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2173
颗粒名称: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分类号: Z527.43
页数: 7
页码: 10-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共保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市发改委、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三个部门分别提交了三个方案,市委对三个方案进行选优融合,形成《建议》初稿。市委常委会对《建议》进行了多次讨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各县区、各部门党委(党组),以及党内老同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贯彻了群众路线,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以后,我们组织起草组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按中央的要求作了内容的修整、充实和完善。10月24日,市委常委会对《建议》再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提交全会的这个讨论稿。
关键词: 保山市 特载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规划

内容

(2005年10月27日)
  同志们:
  《中共保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市发改委、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三个部门分别提交了三个方案,市委对三个方案进行选优融合,形成《建议》初稿。市委常委会对《建议》进行了多次讨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各县区、各部门党委(党组),以及党内老同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贯彻了群众路线,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以后,我们组织起草组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按中央的要求作了内容的修整、充实和完善。10月24日,市委常委会对《建议》再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提交全会的这个讨论稿。为便于各位市委委员的讨论、审议,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建议》(讨论稿)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五”计划即将胜利完成并取得较大成就。一是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超过11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2%,比计划目标高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可达12亿元,五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十五”后三年,经济增长逐年加快,今年已开始步入新一轮增长期,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创历史新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保龙高速公路、腾密公路建设顺利实施,以苏帕河、槟榔江流域为重点的水能资源开发加快,交通、电力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城镇建设迅猛推进,城镇化水平稳定提高。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160亿元,是“九五”的两倍多,相当于建国以来至“九五”末累计投资的总和。三是农业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加快。粮油、蔗糖、畜牧、林果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烟草支柱产业基本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亚麻、山葵等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四是工业立市稳步推进,打破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随着电力供应的改善,矿电实现了有效结合,在以矿冶为重点的重工业的支撑和推动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预计增长15%以上。二产业比重达到25%以上,比“九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五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面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的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成长迅速。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保障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广电、卫生等社会事业更加得到重视,投入增加,改革加快,发展健康。坚持依法治市、以德治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提高,较好的保持了社会稳定。七是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18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8800元,年均分别增长5.1%和8.9%,五年解决了20.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些成就,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的成就是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的,来之不易。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多种自然灾害,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战胜一个个灾害和困难;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坚持以扩大投资、加快电力开发、推进工业立市、扩大开放作为整个经济工作重点,率先突破以带动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困难弱势群体,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可见,“十五”的成就,凝聚了全市广大干部和241万各族人民,中央和省驻保单位,驻保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保山市委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总体实力较弱。按预计数测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9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33%,比2000年低0.1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530元,居全省第11位,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2004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21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0元。二是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工业化水平低。三次产业比为35.8∶21.8∶42.4,呈“三一二”结构,二产比例大大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大企业、大集团、大产业缺乏,产业层次低,带动力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较慢。三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依然靠天吃饭,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城镇功能有待完善,城镇尚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水平低。目前仅为20%,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低8个和20个百分点。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农特产品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增收缺乏支撑。贫困面仍然较大。五是财政实力较弱,宏观调控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六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缺乏。由于投入有限,机制不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严重缺乏,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十一五”期间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建议》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是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议》提出,围绕努力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必须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这是一个总的要求。根据这个总的要求,《建议》本着思路决定目标,项目支撑思路的原则,提出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我市发展环境的全面分析,也是保山加快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纵观当前及“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密切,全市的发展处在一个大调整、大挑战、大机遇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段。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发展区域化、运作开放化、管理法制化等重大趋势的深刻影响,保山经济社会必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步伐。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加速复苏,预计至2010年将呈稳步增长之势。世界形势虽然复杂多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这一时代的主题。从国内环境看,全国已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步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国、全省的新一轮增长期已经开始,特征是在适时适度的调整中稳步推进。从我市情况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十五”以来,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大交通要素配置渐趋完善,电力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经济今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这为“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云南加快实施走向南亚战略,为我市“面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当前,我市与东部沿海省份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能力有所增强。加之,兴边富民工程、工业连续倍增计划的实施,旅游业的整合提升、大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都将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上述内容,也都是加快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建议》提出我市“十一五”发展速度高于全省水平,是缩小我市发展差距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是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全国已于2000年人均GDP达到856美元,实现总体进入小康的目标。云南预计今年达到总体小康目标,人均GDP突破800美元,而我市2004年仅为492美元,预计今年为560美元,只是全国的40%,全省的70%,发展差距甚大。惟有加快发展,才能缩小差距,才能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全省各州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兴起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大势,我们必须树立能快则快、能超则超,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理念,奋力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建议》提出的发展思路突出了六个重点: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现,指明了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就保山而言,不发展不行,不加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更不行。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在经济运行中,我们既要追求量的增长,更要讲求质的提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事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强。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统领发展的全局,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二是坚持两个不动摇。即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夯实基础、培育支柱不动摇。这既是“十五”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市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是保山的第一要务。因为我们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而且发展得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赶超目标。那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呢?从我市实际出发,夯实基础、培育支柱就是加快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应该说保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交通、水利、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依然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瓶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支柱产业少而弱,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以及加快培育支柱产业群体,是《建议》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十一五”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所在。
  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我市的发展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解放不够、体制机制不合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造成的。加快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增强发展新动力。我市具有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优势,保山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放促进发展的历史,开放态势较好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但当前全市经济的外向度还很低,必须加快实施面向南亚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四是强调实施六大战略。即农业稳市战略、工业立市战略、科教兴市战略、旅游活市战略、文化名市战略和城镇强市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有个过程,但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沿着这些战略指向前进。我们保山的实际决定了我们需要这样走,也完全有可能这样走。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基础地位;以工业经济连续倍增计划为重点,推进“工业立市”进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顺势提升和壮大保山旅游业,拉动三产业稳定发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做强城镇经济,不断提高城镇的辐射力,努力追求土地的城镇化与人口的城镇化基本同步。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六大战略的实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加快发展。同时,要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是提出和完善了六个定性的建设目标。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优势,通过加快水电开发,把保山建成省的重要能源基地;通过电力发展,推进矿电结合,把保山建成省的重要矿冶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把保山建成省的重要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施游产业培育和发展,把保山建成国际生态型健康旅游区;加快大通道、机场和物流、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初步确立面向南亚跨国枢纽的地位;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增强隆阳、腾冲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提高全市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形成滇西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心。这四个建成、一个初步确立、一个基本形成的定性目标,是比较艰巨的任务,但目标就应当是经过艰苦努力而可能达到的目标,这叫自加压力。我们应当统一这样的认识。
  六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提出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一齐抓,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开放保山、活力保山、文化保山、平安保山、和谐保山建设。
  需要说明的是,《建议》是对“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重要任务和总体部署提出意见,还不是规划《纲要》,它着重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全局性和政策性问题。《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由市政府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召开的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三、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建议》对我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作了全面部署。这里,着重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重点产业的调整、优化问题。依托优势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主导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骨干产业群体,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综合考虑我市各产业的资源、地位、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及发展前景等因素,《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重点产业的调整方向和思路:一是巩固提升粮油、蔗糖、畜牧三个传统产业。粮油作为基础性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蔗糖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蔗糖仍然是重要的骨干产业,今后要重点建立完善制糖企业和蔗农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推进行业整合,做强制糖企业。畜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通过扶大户、壮龙头、搞加工、拓市场、增效益,增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二是做强做大烟草、电力、矿冶三个支柱产业。目前,烟草已成为我市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整个产业初步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保山烟叶(包括烤烟和香料烟)前景看好,必须下大力气把质量逼上去,把单产逼上去,把效益逼上去,进一步做大做强。“十一五”期间重点要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严格轮作,依靠科技,控量提质,挖潜增效,适度扩展,打造品牌,努力建成全省、全国重要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和世界优质晾晒烟生产基地。电力不仅是先导产业,也是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之一。要全力加快电力开发建设进程,“十一五”末发电装机必须达100万千瓦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并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矿冶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初具支柱产业雏形。随着全市电力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和一些大企业集团的引进,加快发展矿冶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要以硅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发展壮大硅工业,以钢材、铅锌为重点,加快发展冶金工业,以水泥、石材为重点,大力发展建材业。三是加快培育旅游、文化和服务三个新兴产业。旅游业要抓住机遇,培育亮点,打造品牌,以建设国际生态型健康旅游区为重点,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建设景区景点,构筑超越行政区域的快捷旅游环线,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推进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要依托和挖掘保山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并实现文化与我市优势产业的渗透与融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抓住发展环境改善、对外开放扩大和建设面向南亚跨国枢纽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物流、信息、金融、保险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使之继续保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积极配合国家做好中缅输气、输油管线建设相关工作,把握机遇,争取项目。要抓住面向南亚开放、东部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壮大丝麻产业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展纺织和服装加工业。
  第二,“三农”及其相关的产业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我市而言,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牢固树立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思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稳粮调结构的思路,着力培植农业产业群体,巩固发展粮油、甘蔗,做大做强烟草、畜牧,加快发展林果、丝麻,稳步发展茶叶、蔬菜、咖啡和山葵。认真实施优势农畜产品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田园与工厂的有机对接,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农村小集镇建设和农村工业发展,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和集散市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抓住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规划,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护和调动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认真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途径和办法,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群众。鼓励发展各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三,工业发展问题。我市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工业,最大的潜力在工业,最大的希望也在工业。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电力供求矛盾趋于缓解,并且随着其开发进程的加快,电力工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矿冶、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障、支撑和拉动的作用。加之随着蔗糖、矿业等整合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一些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我市,参与投资开发,使得我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坚定的信念、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工业的快速发展,争取“十一五”期末构建起清晰的工业产业支撑体系,初步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大幅提高工业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全面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培育支撑工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群体。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重点工业行业整合,在电力、烟草、矿冶、制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加强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支持环保型、节能型工业的发展,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子,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园区(片区)规划建设,构建工业发展平台。除了资源型产业外,其他项目都要向园区集中。要抓紧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办法,确保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能否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有待于基础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我们总的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尽管我市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大开放、大流通、经济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总体薄弱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坚持夯实基础不动摇的思路,紧紧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照着眼长远、统一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结构、配套完善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到“十一五”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切实坚持大项目带动的战略思路。强市要有大工业,首先要有大项目。由于消费有限、工业基础薄弱、外向型经济水平不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这又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因此,“十一五”期间,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率需要保持在40%以上,必须力争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在继续抓好在建项目快建设、早投入使用的同时,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在交通上,要加快促成大瑞铁路、保腾高速、腾冲机场等项目的建设。适时改造保山机场。“十一五”末,要实现从市到县一小时交通圈,县乡路面硬化率达到100%,乡镇到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达到60%。能源建设上,苏帕河、槟榔江、龙川江流域水电全部开发完毕,积极配合争取怒江流域大型水电工程启动,加快电网建设,达到适应载能工业供电和外输通道建设要求目标。农田水利、烟水配套、旅游、口岸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全面抓好,务求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显著改善。
  努力实施城镇强市战略,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按照打造滇西边境中心城市的要求,科学确定产业基础、基本功能,切实加强规划与管理,加快市政、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加强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高度重视产业培育,促进农村人口和社会要素向城镇集中。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化进程,培育城镇发展与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关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
  高度重视教育在全市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科技和人才培养问题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将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是《建议》体现时代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促进保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保”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事业,积极推进可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用改革的思维解决好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现象,把社会事业推向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科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努力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教育方面,要深化以“校长选聘制、教职工竞聘制和绩效工资制”三项制度为主的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激活机制,按照强化基础教育,确保义务教育,突破高中“瓶颈”,扩展职业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推动特色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思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多形式办学。尽快实现保山师专的专升本和保山卫校升格为中医药专科学校,打造滇西边境教育中心。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高到更重要的战略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才稳定、培养、使用和引进的良好机制。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更新用人观念,广开渠道,为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文化方面,要结合实际,实施好文化名市战略,抓住保山列为文化改革6个试点州市之一,腾冲和隆阳区列为试点县区的机遇,全面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丰富的历史、民族和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开发、推广创新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金,开拓市场,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演艺、节庆、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保山。坚持人民健康高于一切的思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及农村和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增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滇西边境医疗中心。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体育方面,以承办2008年全省城市运动会为契机,加快全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努力构建滇西边境体育中心。
  六、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和开放。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深化改革的几个重点:一是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需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完成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理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议》还就财税体制改革、各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努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优势。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保山经济发展的速度。当前各方面条件对我市扩大对南亚开放十分有利,“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以更大的气魄、更积极的行动、更有力的措施,构筑以面向南亚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优势。要全力加快腾密公路建设,并实现向印度雷多延伸,建成中国连接南亚的陆路最便捷通道,加快搭建通道及信息联系、国际商贸、跨国旅游、外向型产业、文化交流、公共事务六大要素平台,形成面向南亚跨国枢纽的重要支撑。要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七、关于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是缩小GDP的差距,重点是缩小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要加强区域调控,促进行政区经济逐步走向区域经济。编制跨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从经济区出发,统筹规划城镇体系、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议》从各县区的实际出发,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的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良性互动机制。一是要加大政府扶贫支农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二是在人口管理、市场建设、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就业、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使农民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三是要充分树立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观念,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民变市民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四是要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县区发展。由于自然、资源、历史以及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上,县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统筹县区发展就是要统筹全局,充分发挥各区域不同的优势,逐步扭转和缩小区域差距扩大趋势,建立互联互动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十五”期间,我们实施了“两极”带动战略,县域经济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十一五”期间在巩固和进一步发挥隆阳、腾冲两极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培育并形成龙陵、昌宁第二梯队的两极。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市一盘棋观念,打破行政分割,建立统一市场,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区域关系。对资源条件较差的施甸县,要从资源配置、资金安排、人才引进、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使慢的变快,快的更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合理布局生产力和主导产业,形成合作互助、各具优势、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八、关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只有大和谐,才有大稳定、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要积极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困。“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开发式扶贫力度,不仅要“治穷病”,更要“拔穷根”,推动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完善对城乡特殊困难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
  “十一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优先考虑就业问题,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政策取向,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积极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随着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做好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要深化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好民政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工作,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和救助。
  继续坚持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认真落实农村独生子女人口奖励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建议》充分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筹划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作了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要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培育“四有公民”,构建诚信社会,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重视信访工作,正确处理和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坚决、有力地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并赢得重大胜利。努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牢固的社会安全网,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民主管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生产要上去,事故要下来。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努力避免和减少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九、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实现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党。只有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规划的圆满完成,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努力适应新形势,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实现新发展。要结合保山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各项工作,实现加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要切实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把方向、定思路、造氛围、建保障,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切实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支持各级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节约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工作督促落实机制建设,建立抓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保障党的建设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同志们,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当前的一件大事,关系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一个顺利良好的开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结合保山实际,集中对《建议》(讨论稿)展开讨论,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共同把《建议》修改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为完成《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熊清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