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925
颗粒名称:
二、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2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耕作制度的发展变革。
关键词:
地方
农业
发展
内容
1.传统(原始)型农业
民国时期及民国前,境内土地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少数耕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即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或翻犁炕冬;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后,就翻犁炕冬或空闲或种少部分杂粮。
2.粗放(管理)型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技术初步推广,对传统型农业进行改革,农业合作化时期,逐步推广小麦、油菜下田种植,但面积极少。1961年后,随着农业技术的加大推广,初步形成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洋芋的种植格局;面积在原来的基础有所增加。1966年后,部分村寨开始推广水稻—绿肥,耕作上多为二犁二耙或三犁三耙,望天落雨田要进行三犁三耙后方能插秧,耕作方式存在着随意性和粗糙性,施肥方式:一般以施农家肥(厩肥)、油饼或绿肥(秧青或种植的紫芸英等绿肥)为主,磷肥、氨水等为辅作底肥,少部分化肥为追肥。旱地则从玉米—小麦、玉米—油菜的模式不断革新,套种高梁、碗豆、大豆、南瓜、豇豆、四季豆、向日葵等。1968~1989年,耕作制度仍然采用二年三熟制,耕作方式逐步走向精耕细作。
3.集约(细管)效益型农业
1990年后,境内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效益型过渡,农业科技的含量加大,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从高产型走向高产、优质、高效型农业。肥料的使用从单一的化肥施用走向氮、磷、钾配合平衡使用,并增施硼、锌等部分微肥,如:水稻的栽插,从1992年开始较大面积推广拉绳插秧,过渡到1996年“宽窄行打点定距”插秧。至2004年,规范化插秧面积达100%。育秧方式从1988年前的水育秧过渡到1990年的地膜湿润育秧,再过渡到1992年的两段育秧及1996年的旱育秧(该年在带子街村实施,1998年后,很少用这种育秧方式,大部分采用两段育秧)。到2004年止,采用两段育秧的农户为98%,玉米种植从1988年前的“稀大窝”种植过渡到1992年的规范化种植,再过渡到2004年的划线开沟定距规范化种植;旱地分带轮作,1989年,在大西桥镇小寨村开始推广,面积为100亩;1992年后扩大推广到贵黄路沿线各村,面积800亩;1995年面积达1200亩,推广的分带轮作有麦肥分带、麦豆分带、麦芋(马玲薯)分带等;油菜栽培,品种上从苦油菜过渡到甜油菜(白菜型)再过渡到杂交油菜(苷兰型),种植从撒播过渡到条播、点播育苗移栽,1993年开始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地点在小寨村白大坝,面积为50亩,1995年在西陇村推广200亩,2003年在九溪、三铺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稻田免耕移栽80亩,2004年在九溪、中所、石板房、三铺、小屯、白泥等村推广350亩。
1998年,在三个村内种植核桃、板栗等50亩,形成较小规模的甘果林基地,同年引进西瓜种植60亩。在该村的带动下,中所、狗场屯、鲍屯等村到2004年止,种植西瓜500余亩。1999年从四川省永川市黄瓜山镇引进黄花梨果树在小寨、杨家关、安庄等村共种植350亩,1994年下九村进行茶叶品种更新种植1000余亩。此外,形成了以狗场屯村为突出的经济作物(辣椒)大面积种植,面积约1500余亩。2004年,鲍屯村鲊塘河村民组的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
4.复种指数
20世纪60年代初复种指数为108.6%,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146.3%,80年代为162.5%,90年代为196.81%,2004年为199.8%。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