有床位3941张,人员46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09人,其他技术人员188人,管理人员148人,工勤人员400人。卫生部门所属卫生机构中,有综合医院6个,实有病床1577张,人员180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77人;有中医医院5个,实有病床380张,人员44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1人;有精神病医院1个,实有病床100张,人员9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6人;有乡镇卫生院86个(中心卫生院28个,一般卫生院58个),实有病床1742张,人员16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80人;有中心血站1个,人员1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人;有妇幼保健院6个,实有病床138张,人员1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6人;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人员3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8人;有卫生局卫生监督所6个,人员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9人。全市有私立医院8个,实有病床312张,人员33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4人;有私人诊所188个,人员335人。工矿企事业单位设卫生所、医务室68个,人员122人。全市有村卫生室89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79人,其中,乡村医生2654人,卫生员225人。全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89208457.18元(含中医5728591.00元),其中:市直20849657.78元(含中医1766700.00元),隆阳区16052105.55元,施甸县13304387.43元(含中医849484.00元),腾冲县18178922.66元(含中医1109275.00元),龙陵县13257662.76元(含中医1164776.00元),昌宁县7565721.00元(含中医838356.00元)。
  “十五”卫生工作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狠抓落实,全市卫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是卫生工作倍受重视。2003年,全国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暴露了中国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的缺陷。此后,引起了保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特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卫生系统狠抓落实,医疗、预防、保健等各项工作得到了促进,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的新格局。二是卫生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全市共投入卫生事业费(含中医事业费)30830万元,在“九五”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为开展卫生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实施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了市级和五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了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了腾冲、龙陵、昌宁和施甸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实施了农村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了9个乡镇卫生院和88个村卫生室,争取到了2个县级医院、1个县级妇幼保健院和27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成了市中心血站;市传染病区建设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之中。这些项目的争取和建成投入使用,保证了全市从市到县、乡、村,从医疗到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达到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条件有所改善的目的。到2005年末,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92张、卫生技术人员2.15人,病床使用率达54.9%,平均住院天数降至8.84天。四是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切实加大了以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为主的传染病的监测检测、预防控制工作力度,认真开展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有效应对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灭脊髓灰质炎,没有鼠疫、霍乱疫情发生,非典型性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实现了零记录。2005年,全市传染病发病率为384.63/10万,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达100%,“四苗”接种率达90%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83.46%,以县、区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覆盖率达100%。五是重点工作成效初显。2003年6月率先启动了龙陵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5年又增加了隆阳区和腾冲县,参合农民达139.2万余人,参合率达89.13%,筹集合作医疗基金6960多万元。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就诊率明显提高,医药负担明显减轻,普遍得到实惠,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逐步缓解,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越来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各级政府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下设了办公室和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制定了《保山市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三年行动计划(2005~2007)》,实施了全民宣传教育、安全套推广使用、净化社会环境、监测检测和美沙酮替代治疗等五项工程,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开局良好。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明显进展。认真贯彻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了预防保健、中医药事业和医学教育工作,确保了“十五”卫生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促进了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中医药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卫生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进一步强化,有力打击了非法行医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七是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与2005年相比,婴儿死亡率由32.79‰降至20.64‰,孕产妇死亡率由83.58/10万降至71.19/10万。无偿献血率由2002年的0.25%提高到2005年的91.4%。2005年末,农村改水受益率达87.5%,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52.54%,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了69.5岁。“十五”期间保山市卫生事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分布不均衡;二是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群众看病流向不科学;三是农村卫生基础薄弱,乡村卫生人才缺乏,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四是卫生管理体制不顺,政府公共卫生职责不清,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不力;五是卫生执法监督不力,医疗服务不规范,医德医风亟待加强;六是卫生投入不足,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群众医药负担过重,不同程度地存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目标 一是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内;二是以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巩固在90%以上,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巩固在100%,艾滋病疫情底数基本查清,平均流行率有所下降;三是全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四是以县(区)为单位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90%以上,儿童保健管理率达8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70%以上,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25%、20%和20%以下;五是以县(区)为单位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100%;六是全市5个县(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七是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执业医师1.3人,执业护士0.90人,90%以上的医生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率达100%;八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0%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55%;九是无偿献血率达95%、成分血使用率达95%以上;十是人均期望寿命达70岁。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善的,服务能力强、应急储备足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职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督到位的卫生管理体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和质量,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5年,在市、县(区)卫生局党委领导下,按照市委及各县(区)委统一部署,市卫生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一是市卫生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月22日开始到6月23日结束。党支部1个,共有31名党员(市卫生局25人,在职17人,离退休8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6人,均有在职党员)参加。二是7月到10月全市第二批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党总支、党支部共321名党员(在职219人,离退休98人)参加。三是第二批全市卫生系统先进性教育活动共涉及66个单位,79个基层党组织,参加党员1083人(在职910人,离退休173人)。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按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活动,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党员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服务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成效明显。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在前几年的基础上,2005年,首次把市中心血站、市、县(区)疾控中心共7家单位的体外诊断试剂纳入集中招标采购。年内,全市26个医疗卫生单位参加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004~2005年度采购金额达6169.53万元,让利给病人达832万元。为加强监督管理,由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纠风办、发改委组成的检查组对全市19个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市直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招聘 2005年市直卫生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有130多名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毕业生报名参考。经过公共科目、专业知识考试,有82人进入面试,最终择优招聘了41人,其中市人民医院23人,市疾控中心7人,市中心血站1人,市中医医院3人,市精神病医院1人,保山卫生学校6人。招聘的人员于年底到各单位报到。这是近10年来,市直卫生单位招聘大学本科生最多的一年。
  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和申报卫生高职 在2005年度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中、初级资格考试中,全市报名718人,经资格审定、考试,有408人国家级合格,合格率为56.8%,其中中职74人,初级(师级)64人,初级(士级)270人。有23人省级合格。年内,全市共受理卫生专业技术申报高职62人,经资格审查、“三专”(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案例)考核和推荐,资格审查未通过5人,提交保山市卫生专业技术高推委57人,上报省卫生厅高评委57人,最终省卫生技术高评委通过51,未通过6人。另外,按照省卫生厅要求,选拔了2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分别到昌宁县更戛和珠街卫生院。
  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考试考核 2005年,全市总计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考试1018人,实际参加实践技能考试985人,考试合格847人,合格率85.98%;实际参加全国医学综合笔试835人,考试合格229人,合格率为27.43%。在实际参加全国医学综合笔试的835人中,各类别执业医师参考人数、及格人数及合格率分别如下:临床执业医师,参考197人,及格76人,合格率38.5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参考528人,合格125人,合格率24%;口腔执业医师,参考6人,及格2人,合格率33%;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参考8人,及格3人,合格率38%;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参考14人,及格3人,合格率21%;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参考5人,及格1人,合格率20%;中医执业医师,参考14人,及格5人,合格率36%;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9人,及格5人,合格率56%;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参考20人,及格6人,合格率30%。年内,全市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全年参加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73人。
  国债项目 2004年,中央国债安排龙陵县农村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9个乡(镇)卫生院,计划总投资317万元,其中:国债255万元,自筹62万元,建设规模5000平方米。以上项目在2005年内实施。2005年10月,国家计委安排保山市腾冲、龙陵、施甸3县农村卫生体系建设30个项目,1664万元,其中国债1355万元,自筹309万元,建设规模29650平方米,项目要求在2006年实施完毕。
  农村卫生
  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龙陵县的9个乡镇卫生院实施了国债农村卫生建设项目,项目均已竣工待验收后投入使用。争取了腾冲、施甸的30个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664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投入达1355万元,2006年开工建设。年内实施了28个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3年6月,龙陵县参加了全省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年10月,隆阳区、腾冲县参加了全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试点工作,至此,全市有3个县(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至2005年12月3个试点县应参合农民数为1516835人,实际参合1384257人,参合率91.25%。一是隆阳区、腾冲县为2006年的新型农村合作扩点县,2005年10月参加了省合管办召开的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会后,积极组织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宣传发动和筹资工作,制订本县(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经过努力,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踊跃参与。至年底,隆阳区参合情况是:全县应参合的农业人口数为734243人,实际参合人口数691781人,参合率94.2%,应参合五保户人数628人,实际参合628人,参合率100%,农民个人缴费6917810万元。腾冲县参合情况是:应参合的农业人口数为558561人,实际参合人口数499639人,参合率89.45%,应参合五保户人数594人,实际参合594人,参合率100%,农民个人缴费4904920元。两县(区)为在2006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基础。二是龙陵县参合、补偿、受益情况:2005年全县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为56706户,实际参合50092户,参合率88.34%,比2003年增加2720户,增长5.74%。应参合农民人数为224031人,实际参合192837人,参合率86.08%,比2003年增加5942人,增长3.18%。其中:应参合的贫困人口为118079人,实际参合95482人,参合率为80.86%;应参合的五保户为443户,实际参合443户,参合率100%。按农民个人筹资10元,中央财政补助10元,省财政补助6元,市财政补助2元,县财政补助2元的标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集资金5824240元,资金到位率100%,其中农民个人缴费1928370元,中央级补助1928370元,省级补助1299000元,市级补助400000元,县级补助268500元。按5%提取风险基金289255.50元,全年可运作资金5495854.50元。2005年1~12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参合农民门诊减免112524人次,参合人员补偿人次覆盖率为58.35%,给予减免补偿费用891002.62元。住院8624人次,参合人员补偿人次覆盖率为4.47%,给予减免补偿费用4026715.09元。两项合计减免121148人次,补偿资金4917717.71元。已支付资金占可用资金总额的89.48%,其中门诊已支付资金占可用门诊基金总额的57.76%,住院已支付资金占可用住院基金总额的99.95%。
  农村卫生改革 腾冲县对全县21个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了公开选聘和竞聘工作,同时对城区卫生资源进行了调整,将腾冲县人民医院和腾冲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
  整合,提高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了县级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昌宁县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聘了县中医医院院长,建立和完善了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调县直卫生单位工作考试考核制度和医疗单位用人用工制度,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人,对右甸镇卫生院和县中医医院进行了整合。龙陵县全面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在县人民医院实行了院科两级核算管理,在县中医医院实行了个人总工资中60%的岗位工资与出勤挂钩分配,40%为绩效工资,县卫生局统一制订了卫生系统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在县人民医院进行改革试点,成立后勤服务中心,并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农村卫生 市卫生局、市财政局于2005年6月联发了《关于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的通知》,建立全市各级卫生工作对口支援制度、巡回医疗制度、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制度、城市卫生机构向农村卫生机构推广先进技术和适宜技术制度,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年内,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精神病医院分别支援昌宁县、龙陵县和施甸县。实施“云南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市人民医院派出10名医师支援昌宁县人民医院和龙陵县人民医院,玉溪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10名医师支援施甸县和腾冲县人民医院。中国医科院附属医院派出6名专家对市人民医院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疾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疫情 2005年,全市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20种,其中,乙类传染病14种,丙类传染病6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发病总数为9274例,年发病率为384.63/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8021例,年发病率为332.66/10万,丙类传染病1253例,年发病率为51.97/10万。死亡42人,均属乙类传染病,死亡率为1.74/10万,病死率为0.52%。各种传染病报告例数为:疟疾3887例,病毒性肝炎1394例,肺结核1313例,流行性腮腺炎787例,痢疾539例,伤寒与副伤寒386例,其他感染性腹泻242例,猩红热175例,淋病131例,梅毒108例,流行性感冒93例,斑疹伤寒78例,风疹46例,乙脑41例,艾滋病22例,麻疹16例,麻风病7例,百日咳4例,新生儿破伤风4例,流脑1例。与2004年相比,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上升24.76%,发病率上升23.80%,死亡率上升39.20%,病死率上升10.64%。发病上升的病种为痢疾(19.25%),艾滋病(1.44倍)、梅毒(3.15倍),麻疹(4.33倍),乙脑(41.38%),新生儿破伤风(1.00倍),疟疾(60.55%),肺结核(37.20%)等8种。发病下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23.24%)、伤寒和副伤寒(-4.46%)、淋病(-12.67%)、百日咳(-77.78%)、流脑(-66.67%)、猩红热(-1.73倍)等6种。发病数在前五位的疾病是疟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痢疾,占发病总数的85.4%。发病数在前三位的县(区)是:腾冲县(2840例),隆阳区(2707例),龙陵县(1602例)。发病率在前三位的县(区)是:龙陵县(590.13/10万),腾冲县(460.94/10万),隆阳区(317.05/20万)。
  传染病报告及管理 全市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正常运行,县、乡、村三级疫情信息报告网络体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规范。11月,对乡级卫生院防保医生的网络直报进行了培训。在各县(区)开展医院传染病报告漏报调查的基础上,市卫生局组织调查组对隆阳区及昌宁县共12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传染病漏报率为23.24%,迟报率28.2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97.05%,门诊日志填写完整率86.55%,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问答知晓率91.24%。市、县(区)按时完成每月一期的“疫情简报”编发及季度、半年、年终疫情分析,及时将疫情信息上报相关部门,其分析质量不断提高。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坚持每季度一次的疫情分析会,根据疫情提出防治措施。
  鼠疫、霍乱防治 春、秋两季各县(区)开展了灭鼠工作。全市坚持鼠疫“疫情三报”和“零”报告制度。年内室内鼠密监测共放置鼠笼43574笼次,获鼠311头,总鼠密度为0.17%,其中获黄胸鼠259只,黄胸鼠密度0.59%;室外鼠密监测共放置鼠笼41202笼次,获鼠433只,总鼠密度为1.05%,其中获黄胸鼠272只,黄胸鼠密度为0.66%。共完成动物细菌学培养3108只,蚤类细菌培养856组,血清学检验855份,市疾控中心完成了95份血清复检,全市未发生鼠疫疫情。为加强鼠情监测,省卫生厅年初下发的鼠笼3800个,鼠夹2400个已分配到各县(区)。全市开展了以霍乱为主的肠道病防治监测工作。5~10月,对医疗机构肠道门诊腹泻病人开展了监测。年内,完成1618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的检验工作,未检出霍乱弧菌,全市无霍乱疫情发生。
  疟疾防治 腾冲县和龙陵县继续认真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防治项目,认真落实中缅边境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加强传染源管理,认真做好重症病人的治疗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加强疟区疫情监测和发热病人血检,大力开展乡村医生防疟知识培训及宣传。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全市虽然发病较2004年回升,但内源性病例下降了9.62%,内源性疫点也从97个下降到79个,杜绝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内源性疟疾的暴发流行。据全市疟疾防治专报系统统计,2005年报告疟疾发病3940例,发病率163.41/10万,较2004年96.72/10万上升68.95%,其中,间日疟2840例,占72.08%;恶性疟1058例,占26.85%,未分型32例,占0.81%;混合感染10例,占0.26%。死亡10例,病死率0.25%。内源性病例141例,占3.58%,发病率5.85/10万;外源性病例3799例,占96.42%,发病率157.56/10万。内源性病例分布在5县(区)的79个疫点:隆阳区1例,1个疫点;腾冲58例,47个疫点;施甸6例,4个疫点;龙陵73例,25个疫点;昌宁3例,2个疫点。与2004年相比,无论是病人数(2004年156例)还是疫点数(2004年97个)都有明显的下降。141例内源性病例中,间日疟106例、恶性疟35例。发病全年均有报告,但集中在4、5、6、7四个月,每月报告数均在400例以上。全年共完成休止期根治3432人,现症病人治疗4019人,发热血检49551人,高危人群原虫调查1183人,预防性服药59812人,喷洒灭蚊1571856平方米,受益人口65867人。
  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日常管理进一步得到落实,各级医疗机构执行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规范,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和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得到认真实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年内完成两次结核病日常管理督查及4次结核病控制项目督导。全年完成新发涂阳病人548例,总管治肺结核病人839人,其中初治涂阳548人,复治涂阳130人,重症涂阴66人,其他95人。在初复治涂阳的678人中,完成治疗392人,治愈293人,治愈率74.74%。重症涂阴治疗66人,完成疗程51人,完成疗程率77.27%。举办结核病管理及防治知识培训班4期:5月17~19日召开保山市全球基金第一轮中期评估动员大会暨痰检质控培训班,有45人参加了培训;7月5~7日举办保山市第一批乡镇卫生院痰检人员培训班,有28人参加了培训;11月17~19日举办了全市全球基金项目管理培训班,有20人参加了培训;12月13~15日举办了“加强结核病项目机构合作和健康促进培训班”,有43人参加了培训。完成两次痰检质控和现场评估工作。结合“3•24”宣传日进行了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广泛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发放宣传光盘120盘,宣传材料59500份,悬挂宣传主题布标55条,出黑板报80期,市、县(区)电视台播放宣传知识录像1次,持续7天,发放乡村医生结核病防治日志2930本,出动宣传人员230人次。
  计划免疫 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各项工作运转正常。基础免疫正常开展,继续保持高接种率。全年下发卡介苗10.676万人份,脊灰疫苗46万人份(其中常规苗7万,强化苗39万),百白破菌苗25.2万人份,麻疹疫苗30.2万人份(其中常规疫苗10.2万,强化苗20万),乙肝疫苗2.948万人份。“五苗”报告接种率为:卡介苗94.69%、脊灰疫苗94.35%、百白破菌苗93.04%、麻疹疫苗93.39%,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率91.65%、第二针90.73%、第三针89.28%。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菌苗、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0.16%。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为96.88%(10932/11283),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3.46%。市级组织对腾冲、施甸、隆阳、开展了接种率调查,共调查9个乡镇、27个村委会、189名2002~2004年出生的儿童。结果:建证率68.785,建卡率98.41%,“四苗”全程接种率87.30%,乙肝疫苗接种率为64.55%,其首针及时接种率为20.63%。年内,继续巩固和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认真开展AFP(弛缓性瘫痪病例)监测工作。于2005年12月5~8日及2006年1月5~8日全市开展了两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第一轮接种率98.60%,第二轮96.35%,共报告ATP病例12例,全市取得了连续十四年无脊灰病例报告的好成绩。计划免疫针对疾病控制在国家指标内。年内,除隆阳区外(主要原因是省上无疫苗供应),在四县开展了8~14岁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应种233088人,实种183980人,接种率78.93%。依据传染病发病态势,有计划开展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在2004年开展甲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2005年,开展了流脑、乙脑疫苗的接种,取得很好的效果。安全注射措施得到认真落实,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自毁型注射器。年内市级举办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培训班
  突发卫生事件 一是全市2005年共报告突发卫生事件24起,其中群体性事件6起:5月30日昌宁县大田坝乡湾岗九年制学校发生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发病49人。12月16日昌宁县温泉乡下六甲小学饮用水农药污染中毒事件,中毒70人。7月7日隆阳区汶上乡拉堡村村民误食野生毒蕈中毒,中毒5人,死亡3人。8月27日施甸由旺镇发生一起食用被细菌污染的猪肉中毒事件,发病60人。9月10日龙陵县龙山镇白家寨小学发生普通感冒,发病74人。12月23日龙陵县木城乡鱼塘亚口村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发病57人。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8起,分别是甲肝、风疹、猩红热、普通感冒等传染病疫情8起,食物、毒蕈、毒鼠药、巴豆、外用药酒等中毒10起。二是面对全球及中国、云南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严峻态势,保山市各级卫生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人禽流感防控演练,加强了相应消毒药品储备,进行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并与农业(畜牧)部门加强信息联系,力争做到有备无患。三是认真做好人感猪链球菌病防治准备工作,8月11~12日对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了防控知识的培训,加强了与农业部门信息沟通。四是依据云南省地病所“2005年云南省地方性暴发性心肌炎工作方案”要求,在腾冲疫区开展了预防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的调查防治工作,年内,腾冲县无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人发生。五是面对全市遭遇25年未遇的旱灾,各级疾控中心及时派出抗旱防病工作组,分赴到县(区)乡(镇)村社指导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大旱之年无大疫的好成绩。
  卫生监测、检验及评价 各级疾控中心卫生监测、检验及评价工作能力不断加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卫生监督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年内隆阳区、昌宁疾控中心计量认证首次通过省级评审获得认证资质,市疾控中心计量认证复评审获得通过。全市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卫生:市疾控中心对180名大中学生、3032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体检。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也开展了此项工作,分别体检学生7127人、7211人、1305人。职业卫生:市疾控中心取得了“职业病诊断机构批准证书”,市疾控中心、昌宁疾控中心取得了卫生厅批准的“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证书”,市疾控中心、腾冲、龙陵、昌宁已取得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批准证书”。年内,在全市203家厂矿企业中,建档厂矿数83家,占40.89%。对建档厂矿接触职业危害的6168名职工中的1156名建立了健康档案,总建档率为18.74%。放射卫生:对市直、昌宁、龙陵、隆阳、腾冲县各医疗机构使用的普通医用诊断X射线机开展了防护监测,共监测73户并及时准确的出具了检测评价报告。对辖区内使用的放射源和带射线装置进行了安全检测,对17个放射源进行安全检测评价。继续开展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共发放个人剂量监测源件275个,同时收集数据上报上级部门。食品卫生:认真开展食品监测检验工作,做好各级卫生监督所及食品加工业、餐饮业的委托检验工作,积极参加各种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年内共检测各类食品758件,合格543件,合格率71.64%。开展餐饮业监测,共检测2993件,合格14072件,合格率47.01%。环境卫生:积极开展城区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网末梢水、出厂水、入厂水的监测及丰、枯期水质全分析。各县(区)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各级水务部门完成了“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程水质调查的检测评估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场所监测检验工作,隆阳、腾冲、龙陵、昌宁及市疾控中心对经营公共场所单位546户进行了监测,共监测7729项次,合格6976项次,合格率90.26%。消毒监测:各级疾控中心按要求对医疗单位的灭(无)菌情况进行检测,全市共检测2097件,合格1895件,合格率90.36%,为控制医源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完成居民碘盐及碘盐经营企业碘盐含碘的监测工作,全市检测碘盐分装、批发企业盐样108份,合格108份,合格率100%。抽检居民户食用盐1440份,合格1423份,占98.82%;不合格碘盐14份,占0.97%;非碘盐3份,占0.21%。
  艾滋病防治
  艾滋病流行态势 保山市从1990年开始开展HIV监测,1991年3月首次在吸毒人员中发现1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每年均在高危人群中检出。截至2005年12月,全市累计监测检测血样96201份,报告HIV感染者及病人1174例,已死亡19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死亡66例。艾滋病流行态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时间分布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速度明显加快,正处于中度流行期,并已进入到快速增长期。1990~1999年共检出136例;2000~2003年共检出220例;2004年共检出414例;2005年共检出404例。二是地区分布广。五县(区)均有检出,但相对集中在隆阳区和腾冲县,分别占28.19%和36.46%。三是男女比例正在缩小(1∶0.53),年龄分布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占77.36%。行业分布由农民、待业人员及商人为主向职业多元化发展,其中,农民占72.03%。出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家庭和遗老、遗孤现象。四是文化程度以低学历为主,中学及以下学历占98.38%。无明显民族聚集现象。五是检出率高。1990~1999年,检出率为0.41%。2000~2003年高危人群检出率4.53%。2004年吸毒人群检出率7.45%,性病就诊者检出率4.87%。1990~2005年平均检出率为1.81%。六是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3种传播途径同时存在,其中以性传播为主,占54.77%。七是保山市尚有大量HIV感染者未被发现,实际感染人数估计远远超过目前检出数的数倍。年内,从医疗单位送检的临床疑似病例中检出HIV阳性74例。八是周边艾滋病疫情态势和人群流向令人担忧。保山市地处边境,国境线长,口岸通道多,双方人流交往频繁,而邻国疾病防控能力弱、水平低,传染病疫情复杂。周边4州市中,2个处于艾滋病高度流行期,1个处于中度流行期。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高流行区和邻国缅甸,防治工作外在压力大。
  组织领导 保山市各级党委、政府把防治艾滋病工作列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协实加强领导。一是市、县(区)、乡三级均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市、县(区)两级工作机构及人员编制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加强领导,保山市在原有禁毒和防艾两个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的保山市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市政法委,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全市市、县(区)两级共有防艾办人员编制25名,已到位12人(兼职2人)。同时,市、县(区)疾控中心也进一步加强了艾滋病防治科室建设。2005年3月10日,保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禁毒与防艾工作会议,市委书记黄毅、市长熊清华作了重要讲话,安排了全市禁毒与防艾工作任务。市、县(区)两级工作委员会能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年内定期不定期的召开了防艾成员部门会、部门联席会、工作会累计达50次以上。二是开展了以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全市共培训县(区)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领导1780人,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460人,培训合格率99.6%。三是强化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市人民政府与各县(区)人民政府、市防艾委与市防治艾滋病五项工程牵头部门签订了《责任目标书》,市防艾委成员部门实行分片挂县、包乡镇。四是市、县(区)均设立防治艾滋病专项经费,并纳入了财政预算,其中市级财政预算安排50万元已全部到位,县(区)级财政预算安排84万元,到位65万元。省级下达专项经费218万元,均按用途分别划拨五县(区)及市级相关部门。五是加强了工作督查。4月、6月、9月和10月,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防艾委和市卫生局先后组织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视察和调研,及时分析研究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宣传教育 一是制定了《保山市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方案(2005~2007年)》,开展了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暨宣传骨干培训工作。全市共培训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骨干800人,其中县级318人,乡级482人。二是各乡镇均对辖区村和街道办事处指定了1名入户宣传骨干,并积极组织开展入户宣传工作,入户宣传覆盖率县城达96%,乡镇达73%。三是市、县(区)均利用各种媒体、载体和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献血日、《献血法》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加大了全民防艾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市、县(区)电视广播报纸每周刊播3次以上艾滋病防治及无偿献血知识,新闻媒体共刊播防治艾滋病有关消息、文章、专题、图片、防治知识等3400多条。全市共发放防治艾滋病知识、无偿献血宣传资料和健康处方26种110万余份。粘贴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画13500余张。刊出展板40块29场次。举行知识竞赛4场,1600多人参加。召开座谈会6场,128人参加。举办讲座2场,1000多人参加。利用“2131”工程在农村开展巡回放映艾滋病科教片13场。制作文艺节目10个,演出16场。向中小学校发放防治艾滋病知识VCD光盘100张,多媒体课件1836套。在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大型永久性户外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广告牌17块。在“6.26”国际禁毒日期间,全市组织宣传14场,展出图片256张,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受教育10万多人。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期间,市政府领导发表电视讲话,看望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慰问一线工作人员。在市电视台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各媒体集中开展大规模新闻宣传,推出相关文章和节目。在娱乐场所、拘押强制管理场所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开展艾滋病宣传进校园等活动。在重点建筑工地宣传防艾知识。播放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科普电影20多场。同时,市计生协会以项目为依托,在目标人群中开展了同伴教育,对近3000名目标人群进行了生殖健康预防艾滋病知识培训。市红十字会组织会员深入农村小集镇开展防治艾滋病及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市、县(区)妇联、工商、公安、文化、团委、工会均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治知识培训及宣传。四是举办了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457人。每县(区)均确定了至少1所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开展防治艾滋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教育,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五是市、县(区)公安部门先后分3批选派21人参加了省级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骨干培训,回来后开展了民警全员培训。六是开展了拘押场所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将艾滋病防治教育列入拘押人员入所教育、常规教育和出所教育科目,拘押人员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6%。七是卫生部门认真开展了义诊活动和免费咨询服务,农业、科技部门切实加大了农村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努力,大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市达85%,农村达68%。
  监测和检测 一是加强了艾滋病监测检测队伍建设。年内,选送4人参加省级确认实验室检验人员培训,并取得资质证书。邀请省级专家帮助培训疾控中心、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专职检验人员62人、咨询人员63人,均取得了合格证。完成了市、县(区)两级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94人的全员培训。建成了市中心血站和腾冲县疾控中心2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二是市、县(区)增设监测哨点3个,分别是保山市建筑工人哨点、腾冲县服务小姐哨点和腾冲县外出高流行区务工回归人员哨点。完成各类重点人群监测和检测31032人,占省级下达指标20865人的148.73%,其中孕产妇11108例,吸毒人员1221名,其他高危人群10568人。
  行为干预 一是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将安全套推广使用纳入了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了责任目标管理,并联合工商、文化、旅游部门,进一步落实了宾馆、酒店、歌舞厅等业主负责制。年内,共与业主签订《责任书》927份。推广使用安全套56.7万只,其中:免费发放31.16万只,市场营销14.8万只,在宾馆、酒店、旅馆、按摩店和娱乐服务场所摆放安全套10.74万只。在全市53家星级宾馆、酒店设置了安全套自动售套机各1台,在药品零售店设置安全套营销柜台350个。二是腾冲县和隆阳区加大了娱乐服务场所业主及高危人群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工作力度。年内,共培训业主310人,高危人群520人,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三是认真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逐步将艾滋病、性病、吸毒检查纳入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项目,全年共纳入体检从业人员2471人。四是市、县(区)卫生部门按需求为HIV感染者家庭发放了安全套共10600只,30%的性病门诊能为就诊患者提供安全套。五是隆阳区和腾冲县积极开展了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试点工作,配置医护人员15人(其中10人取得相应资格)。已有12名海洛因成瘾者接受了美沙酮替代治疗。同时,在全球基金项目支持下,隆阳、腾冲2个清洁针具交换点已开业服务,发放针具579具,回收250具。
  临床治疗 一是结合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购置好医生网站学习卡2474张,印制和发放学习资料3700份、讲义4000本,市、县、乡、村及民营医疗机构均进行了全员培训,共有6174人参训,参训人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合格率达98%。二是市、县(区)均成立了艾滋病治疗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了抗病毒治疗组、妇儿组等9个小组。并派出17名医生、6名护理人员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艾滋病诊断治疗培训班及省传染病医院举办的培训班。三是确定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5所。四是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了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对患有其他疾病需要诊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做到不推诿、不拒绝。五是对全市2005年3月底以前检出的部分HIV阳性感染者进行个案调查。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132名感染者进行了CD4细胞计数及个案问卷调查;六是选送58人参加了省级以上统一组织的抗病毒治疗培训,其中中医药专业29人。七是与省传染病专科医院、省艾滋病防治关爱中心合作开展了“中国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研究”项目,首期选定30名适宜对象,已有13人正式入组治疗。全市共有56名感染者及病人进行了规范抗病毒治疗。八是选派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40人参加了省里统一组织的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师资培训班学习培训。九是开展了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教育工作,对入院检查或分娩的孕产妇提供了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教育,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方案》,为14名孕产妇感染者提供了阻断服务。
  关怀救助 各级民政、教育和妇联对城镇和农村愿意接受救助和救济的艾滋病孤儿及困难家庭实施了生活救助和救济工作。全市共救济艾滋病遗孤67人,遗老24人,困难家庭77户,33名遗孤学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将城市艾滋病困难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户,对农村困难家庭发放生活补助29024元。
  净化社会环境 一是在中小学开设了禁毒一堂课,学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开课率达100%。二是切实加强了吸毒者同伴教育培训工作,辖区内强制戒毒所同伴教育者培训率达100%。三是加大了打击贩毒工作力度,尽力控制新增吸毒人员。年内,全市共查获毒品违法案件471起,涉案人员894人,吸食、注射毒品案178起,新收戒吸毒人员737人。四是深入开展“无毒社区”创建工作。昌宁县被确定为无毒县,龙陵县连续3年被省禁毒委表彰为创建“无毒社区”先进县。五是全市认真贯彻《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和《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坚持专项治理与经常性执法工作相结合,依法加强对全市旅馆业、娱乐场所、出租房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及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签订禁娼、禁赌目标责任书1257份,85%的娱乐场所设立了艾滋病防治业余宣传员,并对娱乐场所业主和员工进行禁毒与防治艾滋病知识培训,业主培训率达95%,员工培训率达85%;六是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治安案件830起。群众举报卖淫嫖娼督办案件查处率达100%。
  国际国内合作 一是隆阳区、腾冲县两个中英性病/艾滋病合作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共培训吸毒同伴教育者69期415人次,同伴教育者培训同伴1861人次,娱乐场所性服务工作者同伴教育培训4期149人次,现场咨询24人次,覆盖28家歌厅、66家发廊。同伴教育者培训同伴157期,覆盖目标人群2972人次,现场咨询642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913份,赠送安全套5926只。外展服务接触目标人群1856人次,接受性病医疗服务289人次,健康亭直接培训街边性工作者350人次,到健康亭访问103人次,赠送安全套4256只,发放宣传资料2728份。二是保龙高速公路预防艾滋病项目3月启动以来,完成了基线调查、快速评估及项目战略规划第一年度行动方案。召开倡导会22场,664人参加。完成了团队建设工作。确定了针对公路工地和沿线社区开展服务的性病诊所及转介机构,对80名公路沿线医务人员和药店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开展了行为干预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成立了市级项目协调组织和项目办公室,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完成了项目官员、财务人员的招聘培训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两年工作计划》,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完成对20名社区服务提供者的基本的咨询、医疗关怀和临终关怀服务培训。在市级项目办的督导下,县(区)级完成了四个平台搭建和任务分包,六个分目标均有不同产出。四是启动实施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中国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项目”,对13名符合条件者开展了入组抗病毒治疗。
  卫生执法监督
  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 一是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和装备,确保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正常运转。由卫生部负责招标采购配给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隆阳区、腾冲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卫生监督车已配备到位。由省卫生厅下拨资金,市卫生局招标采购配给隆阳区、腾冲县、龙陵县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取证工具已装备到位;二是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整体执法水平。2005年7月14~15日举办了全市医疗机构行政许可管理培训班,52人参加了培训;10月29~11月1日举办了全市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培训班,166人参加了培训;11月20~12月1日举办了两期全市卫生监督员培训班,卫生监督员82人参加了培训。
  医疗行为监督 一是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保山市成立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公安、卫生、科技、药监、计生、监察、整顿办、宣传、工商、广电等十多个部门参与,在多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强化监督下,全市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年内,全市各部门出动人员共计2412人次,共出动车辆556辆次。重点对无证行医、出租科室、外包科室、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等违法行医行为进行了查处,取缔无证行医256户次,共立案查处案件256件,罚款14.916万元,没收器械314件,没收药品335箱,没收违法所得0.1万元。对491个医疗机构和计生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其中对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行医82户进行了立案查处,予以警告50户,责令改正98户,罚款人民币13.9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0.3万元;二是巩固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全市共出动监督人员255人次,出动监督车64辆次,对所有的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医疗机构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合格率90.91%。全市开展临床用血工作的66家医疗机构均全部纳入市中心血站统采统供血液管理,市中心血站严格按要求开展采供血服务,确保了全市的采血、供血、用血安全。三是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的发放管理工作。年内,组织并完成了80名乡(镇)中心卫生院申请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专项技术人员的培训考试工作。完成了市妇幼保健院等31个医疗保健单位及120名人员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的审批工作。完成了市级医疗保健机构相关人员换发助产、终止妊娠、结扎三项母婴保健技术个人考核合格证工作。开展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换发工作,换发了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663人,家庭接生员合格证251人。完成了全市“出生医学证明”的购买和发放,年内,全市共购买“出生医学证明”13700份,发放13300份。四是切实做好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现场审查和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现场审查工作。年内,全市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单位共156个,已完成初审和现场审查28个,已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19个,全市共完成191家医疗机构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现场审查工作。
  食品卫生监督 一是认真做好经常性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年内,全市共对7693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次数18845户次,平均监督2.45户次,其中,持卫生许可证7230户,持证率94%,在20599人食品从业人员中,持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18721人,持证率90.9%。二是积极开展各种食品卫生专项检查。年内,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员6340人次,车辆2288车次,监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603户次,食品从业人员23242人次,有效规范了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市场的卫生秩序。三是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年内,全市共授予食品卫生A级单位12户,B级单位5户。四是圆满完成旅游节黄金周、节假日、各种大型活动、重要贵宾接待的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共48起,确保了到保贵宾及各种大型活动的食品卫生安全;五是依法处理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机构对中毒病源的来源和流向进行追踪调查,协助疾控中心查明事件原因,提出预防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六是加大卫生行政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相对人的依法执业意识。年内,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共实施食品卫生行政处罚417户次,其中警告171户次,罚款246户次,罚款金额84792元,其他处罚227户次。
  职业卫生监督 一是对全市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119户生产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723人进行了职业性健康检查,对4098名职工进行了培训。二是共检查有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10户,完成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控制效果评价2户。三是对全市有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的企业推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共指导154户企业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牌1249块。
  放射卫生监督 一是对120户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进行现场审查,对279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培训发证。二是对放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全年检测放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1111台次,合格1008台次,合格率90.7%。三是加大放射卫生行政处罚力度,全年共处罚放射卫生单位14户次,其中警告6户,罚款8户,罚款金额26400元。四是完成全市放射工作单位卫生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放射工作场所新、改、扩建工程审查,完成率100%。
  化妆品卫生专项整治 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对179户化妆品经营单位进行了经常性监督检查,监督户次数194户次,平均监督1.08户次,持卫生许可证营业57户,持证率31.8%;监督从业人员202人,持健康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142人,持证率70.3%。共抽查儿童、婴儿用化妆品,祛斑类化妆品,护扶类、眼部美容、彩妆类化妆品105种,合格94种,合格率89.52%。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 全市应监督公共场所1755户,监督户次数2328户次,平均监督1.33户次,持卫生许可证1372户,持证率78.2%,监督从业人员6473人,持健康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6062人,持证率93.7%。公共场所卫生监测1834份,合格1543份,合格率84.1%。实施卫生行政处罚54户,其中警告37户,罚款17户,罚款金额7000元。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 全市应监督生活饮用水单位1988户,监督次数181户次,持卫生许可证107户,持证率59.1%,监督从业人员218人,持“健康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181人,持证率83%。实施卫生行政处罚1户,罚款1户,罚款金额800元。
  学校卫生监督 全市加大了对学校卫生的经常性监督,共监督大中小学及中专学校共359所,监督次数474户次,平均监督1.32户次,督促市、县(区)疾控中心完成20310名学生的健康监测工作,并结合“学校及周边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等专项工作,加强了学校传染病防治、学校食品卫生等监督工作,促进了学校卫生工作质量的提高。
  传染病防治和消毒卫生监督 一是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年内,对五县(区)卫生监督员进行现场培训14人,对市直管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现场培训76人,对市直各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27人。加强对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监督工作。加强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市场的监管。监督一次性卫生用品经营单位42家,对2户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审查。二是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医院感染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对医院感染工作进行量化评分。全市共监督检查医院33家,平均量化评分为83.98分,实施行政处罚9家,警告6家,罚款3家,罚款金额800元。检查乡(镇)卫生院46家,平均量化评分为81.28分,实施行政处罚25家,警告18家,罚款7家,罚款金额2300元。检查村卫生室、个体诊所126家,平均量化评分为72.76分,实施行政处罚60家,警告48家,罚款12家,罚款金额2100元。三是对医疗、托幼机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评估。
  卫生行政许可 全市共受理卫生行政许可申请5233户,审批5070户。其中,新办证2843户,换证1278户、年审949户。在已审批的卫生行政许可中食品生产加工业卫生许可539户、食品批发零售业1432户、餐饮业1764户、公共场所卫生许可951户、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59户、放射卫生许可79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213户、母婴保健机构执业许可33户。共受理医技人员执业资格准入1911人,其中医师执业注册208人,变更注册187人,助理医师执业注册158人,变更注册12人,发放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57人,军转医师变更注册3人,护士首次注册76人,再次注册589人。
  妇幼保健
  妇女保健 一是进一步加强接生工作。2005年,全市四消毒新法接生率达97.19%,住院分娩率为66.30%。新生儿破伤风发生死亡2例,发病率、死亡率为0.58‰。孕产妇死亡19例,孕产妇死亡率为71.19/10万,其中:施甸县2例,60.08/10万。昌宁县2例,60.44/10万。隆阳区7例,81.16/10万。腾冲县6例,75.40/10万。龙陵县2例,57.64/10万。在19名孕产妇死亡中属于产科出血有14人,占73.68%,妊娠合并内科疾病3人,占15.79%,妊娠高血压综合症1人,占5.26%,死因不明1例,占5.26%。二是推进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全市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有25705人,建卡率为96.67%。全市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22596人,系统管理率为84.66%,在开展孕产妇工作中围产儿保健情况是: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有478人,占79%,死胎死产81人,其率为3.03%,7天内新生儿死亡331人,其死亡率为12.40%,说明保山市孕产妇的保健服务水平尚低。三是婚姻保健工作情况。自2003年10月1日实施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以来,全市婚检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婚检率逐年直线下降。2005年全市应婚检13789人,实际检查了16人,婚前检查率只占0.12%,由此将导致缺陷婴儿的增加,人口质量的下降。
  儿童保健 一是开展出生及0~4岁儿童死亡监测工作。2005年全市对25个监测乡镇(5县区各5个)按照要求开展0~4岁儿童死亡监测工作,通过监测,监测乡的婴儿死亡率为22.28‰,新生儿死亡率为11.36‰,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4.05‰,其主要死因是新生儿窒息、早产、肺炎、弃婴及先天异常。二是开展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全市有0~6岁儿童206642人,儿童体检135933人,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为65.78%,三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66.03%。三是巩固爱婴医院促进母乳喂养工作。各爱婴医院积极巩固了创建成果。经入户访查22124人,母乳喂养21460人,母乳喂养率97.00%。
  医疗
  医院管理年活动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2005年确定为“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为使管理年活动得以顺利和深入持久地开展,保山市、县(区)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了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12月,市卫生局抽调专家组对市中医医院和五县(区)综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通过开展活动,效果明显,让广大患者和群众真正感受到管理年活动带来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改善。
  保山市人民医院“六项社会承诺”服务 一是设立的方便门诊,为患者免费开处方、开检查单、健康咨询共24554人次。二是畅通绿色就医通道,门诊导医院服务组的6名导医在门诊各层楼台巡回服务,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40563人次,陪同患者就医51179人次,轮椅护送196人次,平车护送急、危、重、老、弱、残病人就医85人次。三是设立的陪护服务中心,由20人组成,已陪护急、危、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病人560人,共8424天。担架队免费护送急救病人及行走困难作检查、转科需搬动的病人,接送10445人次。四是对急救住院病人免费接送,接3801人次,送3648人次,总计接送7449人次,每天接送出车平均20.4次,比2004年每天增加9.8车次,发放出院病人出租车票7000张,接送病人往返里程中最远300余千米。五是设免费纯净水供应点,在院内设置的28个饮水点,用去一次性纸杯27.8万个,纯净水6559桶;六是向所有住院病人赠送鲜花,给患者送去鲜花11192盆。六项社会承诺服务医院年内投资51余万元。承诺服务受到伤病员、社会的好评,提升了医院的声誉。承诺服务已形成医院常规的日常工作,医院将长期的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做好工作。
  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 2005年保山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医疗纠纷15起,其中由市卫生局委托省医学会鉴定4起。全市年内共发生一级甲等负轻微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二级乙等负完全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三级甲等负安全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三级丙等负主要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三级戊等负主要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三级戊等负次要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四级负安全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四级负主要责任的医疗技术事故1起,不属于医疗技术事故的有6起,无法作出鉴定结论的有1起。同时,认真做好医疗纠纷的行政处理和医疗纠纷信访件的处理工作。
  国有企业自办医院分离 在2004年底新城农场职工医院已完成分离的基础上,2005年隆阳区人民政府对潞江农场职工医院和保山交通医院的分离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并签订了移交书。移交后的3家医院由隆阳区人民政府接管,隆阳区卫生局作为3家医院的主管部门,按辖区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至此,保山市3家国有企业自办医院分离工作全面完成。
  无偿献血 2005年,全市加大了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制作了无偿献血宣传专题片和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播出;利用各种宣传日、宣传周采取多种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保山市献血用血管理办法》、血液管理、无偿献血等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市献血办公室给各县(区)和省属驻保单位、市直机关单位下达了无偿献血指标。通过努力,全年全市采血8860人次,总量为10400U(U为单位,1U=200ml,折合2080000ml,约2.1吨),其中,无偿献血8534人次,采血量为9505.95U(折合1901190ml),无偿献血比例为91.40%,超额完成省下达保山市的指标任务数,使保山市无偿献血比例实现了大的突破。为表彰先进,推动保山市无偿献血工作,2005年3月9日,在无偿献血动员大会上,市献血领导小组对2003年和2004年两年度均超额完成无偿献血任务的施甸、腾冲、龙陵县3个先进县和市卫生局等市直13个先进单位及累计献血2次以上的郑维斌等133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推广成分输血 为推进成分输血,保山市中心血站加强了成份科建设,选送专业人员对外学习,邀请省血液中心和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的专家对全市主要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合理同血及成份输血知识培训。年内,中心血站提高了成份血制备率,全年出库供血总量15418.7U,其中全血31.95U,机采血小板86U,悬浮红细胞8545.45U,新鲜冰冻血浆6714.5U,冷沉淀40.75U,成分血制备率达到了99.8%,使保山市成分输血了有了重大突破。
  医学教育与科研
  保山卫生学校升格评估 2005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6人对保山卫生学校申报升格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评议。为期两年多的升格准备工作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之后,已获国家教育部批准。
  保山卫生学校40周年校庆 2005年12月29日,保山卫生学校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保山卫生学校始建于1965年6月,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至2005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00.79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300万元;拥有专兼职教师84人,其中高级讲师17人,讲师36人;拥有完善的教学实验条件和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藏书5.8万册;有满足各专业实习的县以上教学实习基地(医院)34个。学校面向全省招生,中专可开设社区医学、西医医士、妇幼医士、助产士、计划生育医士、卫生防疫医士、中医医士、中西医结合医士、西医护理、中医护理等专业;2000年开始通过与省内医学院校合作办学开设临床医学、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医疗、高级护理等成人大专专业和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及卫生管理等成人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在校生3888人,其中中专学生2252人,成人大专、本科学生1565人。自建校以来,保山卫生学校为保山市和全省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在,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正在争取成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保山卫生学校2005年学生招生毕业情况 2005年普通中专招收新生656人(含五年制初中起点专科生141人);成人大专:云南省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专科138人(其中历届跟读生81人,新生57人),预科生20人(其中历届跟读生14人);大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7人(其中历届跟读生8人);大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298人(其中历届跟读生101人)、护理专业专科生110人,其中历届跟读生16人,预科生65人,其中历届跟读生32人;成人中专780人;“好医生”网站学员446人(卫生保健专业441人,护理专业5人);参加成人大专报考人数985人(成人中专126人,本科141人,专科718人)。2005年普通中专毕业生共计630人,成人中专毕业生354人,缅甸医疗班毕业生68人。
  继续医学教育 2005年,全市共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项,市继教委审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5项。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1万余人次,完成学分登记管理6000余人次,发放学分验证合格证590本。年内,全市卫生人员购买“好医生”网站远程学习卡1074张,参加网上学习。有5400人参加艾滋病网卡内容培训学习。有39人参加临床骨干医师培训班的学习。
  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 2004年,第一批招收的参加卫生保健学和护理学学习的乡村医生分别有441人和51人,各项课程在2005年按教学计划继续进行。2005年,全市招收第二批学制为三年的卫生保健学专业乡村医生273人,第一批中医专业乡村医生22人。11月份举办了为期半月的两期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全市乡村医生技术人员眼科技术培训班,每班45人,共培训90人。
  卫生适宜技术的引进和科技进步奖 在2005年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项目中,全市卫生系统有13项获2003~2004年度保山市政府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其中市人民医院7项,市中医医院1项,市第二人民医院2项,施甸县人民医院1项,腾冲县人民医院1项,昌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项。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新技术,如市人民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适宜技术40项,市中医医院引进和使用新技术2项,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新技术13项。
  红十字会
  体制改革 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加强红十字会工作是200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经中共保山市卫生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并将《关于理顺保山市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为正处级机构的请示》上报保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詹海峰、副会长同军、和永春等两次到保山督导下,经保山市编委审议,报请中共保山市委常委会12月15日会议同意,将保山市红十字会明确为正处级社团机构,与市卫生局合署办公。会长按章程选举,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设专职副会长1名(副处级),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人员编制由2名增加到3名。由保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对保山市卫生局〈关于明确保山市红十字会机构级别的请示〉的批复》(保市机编办〔2005〕62号)下发。保山市红十字会机构级别得到明确,人员编制得到充实,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红十字会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备灾救灾 一是开展募捐工作。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区部分国家遭受严重地震及海啸灾难,保山市红十字会从2005年1月6~31日,共接收捐款256663元,全部汇往省红十字会支援灾区。此次募捐活动,是保山市首次开展得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社会发动和参与面最广的一次募捐活动,也是对红十字会奉行人道主义的一次广泛的宣传。二是开展备灾救灾物资储备。认真抓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储备救灾物资有棉被3125张,工作帐篷42顶,衣物7351件,医用针剂15箱,消杀药品93箱,编织米袋4500个,价值1047826.12元的救灾物资,其中代省红十字会储备的物资有棉被2560张,衣物7231件,消杀药15箱,编织米袋4500个,价值626196.37元,一旦发生灾情,就可及时组织参加救助。三是开展备灾救灾工作。1月30日市红十字会到隆阳区汉庄镇岩箐村老房子社慰问了60户“10.19”地震灾民,每户送去一套衣裤,按照捐款者的意愿,将南京市一位徐先生捐款1000元救助了两户彝族灾民。6月25日龙陵县普降暴雨,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成灾人口3.8万,死亡2人,失踪5人。6月29日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发生泥石流,受灾人口365人,死亡2人,受伤8人,两县红十字会给予了及时救助,将棉被、衣物送往灾民手中。四是开展送温暖活动。春节前市红十字会组织送温暖活动,分别到昌宁县大田坝乡、市疾控中心的施甸皮肤病康复部、隆阳区汉庄镇岩箐村老房子村民小组进行慰问,送去价值7.9万元的衣物、运动鞋、药品,慰问的对象有贫困山区的群众,受地震灾害的少数民族受灾户,有麻疯病康复患者,受益人口达4766人。同时组织红十字会团体会员4个单位20名医务人员到昌宁县大田坝乡去开展为农民群众看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免费为群众看病60余人,发放药品价值2500元。
  爱国卫生
  爱国卫生月活动 2005年4月的爱国卫生月活动的主题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革除陋习”,全市共有328个单位、8.5万人参加了卫生月活动,其中有283个单位、13682名职工除搞好单位辖区卫生的同时,还走出单位、走出营区、走出学校打扫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形成军民共建良好势态。在活动月中共清理垃圾34224.9吨,清理污水沟73236米,清除违章占道324处,清除乱贴乱画小广告13283张;清理垃圾卫生死角326个(处)。抽查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单位103个,查处不合格单位8个,销毁不合格食品165公斤。在活动月期间共评选出卫生好的单位53家。各县(区)农村乡镇结合当地实际,也分别开展了第十六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做到领导重视、统一思想、群众参与。有18.28万群众参加了卫生月活动,出动农用车236台次,清除垃圾死角632个,清理垃圾1182.8吨,清理污水沟7182米,清除违章占道216个。
  除四害活动 在4月卫生活动月及9月初城市卫生检查中,始终坚持环境治理和化学防治并重的原则,两次共清理污水沟及蚊蝇孳生地6854米,清理卫生“死角”265处,投放灭鼠毒饵13158公斤,购买灭蟑灭蚊、灭蝇药物1265公斤,无偿喷洒药物392公斤。年内,五县(区)保持了灭鼠先进县城荣誉称号,保山市区和龙陵县荣获灭蟑螂荣誉称号。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春、秋两季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为灭鼠保粮,除害防病做了积极工作。
  农村改水、改厕 保山市爱卫办对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非常重视,不断向上争取引导资金,积极配合水利、林业部门、相关部门对农村进行改水、改厕。全年共改水受益人口193.64万人,其中饮用自来水人口148.69万人。农村改厕工作,主要是宣传动员群众建盖、不渗、不漏、无蝇、无蛆的卫生厕所,年内,全市累计建卫生户厕1.05万座。(撰稿 李子齐)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机构改革 2005年3月10日,保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保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完成组建,除继续承担原保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包装材料等)的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等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职能外,增加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的职责。新组建的保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设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6个直属单位,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政策法规科、食品安全协调与监察科、药品安全监管与注册科、药品市场监督科、医疗器械监督科7个职能科室和纪检监察室。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 一是食品综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市、县、区政府及部分乡镇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制定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责、各成员单位职责和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制度等有关制度,“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司和食品安全协调司两位副司长对保山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在乡镇设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并卓有成效开展工作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二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市委、政府将“加强市场整治,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纳入2005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并加以督促落实,制定下发了保山市食品药品专项整治三年规划和2005年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市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和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专项整治,开展了联合执法大检查活动,协调处理了保山市电信公司“月饼霉坏变质举报案”等5起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和多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启动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根据《云南省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各有关部门认真开展自评自查,顺利完成全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自评工作。四是开展食品安全调研工作,摸清了底子。组织对各县、区食品工业企业、经营企业、餐饮服务业、初级农产品基地建设等行业企业数量、经营效益、从业人员、生产规模、取证情况以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情况进行了调研,初步掌握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情况,摸清了底子,找出了存在问题。五是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明显加大。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采取法律咨询等形式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舆论环境。针对保山部分地区连续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在保山电视台发出预警,提醒广大市民谨慎食用野生菌。在保山日报开辟食品安全信息专栏,定期向社会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及时编发食品安全信息12期。
  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 2005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深入开展了打击非法收购药品、药品知识产权、麻醉药品、妊娠药品、水半夏、疫苗流通、一次性无菌器械用后毁型消毒、医疗机构购用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打击邮售假劣药品等专项整治活动,特别是全省“4•29假药案”中,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查处假药专项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药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504人次,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3015个次,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269起,其中警告30起,取缔无证经营32起,罚款22.4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9.42万元,没收假劣药品价值0.37万元,没收无证经营药品价值5.75万元、医疗器械价值0.32万元,没收违法采购药品价值1.04万元,没收过期医疗器械价值0.01万元,监督销毁假劣药品价值1.23万元。
  药品质量抽验 2005年,保山市彻底实行了药品抽样与检验相分离,坚持监督中抽验和“靶向抽验”的原则,抽验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云南查处的“4•29假药案”中,在抽验中发现的假药“地奥心血康胶囊”,为全省“4•29假药案”涉案人员的批捕及案件的查处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市共组织药品抽验411批次,其中,不合格68批次,不合格率为16.55%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
  药品GMP、GSP认证 继续抓好GMT、GSP认证工作及已通过认证企业的跟踪检查再提高,东方红制药厂通过了GMT检查,2家增加经营范围和变更经营地址的药品批发企业顺利通过了第二次GSP认证现场检查687家药品零售企业顺利通过了GSP认证现场检查,115家零售药店被淘汰出局,进一步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
  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方面:自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以来,全市五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聘请药品督察员17名、药品监督员177名、药品协管员1051名,实现了农村药品监督网络覆盖100%乡村的目标。为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优势,走“群防群治”的社会化监督路子,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房统一悬挂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牌的新举措,监督牌上标明了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常见的8类违法违规行为,公布了投诉途径和监督电话。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方面:总结推广直配式、增设式、中转配送式、代购式和医院药房托管式等5种模式,全市新开办药品批发企业1个,设置药品配送中转库5个,零售药店发展到824个,非处方药销售柜发展到494个。龙陵县在实施全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配合卫生部门将10个乡镇卫生室所需药品实现了由卫生院统一采购配送,100%的乡实现药品连锁配送进县到乡,82.39%的行政村实现药品连锁配送到乡进村。这一工作,得到了程映萱副省长的充分肯定,她亲自做出“保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把‘眼睛盯在农村、心思放在农村、功夫下在农村、重点落在农村’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体现了服务农村、农民是我们监督管理的重点目标,对方便农村群众用药、搭建农村药品配送网络建设的平台起到了示范作用。望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这种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模式”的重要批示。调研结果表明,通过开展“两网”建设,全市药品批发企业销售额上升到2.5亿元,农村药品价格下降25%~30%,为农民群众减负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监管 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广告监管,与工商部门成立了联络力公室,建立了长效协作机制,实行广告监测制度和审查备案制度,组织开展了以“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拒绝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为主题的“10•15”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次违法药品广告专项整治行动,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违法医药广告24起,违法广告得到有效遏制。
  药品分类管理 按照流通领域药品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以换发零售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和实施GSP认证为契机,促进零售药店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同时,加大了零售药店未凭医师处方销售抗生素药物的检查力度,全年共查处违反限售令的典型案件10起。
  特殊药品管理 2005年对全市使用麻醉药品的医疗机构申请购用麻醉药品注射剂计划进行了审批,建立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药品管理的动态监管机制。同时,积极开展药物维持治疗社区和自愿戒毒机构中美沙酮口服液的监督管理,对自愿戒毒机构如何规范使用美沙酮口服液进行了培训,提供了如专用处方、专用账册、处方登记册等示范文本,现场检查了治疗机构和自愿戒毒机构美沙酮口服液保管设施和管理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成立了保山市药物滥用与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成立了39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制定了《保山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制度》,报告药品不良反应4例。
  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制定了《保山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市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中,逐步建立起以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实施信用分类监督管理、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和公示制度。2005年,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政务网站公告药品安全信用信息4期、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信息6期,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1230个。
  建立和完善区域间联合打假、信息通报、案件协查等制度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药品监督执法区域间联合打假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及案件协查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案件协助调查管理规定(试行)》、《泛珠三角九省区药品监督稽查合作协议》和《泛珠三角九省区药品监督稽查联络员工作制度》,确定了保山市泛珠三角九省区食品药品监督稽查联络员名单,进一步明确联络员职责,完善了区域间联合打假、信息通报、案件协查等工作。
  行政执法 2005年,进一步制定完善了《保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保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等16个行政执法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用制度规范行为的良好局面。
  宣传工作 全年共发表食品药品监管新闻信息91篇(条),其中,《云南日报》1篇、《保山日报》16篇,市级电视、广播新闻10条,自办简报64条(被市委、市政府转发信息2条)。另外,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政务网站于10月18日全新改版并投入使用,为及时传播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撰稿 李智光)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