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9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种植业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17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的种植业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农业
发展
内容
一、农业技术推广结构
1954年5月,成立大西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农技人员集中到县农业局工作。1959年成立二铺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境内农业技术指导由区站负责。1992年“撤、并、建”后,成立大西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当时有技术人员5人,站长由吴永祥担任,副站长由鲍中爱担任。1996年由鲍英鸿担任站长,张善琼担任副站长。2004年止,有技术人员12人(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9人,技术员1人),由胡俊担任站长、张善琼担任副站长,主要开展种子的调应及推广、品种试验示范、病虫害预测预报及其防治、农业适用新技术培训及推广、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等业务。
二、粮食作物
(一)水稻
1.品种
水稻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建国前,水稻良种传播系通过民间自发串换,政府未推广过良种。建国后,种植较早的品种有籼、糯稻两种,籼稻中有小油粘、麻粘、大白粘、大白壳红米、金包银、青杆粘等,糯稻型有黄香糯、白香糯、矮子糯等品种。1965年后,引进湘东、更湘、桂潮2号、桂花球、遵籼3号、科珍等种植。1987年开始引进杂交水稻种植,品种为V优64,但推广面积较小。从1988年开始,杂交水稻逐渐推广,品种有V优64、D优64、V优77、汕优77、V优晚3、金优63、K优195、K优17、金优647、金优桂99、新香优80、两优363、T优210、金优527等优良品种。1992年调进杂交水稻种子12000公斤,种植面积12000亩。1994年调进杂交水稻种子15000公斤,种植面积15000亩。1996年调进杂交水稻种子15600公斤,种植面积15000亩。1998年调进杂交水稻12000公斤,推广面积15000亩。2000年调进杂稻12500公斤,推广面积15120亩。2003年调进杂稻12000公斤,推广面积13500亩。2004年调进杂稻12100公斤,扩大面积13800亩。
2.主要品种简介
本地良种:
(1)大白粘
境内种植大白粘历史悠久。50年代经过选种留种,成为种植的当家品种。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种植面积相应减少。1980年以后,又开始恢复扩大种植大白粘面积。该品种株高125厘米,茎浅绿色,株松散,茎杆粗硬,耐肥,适宜于中上等肥力稻田种植,平均穗粒131粒,空壳率为11%,亩产约在250公斤左右,易脱粒,粒色为金黄色,籽粒较长,千粒重27克,出米率在72~75%之间,米白味香,生育期148~155天,是农民过去栽种的主要品种之一。
(2)大白壳红米
大白壳红米为境内农民的当家良种之一(又称红谷),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较大。该品种抗旱力强,适宜于中、下等粘土田种植,不耐肥,茎杆肥大,在成熟期易软杆,易倒伏。一般株高110厘米,平均穗粒112粒,粒色青黄色或紫色,千粒重26.8克,米红色,食味好,生育期手150~155天,亩产约在246公斤左右。
(3)桂潮二号
桂潮二号也是境内农民喜欢的良种,主要优点是株型紧凑,叶片较窄,适于密植,有效穗多,平均亩产300公斤。1965年后,开始种植,株高80厘米,平均穗粒121粒,空壳率为18.2%,千粒重28克,出米率高,生育期145天。
(4)黄香糯(又称黄壳糯)
境内栽培历史悠久,为建国后农家糯稻粮种之一。株高140~160厘米,株型松散,黄壳白米,糯性强,香味浓,穗粒数350~400粒,千粒重26克,耐肥抗倒,适宜上等肥田种植,一般亩产350公斤,全生产期160天。
(5)遵籼3号
遵籼3号能稳产高产、适应性强,株高101厘米,结实率为101粒,空壳率为11.8%,千粒重24.5克,生育期为145~150天,亩产在350公斤左右。
杂交水稻:
(1)V优64
是境内引进种植最早的杂稻组合。采用地膜覆盖育秧技术,适时播种,平均亩产在4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可达550公斤。该品种从1987年就开始引进试种,其特点是:早熟、产量高、结实率较高、出米高、易脱粒、抗病力强,但米质较差,生育期135~140天,境内各村均有种植。
(2)金优207
该组合生育期147天,与汕优晚3相当,株高89厘米,穗粒数150粒左右,结实率80%,千粒重26克,分蘖力中等,株型适中,剑叶直挺,耐肥抗倒,中感稻瘟病,后期熟色好,不早衰。米质较好,亩产500公斤左右。
(3)金优桂99
生育期147天左右,比汕优63早熟4天,株高93厘米,穗长24厘米,有效穗17.1万/亩,穗粒数134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2千克,分蘖力较强,株型适中,外观米质及食味品质较好,抗寒性强,后期熟色好,亩产450公斤左右。
(4)金优63
生育期151天左右,比汕优63早熟3天,株高100厘米,穗粒数145粒,结实率77%。千粒重28.4千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叶型较好,叶鞘、颖尖为紫色,粒长,无芒,外观米质较好,苗稻瘟抗性较强,抗寒性强,后期熟色好,米质较好,亩产540公斤左右。
3.栽培技术
(1)1958年前的耕作技术简介
水稻栽培主要抓住“不误农时”的关键,民间早有“芒种打田不坐水,夏至栽秧短一腿,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的谚语。因功之兴,始于惊蛰开犁,一般在清明前后翻打秧田。秧田打三道,平一道,要求田泥粘度适中,既要肯起秧,又要田坐水。谷雨后十日即须栽早秧,若迟至二十日秧即老韧,谓之上节。上节之秧不易长发。撒种季节,将已催好芽的谷种均匀地撒播在秧田里,播种时,要不播陷根秧,之后陆续打烂田(讴冬田)、河边田。芒种前后栽秧,秧苗转青后即薅头道秧,分蘖(俗称发兜)以后薅二道秧。这两道薅秧,要将毛稗、水案板、鱼鳅草、牛毛草等附生杂草清除干净以利稻秧生长。白露时分待谷子扬花时薅第三道秧,此次薅的目的是“拚米花”,不必向一、二道薅秧时认真,但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秋收时,各家各户均早出晚归,抢抓时间。先将稻谷割下搭成“剪刀架”谷龙让其收水,接受阳光曝晒。旬后,将所割谷稻在田间掼挞于掼斗之中脱粒。掼挞时要做到“单凤朝阳,老牛擦痒”,不打“蜂子朝王”以减少抛撒。脱粒后即用“风车”(风簸)脱尽,装入麻袋中储藏。脱粒后的稻草捆成草把,在晒坝上晒干后,堆成稻草堆作为耕牛饲料和垫厩踩粪之用。
稻田经收割后,即抓紧将板田翻犁“炕冬”,使土坯经过越冬风霜而侵杀稻桩及稻田病菌。翻犁后的田土经解散和冻碎,改善其土质结构为来年的种植打好基础。如不及时翻犁,待来年开春方犁板田,则会成为“桃花田”导致来年欠收并会被人引为笑柄。
(2)插秧方式
1958年以前,水稻栽种都是传统的随手栽,密度不合理,单产较低。1958年以后,推行水稻三角丛植(穗三角密植),单产有所提高。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广拉绳插秧,面积较小,没有推广成功,90年代,才开始大面积推广。单产逐步提高,1996年以后逐步推广“4—8—5”式规范化拉绳插秧。单产明显提高,为498公斤/亩,1992年推广面积8000亩,1995年推广12000亩,1996年推广13500亩,2003年推广面积100%。
(3)育秧方式
1988年之前,都是以撒水秧为主,用种量较大(亩用种量15斤左右),苗弱,栽插后,返青成活慢;1988~1990年,逐步推广湿润育秧(亩用种量:本地良种8~10斤,杂交水稻6~8斤)。秧苗素质较好;1996年后,两段育秧逐步推开(亩用种量1.5~2斤),秧苗素质好;1996年,在带子街村试推由日本原正式先生所研究的旱育稀植育秧(亩用种量2斤),秧苗素质好,但此育秧方式没有广泛推开。
大西桥镇(1988~2004)杂交水稻推广种植情况表
(二)玉米
1.品种
玉米是境内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村村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境内主要栽种本地良种大黄包谷和大白包谷,单产200~220公斤。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1980~1984年,引进杂交玉米中单2号和郧单1号种植,单产320公斤。1985~1987年栽种的品种又在本地良种和杂交种之间徘徊。1988年后,杂交玉米种植在引进推广良种比例上逐年增加,在种植上推广育苗定向移栽。1991年种植杂交玉米6050亩, 1994年种植杂交玉米6482亩,1996年种植杂交玉米850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500亩),1998年种植杂交玉米10060亩(其中育苗移栽800亩),1999年种植杂交玉米12000亩(其中育苗移栽3000亩),2000年种植杂交玉米1260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5500亩),玉米平均亩产量为1991年398公斤,2003年460公斤,2004年439公斤。
2.主要品种简介
本地良种:
(1)黄马牙(又称大黄苞谷)
境内种植历史较长,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村均有种植。该品种籽粒形状为马齿形,株高1.8~2.6米,茎杆粗壮,生长较整齐,穗位高1.3~1.5米,果穗圆锥形,有叶耳,一般长15~21厘米,最长的有33厘米,轴白,籽粒扁大,每穗10~14行,每行30~35粒,千粒重360克。耐肥抗倒,适宜于上等肥力地种植,生育期140~150天,亩高产可达230公斤。
(2)白马牙(大白苞谷)
该品种属地方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属晚熟类型,株高2.7~2.9米,穗位高1.3~1.5米,叶片宽大,总叶数22~24叶,果穗圆锥形,穗长16~22厘米,穗行数10~16行,平均12行,籽粒白色,半马齿至马齿形,粒大穗轴小,出籽粒82%左右,千粒重400~420克,粉质多,品质较差,生育期春播为150天,一般为145天左右。耐肥力强,不耐旱,抗倒性差,抗病性中当,黑穗病少,亩产200~250公斤。
杂交玉米种:
(1)京杂6号
京杂6号80年代在境域内开始推广,该品种适应性强,耐水肥、抗病虫,株高2.3米左右,穗位高1.1米左右,双穗率20%左右,果穗大,每穗14~16行,高达18行,穗长20~22厘米,黄粒白轴,生育共126天,籽粒中间型,千粒重280克,一般产量在400公斤左右。
(2)安单136
安单136系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植,该品种90年代初引进种植,株高2.6米,穗位高1.0~1.2米,果穗圆锥型,穗长20~24厘米,穗粗6~8厘米;穗行16~18行,出籽粒83.5%,籽粒黄色,硬粒型,千粒重320~340克,穗粒满尖,穗轴粗,全生育期130~135天,抗性强、适应性强,亩产450公斤左右。
(3)兴黄单89-2
该品种90年代初期引进种植,株高2.4米,穗位高0.9~1米,果穗长筒形,穗长18~24厘米,穗粗4~6厘米,穗行12~16行,出籽率84.7%,籽粒黄色,半马齿形,千粒重320~340克,穗粒满尖,穗轴较小,全生育期125~130天,抗倒伏,适合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亩产400公斤以上。
(4)临奥1号
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2.2米,穗位高0.92米,半紧凑株型。果穗长20厘米,穗粗5.0厘米,穗行数14行,行粒数36~40粒,千粒重320~350克。果穗长柱型,穗轴淡红色,籽粒黄色较小,抗大、小斑病,轻感纹枯病、不耐瘠,适宜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亩产450公斤以上。
(5)黔兴4号
全生育期120~144天,株高2.3~2.7米,穗位高0.96~1.3米,果穗长18.2~22厘米,穗行数14~16行,千粒重310~360克;果穗长锥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适口性好,商品性好,穗轴白色;成熟后,茎叶青绿,可作畜牧青储饲料利用;抗倒伏性、抗旱性强,抗大、小斑病,青枯病,轻感丝黔穗病。适应性广,亩产450公斤左右。
(6)遵玉3号
全生育期129天,株高2.5~2.7米,穗位高1.1米,穗长18.8厘米,穗粗5.8厘米,穗行数16~20行,行粒数35~39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20~340克,出籽率85%左右,半紧凑株型,根系发达,抗倒能力强。高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纹枯病,青杆成熟,适宜春播,夏季出苗率较差。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不能超过3200株/亩,亩产450公斤以上。
3.栽培技术
玉米的栽种方式:50~70年代,主要以随手打窝栽培为主,由于窝距和行距过大,亩株数较少,单产很低。1988年后,逐步推广规范化种植,种植密度趋于合理,单产得到提高。2002~2004年,推广玉米“划线开沟单株定距”直播,单产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亩产量560公斤。
玉米栽培及种植推广情况:
(三)麦类
1.品种
境内民国时期种过从美国引进的大洋麦和黄花麦,本地种植过老麦和小麦(老麦分为谷老麦和米老麦,谷老麦多作为制糖中的麦芽糖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大洋麦、矮粒多、南大2419、京大、中农28、红杆线科、谷老麦等品种。7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阿波、阿夫、阿泥、黄花青、百泉565、郑州3号、内江5号、毕麦3号等。1980年种植百泉565为最多年份,该品种因易感白粉病。从1983年后,种植面积下降。1986年后引进推广种植的品种有贵农10号、贵农5号、贵农12号、黔麦早等品种。
2.栽培技术
90年代以前,本地种植小麦多为单作,少部分为间作,多为不规范撒播的传统栽培方式。1992年以后,安顺市农经委、市农业局分别在大西桥镇中所、小寨、带子街、三铺、小屯、杨家关等贵黄沿线村寨推广旱地分带轮作2000亩,1993年推广2000亩,1994年旱地分带轮作1500亩,1997年旱地分带轮作800亩,1998年旱地分带轮作300亩,1999年旱地分带轮作200亩,2000年旱地分带轮作120亩。大西桥镇种植小麦最多的年份是1992年、1993年,面积2000亩;最少年份是2004年为50亩,最高年份产量280吨,最低年份产量8.4吨。
小麦种植面积在大西桥镇从1994年呈现逐步减少,客观原因是:种植出的小麦虽有一定产量,但品质差。因此,价格低、经济价值不高。此外,种植小麦与种植油菜对比显得费功费时。
小麦种植面积产量情况:
(四)杂粮
1.薯类
栽种薯类品种主要以红、白苕为主,红苕的适应性广、产量高,部分农民作为蔬菜食用,藤叶可喂养猎和牲畜。
大西桥镇1995年种103亩,总产量38吨,1997年种植250亩,总产量85吨,1999年种植300亩,总产量为110.8吨,2002年种植50亩,总产量16吨。
2.马铃薯(洋芋、土豆)
境内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个小、质差、产量低。1995年以前,每年冬季都从威宁引进米拉洋芋(肉色黄色,口感好)和河坝洋芋,于大寒前后种植, 5月下旬收获。亩产4000余斤,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品种出现退化,产量降低。1995年后,引进脱毒马铃薯“会一2号”(肉色白色,为蔬菜型),该品种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2001~2003年,又引进黄色脱毒马铃薯种植,其产量和价值甚高,推广种植面逐渐加大。
大西桥镇1991年种马铃薯600亩,总产量350吨,1995年种植800亩,总产量620吨。1997年种植1100亩,总产量1300吨。1999年种植1200亩,总产量1860吨。2000年种植1500亩,总产量2300吨。2002年种植1500亩,总产量2510吨。
3.高梁
境内种植的高梁有粘、糯两个系列的品种,以红高梁品种种植较多。1968年,曾引进“晋杂1号”杂交种试种。1972年引进“晋杂8号”、“竹杂5号”试种,单产在250公斤左右。1990年以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2004年止种植的面积非常小,主要分布在山区土地比较贫脊的地带。
4.小米、红稗
种植小米、红稗的土质要求不高,土质肥厚瘦均可种植,境内一般用零星的土地种植,红稗有托托稗和叉叉稗两种。小米、红稗一般以自食为主,仅有少量上市交易,均可做粑粑,口感好、品质佳。1980年后,种植呈下降趋势,到2004年止,很少种植。
5.荞
境域内种植的荞有甜荞和苦荞两种,种植甜荞者多,一年可种两季,即春荞和秋荞,一般以秋荞种植为主。遇干旱年景,可将稻田改种荞籽,弥补大季损失,甜荞还可加工荞凉粉上市出售。境内主要有三个山、杨家关、河桥等村种植。
6.苡仁米(珠珠米)
种植面积极少,多作改善食品,有部分作药用,近年没有种植。
三、经济作物
(一)油菜
油菜在境内种植历史悠久,建国前,以白菜型油菜居多,芥菜型油菜次之,甘蓝型的油菜很少。建国后,50年代引进甘蓝型品种“胜利油菜”种植,当时的白菜型品种有大花子、七星剑等,芥菜型品种有大乌子、小乌子等;70年代引进甘蓝型品种有黔油23、矮荚早种植,当时种植的芥菜型品种有竹丫油菜、大地苦等;80年代曾引过白菜型品种贵白10号、北京油菜种植,引进的杂交油菜种有化刹191等。1990年以后,引进杂交油菜品种85~117、油研6号、油研7号、黔油10号、黔杂185、贵杂2号、油研10号、油研9号、黔油14号、绵油11号等品种种植。
80年代初期油菜种植多为“撒满天星”的种植方法,产量不高。1990年以后,推广甘蓝型油菜小窝点播和育苗定向移栽,产量逐渐提高。2002年大西桥镇油菜育苗移栽1500亩,小窝点播5000亩,2003年油菜育苗免耕移栽50亩,小窝点播8000亩。到2004年,境内的油菜种植多以种植杂交油菜为主,占种植面的70%,单产一般在180~230斤左右,总产已达到较好的水平。
杂交油菜种植推广情况:
(二)烟草
1.烤烟
烤烟虽然是经济作物之一,但境域内种植比较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种植烤烟被列为振兴农业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富民强镇的重要措施,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烤烟。1996年、1997年两年在市委政府的文件精神下,分配了硬性指标数,大面积种植烤烟。由于大部分种植户不懂种植技术和烘烤技术,烤烟虽有一定的产量,大部分烟叶色泽不好,呈现出供过于求,收购价格极低,导致接连失败。到2004年止,境域内基本没有种植烤烟。
2.土烟
土烟(俗称叶子烟、旱烟、皮烟),境内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吊枝和二吊枝。在境域内种植面积较少,种植最多年份20亩左右,栽种的土烟多为自用,少量上市交易。近年来种植很少。
(三)辣椒
境内种植辣椒历史悠久,80年代之前,种植辣椒仅为食用,80年代后,境内种植辣椒面积逐渐扩大。1994年逐渐发展为大西桥镇经济作物收入较高之一。1998年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辣椒价格偏低,种植的农户逐渐减少。到2004年止,逐渐走向80年代之前的景况。
(四)向日葵
境内种植向日葵历史悠久,向日葵(当地俗称葵花),种植的品种有:黑葵、花葵,通常与玉米少量套种,单作亩产在70公斤左右。90年代以后,由于杂交玉米大面积推广,葵花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多为农户自己食用,少有上市交易。
(五)花生
境内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为本地花生和从兴义引进的扯花生。20世纪60年代末始在境内的部分村寨种植。70年代到80年代,全镇各村都有零星种植,亩产160公斤,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从90年代起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种植的花生多为自食,少量上市交易。
四、豆类作物
(一)大豆(俗称黄豆)
境内均有种植,建国前,原有品种有:黄豆、黄兰豆(绿黄豆)、皂角豆等,亩产50公斤左右,建国后,品种有:六月早、迟黄豆、三叶子黄豆、细黄豆、7月早等。1980~1999年,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境内以推广种植“六月黄”、“15~375”等为主,单产70公斤,2000年后,逐渐推开如“矮荚早”、“一串铃”等高产品种。单产较高,亩产可达100公斤左右。
大豆品种的特性:植株矮小,对土质要求不高,粘土、沙土均可种植,株高45~66厘米,平均每荚2粒,高的可达4粒,粒色多为黄色,蛋白质含量较高,由于其有特有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一般不施肥。
(二)豌豆、胡豆(蚕豆)
境内均有种植,但种植面积较少,多作为蔬菜食用。1985年曾小面积推广谷桩胡豆种植,平均亩产鲜胡豆126公斤左右。后因多种原因,没有推开。
(三)其他豆类
境内有四季豆(红豆)、饭豆、榄豆(懒豆)、绿豆、豇豆、架豆等,其中以四季豆为大宗,多与玉米间作,以自食为主,少量上市交易。
五、蔬菜
境内普遍种植,种类有:青口菜、窝笋、莲花白、菠菜、花花菜、韭黄、山药、茄类、豆类、瓜类、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葱类等。青口菜、窝笋、莲花白、菠菜、花花菜、韭黄、山药、茄类、豆类、瓜类、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葱类等主要是自给自足,其中,辣椒在八十年代是狗场屯、安庄、背陇、江常、河桥、小屯、杨家关等村的主要经济来源。1994年,辣椒的种植面积达3295亩,产量达332.5吨。1998年后由于受价格、气候的影响,辣椒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六、花卉
1988年前,境内种植的花奔多为农户在居室内外盆栽,自种自赏。1988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花奔种植逐步走入市场交易。种植的主要种类有兰草、月季、菊花、桂花、海棠等。
七、肥料
(一)农家肥
境内施用的农家肥主要有人畜粪尿、厩肥、油饼、煤灰、草木灰、草上灰质等。绿肥类有秧青、狼鸡草(一种蕨类植物)、马桑、蒿、农作物秸杆等。农家肥为农作物的主肥料,水稻、玉米作物每亩约施肥1000~1500公斤,人畜粪尿多用旱地作物,厩肥及其他绿肥粪多作稻田底肥。
(二)化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60年代以后,逐渐推广使用,施用的化肥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氨水、尿素。随后,又开始施用磷肥(以过磷酸钙为主)作为农作物底肥。1970年施用化肥,多用于种植茶叶、果树等。之后,普遍用于各种农作物。大西桥公社1970年施用化肥65吨,1980年施用62吨,其中:磷肥280吨;大西桥镇1991年施用化肥1120吨,1992年1340吨,1993年1530吨,1994年1640吨,1995年1610吨,1996年1420吨,1997年1540吨,2002年1320吨,2003年1120吨,2004年1050吨。2001~2004年逐步推广微肥施用,主要有硼肥、锌肥、钼肥等。
(三)绿肥
绿肥(俗称肥田草),建国前栽种较少。1965年以后,栽培面积扩大,栽培的绿肥有箭舌豌豆和细绿萍。大西桥公社1965年栽培950亩,1970年栽培465亩,1975年栽培430亩,1978年栽培304亩,1982年栽培400亩;大西桥镇1992年栽培绿肥600亩,1993年栽培1250亩,1994年栽培1840亩,1995年栽培2000亩,1996年栽培1000亩,1997年栽培200亩,1999年栽培300亩,2001年栽培180亩。2002年栽培70亩,近年来,由于复合有机肥、混配肥的施用,很少有农户栽种绿肥。
(四)腐肥
大西桥公社1976~1977年大力推广腐植酸类肥料,生产腐植酸类肥料4000吨;马场乡1978年生产腐植酸类肥料3400吨。1985年后,大量施用化肥,此类肥料生产甚少。到2004年止,此类肥料已被淘汰。
(五)测土配方施肥
1991年,境内开始试行测土配方施肥,1992年地区农业局土肥站在石板房村召开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该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0亩。1993年测土配方施肥1200亩,1994年为1500亩,1995年为2500亩,1996年为3500亩,1997年为4200亩,2004年达12000亩。
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一)刺梨(野生)
大西桥镇范围内普遍存在,长于山野之间。2004年吉昌村民冯明友从农学院引进初步驯化的种苗种植,种植面积8亩,亩产500斤,总产量4000斤,产值20000元。2004年,镇科技领导小组立项,决定在小寨村建野生刺梨训化种植基地和无籽刺梨种植生产基地。
(二)西瓜基地
1998年,三个山村、狗场屯村引进西瓜种进行试种,取得成功,当年种植面积60亩,亩纯收入800元,2000年三个山村、狗场屯村开始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500亩,产量1000吨,产值100万元,纯收入60万元。2004年,三个山、狗场屯、杨家关等村种植西瓜700亩,产量7050吨,产值140万元,纯收入75万元,带动了大西桥镇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黄花梨基地
大西桥镇1999年11月从四川省永州市黄瓜山镇引进黄花梨1.6万株,在小寨村种植78亩,建立了第一个黄花梨基地,2000年,又引进黄花梨果树在杨家关村种植100亩(后因国家修建清黄路,占用60亩,剩40亩)。2001年,从小寨基地移植部分梨树到安庄、鲍屯等村种植50亩,黄花梨果皮黄色,果肉白色细嫩,食口性好,含糖量高,酸甜适中,亩产4500斤左右,产值6500元,纯收入3500元。2004年,进入盛产期,为境内种植机构调整注进了推动力。
九、农作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杂草、鼠害
1.水稻
(1)主要病害
稻瘟病:据危害时期和部位,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俗称“鬼掐颈”)、谷粒瘟,其中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大发生时,可造成绝收,1999年大西桥镇就大面积发生过穗颈瘟。
白叶枯病:症状有叶缘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此病害是随着杂稻的调进推广而进入境域的,发生量较少,属植物检疫对象。
胡麻叶斑病:多发生在苗后期、分蘖期,主要危害叶片,造成稻苗生长缓慢。
恶苗病:农村俗称高秧,苗期发病表现为比健苗出1/3以上,纤细,色淡黄,发生不久后,大部分自然枯死,本田发生表现为长倒根,不结实或少结实。
稻曲病:俗称灰苞,主要危害谷粒。发生严重时,影响产量和米质。
青枯、立枯病:主要危害秧苗。严重时造成秧苗生长缓慢或枯死。
(2)主要虫害
二化螟、三化螟:俗称钻心虫,苗期造成枯心,后期钻注茎杆危害,造成稻穗为白穗。
稻飞虱: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多发生在分蘖期,吸取植株汁液,导致秧苗枯黄及生长缓慢。
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多混合发生,危害叶片,通常把一片叶子卷起成筒状或把几片叶拉陇在一起形成苞状并在里面进行取食危害,造成枯叶。
稻负泥虫:俗称背屎虫,多发生在苗期和分蘖期,危害叶片,形成白条斑,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
潜叶蝇:多发生在水稻扬花灌浆期,造成稻穗大部分谷粒为秕粒。
粘虫:爆发时,取食叶片,造成整株秧苗成扫帚状的光茎。
稻象甲:危害稻穗造成稻穗为“花穗”,俗称毛草花。
蝗虫:俗称马蚱,通常取食叶片,造成缺刻状,严重时只留下叶片主脉。
2.玉米
(1)主要病害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俗称火风,多混合发生,造成叶片呈焦枯状,从而导致穗小粒少,产量下降。
玉米黑穗病:俗称灰苞,有腥黑穗和丝黑穗两种,多发生在玉米抽雄之后,发病重时,严重影响产量。
玉米锈病:危害叶片,造成黄叶,发病重时,造成植株矮小。
(2)主要虫害
玉米螟、大螟:俗称钻心虫,苗期主要危害心叶,形成对穿排孔,后期钻蛀茎杆、雄穗和雌穗危害。
粘虫:多发生在玉米苗期和5~7叶期,取食叶片,爆发时,能吃光全部叶片。1976年和2004年大西桥镇曾大面积发生过该虫害。
3.油菜
(1)主要病害:
白锈病、霜霉病:俗称龙头病,多混合发生,造成油菜枝为龙头状,荚角结籽少。
菌核病:又称烂杆病,造成油菜烂杆、软杆而死。
病毒病:多造成花叶矮缩,系蚜虫传播病毒而致。
(2)主要虫害:
蚜虫:多发生在结荚初期,造成荚角不结籽、少结籽或籽粒秕。
跳甲:俗称地虼蚤,成虫肯食叶片,幼虫危害根部。
菜青虫:多发生在育苗地,取食叶片,此虫属杂食性害虫,还取食其他蔬菜幼苗。
4.小麦
(1)主要病害
白粉病:危害叶片,造成枯叶,麦穗无法结实。
锈病: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危害严重时,造成大部分麦穗为秕粒。
赤霉病:危害造成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境内以小麦成熟期发病较重。
(2)主要虫害
蚜虫:主要在穗期危害重,造成穗秕粒。
粘虫:危害叶片,爆发时,取食全部叶片。
5.部分蔬菜病虫害
白菜:病害主要有黄枯病、软腐病,虫害主要有菜青虫、蚜虫。
西红柿:病害主要有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虫害主要有棉铃虫(钻心虫)、白粉虱等。
辣椒: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立枯病、炭疽病、病毒病、疫病,虫害主要有棉铃虫(钻心虫)、烟青虫等。
6.部分果树病虫害
梨树:病害主要有梨锈病,虫害主要有梨天牛和蝽象等。
桃树:病害主要有桃纵缩叶病、环腐病,虫害有天牛、桃蚜等。
7.地下害虫
主要有:地老虎(俗称黑土蚕)、蝼蛄(俗称豆狗)、蛴螬(俗称白土蚕)、金针虫。主要为作物幼苗。
8.杂草
(1)旱地杂草:主要有车前草、雀舌草、马唐、猪殃殃、白茅、空心莲子草、狗尾草、雀稗、牛筋草、臂形草、马齿苋、春蓼等。
(2)水田杂草:主要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牛毛草、水莎草、矮慈菇、鸭舌草、浮萍、四叶萍、眼子菜(俗称水岸板)、青苔等。
(二)防治措施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化学、人工(人工捕捉)、物理、机械、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进行。
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严格进行土壤消毒。
2.坚持药剂浸种、拌种,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预防地下害虫。
3.施行保健栽培,合理灌溉,合理施用肥料,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按比例施用,增施微肥,合理控制栽培密度,结合本地地理、气候情况,适时播种和栽插。
4.药剂防治
(1)防治病害的药剂:通常常用的有三环唑·异稻瘟净、瘟毕克、病恶甲、农用氯霉素、农用链霉素、强氯精、退菌特、粉锈宁、甲霜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叶枯灵、广枯灵、敌克松、稻病必治、菌力杀等。
(2)防治虫害的药剂:常用的药剂有吡虫灵、大功臣、杀虫双、杀虫王、乐果、杀螟松、辛硫磷、施地乐、甲击可、敌敌畏、速灭杀丁、甲氰菊脂等。
(3)杀虫剂与杀菌剂不能随意混用,要按说明指导施用,否则会造成施药无效或药害。喷施农药时,应注意气候、风向等因素,注意施药安全。
(4)除草剂
旱地除草剂:通常有草甘磷、乙草胺、飞锄、农民乐、玉米希、百草枯、金盖等。
水田除草剂:通常有硫酸铜、野老、青苔净、敌稗、精克草星、稻田乐、克草丹、农田欢、稻田净、田毛等。
(三)鼠害
境域内主要有家鼠、田鼠等,主要采用无二、三次中毒的鼠药拌料投毒诱饵法进行防治。
(四)贮粮害虫
主要有玉米象(俗称谷牛)、谷象等,主要采用“粮虫净”农药分点入粮堆进行防治。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