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图书馆
保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保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社会科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1861
颗粒名称:
社会科学
分类号:
C127.4
页数:
10
页码:
266-275
摘要:
本章记述了保山市社会科学方面的情况,包含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保山日报社、广播电视等。
关键词:
保山市
社会科学
概况
内容
文化艺术
文化体制改革 2004年,是保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保留原有建制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市电影公司、市音像站,撤销原有建制,按照小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处置资产、安置职工;市歌舞团和市永昌影剧院撤销原有建制,合并组建新的“保山市艺术团”及其“保山市演艺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新华书店保留原有建制,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改革之后市直国办文化单位将从8个减少为5个,压缩37.5%。现在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文管所)内部机制改革已经全面完成;市音像站已撤销安置完毕;市电影公司撤销安置方案已经反复修改上报待批;市永昌影剧院与市歌舞团合并改革的方案已经批准。五县(区)直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已基本完成,昌宁县、腾冲县完成剧团的改革,施甸县对文化站的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腾冲试点县文化体制的改革整体推进,进展顺利,取得经验,并到省上作交流。
公益性文化事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出现繁荣的局面。1.成功举办“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暨2004年端阳花市”、“2004年中国保山市澜沧江啤酒狂欢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第五届腾冲火山热海旅游节”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等系列节庆活动。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拉动经济发展。2.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一是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出现3大特点:1.有组织、有引导的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活跃,全市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近500场,观众近30余万人(次)。2.利用举办和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宣传企业,促销产品成为新的时尚,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3.全市城乡群众休闲健身、自娱自乐性的广场文化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保山市“三馆”广场还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成为了全国最具有特色的60个文化广场之一。二是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文化活动全面繁荣。三是文艺活动的活跃带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全市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60余件。其中:隆阳区文化馆杨忠实创作的1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哀牢归汉》已出版发行;市文化馆创作的美术作品《红土》、《节日里的德昂少女》、《出行》分别获云南省“彩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舞蹈《阔时欢歌》参加全省第二届中国联通文艺汇演获二等奖;小戏《审大憨》获省第二届文化艺术基金会三等奖;隆阳区文化馆创作的舞蹈《水鼓、德昂娃》、《咖啡红了》参加第四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征集评选活动,分别获二、三等奖;另有一部分作品分别在省、市级的展演赛和刊物中参展获奖和发表。四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含市、县、乡)共为普查工作投入资金32万元,人力80余人,经过一年的努力,按照省上的要求完成150多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项目的上报材料,同时为建立全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库和与国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五是“2131工程”得到拓展并取得新的成效。2004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1万元,市文化局购置影片拷贝67部(故事片21部,科教片46部);五县(区)落实专项放映补助资金32万元(隆阳区12万元;龙陵县5万元,昌宁县4万元,施甸县、腾冲县未落实)。全市从事“2131工程”电影放映队46个,累计放映4447场,完成任务103%,放映覆盖370个行政村,观众人数累计达149.92万人次,完成任务数的149.92%。对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和促进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起到很好的作用,受到普遍欢迎。在完成基础工作任务的同时,市“2131”办公室启动周末城市广场电影免费放映活动和全市防治艾滋病及禁毒宣传活动,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六是政府加大投入,“农村文化站改(扩)建或重建工程”和县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市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首次由市财政安排每年补助资金30万元,补助农村文化站改(扩)建或重建工程,计划每年补助10个文化站,每个站补助3万元。全市共向省上申报“两馆一站”建设项目16个,落实补助经费355万元,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县区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腾冲县中和乡文化站、蒲川乡文化站、清水乡文化站、隆阳区河图镇文化中心、昌宁县达丙文化站、柯街文化站、龙陵县龙山镇文化站和施甸县太平乡文化站等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先后启动或建成使用。腾冲县滇滩镇还通过出让冠名权的方式,筹资建成总投资为200万元的“滇滩恒益文化广场”;隆阳区的潞江乡、芒宽乡、腾冲县的猴桥镇等一批文化中心进行规划准备启动。同时,昌宁县文化馆、施甸县文化馆、龙陵县抗战文化广场等一批县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七是“历史文化研究与开发工程”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全市认真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专项治理工作,49个古建筑文保单位共查出火灾隐患86处,治理整改72处,通过治理,进一步规范文物古建筑火、电、气的安全使用管理;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组织申报评审了22项市级保护单位,待市政府公布;维修隆阳区状元楼、卧佛寺,腾冲县药王宫、国殇墓园、艾思奇故居、龙陵县抗日遗址、昌宁县勐廷清真寺等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组织进行了涉及腾板、保龙、施孟3条公路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文物调查,发现一批新石器、陶瓷器、文物碑刻、古建筑遗址等,并对保龙公路穿越的蒲阳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市区文化、文物部门,对明代历史文化名人张志淳墓葬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对云南省明代考古有重要发现;征集社会流散文物685件。同时,滇西抗战文化、哀牢文化、腾越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文物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取得一定效益。全年共接待观众、游客60万人次,其中外宾4406人次,收入近百万元。
文化产业 文化、新闻出版(版权)产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共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新闻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市场进一步扩大,效益进一步提高。据年末统计全市持证经营的文化经营单位1636个,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21.3%,从业人员4439人,注册资金8917.22万元,经营收入11613.25万元,上缴税收744.23万元。
全市文化工作会议 会议传达了全省文化局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03年度文化工作,并对2004年度文化工作做具体安排布置。兑现了2003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奖和“2131”工程考核奖。听取各县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的情况汇报。同时还与五县(区)文体局签订《稽查责任书》和《工作实绩目标责任书》。
党务工作 根据市委的要求,撤销市文化局党委,新建文化局党组。2004年完成局党总支的选举工作,产生局党总支委员会。局党总支下属7个党支部进行换届选举,产生新的支部委员会;认真组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工作,确定了5个党支部为“云岭先锋”工程示范单位,并授予了匾牌;组织开展了“三观”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参加知识培训6期,参训人员300余人(次)。
扶贫工作 对扶贫挂钩点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村进行“三项扶贫”,扶贫工作初见成效。1.科技扶贫:举办林果和生猪改良培训3期,参训人员220多人,捐款3800元,购杜洛克种猪1头,并配置人工采精设置1套。2.文化扶贫:建大中村文化室1个,捐书274册,价值4240.25元;捐阅览桌、书柜等价值2000多元,组织人员驻在大中村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为大中村免费放映24场。3.捐资助学:组织职工捐资7800元,资助26名贫困学生,每人300元。捐各种培训费和运输费等3000元。以上3项累计捐款2.084万元。
新闻出版
行政执法培训 2004年,是《行政许可法》实施的第一年。为适应《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执法的需求,由市局对五县(区)符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20多人进行了为期5天的《行政许可法》培训。严格按《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规范行政许可管理,依法把好新闻出版市场准入审批,规范稽查办案程序,做到不捅娄子、不损形象,确保自身安全和执法安全,抓好稽查责任制的落实。严厉查处非法经营行为,确保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出版印刷管理 保山市目前仅有符合国家认可的出版单位《保山日报》报社和《保山师专学报》编辑部2家,另有经省新闻出版局审批的4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单位。2004年,为方便各行业、各系统单位交流信息、指导工作,市新闻出版局共审批一次性内部资料出版物52份,并对其导向、内容和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印刷行业管理,全市共有印刷企业21家,从业人员430人,注册资金1703万元,经营收入2196.88万元,打印复印影印(三小印)经营单位251家,从业人员614人,注册资金869.8万元,经营收入1042.78万元。对印刷业的监督管理,重点是取缔无证照印刷复制窝点,加强对印刷企业经营活动有关手续是否齐备及是否认真执行委托承印、内部资料准印、商标标志准印等制度方面的检查,促使保山市印刷业健康发展。出版物发行市场监管,全市新华书店共有发行网点118个,从业人员126人,总资产2248万元,销售收入5140万元,实现利润170万元。民营书报刊零售经营单位128个,从业人员317人,经营收入548万元。
扫黄打非 根据全国“扫黄”“打非”电视电话会议和省《2004年“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方案》的要求和部署,保山市“扫黄打非”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县(区)和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全市共出动行政执法检查人员2078人次,对书报刊、音像制品出版物市场进行检查,并对中小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及沿街兜售各类非法出版物的游商进行全面清查,共检查2864个店铺和摊点,取缔非法店档摊点108个,查处案件116件,其中立案74件,结案72件,罚款21.5万元,收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156件(本、盘);非法盗版书刊、音像制品12753件(本盘),其中:淫秽出版物632件,有害“口袋”读物1776册。
保山日报社
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宣传报道 2004年,报社把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掀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策划,在报纸上开办“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全会精神增强执政能力”、“切实加强‘三观’教育促进保山协调发展”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宣传报道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加快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落实“三贴近”原则 年内,报社领导班子认真贯彻“三贴近”要求,重新思考地市级党报的定位,探索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报纸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增强亲和力,把版面留给群众,把镜头对准基层,使新闻报道既体现党的意志,又充分反映群众的心声。本报多次报道各级领导亲民爱民、干群关系融洽的感人场面,图文并茂,反响较好。在抗洪救灾和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中,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灾情,深入报道战斗在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同灾害作斗争的感人事迹,涌现了多篇精品力作,受到各界的普遍赞誉。
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自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报社领导班子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为确保此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报社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保山日报社深入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方案》。针对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将云南省公布的新闻工作“六不准”的要求具体贯彻于本报的规章制度中,为采编人员系上了一条规范行为的“安全带”。通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采编人员的思想认识,打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基,推进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特大洪灾宣传报道 7月中旬,保山市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在这场与洪魔的战斗中,保山日报社高举党报大旗,从总编到记者、编辑,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抗洪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灾情,传达市委、市政府抗洪指示,宣传人民群众的抗洪精神。灾情发生后,本报及时派出精兵强将分组奔赴抗洪一线。许多记者不分白天黑夜,哪里有灾情,他们便出现在哪里,连续工作,不怕疲劳,迅速捕捉采写出动人的报道;编辑部从值班总编到编辑、排版、校对等,人人任劳任怨,每天工作到深夜,确保抗洪报道及时见报。由于宣传报道及时、准确、有声势,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表扬。期间,11天共出报纸11期(其中增刊一期,改刊两期),采编刊发抗洪救灾新闻202篇(幅),其中:评论员文章2篇,长篇纪实通讯12篇,消息131篇条,图片53幅,倡议书、通告、感谢信等4篇。7月18日进入抗洪救灾紧急状态以来,本报记者共从抗洪救灾一线发回报道230篇,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新华社、新华网和云南信息港刊发稿件89篇(幅)。
“10·19”地震灾害宣传报道 保山市“10·19”地震发生后,本报反应迅速,紧急启动《保山日报社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应急预案》,全社进入应急状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及时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中。本报先后派出7个报道小分队深入隆阳地震灾区,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采写鲜活的现场报道;编辑发稿组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及时将重大新闻传播出去;后勤保障组严守岗位,恪尽职守。在这次采编工作中,由于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宣传报道质量高,规模效应明显。在关键时刻,《保山日报》成了党委、政府稳定民心,指明抗灾救灾方向,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最有力的工具,充分发挥了“喉舌”作用。
报纸提质活动 2004年,保山日报社改变过去聘请专人纠正报纸错别字的方式,采取在报纸上发公告,公开悬赏“逮”错,“第一纠错人”每“逮”一个错别字给予15元奖励。此举一经推出即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读者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并悄然形成一批“职业”纠错人。同时,对无差错版面给予奖励,对出错版面给予扣发责任人岗位津贴,奖罚明确。通过这一措施,报纸上的差错率明显减少,“开发读者”工作初见成效。6月,本报决定每季度至少举行一次编读座谈会,邀请不同行业部门的通讯员及热心读者座谈,调查研究,掌握动向。目前已成功举办3次,特别是本报总编亲自主持的有市属21家机关单位有关同志参加的座谈会效果显著,提出“加强深度报道、关注农业报道、留意规范报道、力抓真实报道”的措施,使报纸导向更明确、更贴近实际。
文化产业 200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强做大报业,在拓展文化产业上迈出新步伐。一是报业经营理念得到更新,科学发展观得以确立,轻经营、轻产业化的观念得以转变。二是严格按照“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宣传业务和广告经营分离,实行广告资源重组,形成三家广告部经营广告的格局,扩展广告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广告收入在上年的基础上增长30%。三是报社印刷厂顺应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多方努力,筹资250多万元建成彩报印刷生产线,弥补保山市不能出彩报的空白,增强了报业竞争力,壮大实力。四是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加快报纸产业化发展进程,扩大广告经营范围,壮大本报实力,报社以报社广告公司为基础,采取职工自愿人股的方式筹措资金,投资50万元,引进先进写真、彩喷设备,建成保山现代喷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对外经营现代喷绘业务。
广播电视
简述 2004年,保山市举办“端阳花市暨首届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第二届中国云南保山澜沧江啤酒狂欢节”、“第五届中国腾冲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保山市首届‘烟草杯’体育运动会等重大经济文化活动,保山电视台、保山人民广播电台通过认真组织,精心策划,按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宣传报道任务。2004年,两台对外宣传和“上星”宣传工作取得新突破,保山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42条次,专题18个,在美国播出专题13个,在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新闻159条,保山人民广播电台完成“上星”宣传57条,其中中央台1条,云南台56条。保山电视台获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6篇,其中电视社教一等奖《慰安妇泪洒滇西》、《大地之痕—~条路传奇》获特别奖,《寻找猴桥小孩子》获二等奖,《纪录保山》获三等奖;电视新闻《洪水肆虐无情,市长带病探望灾民感人!》获二等奖,《“有刺”的仙人掌》获三等奖。保山人民广播电台获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4篇,广播社教类《二战老兵张子文的爱国情结》获一等奖,《鞋匠王德武、李玉成夫妇的幸福生活》获三等奖;新闻《鲁家屯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管弦乐队》、《走进英雄》获三等奖。完成“村村通”15座和“乡乡通”25座,解决了2万多贫困人口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保山人民广播电台筹资10多万元,购置低端数字化制播设备一套,实施电台制播数字化工程,提高电台编辑和制作、播出节目质量。市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之后,市有线电视网络中心筹资600多万元,投资建设除水寨乡之外的隆阳区所有乡镇的光缆杆路,新建杆路146.6千米,扩大本地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
广播电视执法 年内,继续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广播电视执法。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清理整顿地面卫星电视的销售、安装、使用,办理接收境内卫星电视接收许可证1.2万户。
重要宣传 7月18日,全市发生大范围水灾,保山电视台迅速行动,启动突发事件宣传报道预案,组织记者探入一线进行报道,共出动记者68人次,编发灾区新闻76条,滚动播出304次。制作播出5分钟特别节目一期。上送云南电视台播出新闻24条,滚动播出94次,上送中央台播出新闻10条,滚动播出30次,制作灾情汇报片2个,灾情专题片6个,灾情公益广告片1个。“10·19”地震发生后,保山电视台和保山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立即随市区领导赶赴灾区进行报道,灾情期间共派出报道组74个,记者186人次,共播出新闻136条;滚动播出644次,市区政府文告、倡议书21篇,滚动播出126次;标语38条,滚动播出226次,上送云南电视台播出新闻22条,滚动播出62次。上送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22条,滚动播出62次;上送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8条,滚动播出32次。编辑播出20分钟抗震救灾、遇震避险知识类专题片1个,制作18分钟灾情汇报片2个。保山市首届“烟草杯”运动会期间,保山电视台和保山人民广播电台全力投入采访报道,每天保山电视台出动8组记者15人对各比赛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共播出各类新闻195条,滚动播出973次,保证每天的赛事当晚播出。
文化产业 按市委、市政府要求,保山广电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本着求真务实搞改革,灵活创新谋发展的思路,2004年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入调研,制定纲要,重点提出2004年~2006年奋斗目标和行动计划,编写2001年~2010年《保山市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纲要》,提出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思路。二是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构建灵活高效的选人用人和考核分配新机制,全面推进市广播电视局下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三是在整合市区广电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省市、市县广播电视、网络合作发展的路子,通过加强管理,优势共享,壮大实力,增加效益,扩大影响,共同发展产业和事业。四是改善荧屏,包装频道,重塑队伍,树立广播电视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五是多方筹资,创新发展,努力提高电台、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综合竞争实力。六是实施“精品战略”,自办节目全面提质改版,专题片、电视纪录片拍摄制作进入市场化操作。《大地之痕——条路的传奇》、《滇西慰安妇大揭秘》等一批片子采用立项制方式,走市场化路子,闯出一条创收的新路子。
安全播出和内部管理 针对近年来“法轮功”反动组织对广播电视的攻击破坏,广播电视系统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不断更新改造设备,加强值班制度和对网络线路的巡查检查,严密防范“法轮功”的攻击破坏,把安全播出工作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常抓不懈,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的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服务于千家万户。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工作,投入3000多元更换了机房变压器,购置了灭火器、应急照明灯,指示牌,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全年没有发生一次安全事故,并被省广电局评为“2002年~2003年度云南省广播电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保卫工作优秀单位”。
组织建设 1.市区广播电视机构整合后,党员人数达到93人,原有一个党支部已不利于对党员实施管理和开展组织活动,经市直机关工委批准,新组建中共保山市广播电视局总支部委员会,下设市广电局机关党支部、隆阳分局机关党支部、保山电视台党支部、保山人民广播电台党支部、保山市广播电视转播台党支部、保山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党支部、保山702台党支部。各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和安排,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2.组建成立保山市广播电视局工会工作委员会,组建完善保山市广播电视局机关工会委员会、保山电视台工会委员会、保山人民广播电台工会委员会、保山市广播电视转播台工会委员会、保山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工会委员会、702台工会委员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及广电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维护单位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队伍建设 按省广电局统一安排,在系统内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指导思想问题、使命问题、思想作风问题,下决心对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进行根治。市局除组织学习外,还选送两批宣传管理干部到省委党校,参加全省“三项学习教育”骨干分子培训。8月,局党组组织一次广电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学习形势,学习广电产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文件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找准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文联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张学文音乐专集》CD碟片出版
11月,《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张学文音乐专集》CD碟片由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碟片收录了张学文先生创作的数百首音乐作品中的15首。通过这15首音乐作品,人们既可对张学文先生的艺术追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唤起人们对音乐家张学文先生的怀念之情。
《原生态·高黎贡山》画册出版 6月,王华沙摄影作品集《原生态·高黎贡山》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共保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玉峰作序,为市文联2004年重点推出图书。该书从纯自然的角度出发,以精美的图片和洗练的文字,展示高度黎贡山自然之美。
出版《保山文化》 年内,《保山文化》出版4期,分别是:《保山文化·杨柳特刊》、《保山文化·滇西抗战特刊》2~3期、《保山文化·曲石特刊》。
参加“红河杯”云南方言喜剧小品大赛 由省曲艺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的“红河杯”云南方言喜剧小品大赛6月在昆明举行。经市文联、市音乐曲艺家协会严格筛选,保山市选送腾冲县文联组织的《触电》、施甸县文联组织的《请柬轶事》,龙陵县文联组织的《团圆》参加此次大赛,获优秀组织奖。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诗、书、画展 由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保山市文联承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诗、书、画展”于8月19日~29日在保山市群众艺术馆举行。展览共展出诗歌9首,书法34幅,美术32幅,并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参展作者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岁。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首届“崛起杯”文学笔会 为出作品出人才,保山市文联与各县区文联共同发起保山市“崛起杯”文学笔会。首届笔会于11月22日~26日在腾冲举行。市直及五县区的30余位文学、摄影、美术、书法工作者参加笔会。期间,与会人员参观腾冲抗战遗址归比寺、腾冲抗日县政府旧址,攀登高黎贡山名峰之一的天台山,深入界头乡,了解该乡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游览和顺侨乡,听取云南柏联和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和顺的开发情况和未来开发规划等。根据笔会要求。截至2004年底,每位参会人员均创作出一篇(件)以上作品,并将相继在市内及省内报刊发表。
参加笔会 第二轮第八届滇西笔会于10月15日~20日在德宏州举行。保山市文联参加笔会。一年一届的《边疆文学》民族作者笔会12月5日~10日在昆明举行,保山市文联两位作者出席。
纪念音乐家张学文先生座谈会 纪念音乐家张学文先生座谈会11月6日下午在保山宾馆举行。中共保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黄玉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焱平等市级领导,市直各有关单位的领导,张学文先生的夫人、子女、生前友好以及文学艺术界同仁共60余人出席座谈会。会上,回顾张学文先生为挖掘、整理、弘扬保山民族民间音乐所作的工作,高度评价张学文先生为音乐事业而不懈努力的一生,并表示要向张学文先生学习,努力创作出不负于时代的优秀之作。
首发式 《原生态·高黎贡山》画册暨《保山文化·滇西抗战特刊》首发式6月23日上午在保山市图书馆举行。中共保山市委常委、隆阳区委书记刘一丹,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新平,市政协副主席陈自锋,市人大巡视员傅宗明,市长助理、隆阳区委副书记蔺斯鹰等市区领导及前来参加“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暨2004年端阳花市”的新闻记者及各地来宾共60余人出席首发式。
友好往来 年内陪同接待“四海作家采风团”一行64人,《诗刊》主编高洪波一行8人赴保山、腾冲、龙陵等地观光采风。
协会工作 美术家协会与市文化局共同组织“迎国庆、城康杯美术作品展”。市摄影家协会举办“联通杯”迎国庆摄影作品展。
朝霞工程 全市有25名在校学生接受“朝霞工程”扶助。对25名受扶对象中,因超龄、辍学或放弃原艺术爱好的进行调整,另选拔充实扶助对象20名。按期如数发放年内扶助金,并上报省文联朝霞工程办公室审定认可。
“云岭先锋”工程 “云岭先锋”工程实施以来,保山市文联党组、支部走出机关,经多方调查研究,与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党总支建立了“云岭先锋”工程联系点,党员送书,号召文联所属协会送书共计1000余册,帮助建立图书室1个,并组织文联机关干部职工、协会作家、艺术家深入小永村进行社会调查,辅导该村文艺创作表演。
地方志
全市史志工作暨第一轮修志工作总结表彰会 4月13日,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在保山隆重召开全市史志工作暨第一轮修志工作总结表彰会。市长熊清华、市委副书记杨连到会作重要讲话,认真总结第一轮修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全年的史志工作和第二轮修志工作,表彰了在第一轮修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中共保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保山市委史志委等18个先进集体和高镇仁等40名先进个人,并以书展的形式,集中展示了保山市第一轮修志的部分成果。市委史志工作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各县(区)党委政府分管史志工作的领导、市直各部委办局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各县(区)史志委主任、副主任以及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工作者120多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市圆满完成第一轮市县(区)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开始第二轮地方志续修之际召开的一次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
《保山地区志·下卷》出版发行 年初,《保山地区志·下卷》出版发行,标志着保山市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圆满结束。该卷属社会部类,内容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药卫生、人口、民族宗教、社会、人物、附录等,全书130余万字,印数2000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编辑出版《见证历史——滇西抗战见闻实录》 为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年内,以市委史志委方志科为主向各方征集资料,认真编辑,出版了《见证历史——滇西抗战见闻实录》一书。该书分上下两册,共计40万字,通过对抗战老兵、战争受害人、亲历者对战争的回顾的记述,再现了那场战争的悲壮场面,再现了战争给人类和平带来的惨痛记忆。这部书为保山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六,是研究滇西抗战的重要史料。
“保山市旅游文化丛书”出版发行 年内,由中共保山市委史志委和保山市旅游局共同编辑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保册旅游文化丛书”之《最后的驿道》、《边地风情》、《走进故郡的风景》公开出版发行,这是一套旨在推介、宣传保山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丛书,保山市委书记熊清华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称誉它:“用散文笔调,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文化文内涵,着力展示那些隐藏于历史长河中、深山密林间、村野老宅里并一直活着的文化精神,是一套难得的图文并茂的宣传保山的好书。”该套丛书的出版发行是市史志委首次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出版书籍的尝试。
第二轮修志工作简况 年内,市委史志委方志科草拟《保山市第二轮地方志续修工作规划(讨论稿)》和《保山市志篇目(讨论稿)》,并正在着手编制《保山市第二轮地方志续修指南》,为第二轮地方志续修的全面启动做准备工作。
志书审查 年内,市委史志委完成《保山市民族志》(60万字)、《保山市老年体育20年》(10万字)、《滇西抗战展览解说词》(3000字)的审稿工作,提出审稿意见5000字。
培训部门修志人员 年内,市委史志委方志科编写讲义,为市公安局培训《保山公安志》撰稿人1期。
组织优秀志鉴成果参评 年内,市委史志委方志科组织优秀志鉴成果——《保山地区志(上下卷)》、《保山年鉴》参加云南省第八次(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云南省第五届地方志优秀成果奖的评奖活动。
年鉴
年鉴撰稿会 4月1日,《保山年鉴》撰稿人培训会在保山宾馆召开,市直、国家、省属单位办公室主任、年鉴撰稿人12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市委史志委主任金星对撰写2004年保山年鉴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史志委年鉴编辑部副主编杨立鑫对年鉴撰写格式、撰写内容、撰写方法进行讲解。
年鉴编撰工作 《保山年鉴》2004年版,共征集到初稿200万字,图片900多张。通过编辑,《保山年鉴》(2004)正文内容105万字,采用时政图片50余张,各行各业图片400余张。该年鉴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编纂,保证各类信息的真实可靠和权威;文字严谨、朴实、简洁、流畅。
《保山年鉴》(2004)出版发行 11月,《保山年鉴》(2004)出版发行。该年鉴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印刷1000册,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档案
学习贯彻《档案法》、《行政许可法》 2004年,全市档案系统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行政许可法》、《云南省档案条例》,按照国务院对所属部门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后保留的档案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行政,制定印发《保山市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规定》。认真开展辖区内的档案工作行政执法检查,11月中旬至下旬,市档案局组织县区局(馆长)、副局(馆长)一行21人,对五县区依法治档工作,档案业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有关部门、单位的依法治档工作,档案业务工作按检查内容逐项进行检查打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
收集、征集档案史料 根据中共保山市委办公室、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保山市“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5月,保山市档案局局(馆)长郭进忠、副局(馆)长刘学康等3人专门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集、征集滇西抗战史料。在“二史馆”经过近1个月的查阅、查找,共收集、征集到滇西抗战档案史料几万份,其中照片128幅。为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举办大型图片展撰写部分图片说明,提供图片128幅。为纪念滇西抗战主战场龙陵光复60周年活动提供照片26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王道智、保管部主任王俊明一行4人到保山市检查指导滇西抗战档案工作,为该工作收集、整理提供宝贵经验。此次市档案馆为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提供的图片和史料,其中许多史料和照片都尚属首次向外公布。
农业农村建档工作 全市档案部门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力度,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提供档案服务。1.2004年初,根据省档案局、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市县区档案部门抽调业务人员积极参加税改工作,并负责对税改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5月底,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的税改档案全部收集整理结束,共整理文书档案35377件,录音档案50盒,录像档案5盒,照片档案6卷,软盘41盘。2.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档案建档有条不紊。市县乡三级在上年基本完成第一期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的建档后,今年仍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建档工作。截至10月底,隆阳区和腾冲县共整理第一期扫尾和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档案290卷。3.推行乡镇中心卫生院、中学、中心小学实施规范化建档工作。市档案局分别与市卫生局、市教育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全市乡镇中心卫生院档案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县区档案局与县区卫生局、教育局分别出台有关乡镇中心卫生院、中学、中心小学档案管理办法。到10月底,全市29个中心卫生院进行规范化建档21家,建档6710卷,12000多件。施甸、龙陵、昌宁三县中心卫生院建档全部结束。全市26所完全中学已规范化建档23所,建档率88.5%;104所初级中学,建档80所,占77%;82所中心小学,建档67所,占81.7%;职业中学7所,建档5所,占71.4%。
机关档案建设 1.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实施〈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通知》,全市档案部门加大了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力度,截至11月10日止,全市409个一级立档单位有400家按《规则》进行归档,归档率达97%。2.2004年,全市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开始起步,市县区档案部门举办计算机管理档案培训班,分期分批对档案人员进行计算机管理档案知识培训,全市共培训档案人员461人。全市统一档案管理软件,使机关单位和档案馆计算机管理档案实现统一。131个单位使用计算机管理软件进行归档文件目录的录入,实施档案文件级目录计算机管理。3.在做好一级立档单位档案业务工作的同时,认真开展部门所属重点单位的建档工作。根据省档案局、省司法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公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和〈云南省公证文书立卷归档办法〉的通知》要求,与市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公证文书立卷归档工作检查的通知》。全市6个公证处都按要求整理归档公证材料,共整理档案7634卷。
重点工程档案的指导 围绕全市经济建设重点,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的业务指导,对正在开工建设的保龙高速公路、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腾冲槟榔江一、二级电站、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迁建等重点建设工程,档案部门定时派专人进行档案业务监督指导,还派专人到苏帕河水电开发总公司对公司各个电站的工程建设档案进行业务指导。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城市居民的不断增多,根据城镇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市档案局对城市社区建档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全市已挂牌成立的24个社区全部开展规范化建档工作,为城市社区的规范管理奠定基础。
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 1.加强档案资源基地建设,不断丰富馆藏。2004年,全市共接收进馆档案12371卷,录音、录像档案43盘,电子档案57张,照片档案1448张,其中市档案馆接收档案2926卷(盒),报刊资料60多册。另外,还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集征集滇西抗战史料519卷,刻录光盘20盘,照片128幅,征集地方滇西抗战相关照片297张。现6个综合档案馆的馆藏232394卷,其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59490卷,资料10923册,照片档案12404张,声像档案640盘,缩微胶片5246米,实物档案659件。2.积极开展现行公开文件和库存档案资料的查阅工作。一是继续加大现行公开文件的收集、开放、查阅工作力度。全市累计已向社会开放现行公开文件4832份,资料843册。全年查阅开放文件135人次,利用文件244份次,资料17册次。其中市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共向社会开放现行公开文件818份,资料364册。二是积极做好馆藏档案、资料的提供利用工作。全市6个综合档案馆共接待查阅利用档案、资料1548人次,共提供利用档案、资料7897卷(册)。其中,市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资料1053卷(册),接待利用者391人次。3.认真开展馆藏档案保护和对馆藏部分不规范案卷的整理工作。市档案馆对馆藏的部分档案进行抢救、修复和整理,共抢救整理档案12165卷,从而使馆藏档案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档案馆库建设 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数量的日渐增加,全市档案馆的库房、办公室用房已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市6个综合档案馆都需要扩建或重建。2004年省计委、省档案局已批准拨款立项新建县级综合档案馆1个,扩建县级综合档案馆2个。新建档案馆为腾冲县档案馆,设计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其中库房700平方米,省级补助15万元,地方自筹180万元。扩建的施甸县档案馆已完成扩建面积82平方米,安装档案密集架7列,43个立方,总投资10多万元;昌宁县档案馆安装档案密集架13列,62.6个立方,投资10余万元。为加快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步伐,全市各个档案馆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购买电脑、扫描仪、刻录机及其它设备,目前档案馆安装计算机最多的已达5台。
档案计算机管理 2004年,市县综合档案馆和市县区机关启动计算机管理档案,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全市档案现代化管理奠定坚定的基础。全市已有131个单位启用计算机录入档案文件目录,共录文件目录62891条。其中市直机关录入文件目录34104条。6个综合档案馆共录入馆藏文件级目录25.3万条,其中市档案馆已录入16万条。
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1.4月2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会上杨焱平副市长作题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讲话,报告肯定和总结上几年全市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对今后档案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明确全市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表彰49个先进集体和80名先进个人。会后,龙陵县、昌宁县、腾冲县政府相继召开各县的档案工作及表彰会议。2.认真做好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的组织评审工作。8月初,市档案局组织召开保山市档案专业技术职务初评委会议,评审通过助理馆员3人,推荐上报省中评委中职3人,推荐上报省高评委副高职1人,推荐上报的中职、副高职人员都顺利通过评审。3.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全年共向各级报纸杂志投稿120多篇。其中选送并入选省档案学会学术论文20篇,在《中国档案报》刊登3篇,在《云南档案》、《云南档案通讯》和《保山报》共刊登近40篇,积极有效地宣传了保山的档案工作。
文化产业
简述 保山是云南省最早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州市之一。保山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省文化产业大理高级研修班和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实施《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腾冲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达6.54亿元,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占全市GDP的3.21%,比上年增长14%。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加大了政府对文化的宏观管理力度,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腾冲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试点,县委、政府通过改革,转变职能,从原来的办文化,转向加强服务协调,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吸引省内外一批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投入腾冲的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以柏联集团开发和顺侨乡、官房集团整体开发火山热海、翡翠旅游房地产开发“翡翠古镇”、私营企业组建杜鹃王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公司等为代表,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用省文化产业调研组的说法“腾冲在政府对文化的宏观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全省的亮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为全省提供了良好经验。”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职能,打破原有“三定方案”的格局,对内部科室进行重新定岗定责,从原来的以办文化为主转向以管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为主。二是保山日报社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大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积极推行中层科室领导竞争上岗,职工竞聘上岗,实行薪酬与岗位绩效挂钩,在机制搞活,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这些文化单位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保山日报社在改革中努力办好周末特刊、文化周刊、经济周刊和生活周刊,从而使《保山日报》单纯的一张机关报增加到“一报四刊”,增强了党报的影响力,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探索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组织架构的创新,将广告经营从宣传业务中完全剥离出去,实行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激励机制,使广告经营收入大幅增长,广告收入从2003年上半年的25万元上升到了2004年的120万元。三是文艺团体的改革出实招。文艺团体的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头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市政府决定将保山市歌舞团与保山市永昌影剧院进行资产重组,新组建的“保山市艺术团”实行企业化管理,标志着保山的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腾越文化艺术团首先是实行差额拨款,并逐年递减,通过5年过渡,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经县委政府研究,现已明确把每年县财政拨给的人员工资作为每年向艺术团支付的演出费用,核定演出场次,鼓励其走出去,不断适应市场的要求。昌宁县将原“昌宁县文工队”更名为“昌宁县澜沧江文化艺术团”,艺术团按财政定补、市场运作的原则,核定编制为25人,其中8人为财政全额拨款,17人实行自收自支,并向社会公开招聘。现艺术团共有17人,其中14人为新招聘人员,重组后立即进入正常的基本功训练和节目排练,已完成文化下乡的首场演出,并开始到全县14个乡(镇)巡回慰问演出。四是广电局、史志委等部门转变职能。广电局与广播电台、电视台长期以来实行局台合一的体制,将广电局的职能与电视台混为一谈。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广电局在抓内部三项改革、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广电的优势,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外宣精品创作组,筹集制作资金近百万元,摄制完成了七集电视纪录片《大地之痕——一条路的传奇》、6集纪录片《慰安妇泪洒滇西》,按市场运作方式,尝试走市场化路子。保山市史志委作为一个行政部门,不满足于日常工作,在认真分析研究史志资料与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史志的产业属性,探索出了一条将史志中具有产业属性的部分发展为史志文化产业,使史志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繁荣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市场化运作,与北京民族出版社合作出版旅游文化丛书6本。编辑出版了既有真实的田野史料、又具有鲜活事例的反映滇西抗战内容的《见证历史》(上、下册)一书,从面向社会、面向百姓、面向市场出发,使“官书”走近百姓、走入大众生活,走入市场。
文化产业发展 年内,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翡翠加工、销售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局面,以旅游文化用品为龙头的文化商品生产启动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相互结合,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批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正在形成,特别是引进了柏联、官房、亿翡翠、杜鹃王等文化骨干企业。同时,立足于保山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一批传统的文化项目开始走向市场,一批旅游项目的建设增加了文化的含量,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昆明柏联集团投资开发和顺、亿翡翠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翡翠古镇”、官房集团投资建设珠宝学院等为代表,已有近10亿元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保山腾冲的文化品位,增强保山文化产业实力。同时通过节庆活动,使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互动,把体育、民族、文艺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了保山节庆文化新亮点。抓住纪念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一契机,深入挖掘滇西抗战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优势,扩大对外交流,打造滇西抗战文化品牌。
文化事业发展工作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域文化广场相继建成,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大院建设开始起步,启动中缅边境猴桥、滇滩口岸“文化传播中心”建设,滇滩镇由当地恒益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以冠名权的方式出资100万元参与建设乡级文化广场,总面积60亩,投资已达495万元。广场的建设为文化活动的群众化、经常化、市场化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招商和经贸活动的实力。民族民间艺术和文物得到保护和挖掘,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深入挖掘,对民族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文学艺术、社科研究新作不断,对外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文化产业统计试点工作 7月15日,召开全市文化产业统计试点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顺利完成统计试点工作任务。据统计:2003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5.73亿元,实现增加值2.76亿元,占GDP(87.3亿元)的3.16%,营业利润1.45亿元,上交税金0.23亿元,从业单位5661个,从业人员1.34万人。2004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3.37亿元,实现增加值1.59亿元,占GDP(46亿元)的3.46%,与上年同期相比,各项指标均明显增加。
组织参加2004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活动 2004’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活动于10月24日~28日在上海图书馆会展中心举行,保山市组成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熊清华为团长,以市委副书记杨连、市长助理蔺斯鹰为副团长,市文产办及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文化企业界代表参加的强大阵容,参加了此次推介周活动,向外推介了9个项目,签约1个项目,协议投资1亿元。此次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活动,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在北京学习的中共保山市委书记黄毅多次过问此事,要求全力做好推介周的各项准备工作。市长熊清华几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汇报,审定具体的布展方案,并亲任推介团团长,使推介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市文产办作为具体负责的部门,精心布置,高效运作。此次推介周活动主要是文化资源和投资环境推介和文化产品展示,在文化资源和投资条件、环境上,保山面向南亚的地缘优势,以高黎贡山、滇西抗战、火山热海为大特色,充分展示了“不一样的保山”的个性特征。在项目上,保山共储备了68个项目,其中有20个编成了招商指南,9个纳入省项目库向外推介,1个项目签约,协议投资1亿元。在产品展销上,有5家翡翠私营业主和1家木雕产品以及火山石、农民画、光碟、书籍等参展,其中仅翡翠、木雕产品价值既达2000余万元,是全省16州市参展产品价值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中成交额达50余万元,使保山成为此次推介周活动的赢家。
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建设
7月,为深入贯彻省文化产业大理高级研修班精神,市委再次调整充实文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机构,加强力量,促进了工作的有成效开展。一是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深入腾冲、隆阳、施甸、昌宁及市直文化企事业单位调查走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大与省文产领导小组的请示和沟通;三是加大宣传和信息的编写和报送。2004年7月以来,共编发信息22期,各种媒体宣传稿件30多篇(条),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四是加大了对县区的指导,重点抓腾冲试点工作。11月13日,针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及腾冲县试点工作,市文产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的研究,黄毅书记、熊清华市长在会上对如何抓好腾冲县的试点工作提出要求。11月14日,黄毅书记亲自率指导小组到腾冲开展工作;12月3日,省委丹增副书记在昆明听取腾冲试点工作汇报;12月19日,省文产专家指导组赴腾调研指导,对保山文产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帮助理清发展思路;12月31日,第71次市委常委会议将市文产办确定为常设机构,并确定机构规格。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5》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
昌宁县
相关地名
腾冲县
相关地名
施甸县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隆阳区
相关地名
龙陵县
相关地名
中和乡
相关地名
蒲川乡
相关地名
清水乡
相关地名
太平乡
相关地名
滇滩镇
相关地名
潞江乡
相关地名
芒宽乡
相关地名
猴桥镇
相关地名
摆榔乡
相关地名
大中村
相关地名
水寨乡
相关地名
昆明市
相关地名
界头乡
相关地名
和顺侨乡
相关地名
来宾市
相关地名
板桥镇
相关地名
杨家板桥镇
相关地名
横板桥镇
相关地名
小永村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