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2171
颗粒名称: 特载
分类号: Z527.43
页数: 23
页码: 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保山市特载的情况,介绍了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保山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精心打造文化保山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保山市 特载 会议

内容

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保山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在中共保山市委一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黄毅
  (2005年1月6日)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和部署,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奋勇拼搏,加快保山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的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2004年
  2004年,是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市委一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一心,扎实苦干,克服了罕见的风灾、洪灾、震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境安宁、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扎实,思想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2004年,全市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观”教育高潮。各级党组织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切实把学习紧密结合到加快保山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实际工作上来,深入开展了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学习教育活动。把“三观”学习教育活动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相结合;与推动当前和今后工作相结合;与转变作风和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隆重举行了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组织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扎实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我们坚持从保山实际出发,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预计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8亿元,比上年增长9%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5亿元,增长5%以上;第二产业完成21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完成42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完成9.646亿元,增长11.6%。
  一是切实加强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不断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度重视粮食、烟草、畜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序输出劳动力工作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全年减轻农民负担4880万元。全市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烟草、甘蔗等农产品全面增长,畜牧业发展较快,丝麻、山葵、咖啡、天然药物、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渐显生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721元,增长7%左右。
  二是实施了“工业立市”战略,新型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效。出台了《保山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向五县区派出了新型工业化指导组,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水电、制糖、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全市工业生产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出现强劲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分别达到12%、10.5%、12%,税收总额增长5%。
  三是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招商引资观念、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艰苦的努力,实现腾密公路境外段全线开工建设,使“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组团参加了“昆交会”、“珠洽会”、“上海文化推介周”等重大招展活动,利用我市农产品、矿电资源优势以及与南亚毗邻的区位优势,开展与国内外客商广泛的经贸合作。全年共实施对外招商引资国内合作项目54项,协议总投资71.12亿元,实施项目到位国内资金12.59亿元,是2003年的10.5倍;实际利用外资完成63.7万美元。
  四是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84亿元,全市城镇建成面积达42平方公里,新增1.8平方公里,新增城镇居民1.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
  五是努力营造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全方位的帮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加快了保山和腾冲两个工业园区的开发速度。全市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达3.63万户,从业人员7万人。非公经济实现税收2.2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3.3%。
  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明显,基础建设、房地产投资成为增长主体,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30%左右。
  七是加强弱势群体工作,困难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安居温饱村建设、易地扶贫、产业扶贫等工作扎实推进,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98亿元,3万贫困群众解决了温饱;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工作有序进行;确保了养老金、失业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八是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保战略,进一步发挥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各种重点疾病防治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加强,民营医院健康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推进,文化产业总产出达6.54亿元,增长14%。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广播电视资源得到整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3‰以内。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进,全市社会政治稳定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履行职责,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大问题均认真征求和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发挥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和参政议政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工青妇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巩固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以及乡镇、县级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在全市行政部门中逐步推行了政务公开。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
  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基础,深入抓好农村小康文明村创建工作;持之以恒抓好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申报、考核、管理、复查和推荐;出台了《保山市小康文明村创建和管理办法》等文件,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强化了互联网管理;加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年志愿者、扶弱济贫献爱心等活动有声有色;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干部群众的爱国爱乡意识,提高了保山的知名度。召开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全市近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
  坚持实施综合治理,继续把严重暴力犯罪、团伙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列为打击重点,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果;逐步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负责、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的维护稳定工作格局;认真清理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重视解决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中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隐患,进行了妥善的化解和处理,全市范围内未发生一起影响全局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安全,食品、药品质量得到加强,加大了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行业、单位的检查和治理,全市安全生产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四)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以“五好五带头”为总体目标要求,全面启动了“云岭先锋”工程。及时召开了“云岭先锋”工程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学习典型,推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肃认真地开展了市直机关、部门、单位届中考核。注意抓好农村、机关、窗口服务行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的工作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反腐倡廉。围绕开展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法规文件,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教育,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勤政廉政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市长、副市长郑重提出了6项廉政承诺,主动接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坚持有案必查,切实把查办案件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抓,全市共立案93件,其中大要案44件,涉及县处级干部5人,科级干部15人,一般干部32人,其他人员42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312.7万元。
  2004年各方面的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我们的主要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必须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性地探索和完善符合保山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困难群体工作,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四是必须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在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的同时,重视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两金”和特困群众的低保问题;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中,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工作。五是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履行各自的职能,不断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2004年各方面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离不开省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的奋发努力与团结拼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保山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经济发展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工业产业总量不大,农村经济发展仍然缓慢。三是财源培植滞后,财政收支难以平衡,部分县、乡财政运转困难。四是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困难与矛盾集中凸现,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比较突出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团结奋进,继续开创2005年各项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之年,是承上启下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的最后冲刺年,也是衔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通过努力,我市经济已顺利的实现了恢复性和巩固性增长,2005年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夯实基础、培育支柱、加快发展不动摇,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突出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力打造面向南亚开放新优势,认真处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保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宏观调控目标初步拟定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施的扶持政策不能改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改造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做好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农村加工、营销业,把畜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按照提升粮食、烟草、蔗糖骨干产业,发展蔬菜、咖啡、茶叶、林果优势产业,培植蚕桑、山葵、亚麻、花卉等新兴产业的思路,优化作物布局,壮大产业规模。三是引导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助农增收新路子。四是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激活科技队伍,认真开展千名农科人员“进百村入万户”帮扶致富奔小康行动,对重大病害疫情组织攻关,强化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保障力和创新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是继续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原料基地,建立加工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关系,支持和帮助农民发展原料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六是继续推进扶贫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资金、技术、产业、市场、人才等方面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把整村推进、易地扶贫、茅草房改造、产业发展等作为工作重点,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抓好挂钩扶贫单位项目资金的落实,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认真做好规划,及早着手扶贫项目前期准备和上报工作,争取投入扶贫资金1.6亿元以上。七是创新农民充分就业的工作思路,拓展农民就业领域,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搞好劳务输出。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及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优势,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促使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力争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有序输出劳动力15000人以上。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
  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确立工业立市思想,认真落实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切实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步伐。
  一是认真编制好工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工业发展思路,尽快做强做大电力、矿产、食品、建筑建材等产业。传统产业要巩固和提升,在抓体制创新、现代管理、市场开拓的同时要认真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增加经济效益。电力产业要重点抓好苏帕河、槟榔江、龙江流域电站建设,配合加快22万伏省网建设,规划并加快11万伏市网建设,同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资产质量,壮大经济实力,认真做好电力调度,发挥工业的整体效益。矿业建设要重点研究资源整合,产业链的延长、资源的综合利用,使之尽快成为我市工业新的增长极。近期要做好硅、铅锌、铁三大矿产的文章。食品加工业要在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重点解决好肉食加工企业的原料保证问题。尽快培植和壮大蚕桑、山葵、亚麻、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做好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线的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整合建筑资源,提升建筑企业资质,做大做强建筑业;做大以火山石为主的石材业。二是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在完成列入省考核的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同时,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特别要注重在已改制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避免改革停留在变换牌子上。三是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速度。保山、腾冲两个园区要尽快完成建设规划,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和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园,使两个园区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和示范基地。四是大力发展非公企业,指导、引导非公企业扩大领域、壮大规模、提高水平,要指导、引导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要认真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对非公企业的歧视问题,为非公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坚持把增加固定资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不动摇,全方位、全过程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全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投资来源。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工作,正确把握中央、省级政府资金投向,以及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方向,加强沟通与联系,尽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和信贷资金投资;深化金融改革,年内要完成全市农村信用社和正阳城市信用社的改革工作;建立投融资平台,改革投融资体制,尽快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引进市外金融机构到市内信贷投放,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全面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拓展前期工作范围,提高前期工作质量,着力选择、包装、推介好生产性项目,推进事关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三是继续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协调、指导,继续实行市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保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加快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腾冲至板瓦二级公路、腾密公路、施孟公路施甸县城至链子桥、三达地至龙镇桥二级公路、昌宁至永平四季利河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配合实施好保龙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力争年初开工建设腾冲机场,积极配合大瑞铁路的前期工作。同时,积极做好腾冲大河水库等的扫尾验收工作,抓好隆阳区红岩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形成“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共识,切实保护、建设和利用好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好建设区和生态保护区,做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和以核桃为主的林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对江河的监测、治污,遏制污染源,督促水电开发建设项目业主认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确立对外开放战略,牢固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云南加快实施走向南亚战略、全省“兴边富民”现场会在腾冲召开等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云南扩大对南亚开放的前沿作用,走出一条具有保山特色的“开放兴边富民”之路,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有力的提升和拓展。今年要在招商引资、对外经济贸易两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招商引资上实现重大突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项目是基础,要着力包装一批重点项目,主动走出去广交朋友,寻求合作伙伴,谋求发展空间;责任制是保证,要实行领导干部挂项目招商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目标考核;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积极参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盟及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把签约以后的后续跟进服务工作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要加强诚信建设,及时兑现承诺,各种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执行,合力营造亲商、便商、扶商、护商的良好氛围,改善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上实现重大突破。要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外经贸发展中的难点、重点,寻找热点、亮点,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从我市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在用好、用活、用足政策,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探索和尝试对印度的过境贸易,积极开展境外替代经济合作,丰富外经贸发展内容,提高外经贸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积极搞好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把握腾冲县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保山市作为重点发展州市同时启动的大好时机,结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策划我市文化产业建设。一是在体制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注意剥离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的经营性部分,要按照已有的政策进行职工身份转换,逐步打破事业身份,实行岗位管理。二是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协调、整合力度,使各种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之间、县域文化资源与县外其他地区的文化资源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格局,培育一批有保山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群体。要认真研究全市文化产业规划问题,特别要注意面向市场,研究产业重点和近期、中期、远期的开发计划,并注意将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之中,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亮点,找准突破口,精心策划,认真落实。三是认真抓好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全市特别是腾冲县要认真研究中央、省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定措施并认真加以贯彻,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大胆创新,制定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四是加强对腾冲县的指导和帮助,全力搞好试点工作,为全省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旅游业要围绕建成联结滇西、滇西南旅游枢纽和云南走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的定位,继续强化腾冲亮点,培植隆阳增长点,把隆阳、腾冲、龙陵连成一线,与德宏、大理、丽江等滇西、滇西北州市形成一片,构筑滇西、滇西南旅游枢纽。当前,必须努力实现保山旅游的转型升级,重点实现以下突破:一是着力打造出保山“健康旅游”这一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要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帮助策划,以正在营造的“中国生态SPA康乐园”为主要内容,把保山旅游业建成最适宜全天候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率先叫响“健康旅游”这一品牌,在形象定位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已经建成的旅游景区要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升级,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经营管理,在旅游基础设施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市内和滇西旅游环线的开发,积极做好密支那旅游市场的前期开发工作,在旅游线路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四是提高包装、策划、运作水平,建立宣传促销机制,在宣传营销上实现新突破。五是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参与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和旅游企业的改制改组,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人才,在旅游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六是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快以珠宝玉器等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开发,尽快启动高黎贡山旅游项目,在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商品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上实现新突破。
  (六)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心城镇的建设。中心城镇的规划一定要充分论证,立足长远,科学合理,并严格按法定程序报批和实施。要用文化意识指导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质量,提升城市品位。要把培育壮大城镇支撑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把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辐射和带动农村更好发展。隆阳、腾冲、龙陵要充分利用好开发银行项目贷款,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能力。继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广场、公园等市政设施,抓好交通主干道沿线的景观规划和建设,创建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继续大胆鼓励和支持品牌房地产企业在我市做大做强,建立一批新型社区,进一步优化我市的人居环境。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效能化。
  (七)继续深化改革,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必须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明确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全委会的职能与分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决策跟踪反馈制度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群众听证制度等,保证在重大决策前广泛征求意见,多方调查研究,充分协商协调,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二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减少和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加快实行并联审批,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深化财政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转变财政工作重点,增强部门预算刚性,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切实提高我市财政的综合保障能力。四是继续加快公有制企业转制,大力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切实抓好投资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已转制企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五是排除一切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障碍,认真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好融资难、用地难、维权难等突出问题。六是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资本、劳力、技术要素市场建设。七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八)认真处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大好形势,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级各部门要把综治工作当作一项打造地区品牌的工程来抓,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把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建设作为“平安保山”创建活动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确保发挥效能。继续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继续抓好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决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继续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打击非法传销、制假售假、偷税骗税、走私贩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继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严防重大事故发生。二是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加大实施民心工程的力度,一方面要立足当前,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到不断抓、长期抓,抓出成效。要认真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化解社会各类矛盾,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中,解决在基层。要认真落实各级领导接访日制度,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决不能把问题推诿上交。三是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继续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
  (九)充分论证,精心编制好“十一五”规划
  今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搞好定量分析。要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
  (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一是要实行“五个转变”。由大包大揽,转变为总揽不包揽,协调不取代,充分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由过多的直接抓经济工作,转变为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由主要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电,一般号召推动工作,转变为深入调查研究,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来推动工作;由见物不见人,转变为以人为本,重视解决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由重视发展地区分割的行政区经济,转变为重视构建地区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和自由。重视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全面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三是必须坚持推进依法治市,提高依法执政水平。要在增强法治意识、维护法律权威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自觉把自己置于宪法和法律的监督之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行使执政权力。四是加强执法和监督。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支持人大、检察、监察、审计等机关的专门监督,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强化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等社会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够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做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切实加强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文明守则和文明公约,大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深化和拓展“十星级文明户”、小康文明村等系列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塑造崭新形象,共铸诚信保山”、“三讲一树”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不断提高“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卫生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抓实抓好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生产力责任制考核工作,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和社会办学,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名校到我市办学,提升教育层次,树立教育品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逐步打造滇西边境地区教育中心。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富有保山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文艺精品。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为繁荣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农村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继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把禁毒和艾滋病防治放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奖惩,打一场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的人民战争,今年要确保首战告捷。
  三、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紧密联系保山实际,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实,要高度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对执政能力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确保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需要。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年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部署,并抓紧抓实,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通过不懈努力,使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主心骨和领导核心的作用。
  (二)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云岭先锋”工程
  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此项教育活动,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切实做到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点放在首位。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要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今年“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要拓展到农村、机关、窗口服务、社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非公企业、学校等地区和部门单位,要着力消除死角、消除空白点,努力实现100%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云岭先锋”工程。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真正使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努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把优秀的村干部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真正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企业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作,找准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结合点,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步伐。窗口服务行业党组织要注重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机关党组织要树立新的历史时期机关党员干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新形象。学校党组织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做好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致力于建设一支善于治市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进一步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和结构。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抓手,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按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探索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科学办法。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继续加强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工作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先进发达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注重培养选拔胜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使领导干部队伍结构更为合理,更加充满活力;加强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非中共党员干部。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立足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着手制定人才规划,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抓紧引进紧缺人才,积极建立健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制度,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今年是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的“落实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起求真务实的思想观念,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在头脑里确立数量概念,克服随意性;强化时间概念,加快工作节奏;铭记标准概念,树立高起点;明确责任概念,推进规范化。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处理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各级领导都要努力做最讲认真的人、最脚踏实地的人、最埋头苦干的人。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乘势而上,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从实际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在群众“最盼”上赢人心,在基层“最需”上抓服务。到基层去,到一线去,以有所作为的气魄和奋发向上的斗志狠抓落实,用实际行动不断开创我市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必须始终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地深入到市场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去,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贯穿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不断培育良好的廉政环境。必须按照党章要求,不断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升组织协调的制度化水平,提高组织协调反腐败的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反腐败工作。必须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常修从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继续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约束干部的从政行为,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约束就延伸到哪里,腐败现象出现在哪里制度建设就追踪到哪里。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党内条规,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把组织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把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加强对管钱、管物特别是管人的干部的监督,不断推动党风好转。必须坚持把廉政工作的重点放到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上,坚决解决和纠正征用土地、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减少会议,注重开会效果,要减少文电,切实转变文风,要改革接待应酬,把精力集中在真抓实干上。
  同志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保山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熊清华
  (2005年10月27日)
  同志们:
  《中共保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市发改委、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三个部门分别提交了三个方案,市委对三个方案进行选优融合,形成《建议》初稿。市委常委会对《建议》进行了多次讨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各县区、各部门党委(党组),以及党内老同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贯彻了群众路线,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以后,我们组织起草组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按中央的要求作了内容的修整、充实和完善。10月24日,市委常委会对《建议》再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提交全会的这个讨论稿。为便于各位市委委员的讨论、审议,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建议》(讨论稿)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五”计划即将胜利完成并取得较大成就。一是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超过11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2%,比计划目标高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可达12亿元,五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十五”后三年,经济增长逐年加快,今年已开始步入新一轮增长期,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创历史新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保龙高速公路、腾密公路建设顺利实施,以苏帕河、槟榔江流域为重点的水能资源开发加快,交通、电力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城镇建设迅猛推进,城镇化水平稳定提高。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160亿元,是“九五”的两倍多,相当于建国以来至“九五”末累计投资的总和。三是农业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加快。粮油、蔗糖、畜牧、林果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烟草支柱产业基本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亚麻、山葵等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四是工业立市稳步推进,打破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随着电力供应的改善,矿电实现了有效结合,在以矿冶为重点的重工业的支撑和推动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预计增长15%以上。二产业比重达到25%以上,比“九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五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面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的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成长迅速。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保障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广电、卫生等社会事业更加得到重视,投入增加,改革加快,发展健康。坚持依法治市、以德治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提高,较好的保持了社会稳定。七是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18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8800元,年均分别增长5.1%和8.9%,五年解决了20.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些成就,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的成就是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的,来之不易。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多种自然灾害,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战胜一个个灾害和困难;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坚持以扩大投资、加快电力开发、推进工业立市、扩大开放作为整个经济工作重点,率先突破以带动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困难弱势群体,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可见,“十五”的成就,凝聚了全市广大干部和241万各族人民,中央和省驻保单位,驻保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保山市委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总体实力较弱。按预计数测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9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33%,比2000年低0.1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530元,居全省第11位,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2004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21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0元。二是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工业化水平低。三次产业比为35.8∶21.8∶42.4,呈“三一二”结构,二产比例大大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大企业、大集团、大产业缺乏,产业层次低,带动力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较慢。三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依然靠天吃饭,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城镇功能有待完善,城镇尚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水平低。目前仅为20%,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低8个和20个百分点。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农特产品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增收缺乏支撑。贫困面仍然较大。五是财政实力较弱,宏观调控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六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缺乏。由于投入有限,机制不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严重缺乏,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十一五”期间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建议》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是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议》提出,围绕努力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必须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这是一个总的要求。根据这个总的要求,《建议》本着思路决定目标,项目支撑思路的原则,提出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我市发展环境的全面分析,也是保山加快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纵观当前及“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密切,全市的发展处在一个大调整、大挑战、大机遇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段。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发展区域化、运作开放化、管理法制化等重大趋势的深刻影响,保山经济社会必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步伐。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加速复苏,预计至2010年将呈稳步增长之势。世界形势虽然复杂多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这一时代的主题。从国内环境看,全国已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步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国、全省的新一轮增长期已经开始,特征是在适时适度的调整中稳步推进。从我市情况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十五”以来,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大交通要素配置渐趋完善,电力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经济今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这为“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云南加快实施走向南亚战略,为我市“面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当前,我市与东部沿海省份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能力有所增强。加之,兴边富民工程、工业连续倍增计划的实施,旅游业的整合提升、大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都将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上述内容,也都是加快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建议》提出我市“十一五”发展速度高于全省水平,是缩小我市发展差距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是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全国已于2000年人均GDP达到856美元,实现总体进入小康的目标。云南预计今年达到总体小康目标,人均GDP突破800美元,而我市2004年仅为492美元,预计今年为560美元,只是全国的40%,全省的70%,发展差距甚大。惟有加快发展,才能缩小差距,才能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全省各州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兴起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大势,我们必须树立能快则快、能超则超,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理念,奋力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建议》提出的发展思路突出了六个重点: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现,指明了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就保山而言,不发展不行,不加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更不行。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在经济运行中,我们既要追求量的增长,更要讲求质的提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事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强。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统领发展的全局,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二是坚持两个不动摇。即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夯实基础、培育支柱不动摇。这既是“十五”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市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是保山的第一要务。因为我们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而且发展得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赶超目标。那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呢?从我市实际出发,夯实基础、培育支柱就是加快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应该说保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交通、水利、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依然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瓶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支柱产业少而弱,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以及加快培育支柱产业群体,是《建议》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十一五”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所在。
  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我市的发展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解放不够、体制机制不合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造成的。加快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增强发展新动力。我市具有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优势,保山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放促进发展的历史,开放态势较好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但当前全市经济的外向度还很低,必须加快实施面向南亚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四是强调实施六大战略。即农业稳市战略、工业立市战略、科教兴市战略、旅游活市战略、文化名市战略和城镇强市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有个过程,但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沿着这些战略指向前进。我们保山的实际决定了我们需要这样走,也完全有可能这样走。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基础地位;以工业经济连续倍增计划为重点,推进“工业立市”进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顺势提升和壮大保山旅游业,拉动三产业稳定发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做强城镇经济,不断提高城镇的辐射力,努力追求土地的城镇化与人口的城镇化基本同步。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六大战略的实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加快发展。同时,要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是提出和完善了六个定性的建设目标。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优势,通过加快水电开发,把保山建成省的重要能源基地;通过电力发展,推进矿电结合,把保山建成省的重要矿冶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把保山建成省的重要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施游产业培育和发展,把保山建成国际生态型健康旅游区;加快大通道、机场和物流、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初步确立面向南亚跨国枢纽的地位;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增强隆阳、腾冲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提高全市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形成滇西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心。这四个建成、一个初步确立、一个基本形成的定性目标,是比较艰巨的任务,但目标就应当是经过艰苦努力而可能达到的目标,这叫自加压力。我们应当统一这样的认识。
  六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提出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一齐抓,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开放保山、活力保山、文化保山、平安保山、和谐保山建设。
  需要说明的是,《建议》是对“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重要任务和总体部署提出意见,还不是规划《纲要》,它着重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全局性和政策性问题。《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由市政府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召开的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三、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建议》对我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作了全面部署。这里,着重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重点产业的调整、优化问题。依托优势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主导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骨干产业群体,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综合考虑我市各产业的资源、地位、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及发展前景等因素,《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重点产业的调整方向和思路:一是巩固提升粮油、蔗糖、畜牧三个传统产业。粮油作为基础性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蔗糖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蔗糖仍然是重要的骨干产业,今后要重点建立完善制糖企业和蔗农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推进行业整合,做强制糖企业。畜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通过扶大户、壮龙头、搞加工、拓市场、增效益,增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二是做强做大烟草、电力、矿冶三个支柱产业。目前,烟草已成为我市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整个产业初步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保山烟叶(包括烤烟和香料烟)前景看好,必须下大力气把质量逼上去,把单产逼上去,把效益逼上去,进一步做大做强。“十一五”期间重点要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严格轮作,依靠科技,控量提质,挖潜增效,适度扩展,打造品牌,努力建成全省、全国重要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和世界优质晾晒烟生产基地。电力不仅是先导产业,也是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之一。要全力加快电力开发建设进程,“十一五”末发电装机必须达100万千瓦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并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矿冶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初具支柱产业雏形。随着全市电力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和一些大企业集团的引进,加快发展矿冶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要以硅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发展壮大硅工业,以钢材、铅锌为重点,加快发展冶金工业,以水泥、石材为重点,大力发展建材业。三是加快培育旅游、文化和服务三个新兴产业。旅游业要抓住机遇,培育亮点,打造品牌,以建设国际生态型健康旅游区为重点,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建设景区景点,构筑超越行政区域的快捷旅游环线,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推进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要依托和挖掘保山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并实现文化与我市优势产业的渗透与融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抓住发展环境改善、对外开放扩大和建设面向南亚跨国枢纽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物流、信息、金融、保险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使之继续保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积极配合国家做好中缅输气、输油管线建设相关工作,把握机遇,争取项目。要抓住面向南亚开放、东部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壮大丝麻产业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展纺织和服装加工业。
  第二,“三农”及其相关的产业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我市而言,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牢固树立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思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稳粮调结构的思路,着力培植农业产业群体,巩固发展粮油、甘蔗,做大做强烟草、畜牧,加快发展林果、丝麻,稳步发展茶叶、蔬菜、咖啡和山葵。认真实施优势农畜产品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田园与工厂的有机对接,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农村小集镇建设和农村工业发展,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和集散市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抓住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规划,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护和调动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认真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途径和办法,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群众。鼓励发展各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三,工业发展问题。我市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工业,最大的潜力在工业,最大的希望也在工业。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电力供求矛盾趋于缓解,并且随着其开发进程的加快,电力工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矿冶、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障、支撑和拉动的作用。加之随着蔗糖、矿业等整合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一些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我市,参与投资开发,使得我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坚定的信念、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工业的快速发展,争取“十一五”期末构建起清晰的工业产业支撑体系,初步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大幅提高工业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全面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培育支撑工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群体。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重点工业行业整合,在电力、烟草、矿冶、制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加强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支持环保型、节能型工业的发展,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子,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园区(片区)规划建设,构建工业发展平台。除了资源型产业外,其他项目都要向园区集中。要抓紧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办法,确保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能否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有待于基础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我们总的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尽管我市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大开放、大流通、经济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总体薄弱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坚持夯实基础不动摇的思路,紧紧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照着眼长远、统一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结构、配套完善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到“十一五”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切实坚持大项目带动的战略思路。强市要有大工业,首先要有大项目。由于消费有限、工业基础薄弱、外向型经济水平不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这又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因此,“十一五”期间,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率需要保持在40%以上,必须力争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在继续抓好在建项目快建设、早投入使用的同时,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在交通上,要加快促成大瑞铁路、保腾高速、腾冲机场等项目的建设。适时改造保山机场。“十一五”末,要实现从市到县一小时交通圈,县乡路面硬化率达到100%,乡镇到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达到60%。能源建设上,苏帕河、槟榔江、龙川江流域水电全部开发完毕,积极配合争取怒江流域大型水电工程启动,加快电网建设,达到适应载能工业供电和外输通道建设要求目标。农田水利、烟水配套、旅游、口岸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全面抓好,务求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显著改善。
  努力实施城镇强市战略,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按照打造滇西边境中心城市的要求,科学确定产业基础、基本功能,切实加强规划与管理,加快市政、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加强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高度重视产业培育,促进农村人口和社会要素向城镇集中。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化进程,培育城镇发展与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关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
  高度重视教育在全市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科技和人才培养问题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将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是《建议》体现时代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促进保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保”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事业,积极推进可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用改革的思维解决好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现象,把社会事业推向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科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努力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教育方面,要深化以“校长选聘制、教职工竞聘制和绩效工资制”三项制度为主的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激活机制,按照强化基础教育,确保义务教育,突破高中“瓶颈”,扩展职业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推动特色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思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多形式办学。尽快实现保山师专的专升本和保山卫校升格为中医药专科学校,打造滇西边境教育中心。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高到更重要的战略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才稳定、培养、使用和引进的良好机制。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更新用人观念,广开渠道,为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文化方面,要结合实际,实施好文化名市战略,抓住保山列为文化改革6个试点州市之一,腾冲和隆阳区列为试点县区的机遇,全面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丰富的历史、民族和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开发、推广创新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金,开拓市场,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演艺、节庆、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保山。坚持人民健康高于一切的思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及农村和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增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滇西边境医疗中心。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体育方面,以承办2008年全省城市运动会为契机,加快全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努力构建滇西边境体育中心。
  六、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和开放。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深化改革的几个重点:一是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需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完成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理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议》还就财税体制改革、各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努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优势。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保山经济发展的速度。当前各方面条件对我市扩大对南亚开放十分有利,“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以更大的气魄、更积极的行动、更有力的措施,构筑以面向南亚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优势。要全力加快腾密公路建设,并实现向印度雷多延伸,建成中国连接南亚的陆路最便捷通道,加快搭建通道及信息联系、国际商贸、跨国旅游、外向型产业、文化交流、公共事务六大要素平台,形成面向南亚跨国枢纽的重要支撑。要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七、关于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是缩小GDP的差距,重点是缩小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要加强区域调控,促进行政区经济逐步走向区域经济。编制跨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从经济区出发,统筹规划城镇体系、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议》从各县区的实际出发,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的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良性互动机制。一是要加大政府扶贫支农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二是在人口管理、市场建设、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就业、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使农民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三是要充分树立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观念,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民变市民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四是要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县区发展。由于自然、资源、历史以及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上,县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统筹县区发展就是要统筹全局,充分发挥各区域不同的优势,逐步扭转和缩小区域差距扩大趋势,建立互联互动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十五”期间,我们实施了“两极”带动战略,县域经济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十一五”期间在巩固和进一步发挥隆阳、腾冲两极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培育并形成龙陵、昌宁第二梯队的两极。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市一盘棋观念,打破行政分割,建立统一市场,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区域关系。对资源条件较差的施甸县,要从资源配置、资金安排、人才引进、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使慢的变快,快的更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合理布局生产力和主导产业,形成合作互助、各具优势、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八、关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只有大和谐,才有大稳定、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要积极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困。“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开发式扶贫力度,不仅要“治穷病”,更要“拔穷根”,推动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完善对城乡特殊困难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
  “十一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优先考虑就业问题,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政策取向,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积极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随着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做好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要深化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好民政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工作,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和救助。
  继续坚持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认真落实农村独生子女人口奖励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建议》充分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筹划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作了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要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培育“四有公民”,构建诚信社会,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重视信访工作,正确处理和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坚决、有力地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并赢得重大胜利。努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牢固的社会安全网,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民主管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生产要上去,事故要下来。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努力避免和减少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九、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实现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党。只有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规划的圆满完成,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努力适应新形势,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实现新发展。要结合保山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各项工作,实现加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要切实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把方向、定思路、造氛围、建保障,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切实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支持各级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节约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工作督促落实机制建设,建立抓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保障党的建设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同志们,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当前的一件大事,关系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一个顺利良好的开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结合保山实际,集中对《建议》(讨论稿)展开讨论,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共同把《建议》修改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为完成《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精心打造文化保山
  ——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段跃庆
  (2005年8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会,是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产业丽江高级研修班精神和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试点州(市)县(区)大理会议精神,认真总结两年来腾冲试点县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针对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会议特别邀请省知名文产专家进行专题辅导。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搞好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今时代,许多国家都纷纷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抢占制高点,取得领先优势的重要战略,正在掀起一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在国内,各省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提出了许多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新举措,文化产业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就云南省来看,全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各州(市)都在抢抓机遇,争取主动,促进发展。
  从我市的情况看,腾冲最先提出了“文化强县”的口号,1998年就成立了“强县办”,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被省委确定为试点县以来,各项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上个月丹增副书记到保山调研时对腾冲的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腾冲列为试点县为契机,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建设思路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文学艺术创作呈现新局面。我们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招商、推介、会展、节庆、演出活动,特别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和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以及和顺参加中国魅力城镇申办活动,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我市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发展的基础依然很薄弱,发展还很不平衡,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具体而言,存在一个不足、两个差距。即: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与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工作要求还存在差距;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这次推进会,是在中央、省、市出台了大量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市被省委确定为全省6个试点州市之一,隆阳区、腾冲县被确定为二十五个试点区县之一的前提下召开,可以说,思路和任务都非常明确,关键是要解决认识和行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就无法谈发展文化产业。到2006年底,全市和试点县区,没有实质性突破和成效,我们就无法向省委、省政府交待,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待。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要搞好保山的文化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
  (一)对保山文化要充满感情
  保山自然风光雄奇、秀美,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南延地区,怒江、澜沧江、龙川江穿境而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风景区火山热海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保山是古哀牢夷的故地,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经历两千多年的文明演进后,它所沉淀的文化非常的独特和厚重,有神秘的哀牢文化、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而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永昌文化、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牵人魂魄的侨乡文化、人无我有的滇西抗战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共存共荣。马可•波罗、杨升庵、邓子龙、徐霞客、张氏父子等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吟咏唱和,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章。孕育了杜文秀、李根源、艾思奇、梁金山、张问德等一大批名人志士。保山文化资源的丰富和厚重在全省罕见,我们只有怀着深厚的感情,才能真正地去挖掘它,去弘扬它,去发展它。面对保山文化,一是要饱含深情热爱。二是要充满激情。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有创新,才能积极努力工作,才能全心全意地搞好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有事业心、自豪感。在发展保山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要肩负责任、满怀信心,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我希望同志们都能按照这三个要求去做,真正做一个热爱保山文化的人,做一个倾心尽力建设文化保山的人。
  (二)要在危机感和紧迫感中提高认识
  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改革与创新的持久推动,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落伍。我们一定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保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项战略。一方面,文化本身作为一个产业,为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文化融入经济当中,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抓住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特点,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经济走出了低速徘徊的不利局面,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增长期,努力保持好、发展好这种良好势头是我市当前最大的任务。变我市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来支持保山经济的快续增长,这是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在腾冲列为第一批唯一县级试点县的基础上,今年省委又把保山列为六个试点州市之一,增列隆阳区为试点县区,应该说,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寄予厚望,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这既是动力,更是压力。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我们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还看不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这一大趋势,没有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具有的持久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产业却不像其他地方一样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就是资本,就是竞争力,搞好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行动决定一切,如果我们不能利用好文化资源富矿迅速建立起文化的优势,就难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也就会错失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机遇。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尽快采取行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三)要在责任感和使命感中提高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看,只有把发展经济同繁荣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增强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靠的就是全社会文化力的增强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目前,全市包括隆阳区、腾冲县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发展差距还较为明显,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保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还十分艰巨。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条“短腿”,是我们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全面繁荣和各族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人们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应该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牢记在心。文化体制改革要深化,不能有任何阻碍;文化产业要发展,不能把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我们一定要抓住试点机遇,尽快把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经济的优势,打破保山产业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用3至5年的时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体制和环境
  现行的文化体制,大多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总体上看,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适应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进行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导向正确、调控有序、富有活力、协调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采取有力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认真贯彻中办发〔2004〕24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市文化体制改革等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审定,待省批准后即着手实施。以及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州市县区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计划在今年内将保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保山市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委员会,统一履行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保山市广播电台、保山市电视台合并组建保山广播电视总台。新设立的总台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撤销原保山市广播电视局、保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扫黄打非”办的执法队伍,组建保山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副处级),隶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委员会,对属地文化市场实施综合执法。各县区也应进行相应改革,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隆阳区综合执法队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的派出机构。
  (二)按照扶持一批、转制一批、重组一批、剥离一批的思路,分类分步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
  一是《保山日报》、新组建的保山广播电视总台由党委、政府主管、实行事业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在宣传思想领域的喉舌功能和主导作用,科学划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把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逐步转制为企业,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造,面向市场,搞好经营。《保山日报》生活休闲类的栏目要探索市场化管理的路子;电台、电视台除保留新闻宣传的栏目、节目外,其他栏目、节目实行制、播分离,并采取市场运作,以广告收入决定栏目的生存,实现广播电视频道的商业化管理,即组建广播电视总台控股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媒体经营实体。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改革,除了市委考察任命的干部外,其他所有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员工的报酬与岗位、绩效挂钩,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降低成本,优化服务。到2006年,所有文化事业单位都要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年底相关部门要组织检查验收。
  三是保山日报社印刷厂、新华书店等经营性单位要尽快实施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三)加大支持力度,在改革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健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能。要通过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大力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投融资体制和办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重点文保单位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重点文保单位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尽快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扩大服务范围,改进服务方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其在保障服务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开展经营活动,其收入主要用于事业发展。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建立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制度,提高文化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今后,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要实行公开招投标,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对专项经费实行跟踪问效,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三是整合市区县艺术团队资源,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艺术团队的投资,以收购或重组等方式改造和兴办文艺演出团体,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三、真抓实干,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当前,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相比,与省委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起点低、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抓规划
  围绕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和打造文化保山的目标,抓紧编制具有指导性的《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产业重点和产业群建设、产业品牌塑造、产业主体打造,以及文化产业立足保山走向省内外的方法步骤等进行科学研究和精心设计。在规划中,要突出“四个一批”,即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各县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认真编制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并从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综合协调等各方面给予扶持。
  (二)抓政策
  省委、省政府去年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等三个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根据近年来国家和省的政策精神,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资产管理和经营、工商管理和价格、人员分流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各县区各部门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提出更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报市委、市政府决策,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
  (三)抓项目
  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载体,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通过对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实施,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链,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在开发、保护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把文化产业项目落实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上,落实到文化品牌的塑造上,落实到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上。通过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以项目聚集资本、整合资源、创新文化,促进全市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建立。各县区、各单位要结合文化资源优势,精心策划,科学论证,包装出一批市场前景好、切实可行的能够打动投资商的优秀文化产业项目。市文产办要建立全市的文化产业项目库,管理使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区也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一批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面向市场,选择一批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附加值和高社会就业率的项目,充分论证其市场前景、收入预期后,进行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新的主体和新的增长点。要着力构筑面向市场、面向全国的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包装、交易的市场平台,组织和推介一批保山文化产业项目到省内外招商引资。
  (四)抓市场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市场、文化产品的价值就无从实现;没有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空中楼阁。要把培育市场、激活消费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市场,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一是要立足保山市场,着力提高保山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用特色文化产品去抢占市场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为全市文化产业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让更多人通过文化产业来认识保山的独特、神奇和美丽。二是要紧紧抓住全球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重大机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注意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商机和良好机遇,积极探索融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圈的路子,开创我市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三是要在培育市场主体、激活文化消费方面下大功夫,着力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造就一批能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和支持大批文化企业迅速成长壮大,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企业。四是要通过打破所有制壁垒、行业壁垒、部门壁垒、地区壁垒等各种障碍,取消部门、行业和地区保护主义,实行部门、行业、地区内外平等进入、平等竞争;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努力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的多种市场形式,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五是要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文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新体系。
  (五)抓领导
  加强领导是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大、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市、县(区)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既符合人类需求发展变化的方向,又能大大减轻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压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文化需要和健康需要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对保山文化的满腔热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任期目标,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建立领导班子集体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领导机制,加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具体抓文化单位的改革,抓文化事业的繁荣,抓文化产品的创新,抓文化项目的策划,抓政策法规的落实,为推进文化建设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作表率。二是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政策制定、项目引导、业务指导、投资导向等各种法律和经济手段,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科教文卫体部门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政府其他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细化工作措施,提供保障条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强大合力,不断增强工作的整体效应。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要发挥好协调指导,检查督促的职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部门实际,按照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本部门的目标任务,逐层分解,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主动协调沟通,以确保试点工作质量和进度。三是要建立健全文产办的工作机制,明确机构编制,配备精兵强将,安排专项经费,完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其党委、政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办事和综合协调机构的作用。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各级文产办要加强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交流沟通,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及时了解改革和发展动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要严格纪律,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汇报,对重大政策措施出台要按程序审批,对改革中的创新经验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四是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是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培养一批讲政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建设专门人才,为当地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占领文化市场的人才高地。
  四、加快县域文化建设步伐,努力完成隆阳、腾冲试点工作任务
  省委在去年丽江、大理、腾冲试点的基础上,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在深度上持续推进,根据各州市县的基础条件、特色优势和发展程度,结合全省首批“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和“兴边富民”的实施范围,今明两年,全省要重点推进保山等6个州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大力培育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全面启动15个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保山市4县1区就有市级和1县1区被列为试点,试点县区要以此为契机,由一把手负责,分管领导牵头,专人专管,做到有专门机构、专项经费,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圆满完成省委交给的试点工作任务。
  (一)对隆阳试点区的工作要求
  提出加快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主要是从县域经济、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考虑的,县域文化建设试点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工作。隆阳区要按照中央、省、市的总体要求,结合县域经济战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推动隆阳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探索县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在此,对隆阳区提三点要求。
  一是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要取得明显成效。隆阳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浓郁、文化事业有一定基础、文化产业开发有一定条件,搞好试点的关键是要准确定位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兼顾各项文化事业建设,突出重点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要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抓紧做好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坚决杜绝掠夺式的开发,建立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资源管理机制。对重点文物、文化古迹给予有效抢救、保护和修缮,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给予积极抢救、保护和继承。努力探索文化、文物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是建成一批重要的体育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要有明显提高。要通过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切实改变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通过今明两年的试点,区乡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建成体育中心和艺术会展表演中心;要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以整合资源、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建设好、发挥好、巩固好区、乡(镇)两级文化阵地;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与娱乐并重,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开展创建“文化之乡”、“艺术之乡”评定工作,进一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重点文化产业要初步形成。要依托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打造滇西边境中心城市的战略,大力培育县域重点文化产业。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大众体育、休闲娱乐、会展节庆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辐射力和示范性的文化产业,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项目为先导,以资源为依托,广泛聚集国内外资本、人才和技术,引进和借鉴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努力构建长效的对外招商平台;高度重视选择和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就业率的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当地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等行业的联动发展,努力把重点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隆阳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通过两年的试点使“高黎贡山—永昌古道文化旅游观光区”、“潞江坝多元民族生态文化区”以及“环保山坝文化大走廊”的开发建设初见成效。
  (二)对腾冲特色试点县的工作要求
  腾冲县从2003年7月作为全省试点县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在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发展潜能力,激发发展活力,尽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省里提出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县是一种创新思路,其目的就是要创新文化产品,打造文化精品,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产业链的形成,积极探索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腾冲县要进一步抓住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县的机遇,一是积极发展特色重点文化产业。要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市场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创新思维,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用现代经济的眼光挖掘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潜在经济价值,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走差异性竞争、特色发展的路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新、奇、美、特”等方面下功夫,激活文化市场,使特色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二是积极构建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链。要围绕重点文化产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加快产业链的形成。在产、供、销各个层面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三是建设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要根据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大众体育、文化娱乐、节庆活动基地,以及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营销、集散基地。四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要大力推进和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创立塑造优秀文化产业品牌,实现对产业的资本聚集、规模放大、品质提升、消费导向、利润增值、宣传包装等多重效益,实现经营的创新,做到炒热一个概念、转变一个观念、经营一套理念,通过自己的文化品牌,来支撑腾冲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同志们,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希望各级各部门以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明确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为建设“文化保山”迈出坚实一步。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