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私营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3495
颗粒名称: 个体私营经济
分类号: F121.23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上缴税金3.16亿元,增长43%,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5.7%;个私工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3亿元,增长6%,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占全市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7%。到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共有38083户,增长4%;从业人员79318人,增加9168人,增长13%。增加值、上缴税金、从业人员三项指标完成省政府考核目标的124%、124%、105%。
关键词: 保山市 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

内容

2005年,保山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32%;上缴税金3.16亿元,增长43%,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5.7%;个私工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3亿元,增长6%,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占全市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7%。到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38083户(个体工商户36707户,增加1430户;私营企业1280户,增加19户;三资企业96户,增加22户),增长4%;从业人员79318人,增加9168人,增长13%。增加值、上缴税金、从业人员三项指标完成省政府考核目标的124%、124%、105%。
  “十五”非公经济成效 1.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00年以来,全市非公经济年均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生产总值和上缴税收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38.3亿元,比2000年的5.35亿元(不含三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下同)净增32.9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8%,提高到32%。2005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达到40以上的为隆阳区,近30%的有腾冲县、昌宁县,达到20%以上的有施甸县、龙陵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3亿元,比2000年的7.65亿元净增5.35亿元,年均递增11%;上缴税金3.16亿元,比2000年的1.14亿元净增2.02亿元,年均递增22.6%,占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7%提高到25.7%。隆阳区通过政府推动、样板带动、合同种植、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建立了非公企业原料基地。截至2005年底,种植透心绿豆25995亩、咖啡52005亩、山葵4995亩、桑园36900亩,非公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初步显现出来。腾冲县通过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环境,努力构筑工业园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本形成了非公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的局面。2005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7.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4%,实现税收1.48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8%。2.非公经济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较大空间。2005年,全市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79318人,比2000年的50000人净增29318人,年均递增9.7%,并累计吸纳了近8000名下岗失业人员。3.非公企业逐步实现从量向质发展的转变。到2005年底,全市非公企业达到38083户,比2000年的30332户净增7751户,年均递增4.6%;注册资本金增加到39亿元,比2000年的5.9亿元净增33.1亿元,注册资本金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42户,1000万元~1亿元的私营企业有27户,全市已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的非公企业。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公企业已逐步由传统产业、餐饮、服务等产业向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方向拓展。四、非公经济在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市城镇中的蔬菜、肉类、水产品、禽蛋、水果等生活必需品,80%是由非公经济提供的。非公经济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中的优势明显,极大地活跃和繁荣了市场,满足了人民生活需求。2005年,非公经济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比2000年的10.24亿元净增18.8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49%提高到80.7%。
  保山工业园区 2005年,保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同济大学新做的“保山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本着节约耕地、环境友好的建设原则,借鉴云南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结合大瑞铁路、赛格电站、中缅石油管线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围绕与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相结合、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相结合、与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相结合、突出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城市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保山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四大功能,重点打造滇西区域农副品加工中心、电矿冶金生产基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进出口转加工前沿后方基地三大产业,对原保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了重大的修编调整,取消柳上进出口加工和物流片区,新增加大小堡子工业组团,维持“一园三片”的产业布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调整为28平方千米。新增大小堡子工业组团按冶金、建材、机电、进出口加工四个产业组团布局,总体规划面积22.5平方千米,板桥科技轻纺工业片区和老营采选电矿工业片区布局不变。保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和保山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区市两级专家组评审,已上报省经委备案确认。2005年园区内生产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8614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325万元,上缴税金658万元,实现利润761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3万元,劳动用工1182人。
  腾冲工业园区 2005年,腾冲县为贯彻落实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建设高标准的工业园区,管委会在已完成的首期控制性详规基础上,邀请省规划设计院做了《腾冲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请昆明理工大学做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良好的园区软环境,科学的规划和评价,为工业园区的合理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企业投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截至11月底,园区已完成首期开发2.68平方千米,做到了“水电路具备,服务措施到位,软件基本完备”。园区医疗服务点、供电所、110KV变电站和管理服务中心相继竣工使用。园区商场、派出所、物业小区、学校等配套设施已完成规划。6月成立了中共腾冲个私园区管委会党委,下设古林、承信、林瑞、泰华、天林5个企业党支部,9月成立园区团委,11月组建了恒丰公司工会委员会。到2005年末园区共引进企业33户,其中投产企业有17户,入园建厂企业有11户。为下岗工人和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了2600余个就业岗位。累计引进计划投资9.0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71亿元,完成销售收入5.1亿元,实现税收5086万元。其中: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41.6%;完成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78.5%;实现税收2298万元,同比增长76.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60万元。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贷款 2005年,保山市非公经济领导小组按照“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规范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先后两次对全市现有的4家担保机构进行基本情况摸底与考察,为争取资金扶持、规范发展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引导和促进担保机构积极稳妥地开展信用担保工作。2005年,隆阳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贷款4000万元,累计担保贷款1.6亿元;腾冲县非公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贷款950万元,累计担保贷款3817万元;龙陵县非公企业贷款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已筹措担保本金650万元,正在着手担保业务;昌宁县非公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理事会,已试探性承保贷款260余万元。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构建银企交流互动平台。11月7日,代市长段跃庆,副市长张建明、李新平,到昆明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签订了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与保山市人民政府中小企业贷款的合作协议,为保山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开启保山金融合作的新里程。11月21日,市政府第四十七次常务会议,讨论保山市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市政府将出台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保山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保山市担保平台建设方案》、《保山市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章程》。积极构建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有力促成保山市中小企业的腾飞。11月10日,保山银监局召开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座谈会,研究部署加快中小企业贷款的办法。各商业银行表示,将以全面创新的思路积极拓展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贷款业务,坚持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强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营销,把优质中小企业作为商业银行未来主要利润的来源,积极稳妥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12月30日,由隆阳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改组、提升的“保山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金3850万,由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隆阳区政府出资500万元,腾冲县政府出资200万元,施甸、龙陵、昌宁县政府各出资50万元,申请国开行软贷款2000万元。由市、县(区)政府和国开行通过扩充资本、提升层次、增强实力来扩大服务范围,有效解决我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和牵线搭桥,促进银企加强合作,在人代会、政协会后召开一次银企恳谈会,每半年召开一次金融分析会,还多次组织银企项目推介会,通过金融部门、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保山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贷款难有了一定的缓解。2005年,非公经济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累计达24.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占投放贷款的24.91%。省政府贯彻落实非公经济政策措施检查组来保山市检查工作后,认为保山市采取的构建银企互动交流平台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1.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营造发展良好环境。年初《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出台后,市非公办结合《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03〕5号),组织县(区)非公办加强学习,及时学习和宣传政策,市县(区)非公办把若干意见精神迅速组织传达到基层,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大协调力度,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牵头做好相关政策的协调、督促、检查工作,11月初,市非公办牵头组织各县(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市贯彻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情况认真进行了自查,形成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书面材料,从点和面总结和分析了保山市的发展情况,使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真正成为推动保山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认真做好保山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监测、预测和综合统计分析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非公办及时搜集和掌握相关信息,及时向县(区)非公办及非公企业传递、公布国家及我省有关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等信息,加强了信息交流传递工作,积极引导和推进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2.精心组织县(区)企业参加2005年端阳花市名特优产品展销。6月9日至6月17日,保山市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暨2005年端阳花市,为推介非公企业和增强非公企业的知名度,市非公办精心组织了各县(区)共55家非公企业参展,由于筹划、准备和协调工作到位,圆满地完成了产品展销和推介企业的活动。3.市非公办根据省非公办〔2004〕18号文《关于组织推荐云南省第十八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推选工作,经过认真筛选和积极上报推荐先进事迹材料,5月,腾冲县国康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本清作为本省非公经济界12名代表之一的省级劳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非公企业界人士作为省级劳模被表彰在保山市还是首次,极大鼓舞了本市非公经济人员求发展和富而思进的信心和决心。近两年,市非公办在推选先进、树立发展典型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四、积极开展人才培训。2004年~2005年市县(区)两级组织进行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市场营销、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2000余人次,连续两年超额完成“银河培训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开发就业岗位,2005年,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11538个,组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7000多人。
  非公企业扶持 2005年,保山市非公办按照国家产业导向和保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纲要的要求,深入县(区)重点企业和特色企业加强指导工作,集中优选和重点推荐项目,做到了“实施一批,储备一批”。通过非公办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为本市的黄泥塘藕粉厂、快乐食品厂、古林木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云河石斛开发有限公司、茧丝绸有限公司、金龙面有限公司、潞江水果农场、金润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等8户私营企业争取到230万元的省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共筛选了保山市隆阳区繁民石材厂、施甸县绿森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龙陵县顺兴木材公司3户私营企业项目,市级财政给予了50万元专款以贴息方式重点扶持。年初,积极组织保山、腾冲工业园区上报相关材料,积极争取两园区列入全省重点工业园区。争取到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贴息资金530万元(云财企〔2005〕496号)。为两个园区切实加快建设步伐、迅速形成工业聚集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建云
责任者
董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