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3992
颗粒名称: 文化艺术
分类号: C1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保山市在文化艺术领域积极开展工作,实施了十大文化工程,参加了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并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扶贫工作。此外,保山市新闻出版局也进行了挂牌仪式。
关键词: 保山市 文化艺术 扶贫工作

内容

保山实施十大文化工程 2005年,全市文化新闻出版事业结合保山实际,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保山十大文化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名市”战略,着力打造和建设“文化保山”,全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社会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工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一是实施了机制创新工程。2005年,市直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完成,顺利完成了市电影公司的资产评估、国有资产清理移交工作,投入资金190多万元,全面解决了离退休人员的社保、医保等相关问题,妥善安置了在职职工;撤销永昌影剧院、市歌舞团,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按照新形势的要求组建了“保山市艺术团”,新组建的“保山市艺术团”为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由原来的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并建立了一套新的内部管理机制。二是实施了文化创先工程。2005年10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其中龙陵县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称号,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家华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随着龙陵县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县的成功,保山市国家级的先进文化县已增至2个(腾冲、龙陵),创建率达40%。三是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保山市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共普查公布县(区)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263项,市级保护名录248项,推荐申报省级保护名录158项,首批保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于2005年9月11日在《保山日报》进行了公式。此次普查,共调查了311个项目,调查了11种民族,走遍了587个村寨,走访被调查人1964人次;形成专题调查报告283份(计约120万字)、记录曲谱313首、拍摄照片4600余幅、制作音像资料58份。四是实施了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工程。2005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5月24日召开了首次文物管理委员会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成立文管会是保山市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其职责就是要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将文物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做好。保山市人民政府以保政发〔2005〕73号文件公布了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个:张志淳墓、大花石遗址、烧炭田坡遗址、白沙坡战国西汉墓地、保山县文庙先师殿、永昌府城——仁寿门、腾阳会馆、汉营东岳庙、打渔村玉皇阁、护珠寺、药王宫、镇夷关石桥及古驿道、得胜碉、施甸长官司、勐廷清真寺、梁金山故居、太极桥、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五是实施群众文化发展工程。2005年,保山市全面启动了城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并进一步指导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队伍,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市上下群众文化活动轰轰烈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民众达100万人次之多,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开展各种规模的重大节庆活动22场,组织民族民间艺术活动114场,举办各类展览26场;全市各类群众业余艺术团举行活动289场,参加演出约8000人,观众达28万人次。市文化系统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了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全市进行禁毒宣传文艺演出共88场,观众达23.5万人次。各公共图书馆还依托图书馆宣传周及各类节庆纪念日,广泛开展读书节及各种文献资料专题展览;在搞好窗口服务的同时,各级公共图书馆还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先后与驻保部队、武警以及部分机关、企业、学校、乡镇、社区等共建了50多个服务点,常年开展上门服务;各县(区)图书馆也一共建立了30多个服务点。认真组织了全市的“文化下乡”活动。“送戏下乡”活动为党政军及广大人民群众共演出近千场,观众达200万人次。在“送书下乡”活动中,向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申请到“送书下乡工程”项目,为龙陵、昌宁和施甸的21个乡镇文化站及龙陵县、昌宁县图书馆共争取到图书近万册。“2131工程”共免费放映电影4483场,观众人数累计达101.9万人次。六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2005年全市国办文艺团体新创节目163件,市文化局面向社会组织公开征集作品240件,市艺术团推出了大型西部民族歌舞节目《多彩高黎贡》,隆阳区推出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怒沧飞虹》,施甸县创作编排了大型布朗族歌舞《金布朗》。“保山歌曲大家唱”系列歌曲集第一集《激情保山》和《张学文音乐作品选》正式出版。市艺术团先后到澳门、新西兰进行演出,均取得良好效果。七是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2005年由文化系统登记在册持证经营的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2138个,与上年相比增长30.68%,注册资金11912万元。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经营收入突破2.1亿,上缴税收1032.07万元,实现利润4469.21万元。同时,加大了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查案88件,查处违法单位41家,罚款10.9万元,收缴非法出版物91099件(本、盘),非法盗版书刊、音像制品71730件(本、盘)。八是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全市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新的选人用人机制,解放了艺术生产方,从制度上为“文化人才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市委政府加大了人才培养和推介力度,市文化局配合相关部门先后组织了张晓娇个人音乐演唱会、何叶平专题画展,并选送10名声乐演员和教师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培训,打开了保山市“文化人才工程”的新局面。九是实施农村文化发展工程。2005年市级立项补助新建或改扩建10个文化站,其中同时增取省级立项补助3个文化站,蒲川、清水、姚关、中和、河图等一批文化站已建成多功能的新型文化中心。8月,市文化局对全市79个乡镇文化站进行了评估定级工作,全市30个文化站达级,达标率达37.9%,其中,一级文化站7个,二级文化站8个,三级文化站15个。十是实施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市县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市县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得到了重建或改扩建,使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挤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参加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12月8~11日,首届中国西部(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隆重举行。保山东省市综合展馆以设计新颖、特色鲜明的展厅,丰富生动、亮点显现的内容,匠心独具、高潮迭起的展示而成为西博会的亮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20多万人次。近50家媒体对保山馆进行了100多次采访报道,《中国文化报》还在头版刊发保山综合馆照片和专段介绍文字。保山综合馆被组委会授予最佳设计奖和最佳组织奖,并受省委宣传部邀请参加2006年法国文化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月24日~6月20日在文化局所属7个党支部,共77个党员中,全面开展了先教活动。局党组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切实加强文化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仅按市委先教办及市委督导组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规定内容,而且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整改。对机关作风问题按照年初制定的《市文化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工作制度》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推行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和民主行政,在局机关各科室中开展了争创“四满意科室”评选活动。
  扶贫工作 市文化局全体干部职工情系布朗山,在扶贫济困中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由局长亲自带领局领导班子成员、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和二级单位领导共16人到村进行抗旱救灾、查看灾情、进行慰问和落实扶贫工作;二是向大中村捐赠了价值3000多元的乐器、VCD机、功放机和演出服装;三是捐赠抗旱救灾款3700元;四是为大中村完小建盖教学楼捐款5000元;五是捐款8700元,资助大中村26名贫困学生;六是向大中村文化室捐赠价值2万多元的农村科普图书1000册;七是组织大中村优秀中、小学生及教师代表24人到保山进行为期4天的学习、参观考察和联欢活动。
  保山市新闻出版局挂牌仪式 4月7~8日,市政府在明和大酒店召开了2005年全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会议暨保山新闻出版局挂牌仪式。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王峰、副市长杨焱平、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治忠等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2004年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当前文化新闻出版形式做了深刻的分析,对2005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同时还举行了“保山市新闻出版局”挂牌仪式。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艳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