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税费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1605
颗粒名称: 农村税费改革
分类号: F323.8
页数: 3
页码: 226-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保山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市级成立领导小组、工作队、督导组等机构,领导重视,认真筹备,明确职责,广泛宣传,抓好培训,深入调查,编制方案,认真落实,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加强督查,确保政策到位,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组织开展验收工作。
关键词: 保山市 财政 税费改革

内容

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主体改革于2003年7月启动,于2004年5月完成了主体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4年6月7日~15日通过省验收。被省评为党委政府满意,群众满意,基层领导满意的“三优工程”,定为优秀。一、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做到“四到位”。一是领导到位。全市各级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政府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各县区、乡均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制,既挂帅,又出征。二是机构到位。市、县、乡共成立领导小组88个、1217人,办公室88个、1025人。市级2003年6月~2004年3月召开领导小组会、工作会、电视电话会等13次。三是人员到位。县区级抽调工作队员861人,乡镇级2009人,共2870人,保证了每个村有县、乡工作队员2~3人。市、县两级督导组212人。在方案落实阶段,各级领导小组、税改办、工作队、督导组、相关部门人员及村组干部达到24364人。四是经费到位。全市各级共支出工作经费1007万元。(二)认真筹备,健全制度,明确职责。自2001年以来多次开展面上的调查测算,2002年组织人员到省试点县参观学习,对乡镇、村、组、农户开展调研,为全面推开打下坚实基础。2003年4月3日全国电视电话会后,针对机构人员变化情况,于5月7日,市级及时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成员,6月6日,召开了市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做好各项准备工作。7月全省召开第二次农村税费改革会议,全市税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8月4日出台了全市税改工作方案。(三)广泛宣传,层层发动。在《保山日报》开辟了“改革农村税费,促进农村发展”专栏,市、县区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了“农村税费改革”栏目;市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了10条“保山市农村税费改革宣传标语”下发,全市悬挂、张贴标语117690张;张贴《公告》31070份,发放《公开信》59.7万封,占全市农户数的100%;黑板报4045期,墙报4356期;电视播报新闻630条,报纸刊载新闻241条,电台播发新闻244条,广播宣传19917次,电影宣传748次,宣传车223次,文艺宣传112次;制发简报637期,发放宣传单144000张;其他宣传6762次。(四)抓好培训,吃透政策。市税改办对市、县区税改办工作人员共80人进行4天专门培训。全市各级以多种形式组织培训744次、265897人次。(五)深入调查,认真测算,实事求是编制方案。实行“三上三下”的审核把关,有的反复修改10多次。在此基础上,按照《云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报审办法》,市、县区、乡镇编制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市、县区两级制定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及机构改革、教育布点等10个方面的配套改革具体实施意见。2003年11月15日,全市税改实施方案正式上报省政府审批,12月15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六)认真抓好方案落实。1.做好第三榜公布工作。省批复方案后,市及时批复了各县区方案,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农村税费改革目标责任书》,全市掀起了方案落实的高潮。第三榜向农民群众公布计税土地面积、计税产量、计税价格、税率、农业税及附加、改革前后农民负担对比等具体内容,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由农户签字认可,全市第三榜签字到户率99.96%,超过省95%的要求。2.开展农业税清算,2004年3月末,全部将新的农业税任务清算落实到户。全市新的农业税方案核定数3505万元,落实到户数3473万元,比方案核定数减少32万元,减0.9%,2003年农业税预征数3279万元,通过清算,实际退还给农户426万元,实际向农户补收266万元。另外,灾情减免404万元,社会减免213万元,因达不到“村村减负,户户受益”政策落实减免151万元已落实到户。3、认真填制发放一证一册。全市统一使用省地方税务局开发的《税费改革信息化管理软件》,制作发放到户《农业税纳税登记证》51.7万本,填制发放《农民负担监督手册》52.4万本。在发放中,认真向农户讲解证、册的意义、作用和使用方法。(七)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央、省分配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7393万元,市财政在2003年全部拨到各县区,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分配使用办法,并将转移支付资金下拨到乡镇、村,专款专用。(八)加强督查,确保政策到位。市级成立5个督导组,分别由一位市级领导任组长,各负责一个县区进行督查。市税改办分成两个组,分别对21个乡镇、28个村、63户农户进行了重点检查。(九)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全市共收到群众来信来访及政策咨询3029起(市税改办6起,县税改办8起,乡镇税改办271起,村2744起),答复率99.4%。(十)认真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市政府下发了验收办法,各县区对乡镇进行检查验收,在此基础上,市政府于2004年3月对县、区进行验收。验收组在听取汇报,查验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类别随机抽取乡镇、村、组进行重点抽查,全市共抽查15个乡镇、33个村委会,对133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还走访了部分中小学校,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到位情况和学校收费的情况。验收结果专题向领导小组汇报,向各县区下发验收意见,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十一)加强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管理。全市各级税改办抽调了档案部门的同志,实行税改档案资料专人管理。各县区档案管理部门还对税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乡村档案装订整理工作进行及时指导,按照《云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税改资料整理归档,做到档案收集齐全,规范整理归档。三榜公布的原始数据等已全部立卷归档,省验收结束后移交各级档案部门。二、主要成效:(一)促进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改革的2003年,农村社会稳定,消费品销售平稳,物价平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78元,增长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二)落实“两个减负”,密切干群关系。全市落实到户的农业税计税土地为664.13平方千米,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53267.12万千克,单产为266.85千克/亩,农业税及附加3473万元。改革前全市农民负担为年8353.1万元,改革后为3472.91万元,减轻农民负担4880.19万元,减负率为58.42%,人均负担从改革前39.2元减少为16.3元,人均减负22.9元,亩均负担从改革前的41.8元减少为17.4元,亩均减少24.4元。达到了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目标责任书》规定的“农民签字率不得低于95%,各项指标的落实误差范围要在10%以内,减负总额不低于4512.51万元”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主体改革的各项工作。改革前,村组干部向农民群众催收提留、统筹、集资款,工作难度大,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改革后,基层干部工作量大大减轻,把时间和精力用于领导群众发展经济,组织开展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三)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得到基本保障。改革前村组干部的报酬、办公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农民收取的提留款解决,由于大多数农民群众生活很困难,提留款收取标准低,收取比率低,多数地方的村组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的组干部基本没有补贴。改革后,上级补助全市转移支付资金中,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为1089万元,加上每年实现的农业税附加580万元(农业税税率调整后则相应减少),合计村级可用资金1669万元,平均每个村1.83万元,专项用于村组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村组办公经费等,与改革前相比,支出有了较固定来源,多数地方的补助标准还有明显提高,极大地调动了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必要投入得到基本保证。从2003年起,全市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部上划县区级统发,确保按时发放。调整农村教学校点布局,使之进一步趋于合理,计划到2005年,将全市农村中小学从2000年的2700所调减为1974所,减少726所,减幅为26.9%。2003年末,已调减412所,初步达到了优化教育资源、规模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上级补助全市转移支付资金中,教育集资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转移支付资金为2421万元,已基本能够弥补改革前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在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全额发放和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挤出一定资金用于危房改造和逐步偿还教育欠债,促进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五)农村税费制度得到规范。通过“四取消”(取消乡统筹费,取消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从2003年起,三年内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制度),“两调整”(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一建立”(健立村内筹资投劳‘一事一议’制度”),初步确立了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框架,从制度上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把农村分配关系和农民负担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真正做到了每户农户有一张税费项目的“明白卡”,有一个税改政策的“明白人”,心里有一本承担税费的“明白账”,有效遏制了农村“三乱”现象。(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历史上由于水库建设、公路建设、城市建设、农民建房等原因,形成土地纠纷、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等问题。各县区实事求是,在省、市规定的原则下,制定了农业税计税土地和计税产量的核定办法,采取了分类分等的办法,由县平衡到村,乡镇综合平衡到组,因地制宜,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核定农业税计税土地,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张榜公布,公开透明,群众认可,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七)培养锻炼了一支干部队伍。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办法从各部门抽调了政治过硬、业务熟悉、作风优良的工作人员组成税改办和工作队,经近一年税费改革实践,锻炼了一支能掌握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作队伍。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减负与保运转的矛盾比较突出。全市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改革后,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大,维持乡村两级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压力依然突出,特别是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全市农村中小学土木结构教学校舍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37%,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几次地震的影响,目前危房率达28%,居全省第一。全市危房改造每年需投入资金4700多万元。当年,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全市将减收7000万元以上,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农业税及附加将减收604万元,这些政策性减收将使全市保工资、保运转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二)减负与化解乡村债务矛盾突出。2002年全市乡村债务达70885万元,其中公益事业性债务47955万元,(农村教育性欠债12642万元),经营性质的债务5218万元,其他17712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达864万元。改革后,取消乡统筹和村提留,偿债资金来源无法保障,若无必要的政策支持,消化乡村债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且可能成为今后农民负担反弹的因素,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三)配套改革推进难度大。由于配套改革涉及部门多、范围广,有几项重点改革将打破原来的平衡,触及到一部分人和部门的利益调整,处理不好,将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四)历史遗留问题难处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乡村债务化解难、税费尾欠处理难、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土地纠纷、山林纠纷、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混乱等一些历史问题将逐步暴露出来。成因复杂,时间较长,虽然在主体改革中解决了一部分,但若得不到较好解决,将会导致农民负担反弹,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四、下步工作:(一)继续深化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认识。(二)按步有序地实施撤并乡镇、调整教育校点布局等10项配套改革(第二步改革)。(三)在实施配套改革中,对2005年隆阳区的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其余4县全部取消农业税,2004年起全市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的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办法等”造成全市财政收入减收问题,深入调研,拿出对策,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四)做好总结表彰工作。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5

《保山年鉴2005》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绍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隆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