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2143
颗粒名称: 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分类号: F427.74
页数: 4
页码: 353-3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4年4月30日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决定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保山市 政府 新型工业化

内容

(2004年4月30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特作如下决定。
  一、“工业立市”是保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
  保山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蔗糖、电力、冶金、煤炭、建材、食品加工、医药等产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山工业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准备期,在三次产业中比重不足20%,整体工业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内部存在的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开放程度不高,企业规模小,运营效率低,工业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电力供应短缺,国有企业改革机制尚未形成等深层次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全市工业化进程,而且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保山的发展差距在工业、难点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举全市之力,加快工业发展,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有保山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解决我市工业结构性矛盾,提高我市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增加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壮大市域、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市干部群众要深刻认识“工业立市”是市委、政府在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我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要增强加快保山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思维观念,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开拓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抓住机遇,夯实基础,营造环境,加快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保和项目带动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质量标准,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推进保山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业发展的指导性目标
  工业总产值:2005年达40亿元,年递增10.7%;2010年达150亿元,年递增20.1%;2020年达650亿元,年递增18%。
  工业增加值:2005年达13亿元,年递增12%;2010年达45亿元,年递增19.5%;2020年达230亿元,年递增18.6%。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5年占15%;2010年占25%;2020年占35%以上。
  (三)工业发展的原则
  ——坚持工业布局全市“一盘棋”的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坚持技术进步与产业优化升级的原则;
  ——坚持优化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做强做精传统产业与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坚持行业整合与突出重点的原则;
  ——坚持对内搞活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原则。
  (四)工业发展的重点
  目前,我市要重点发展冶金、农特产品加工、新兴产业、能源、建材等5大产业,重点建设保山、腾冲2个省级工业园区,重点培育10户左右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
  一是改造提升冶金产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促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深加工能力,坚持走矿电结合道路,重点开发硅、铁、锌等矿产资源。力争到2005年冶金工业实现产值11.5亿元,2010年达40亿元,2020年达200亿元;2005年实现增加值2亿元,2010年达10亿元,2020年达60亿元。
  二是做深做精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在做好优质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对粮油、烟草、食糖、茶、白酒、啤酒、咖啡、干水果、绿蚕豆、畜禽肉、乳制品、山葵、蚕桑、亚麻等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力争到2005年农特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3亿元,2010年达30亿元,2020年达14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05年4亿元,2010年达11.5亿元,2020年达52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战略伙伴,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业、丝麻加工业、旅游产品加工业,重点开发银杏叶、植物药材、“心脉隆”药源蟑螂等。力争2005年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亿元,2010年达30亿元,2020年达115亿元;2005年实现增加值1亿元,2010年达10亿元,2020年达43亿元。
  四是发展壮大能源产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电力技术,加快苏帕河流域、槟榔江流域等电源建设;配合省网加快220kV电网的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完整的110kV电网体系。组建保山年产50万吨煤炭集团。并积极探寻燃料、酒精、天然气等新型清洁能源。力争到2005年能源工业产值达3.5亿元,2010年达10亿元,2020年达40亿元;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2010年达4.5亿元,2020年达20亿元。
  五是做强做大建材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建材业进行改造,开发新型环保建材、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发展非金属矿及深加工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开发硅藻土、硅灰石、泥岩、页岩、高岭土等矿种,采用超细、改性、提纯、复合等技术开发多功能粉体材料及精深加工制品,进一步提高建材行业的整体水平。力争到2005年建材业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2010年达10亿元,2020年达20亿元;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2010年达4亿元,2020年达5亿元。
  在抓好五项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锅炉、变压器、农机具等产品的档次,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机电设备转口加工基地。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以国有资本退出和国有股减持为主要手段,以激活机制促进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建立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督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
  (二)改善软硬环境,增强服务功能
  着力改善交通、通信、市场、口岸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优化政务环境,创新行政效能机制,“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办证,实行外商投资企业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一般事项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复杂的不超过15天办结,特别复杂的在1月内办结。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审批办证收费“一单清”制、外商投资首问负责制、审批事项“告知承诺”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强化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努力改善信用环境,对“软环境”建设用“硬指标”考核,每年底组织企业评议部门活动,评议结果与干部任用、奖惩挂钩。凡被评为倒数第一名且满意率不足30%的市直部门,第一年实行黄牌警告,领导成员不能评优秀,集体不能评先进,同时要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书面整改报告。若连续两年居倒数第一且满意率不足30%的,主要领导要引咎辞职,部门两年内不能提拔干部,不能评先进。紧紧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通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实施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借助外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及转口加工贸易。大力引进工业项目,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求所活”的原则,广招天下客商,走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资生财、借智致富之路。通过引进联合,增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流,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强化市域经济观念和整体意识,加大优势资源跨县区配置力度,推进优势资源的集中化程度和区域分工,使优势资源、优质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优秀企业家集中,培育有内生能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选择和引进有品牌、有研发能力、有资金和有市场的战略伙伴,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制糖、矿产、制药、建材、制茶等行业的重组整合,培育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带动辐射面广、管理水平高、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撑工业发展。
  (四)落实完善优惠政策,发展壮大民营工业企业
  民营经济是我市工业发展、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扶持民营工业抓管理、强素质、上项目、搞技改,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和农特产品加工型的民营企业。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和我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力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改进作风,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放宽限制,降低门槛,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民营经济积极进入工业领域,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引导民营企业相互联合,优势互补,做强做大。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入工业园区,为自身发展提供载体,并实施技术创新,打造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发展外向型企业、出口创汇企业,使民营经济尽快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增加科技含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行业推动的作用,以推进企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发展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发展电子政务,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电力、矿产、医药、农特产品加工、建材等5大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重点示范加工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聚集,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科学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以园区建设为核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推动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工业集约发展,园区建设要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保山和腾冲两个省级工业园区的建设,同时抓好施甸七〇七、龙陵、昌宁工业片区建设。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园区,形成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的良性互动。建立投资开放、政企分离、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管理模式,形成招商引资不分区域和隶属关系,利益分配按贡献分成的合作机制。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批次转征,按项目供地,集约利用土地,以有竞争力的地价,吸引企业投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凡工业园区内各行政单位收取的行政审批性收费全部免除,建立工业项目的地价成本补贴机制,市、县区政府每年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工业用地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调节降低工业园区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园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及地方分享的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以2002年为基数,5年内新增收入留给园区,用于园区建设,园区内收费标准按国家和省规定的底限执行。未经批准,不能到园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评比、检查、募捐等活动。园区内建立风险基金,为入园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其他形式的资金扶持。
  (七)实施人才战略,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推进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搞好人才需求规划,建立人才资源保障机制,加快培养一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技工。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加大引进、交流、挂职、送出去培训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引进各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属博士学位的按正处职位安排,属硕士学位的按副处职位安排,分别享受对应职位待遇。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工业技术人才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培养职工终身受教育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八)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工业投入
  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担风险、谁收益”的原则,广开筹资渠道。加快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是工业发展的龙头。要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支撑工业发展,建立工业项目储备库,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每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50~100万元作为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各县区要安排相应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投入,市内所有投资领域都可向社会资本开放;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互动性融资担保,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争取国家扶持和国有资源转换、资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或减持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扶持资金,提升现有骨干企业,市政府每年安排300~500万元作为技改贷款贴息资金,县区政府除安排相应技改贷款贴息资金外,还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争取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25%以上。
  (九)以绿色化保障工业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突出培育发展环保产业,大力鼓励发展水污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控制、环保监测、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设备(产品),加快隆阳区污水处理厂和五县区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尽快实现县域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培育绿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严禁使用高残留农药和有害激素,发展无公害产品和天然食品,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有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的综合利用与深度加工,重点抓好秸杆、蔗渣、木材加工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进一步发展二次、三次增质的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开发清洁能源,以槟榔江、苏帕河流域梯级电站建设为重点,把可永续利用的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十)切实加强领导,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加强对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作的领导,市委、政府决定成立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经贸委,并派指导组到各县区督促、帮助和指导工作。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工业发展布局规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防止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工业发展和效益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把工业发展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行业、企业、产品、项目上。既考核政府和部门,又要对完成得好、贡献较大的企业法人、班子给予奖励。加强检查监督,层层明确责任,实行领导责任制和领导联系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决定》、《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落实,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项创新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在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超常规的做法,实现保山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5

《保山年鉴2005》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