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中生与死的辩证认识与《荒原》的死亡意象

知识类型: 内容片段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唯一号: 260037020220030479
片段名称: 伊甸园中生与死的辩证认识与《荒原》的死亡意象
起止时间: 00:13:06,323-00:14:45,302
分类号: I199.5
主题词: 基督教;宗教文学;作品

简介

人类自降生之日起就不仅面临着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考验,也面对着自身生存还是毁灭的疑虑,基督教学者对伊甸园故事有一段注释神造人原赐人以永生,而人犯罪后若永远活着就于己无益,因为罪的代价乃是死,罪人不能进入神的国,必须重生成为新造的人,这段文字是对亚当夏娃被逐后,上帝安设基路伯和剑,来把守生命树的解释,这里的生不仅指幸福生活,也预示着苦艰辛的生活。死不仅指生命的消亡也含有对失败人生的否定以及对新生的预告,自原始时代起,人类对生与死的关系就有朦胧的辩证认识,无独有偶在《荒原》中,诗人也以生与死为中心,来构筑其象征的体系,卷首题辞中提到呼喊着“我要死的西比尔,火意象的本质即再生的前提,破坏毁灭或死。有评论家甚至认为,荒原就是处于新生前夕的死亡意象的隐喻体,《荒原》中充满了由死亡意识生成的意象。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本系列讲座内容包括:黎丽《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的10节课程;郝放《营养与健康》的9节课程;冯丽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10节课程;徐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7节课程;牛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的9节课程;崔亚楠《百姓生活中的物流科技》的5节课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艾略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文山州图书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南
相关地名
文山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基督教
相关作品
荒原
相关作品
伊甸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