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8年前的耕作技术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949
颗粒名称: (1)1958年前的耕作技术简介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1
摘要: 1958年前,大西桥镇的耕作技术简介。
关键词: 地方 农业 发展

内容

水稻栽培主要抓住“不误农时”的关键,民间早有“芒种打田不坐水,夏至栽秧短一腿,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的谚语。因功之兴,始于惊蛰开犁,一般在清明前后翻打秧田。秧田打三道,平一道,要求田泥粘度适中,既要肯起秧,又要田坐水。谷雨后十日即须栽早秧,若迟至二十日秧即老韧,谓之上节。上节之秧不易长发。撒种季节,将已催好芽的谷种均匀地撒播在秧田里,播种时,要不播陷根秧,之后陆续打烂田(讴冬田)、河边田。芒种前后栽秧,秧苗转青后即薅头道秧,分蘖(俗称发兜)以后薅二道秧。这两道薅秧,要将毛稗、水案板、鱼鳅草、牛毛草等附生杂草清除干净以利稻秧生长。白露时分待谷子扬花时薅第三道秧,此次薅的目的是“拚米花”,不必向一、二道薅秧时认真,但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秋收时,各家各户均早出晚归,抢抓时间。先将稻谷割下搭成“剪刀架”谷龙让其收水,接受阳光曝晒。旬后,将所割谷稻在田间掼挞于掼斗之中脱粒。掼挞时要做到“单凤朝阳,老牛擦痒”,不打“蜂子朝王”以减少抛撒。脱粒后即用“风车”(风簸)脱尽,装入麻袋中储藏。脱粒后的稻草捆成草把,在晒坝上晒干后,堆成稻草堆作为耕牛饲料和垫厩踩粪之用。
  稻田经收割后,即抓紧将板田翻犁“炕冬”,使土坯经过越冬风霜而侵杀稻桩及稻田病菌。翻犁后的田土经解散和冻碎,改善其土质结构为来年的种植打好基础。如不及时翻犁,待来年开春方犁板田,则会成为“桃花田”导致来年欠收并会被人引为笑柄。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