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植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931
颗粒名称: 四、种植结构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2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的种植结构的改变情况。
关键词: 地方 农业 发展

内容

中华民国时期,农业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林业、畜牧业、渔业一般自给自足,各村寨的副业一般以纺纱、织布小手工业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牧、渔、副业有所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副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协调带动,农村各项产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正朝着真正的小康生活迈进。
  中华民国时期,夏粮的播面占的比重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时期,夏粮占粮食的播面为26%,秋粮占74%。1953年后,由于推广经济作物栽种,到1958年,经济作物占粮食播面达6%。1980年以后,土地承包到户,经济作物的播面逐渐上升, 1988年后,经济作物的播面上升速度较快。到2004年,粮食、经济和其他作物的比例为65%、28%、7%,粮食播面为16402亩,经济作物播面为7066亩,其他作物播面为1766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养地作物从民国时期的6%提高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10%。1990年以后,由于推广旱地分带能作,调整种地和养地作物的结构,油菜、绿肥、蔬菜等养地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加,2004年止,养地作物播面占农作物总播面的34%。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