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3418
颗粒名称: 扶贫开发
分类号: F323.8
页数: 5
页码: 192-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保山市经济方面扶贫开发的情况,介绍了扶贫机构建设,扶贫投入增加,挂钩、结对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扶贫,易地扶贫开发,赈灾救助扶贫,扶贫系统工作会议,茅草房改造和整村推进现场会,茅草房改造,亮点示范样板工程,重点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劳务输出,贫困户建档立卡,外资扶贫和筹备出席中国首届扶贫展洽会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保山市 经济 扶贫开发

内容

2005年,保山市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保山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对象,把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群众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层层建立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调整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结合保山市实际,以减少贫困人口和巩固温饱成果、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为中心,以贫困村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产业扶贫开发和劳务输出为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异地开发扶贫、信贷扶贫、赈灾扶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扶贫、科技扶贫、社会事业扶贫、外资扶贫以及部门挂钩扶贫等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充分发动群众,推进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年内,全市各级、各部门、各族人民同心协力,社会各界热忱关心,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贫困人口继续稳定减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如期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解决3万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
  扶贫机构建设 2005年5月20日,保山市政府办公室以保政办发〔2005〕80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主要工作职能,重新核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核定内设机构为6个科室,人员编制17名,较前增设了外资扶贫科,增加编制3人。年末,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内设机构为:综合科、计划统计科、项目管理科、社会事业科、小额信贷科、外资扶贫科,扶贫机构建设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扶贫投入增加 2005年,国家、省、市三级共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394.85万元,其中:国家、省级资金24011.55万元,市级配套资金383.3万元;无偿资金10506.75万元,信贷扶贫资金13888.1万元,较上年投入的19800万元增加4594.85万元,增长8%。资金用途:无偿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投入,有偿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向:安居温饱工程(茅草房改造)2485.8万元,重点村综合开发2070万元,以工代赈1370万元,异地扶贫开发682.66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8万元,温饱奔小康示范村建设80万元,救灾扶贫327万元,劳务输出150万元,科技扶贫100万元,扶贫贷款到户贴息50万元,项目管理经费43.5万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资金90万元,扶贫监测9万元,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30万元,小额信贷工作经费199.7万元,贫困户建档立卡经费19.79万元,专户利息43.3万元,上年结转2311万元,小额信贷产业开发13888.1万元(其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贷款8070万元)。
  挂钩、结对扶贫 2005年,保山市围绕扶贫开发进村入户,强化挂钩扶贫制度,注重挂钩扶贫的实效性,市、县(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继续开展定点挂钩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市、县(区)两级有523个单位挂钩帮扶460个贫困村,其中:83个市直单位挂钩帮扶83个贫困村;有2.33万名党员干部与3.2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有9个省级单位到的施甸、腾冲、龙陵、昌宁四县的贫困乡村挂钩帮扶。帮扶期间,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村调查研究,他们急群众之困难所急,想为群众的脱贫致富之所想,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问题,积极协调筹集资金,建设项目,引进人才,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挂钩帮扶单位有7693名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到贫困村帮扶,其中厅级干部23名,处级干部255名,科级及一般干部7415名;持钩单位直接投入扶持资金952万元,其中现金投入882万元,物质折资70万元;帮扶建设项目179个,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496万元;引进技术472项,引进人才18人;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79期,培训人数37095人,其中培训乡村干部9434人,技工11722人,劳动力培训15939人;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安置16870人,资助贫困学生5116人。
  小额信贷扶贫 2005年,云南省下达保山市小额信贷扶贫资金5219万元,实际发放13888.1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发放龙头企业8070万元,乡镇小额信贷工作站直接发放到农户5718.1万元;资金使用涉及全市52个乡(镇),676个行政村,获贷农户67230户,有9户龙头企业获得贷款,其中:云南保山香料烟公司2000万元,山葵公司1000万元,隆阳区烟草分公司2000万无,龙陵县康丰公司1200万元,昌宁县恒盛糖业有限公司1200万元,昌宁县树根地茶厂180万元,昌宁县湾甸兴农茉莉花公司260万元,昌宁县兴茂茉莉花公司230万元,保升龙糖业有限公司800万元。小额信贷扶持产业为:种植业10881.4万元,养殖业1659.6万元,农产品加工业434.7万元,其他产业812.5万元。实施小额信贷扶贫扶持新植香料烟10005亩,甘蔗43005亩,烤烟12000亩。实施小额信贷的乡(镇)农民现金收入同比增加282元,增长21.1%。
  科技扶贫 2005年,云南省下达保山市科技扶贫财政资金170万元,经市、县(区)扶贫部门确定,主要用于贫困乡村的生猪养殖技术推广,重点实施2个项目建设。1.实施施甸县PIC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项目,补助投资100万元,项目在仁和、由旺2个镇的7个村委会实施,扶持养殖示范户800户,建设改造厩舍11920平方米,购置PIC种猪1400头、仔猪600头,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1.38万人;2.实施隆阳区西山片科技养猪扶贫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14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投资70万元,群众自筹72万元,扶持养殖示范户630户,饲养良种母猪1270头,建设厩舍1850平方米,新建供精站1个,购置饲料加工设备1套、组合式饲料粉碎机1台,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农技员300人。
  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扶贫 2005年,保山市扶贫系统积极贯彻保山市政府“惠民”工程,始终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把改善贫困农户家庭环境卫生条件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在实施贫困村综合开发扶贫、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中,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加大对贫困村沼气池建设的扶持力度,全年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3200口,改造节能灶2450盘,建设卫生厕所4000户,改造畜厩5000户。6月,在香港乐施会贵阳项目办公室的支持下,市扶贫办组织了部分县(区)扶贫办和乡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赴湖南省常德市等地区对新型上流式浮罩沼气能源建设推广运用和综合利用进行考察学习。上流式浮罩沼气池是当前国家有关部委认可和推广的比较先进的技术,具有适宜高、中、低海拔气候建造,产气高、进出料方便,通过贮气罐贮存,可充分利用和调节使用沼气,沼液综合利用效果好。为积极引进和示范推广上流式浮罩沼气池建设技术,提高全市沼气扶贫建设科技含量,推动贫困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市扶贫办向香港乐施会专项申报,得到香港乐施会驻贵阳办公室和总部的支持,同意为保山市引进上流式浮罩沼气池建设项目资助技术培训经费。当年,市扶贫办在隆阳区潞江乡赛格举办了全市上流式浮罩沼气池运用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124人,在施甸酒房摆乍举办了2期培训班,培训人数110人。年内,全市推广建设新型上流式浮罩沼气池1500口。
  易地扶贫开发 2005年,保山市完成转移安置贫困人口309户,1475人,其中:施甸县79户,400人;腾冲县56户,275人;龙陵县64户,300人;昌宁县110户,500人。当年完成总投资989.2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71.66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8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36.55万元。新建安置开发区7个,其中:施甸县2个(摆榔乡沙漠子坡、马鹿水),腾冲县2个(马站乡大坡头、北海乡双坡),龙陵县2个(镇安镇麻梨树、碧寨乡葡萄场),昌宁县1个(柯街镇小横山)。新建安居住房309户,建房总面积20940平方米;建设基本农田1875亩,新修机耕路8条,全长3600米,灌溉水渠4条,全长2990米;架设引水管道28715米,建调节水池9个,容积478立方米,解决1610人、584头牲畜饮水;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7126米,安装配电变压器6台,容量340千伏安,架设400伏配电线路7155米,安装农户电表309只;平整宅基地62116平方米;举办农业科技培训2期400人,养殖培训2期250人。
  赈灾救助扶贫 2004年7月中旬,怒江流域连降大雨,导致境内洪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部分贫困村寨出现滑坡,房屋倒塌,水电路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坏。2005年年初,国家、省扶贫办主要领导陪同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领导赴保山视察灾情时,同意从中央财政扶贫救灾资金中安排保山市赈灾恢复重建资金300万元,经市扶贫办实地考察核实,并请示政府领导同意,此项资金主要用于隆阳区西山片区贫困村灾后重建补助。其中:瓦房乡徐掌村搬迁重建38户、171人,恢复重建89户、405人,以及水电路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共补助140万元;老营乡旧寨村搬迁重建35户、156人,以及水电路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共补助30万元;杨柳乡联合村恢复重建100户、420人,恢复人畜饮水设施建设,补助43万元;汶上乡保和村基础设施恢复建设补助25万元;蒲缥乡罗板村人畜饮水设施恢复重建补助25万元;瓦马乡瓦马村道路恢复重建补助10万元;西山片杨柳、瓦房、汶上、瓦马、老营5个乡扶持种植高产玉米27045亩,补助27万元。赈灾项目涉及6个乡(镇),共计完成总投资80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救灾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工投劳折资)506万元。年内,市扶贫办加强与香港乐施会合作,积极协调项目援建资金,香港乐施会援建保山市3个项目,援建资金总额99.95万元,即:隆阳区潞江乡赛林村民小组灾后搬迁重建,项目总投资157.98万元,其中援助资金42.7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工投劳折资)81.38万元,搬迁安置76户324人,重建民房76间,以及水电路基础设施;施甸县老麦乡清河小学灾后重建,总投资43.95万元,其中援助资金30.25万元,当地政府配套13.95万元,新建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685平方米,解决250名学生就读;新型沼气池技术培训援助资金27万元,培训人数400多人次。项目按援建签订的协议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通过了乐施会官员实地验收,深受好评与肯定。
  扶贫系统工作会议 2005年3月22~24日,保山市扶贫系统工作会议在保山召开,全市扶贫系统除在家值班人员外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共计80多人。会上市扶贫办主任杨习超传达了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保山实际,安排部署了年度扶贫工作;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文件,根据各县(区)的工作实际,认真讨论、相互交流,总结上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形势及任务。会议期间,市扶贫办对全市扶贫系统的29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对市县(区)扶贫办建立以来就一直从事扶贫事业,努力工作的15名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茅草房改造和整村推进现场会 2005年12月28~30日,保山市茅草房改造和整村推进现场会在保山召开,各县(区)扶贫办领导、项目科长、计划科长以及重点扶持村、茅草房改造比较集中的试点乡村的乡(镇)分管扶贫领导、村支部书记或村长、村民小组长,市扶贫办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参会人数110多人。会上,各县(区)报告了年度重点扶持村建设、茅草房改造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总结了工作经验及做法,市扶贫办主任杨习超,就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积极探索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思路,加快全市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作进程,作了详细和安排部署。会议期间,全体参会人员深入到水寨乡海棠村、瓦房乡徐掌村、杨柳乡阿东村观摩了项目实施现场。
  茅草房改造 2005年,保山市完成茅草房改造建设7786户,总投资9185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2335.8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工投劳折资)6849.2万元。项目涉及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昌宁县的43个乡(镇)、287个村委会、1957个自然村。其中:隆阳区2000户,建筑总面积15.2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600万元),项目涉及11个乡(镇)、58个村委会、159个自然村;施甸县2000户,建筑总面积15.9万平方米,投资1682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600万元),项目涉及13个乡(镇)、49个村委会、189个自然村;腾冲县2000户,建筑总面积22.465万平方米,投资1987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600万元),项目涉及6个乡(镇)、66个村委会、702个自然村;昌宁县1786户,建筑总面积11.6万平方米,投资2516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535.8万元),项目涉及13个乡(镇)、114个村委会、907个自然村。茅草房改造工程,积极推行群众参与和公示公告制度,项目实施做到一村一个方案,一村一个工作班子,一户一策,一户一个责任人,把茅草房改造与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家庭环境卫生、发展小产业相结合,千方百计整合资金,认真落实温饱配套措施,在建设档次、工程质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狠下功夫,建设中严格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推广使用节约资金的新型优质建筑材料,培植、打造了一批亮点、示范样板工程;加强资金管理,坚持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继续坚持和执行县级报帐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专款专用,坚持项目验收制度,做到结束一个村验收一个村,结束一个乡验收一个乡,让群众放心,让百姓真正得到的实惠。
  亮点示范样板工程 2005年,保山市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在茅草房改造、重点扶持贫困村扶贫开发中,扶持建设了一批亮点示范样板工程。年内,市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50万元,重点支持农户茅草房改造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沼气、小水窖、卫生厕所、节能灶、养猪改厩、小产业开发。各县(区)结合实际,认真进行了排查,对上年安排茅草房改造样板亮点中的特困户、重点村中茅草房改造的贫困户、易地开发扶贫中的安居工程困难户进行提升配套建设扶持,项目覆盖5县(区),涉及30个乡(镇)、96个自然村,扶持农户2833户,其中:隆阳区13个自然村、1006户;施甸县10个自然村、466户;腾冲县18个自然村、380户;昌宁县48个自然村、623户;龙陵县7个自然村、358户。
  重点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 2005年,保山市实施重点扶持村建设109个自然村,受益农户7687户,受益贫困人仁133091人;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3212.71万元。总投资中: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1620万元,乡村及群众自筹(含以劳折资)1592.71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2025.41万元,产业经济开发项目投资387.53万元,生态环境发展项目投资512.38万元,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投资118.36万元。分县(区)执行情况为:隆阳区实施21个村,受益农户1660户,受益人口6916人,完成投资641.72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315万元,自筹326.72万元);施甸县实施27个村,受益农户1694户,受益人口7538人,完成投资758.54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405万元,自筹353.54万元);腾冲县实施20个村,受益农户1648户,受益人口7535人,完成投资541.52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285万元,自筹256.52万元);龙陵县实施21个村,受益农户1307户,受益人口5465人,完成投资758.93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315万元,自筹404.43万元);昌宁县实施20个村,受益农户1378户,受益人口5637人,完成投资512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补助300万元,自筹212万元)。项目扶持村经市、县(区)、乡(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多轮考察和筛选确定,各县(区)、乡(镇)对项目实施高度重视,层层建立健全项目组织领导机构和项目实施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笔奖金、一班责任人、一套制度,层层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工期和质量,全面推行公告公示和群众参与式扶贫,把扶贫重点村建设和“云岭先锋工程”、“先教活动”相结合,整合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形成合力,推进了贫困地区“三个文明”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实施在认真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用新观念、新措施、新技术,紧紧围绕“三通、三改、三建、一发展”的工作措施(三通:通路、通水、通电;三改:改厕、改厩、改灶;三建:建家、建园、建池;一发展:小产业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不仅使各项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上档次,而且使村容村貌和农民的思想观念、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扶贫劳务输出 2005年,保山市扶贫部门用项目和产业的理念组织实施扶贫劳务输出,狠抓输出前、输出中、输出后配套机制与服务,市、县(区)建立了扶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立培训机制,在保山市和昌宁县建立了两个“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由市县扶贫办组织分别委托保山市技工学校、昌宁县职教中心,对输出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年内,省级安排本市专项培训及劳务输出补助经费110万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2383人,其中有序输出到省外3051人,省内市外4442人,市内4890人。通过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劳务中介组织合作,保山市向省外劳务输出地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省市,160多个企业、从事40多个工种。据跟踪调查统计,绝大多数人员工作稳定,月收入在700元~1200元,部分人员已经成为企业骨干,许多人员已先后向家中寄回现金,承担起家庭脱贫、赡养父母、供兄弟姐妹上学的责任,是贫困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贫困户建档立卡 2005年,保山市按照国家及省扶贫办的要求,成立了保山市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由保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杨建洪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明良、扶贫办主任杨习超、统计局局长董昕任副组长,统计局、农业局、民政局、财政局、残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了责任和分工,按照2004年国家和省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924元的为贫困人口,低于668元的为绝对贫困人口,668~924元的为低收入贫困人口),在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贫困户普查工作,并逐一建档立卡。年内,省、市、县(区)共计投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专项资金135万元。各县(区)抽调了统计员、农经管理员、乡村干部2000多人组成调查组,经培训后,深入村寨展开调查,完成了全市农村76个乡(镇)、514929户、2151747人的摸底调查,有210158户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占农业总户数的40.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8927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0.4%,其中:绝对贫困人口82661户、323106人,分别占农业总户数、总人口的16%和15%。
  外资扶贫 2005年12月,世界银行和英国政府混合贷款在昌宁和龙陵两县实施“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PRCDP)”。1.昌宁县翠华村“山地农业与可持续生计”示范项目,总投资422.56万元,其中:英国国际发展部无偿援助227.36万元,国内配套195.2万元。项目于5月底实施完成,新建农产品展示交易所3566平方米,建成村级能力建设培训中心349.8平方米及相关附属工程;开办“强化妇女组织能力建设”培训5期,培训573人次;组织“经济林木栽培管理”、养猪“熟喂改生喂技术培训”等14个专题22期培训班,培训1531人次;建设节能灶示范户69户,推广使用节能灶613户;建设沼气示范户7户,建设畜圈改造示范户46户650平方米;种植生态示范茶36285亩,种植经济林果1002亩,秃杉、华山松造林110亩;利用格宾网保护河堤714米,种植柳树1298株;建设了人畜饮水及水浇地工程,成立了社区供水系统管理委员会;成立13个工作组,举办项目合作研究会20多次;在社区制作了23块宣传到户的宣传栏,并定期宣传项目信息和科学技术信息;在翠华4所小学290名师生中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编制了适合当地的环境教育宣传册;完成了《昌宁县翠华村化肥、农药习惯使用现状与决策》研究。2.世界银行和英国政府混合贷款“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PRCDP)”。3月,云南省发改委对昌宁、龙陵两个县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了批复,7月,世界银行与英国国际发展部专家莅临昌宁县检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12月,项目开工建设。两个县的项目区共覆盖14个乡(镇),59个村民委员会、26075户农户、人口11177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436人),其中:昌宁县覆盖温泉、漭水、耈街、翁堵、勐统、更戛、珠街7个乡(镇)、28个村委会、13097户、54857人、 11985名少数民族,扶贫重点扶持村占23个,达82%。龙陵项目区覆盖镇安、腊勐、碧寨、天宁、龙新、象达、平达7个乡(镇)、31个村委会、12978户、56913人、3451名少数民族,扶贫重点扶持村占25个,达80%。项目建设内容涉及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大农业、社区能力、机构能力6个方面。项目投资估算15938万元,其中申请世行贷款11157万元,国内配套资金4781万元,建设期为5年。分县投资情况为:昌宁县项目估算总投资8791万元,申请世行贷款6154万元人民币,国内配套资金2637万元;龙陵县项目估算总投资7147万元,申请世行贷款5003万元人民币,国内配套资金2144万元。两县项目2005年度建设计划投资4813.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其中:昌宁县计划投资2692.33万元,申请世行贷款1884.63万元,国内配套807.7万元;龙陵县计划投资2121.1万元,申请世行贷款1656.3万元,国内配套464.8万元。
  筹备出席中国首届扶贫展洽会 2005年10月16~18日,由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的“中国首届扶贫项目经贸洽谈会暨国家重点扶持地区资源开发展览会”,在辽宁省大连市星海会展中心举行,保山市扶贫办主任杨习超率组参加省办统一组团参展,圆满完成了参展任务,获最佳组织奖和积极参与奖。此次展洽会是首次以扶贫事业为宗旨,面向农村、面向贫困地区,以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展洽会,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经贸合作为主线,以“展示、洽谈、交流”为主要形式,集中展示国内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及招商引资项目。保山以大连扶贫展洽会为平台,通过图片、文字和相关宣传资料,突出宣传了保山市的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集中展示了保山独特的资源及需求和扶贫开发的主要成绩。参展期间,杨习超参加了国家扶贫办举办的以“搞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国扶贫开发论谈,纪念“国际消除贫困日”。(撰稿 杨建武)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建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