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牧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02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畜牧水产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10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畜牧水产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畜牧 发展

内容

一、机构设置
  1991年以前,境域内的畜牧工作以二铺区畜牧水产站为主。1992年“撤、并、建”后,成立了大西桥镇畜牧水产站,负责人程寿祥,主要工作是动物防疫、检疫、良种推广及繁殖。此后,大西桥镇的畜牧水产站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动物防疫、检疫、良种推广及繁殖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饲料草场
  (一)饲料
  1.精饲料
  精饲料主要有玉米、黄豆、米糠、麦麸、四季豆、蚕豆、稻谷、菜子饼等。
  2.粗饲料
  大西桥镇主要以生产稻谷、玉米为主的稻草、老糠、米糠、玉米杆、玉米壳等为粗饲料。
  3.青饲料
  青饲料分为三类
  (1)山茅草;(2)熟地草;(3)人工栽培植物茎叶(白菜、青菜、莲花白、菜萝卜叶、红苕藤、蚕豆叶、四季豆叶、豌豆叶、棒豆叶、茄子叶、洋芋叶等)。
  (二)草场
  大西桥镇境内草场概述:
  1.境内天然性草场含部分退耕还牧草场,2002年退耕还牧200亩。到2004年止,共计面积3645亩。
  2.疏林草场:分布于种植较稀的林木间,面积1333亩。
  3.灌丛草地:多半由禾本科牧草组成,草场面积1235亩。
  4.草丛草场:多分布于荒丘地段,面积为780亩。
  5.田、地坝草场:分布于境内的田坝、地坎、河沟边、路弯空坪地,24个村均有,面积3350亩。
  (三)牧草
  1.牧草品种
  境内牧草品种分别为白三叶、野菊米、桑叶、夏枯草、紫草、白茅草、蒲公英、野花生叶、青蒿、桔梗、灯芯草、猫尾草、鸭嘴草、车前草等。
  2.牧草利用
  民国时期,各村都订有相应的村规民约,采取各种措施,在村与村的田地交叉处不损坏庄稼的前提下进行放牧,但所有的牧地归集体所有。2000年以后,镇境域内有部分农户开始种植优质牧草,用于发展养殖业。
  三、畜禽和其他动物养殖
  (一)牲畜
  1.生猪
  饲养生猪的方法:民国时期,饲养生猪为散养,由于科技不够发达,采取的饲养方法都是以熟饲料为主,造成畜牧业发展迟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鼓励广大农户多饲养生猪。对饲养户,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畜牧养殖业的小额贷款。但由于小农经济周期长风险多,畜牧养殖业没有得到明显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大队积极办养猪场,农户在公社的带动下,也大力发展养猪,但由于当时的粮食和经济跟不上,特别是公社大队的养猪场,饲养的生猪疾病传染,死亡率很高,特别是1960~1961年期间,集体养猪场大量倒闭。国家为再鼓励农户发展养猪,划给人均饲料地15平方丈,政府采取给饲养猪户供应饲料的措施,在相应的政策扶持下,逐步推动养猪的发展,集体养猪场基本恢复,农户发展养猪也得到相应发展。然而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方向不明,当时集体养猪场饲养的生猪也只能应付上级的检查,经济收入效益不佳。1970年大集体时期,国家为鼓励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又重新划给农户饲养地5平方丈,而且对饲养母猪的农户,每头母猪每产下一窝猪崽由公社兽医员签出证明,到指定的粮食部门领取10公斤粮食。育肥猪按国家政策实行“调留各半”,直到1980年,联产承包到户,农民分到了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地,明确地发展畜牧养殖的方向,使生猪发展逐步提高。特别是1993~1996年三年内,粮食价格低,肉食品价格高,广大农户看准了市场,生猪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境内的狗场屯、安庄、背陇等村,大力发展育肥猪,白泥、三铺、带子街、新寨、鲍屯等村积极发展母猪养殖。经统计,发展育肥猪的饲养户养到50头以上的有30户,饲养母猪2头以上的有300户。1997年后,广大的农户把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兽医及养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办畜牧养殖培训班,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大力推广生猪养殖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2002年统计,全年生猪饲养量2.8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
  境内饲养生猪,建国初期,实行的都以集体或个体养殖等。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养殖的形式基本不存在,都是以个体养殖为主,地方上多年的养殖方法是专圈饲养和牛圈饲养。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发达,在境内饲养生猪基本实行熟改生的饲料方法,既减少人工,又缩短饲养周期。母猪饲养方法以粗饲料或青饲料为主,采取自筹自养的户较多,而且饲养母猪一般为“抓两头”、“草中间”,即在母猪未发情期,精饲料略高一点,怀孕期精饲料可减少部分,在母猪出猪崽期精饲料加大,使母猪能承受拖崽关。养殖母猪掌握一定的饲养经验,仔猪40天左右可提前断奶,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调喂增加浓缩料和颗粒料。饲养育肥可分为三个阶段,断奶仔猪以青饲料为主,中猪饲养精精搭配,肥猪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三种方法齐头并进,一般饲养每批猪不超过半年,据核算,料肉比3∶1,也就是3斤饲料生产1斤肉,成本核算一头猪平均每天可赚2元钱。
  由于兽医人员加大科学技术的宣传,广大养殖户能掌握熟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在饲养生猪方面抓管理,相应的搞好环境卫生,搞好防疫,按猪的大小分圈饲养,养殖效益得到了提高。养殖业的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过去民间传说的“养老猪”、“喂憨猪”和“过年猪”的养殖习惯是成本较高、效益差的养殖方法,到2004年止,全部淘汰。
  (1)生猪品种
  本地黑猪
  本地黑猪是境内多年传统饲养的较好猪种,它的成猪体重不如苏白猪、长白猪,但另有其优势,能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瘦肉比例较高,而且肉质细嫩;母猪发情期早,每窝可产仔12头以上,双月断奶重每头20公斤以上。
  优良种猪
  苏白猪:境内饲养种猪的地点有白泥、三铺、新寨等村,苏白猪的主要特点是体形较大,耐粗饲料。
  长白猪:主要特征,头狭长,猪耳向前方伸展,体躯发达,肩胛较窄,背腰平,配种后产猪崽较好,瘦肉率较高,深受饲养户的欢迎。
  (2)母猪养殖
  白泥、三铺、西陇、新寨等村的部分农户饲养母猪可达3~5头,年可赚8000元以上,是目前农村养殖效益较高的一种养殖业。
  (3)生猪购销政策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派养购的政策,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制度,由商业部门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后实行“调留各半”,对农户饲养的生猪,育肥出栏,不允许到市场交易,由国家统一收购。而且每户农户向国家交售的一头肥猪,国家收购50%,饲养户自食50%,但国家收购一头肥猪奖励粮食50公斤。按照政策规定,社员自留部分一律严禁进入市场销售,如发现,由工商部门没收。1963年后,国家又实行新政策,斤猪斤粮奖给农户。1971年政策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肥猪交售给国家,又可抵两头上调肥猪的任务,同时奖励饲养户化肥15公斤。1981年后,国家取消收购上调政策,生猪交易在市场上交易活跃,畜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到2004年止,年生猪饲养量达18700头以上,年末出栏肥猪17000头以上,年末存栏17650头。
  2.牛
  (1)饲养措施
  境内饲养耕牛大多数属自繁自养,有部分农户采取喂季节牛的方式,农忙时购进耕牛,农闲时把耕牛出售后外出打工经商。在初级社、高级社时,农户以饲养的耕牛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形成集体饲养使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国家政策规定,严禁个人饲养耕牛,更不能出现乱屠现象。1972年,在集体饲养的耕牛如老弱病残不能使用的耕牛,经队委会研究可当菜牛出售。1980年后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按生产队现有的耕牛以实有承包人口分配,并以质论价给社员饲养。以后,耕牛的饲养逐步发展为个体饲养,承包到户以来,农户有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地。农户饲养的耕牛比集体时已超过三分之二以上,截止2002年,耕牛年末存栏5426头。由于农机作业的推广,2004年耕牛年末存栏降为4970头。
  (2)品种及分布
  ①黄牛。公黄牛颈大,脖粗,尾长,肩峰较高,角向外偏上变曲,睾丸大而对称,性欲旺盛,特别好斗。母黄牛头部清秀,颈部细长,肩峰不及公黄牛,背腰平直稍有凹陷,臀部肌肉丰满,乳房呈圆锥形,排列整齐,性情较为温驯,母性强,耐寒力强,步行灵活,攀登陡坡的感性高,耕作不次于公牛,饲养分布于河桥村、狗场屯村、背陇村、三个山村、杨家关村、下九村、小白岩村等。
  ②水牛。境内饲养的水牛为青灰色,中等体型,腹大,前肢较高,皮色光润,背腰平直,后腰宽大,四蹄坚实有力,角根宽厚,角内外面长凸凹纹络。公牛头宽额大、颈粗、胸宽、皮色发光、后腿肌肉丰满,俗话说:“上看一张皮,下看四肢蹄,前看胸腹宽,后看屁股齐。”未阉割的公牛特别好斗,而且斗力很强。一般的水母牛看上去比公牛清秀,体形较公牛小,乳房呈圆锥形,排列较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行走比公牛慢,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春天适合放牧,热天喜困塘,能适应当地坝区及山区耕作,每天可耕作水旱田2亩左右,境内散养的水牛各村寨均有。
  3.马
  境内饲养的马匹分为拉车马和驮马,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拉车马比驮马驱体大些,四蹄坚实,行走较快,且感性强,拉车马可拖1吨以上货物,驮马分散养于境内的背陇村、三个山村、狗场屯村、安庄村、小屯村、河桥村等。驮马大多数为母马,适用于山区和交通不便的村赛。1956~1980年,饲养马匹较多,给人们带来运输之便,现人们从事饲养的马匹农闲时用于运输,农忙时还可用作耕田地,2002年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865匹。由于交通工具的轻型化、实用化、发达化,2004年底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数降为68匹。
  (二)兔、猫、犬
  民国时期,兔为私人散养。1960~1961年间粮食大幅度减产,经济非常困难,各大队寨子散养的兔子数量下降。1981年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户散养的兔发展较快,有部分村寨散养的兔发展到2000只以上,但由于兔毛价格下降,1990年,兔的养殖发展呈现缓慢, 2004年止,各村寨饲养的兔很少。
  养猫业在1970年后,由于大量使用鼠药灭鼠,导致各村寨饲养的猫大批中毒死亡,造成鼠多猫少现象。鼠药不但侵害猫的生存,也造成许多天敌受到侵害。9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厂家、商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很多高毒鼠药流入市场,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禁止高毒鼠药在市场上贩卖,猫的数量逐步增多,各村寨家庭饲养的猫越来越多,截至2002年,猫的数量达1000只以上,2004年达2000只。
  有史以来,家庭养狗主要是用来防盗。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政治因素,当时养狗被视为旧社会富人家喂来咬穷人的,再说养狗是浪费粮食,在各寨掀起打狗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养殖数量有所发展,但由于鼠药使用方法不当,家庭饲养的狗因鼠药中毒的原因,发展缓慢。1990年后,鼠药的使用方法逐步得到纠正,数量逐步得到控制,各村寨的养狗发展较快。其间,由于狗身带有狂犬病病菌,发生疯狗咬伤至人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后,掀起过短期的打狗运动,使狗的饲养发展出现过缓慢阶段。狗作为家庭饲养仅防盗和食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狗肉也成了人们的腹中之补、盘中美味,境域内出现了专门养狗的专业户。2004年统计,养狗存栏数为4000只以上。
  (三)家禽
  1.鸡
  鸡是酒席、家宴不可少的美味食品,它是镇境内最早养殖种类的家禽之一。家庭饲养是地方的主要养殖方式,养殖的方法分笼养和散养。笼养鸡采用固定的木架分层建造,利用多种原料饲养;散养的鸡早上放出,傍晚回笼,放养鸡可在房前屋后树林里觅食,每天喂玉米、稻谷、菜类等料。公鸡可作报晓及红白喜事的恭贺礼物之用,母鸡下蛋可直接食用或再继续繁殖。杀鸡待客最能体现主人的诚心。70年代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养鸡业滑坡。80年代承包到户,农户把握发展的方向,把养鸡重新纳入每个家庭发展经济的轨道,各村养鸡业逐步发展。1996年成了镇境内养鸡的一个转折点,养鸡业迅速发展。各村均有养殖,养殖最多的有小寨、吉昌、中所、九溪、鲍屯几个村,有的养殖户饲养的鸡每批可达3000只以上,养殖最小的每批为500只。由于养鸡业的发展是一个周期短、见效快的家庭经济收入的好门路,到2004年底止,大西桥镇每周期的饲养量达15000只。
  2.鸭
  大西桥镇内饲养的鸭以麻鸭较为普遍,历史悠久,属产蛋肉鸭型,觅食能力较强,耐杂食粗料,体型中等,体重3公斤左右,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后部丰满,头与颈部呈发油亮的青褐色,颈部有一白羽圈,为黄色,此鸭羽毛多数为黄褐色。
  鸭的饲养分为棚鸭放养和庭院饲养。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棚鸭放养只分布在型江河两岸的村。棚鸭放养一般由主人携带简陋的鸭棚一间、行李、炊具、围栏、复框、鸭梢,迁徙于河边、田坎、田坝地区。养鸭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流传着“要得发,赶马看棚鸭”的俗话。鸭的饲养可分为两大部分,饲养户以养小鸭和产蛋鸭为主体。在集体期间,养鸭业的发展不大,特别是70年代,养鸭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导致以集体放鸭为主,家庭饲养仅为少部分。80年代后承包责任田、地到户,饲养户发展起来,诞生了以养鸭为业的许多专业户。
  3.鹅
  境内饲养的鹅为各村寨饲养户散养和庭院饲养,鹅类品种主要是平坝大灰鹅、北京鹅。平坝大灰鹅体形较大,体重7公斤左右,母鹅每年产蛋60枚以上,蛋重130~160克;北京鹅毛色体白,体形较平坝鹅小,体重3~4公斤。但北京鹅肉质比平坝鹅细嫩,每年产蛋50~60枚,蛋重120~130克。饲养的鹅群以型江河南岸为主,坝区和山区均有饲养,有部分饲养到250只以上。到2004年止,发展了部分专业饲养户,每饲养户饲养达250只以上。
  四、畜禽疫病防治
  (一)畜禽疫病种类
  境内畜禽疫病以牛、马炭疽、牛出败、马流感、马鼻疽、五号病、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禽流感、鸡新城疫等较为常见。
  (二)其他传染病
  1.马腺疫:50年代时有发生,90年代后基本没有。
  2.猪湍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赤痢、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时有发生,但都能得到及时控制。
  3.鸡、鸭、鹅霍乱:时有发生,但已能控制。
  (三)寄生虫病
  1.猪寄生虫:有蛔虫、肾虫、肺丝虫、食道口线虫、胃虫、旋毛虫、姜片虫、纤毛虫、猪癣。
  2.牛寄生虫:有肝片吸虫、外腹腔吸虫、前后盘吸虫、鸟华吸虫、波蝇。
  3.马寄生虫:有绦虫、蛔虫、蛲虫、圆线虫。
  (四)中毒
  猪亚硝酸盐中毒、氨氰酸中毒、霉饲料中毒、食盐中毒、酒糟中毒、农药中毒。
  牛霉饲料草中毒、农药中毒、青杠叶中毒。
  (五)普通病和内外科病、产科病
  1.猪的普通病:仔猪贫血、维生素缺乏症。锌铁乏症、仔猪自胎病、肺炎、胃肠炎、乳房炎。
  2.产科病:难产、母猪产期瘫痪、阴道脱及子宫脱、直肠及肛门脱出。
  3.牛内科病:前胃驰缓、前胃积食、瘤胃臌气、重瓣胃阻塞、口膜炎、食道阴塞、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及真胃溃病、腹膜炎、腹水。
  4.马的内科病:急性胃卡他、慢性胃卡他、急性胃扩张、急情肠臌气、结症、痉弯症。
  5.产科病:有难产、阴道炎、子宫脱出、胎衣不下。
  (六)疫病防治
  疫病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为加强畜禽疫病预防工作,1957年成立合作社兽医站,每年春、秋两季,深入各大队生产队集体饲料耕牛、私人饲养的生猪以及家禽开展防疫工作,预防注身牛炭疽2300头,马炭疽70匹,牛出败2000头。猪瘟5300头,猪肺疫3600头、猪丹毒3200头。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后,养殖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年加强开展春、秋防治及常年补针工作。在国家指令性计划每年防疫都以大牲畜预防注射炭疽,猪以猪瘟为主。1999年暴发大面积“五号病”,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对本辖区24个行政村饲养的猪、牛采取紧急“W”疫苗的预防注射工作,“W”基本得到控制。从1999年起,“W”疫苗注射纳入牲畜预防注射重点。为使疫病发生得到及时控制,兽医站已做好畜禽疫病的监测工作已形成强硬性、常规性制度。
  (七)检疫
  1985年开展市场肉品检疫工作以来,分别对大西桥场坝、马场场院坝及中所屠宰市场进行肉品检验工作,未撤区建镇前,主要是由二铺区兽医站负责检疫工作,区站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学习贯彻《贵州省家畜防疫条例》。几年来,对进入市场销售猪、牛肉(包括头、蹄、骨、皮、油脂、胴体)进行检疫,肉品检疫工作从未发生违章现象。1992年撤区建镇后,对检疫工作加大力度,特别是《动物防疫法》出台后,国家把检疫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把检疫员的思想、认识放在第一位,加强管理,对肉品检验按要求严格把关以及加强市场产运检工作。撤区建镇至2002年,共检肉品12361案,检出不合格63案,猪牛运检共计11360头,检出病猪133头,使带病的肉品及病畜采用高温和无害化处理,杜绝了病害猪牛的交易和病死肉上市,使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肉。
  五、家畜品种改良
  (一)猪的品种改良
  1949年前,养猪业未被重视,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1949年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户有了自己的饲料地,给养猪业优惠政策,养猪业得到较大的发展。80年代为适应市场需求及加快养猪业更大程度的发展,改变本地猪种生产滞后及生产性能低下的状况,引进优良的长白、大约克种公猪改良地方猪种,养猪业呈现蓬勃发展。撤区建镇后,为进一步落实“四良、四改、三提高”的各项措施,1992年6月引进2头长白种公猪,1993年4月引进3头大约克种公猪分别分布于带子街、三铺、新寨、江常村进行养殖;2002年10月引进2头杜洛克种公猪分布于鲍屯、三铺两村,作三元杂交猪生产的终端父本,用于三元杂交猪生产。
  (二)牛的品种改良
  2000年在西秀区畜牧局的支持帮助下,引进2头安格斯种公牛分布于三个山村及中所村用于本地黄牛的改良。2000年在兽医站建牛改冻配点1个,引进西门达尔黄牛冻精及摩拉水牛冻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本地牛进行改良;2002年在背陇村增设冻配点1人。
  2000年共输配母牛208头,阉割劣杂公牛200头,2001年共输配母牛201头,产杂交牛犊6头,其中黄牛1头,水牛5头;2002年共输配母年266头,产杂交牛犊46头,其中黄牛5头,水牛41头。
  六、水产养殖
  (一)简述
  历史上,境内鱼类为天然繁衍,型江河、乐坝水库以及各村寨的小河溪都属于天然养殖,产出来的鱼多数属砂子鱼,在酒席盘中是美味佳肴。80年代后,由于化肥厂的废水流入河中,使新寨、九溪、下九一带河内的鱼逐步减少,严重的是当地的某些好鱼者采取乱捕、乱炸、投放毒药,造成大量的鲫鱼、鲤鱼、鲢鱼、白条鱼、泥鳅、鳝鱼、虾、蟹等逐年减少。
  (二)人工养殖
  人民公社成立后,在境内的各个水库,山塘投放鱼苗22万尾。1968年进行一次大捕捞,收获鲜鱼8680公斤。70年代集体时期,又投入鱼苗17次,数量30万尾。各生产队利用天然的水塘、稻田450亩发展养鱼,每年成鱼捕捞2800公斤。
  1980年后,各村寨农民利用自己的承包田及租用其他水库和山塘大力发展养鱼业,养鱼业得到很大的发展。80年代中所村卢保安在自己承包田内改塘养鱼及承包河桥村的部分田、水塘进行养鱼,共计达50余亩,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为当地养鱼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1991年7月由于出现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灾害,稻田养鱼及池塘养鱼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挫伤了养鱼户的积极性。9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境内出现了以小寨村吴庭海为代表的集观光、休闲、垂钓的养鱼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养鱼业的发展。
  (三)鱼类品种
  境内养殖的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鲫鱼、鳝鱼、泥鳅,其他水产有虾、田螺、蚌等。
  (四)捕捞
  型江河一带的村民一般备有鱼船和鱼鹰、拦河网、板罾,或用竹篾编制而成喇叭型的大小鱼笼,安放在河溪流水中,群鱼自游进笼,然后收取,或用赶鱼器械把鱼赶进笼中;有的村民采用细竹子编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小鱼笼,中部开口,里放香料以为饵,投放有杂草的鱼池河流中,群鱼闻到香料进入笼中,按时投放收取。用上述几种方法可捕获鲤鱼、谷桩鱼和鲫鱼等。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