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私营企业及个体加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906
颗粒名称: 三、私营企业及个体加工业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4
摘要: 1949年-2004年,大西桥镇的私营企业及个体加工业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1949年以前,大西桥镇的植物油加工厂只是小型的半机械式个体作坊,数量不多,产量不高。1999年以后,一些个体小作坊逐步发展起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九溪的张胜刚,三铺的严章荣、王成林,马场的邓二筛等。
  (一)私营企业
  1.植物油加工厂[表9]
  安顺市西秀区广源绿色油脂有限公司:位于安顺市大西桥镇马场村,法人代表黄华,是西秀区党委、政府成功盘活国有资产的典型范例。2004年9月建成投产,以收购、加工油菜籽为主,生产国家二级菜油。
  公司占地面积13724.80平方米,土地取得的方式为出让,房地产总投入5050923元,其中:厂房、原料仓库等建筑面积3626.8平方米,造价为2333413元,土地购买、出让费税金等2717510元。机器设备总投入2184935元,其中:浸出设备876527元,炼油设备428000元,4T锅炉438000元,预榨设备404000元,地磅(电子秤)38363元。公司投资总额7235858元。
  公司现有职工78人,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21人,初中文化程度57人,直接生产人员63人,行政管理人员15人,其中高级技术专业人员18人。
  公司建成了日产量预榨菜籽80吨、菜饼浸出50吨、精炼菜油30吨(8—5—3)的一条菜油生产线;年加工油菜籽20000吨,生产成品油6600吨,菜粕15000吨;年生产总值可达5985万元,年创利润239万元。
  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投资80万元,在本区乡镇建立7000亩,以“黔油7号”为主的“双低”优质高产油菜籽种植基地;以村为单位建立小型(95型)初级加工厂,以促进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骨粉加工厂[表10]
  3.安顺市西秀区宏华金属制品厂
  厂址在大西桥镇吉昌村枫阳一村,占地面积22亩;职工人数37人,法人代表陈松官。总投资750万元,第一期投资350万元,产品有角钢、槽钢、微型钢等。现年生产能力1000吨,产值500万元。
  4.回风炉加工厂
  厂址在石板房,职工人数8人,法人代表李星佳。年生产回风炉1万个,产值400万元。
  5.安顺鸿祥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果苗基地
  原安顺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由安顺鸿祥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承租。2000年到今已完成种植各类优质果和育苗630亩,品种78个,投入资金280万元。果树种植后第三年进入盛果期,平均亩产1500公斤,平均亩收益可达3000~7500元。
  (二)个体加工业
  1.粮食加工
  1950年以前,粮食加工都是用擂子、碓或利用水源作为动力,推动碾子。镇境内水资源丰富,沿河的白泥、三铺、鲍屯、马场、九溪、下九、背陇、安庄、小寨、大西桥、河桥、江常都有磨房。1970年以后,境内通电,有了电动的加工机械。到1990年以后,出现了大型的加工机械。到2004年底,境内有大型的粮食加工机械24台,石板房村、带子街村、三铺村共90家面条加工,创产值720万元,纯收入93.60万元。
  2.酿酒业
  境内酿酒历史悠久,1977年之前多为村民自酿自食。1978年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出现了专门以酿酒为业的专业户。酿制原料为大米、高梁、玉米。1998年镇乡镇企业统计资料显示,酿酒专业户共56户,年产量500吨,产值180万元。到2004年,酿酒户达82户,年产量达800吨,产值250万元。
  3.豆制品加工
  以黄豆为原料,加工成豆腐、豆豉、豆腐干、豆腐丝、乳豆腐。镇境内的新寨村石坝自然村家家都加工,生产的豆制品有一定的知名度,其特点是豆制品白而嫩,久放而不酸不臭;经烘干做成的豆腐干黄、肉亮质细嫩。年销售量40万块,销往安顺、贵阳等周边县市,产值60万元,创利润12万元。
  4.竹编业
  境内的竹制品主要有粪箕、菜篮、提篮、背箩等。镇境内杨家关村从事此行业,从业人员201人,年用竹量292.8吨,产值71.02万元。
  5.蜡染
  境内从事蜡染的有娄家庄、黄家庄、黄坡上、上下摇车、小白岩等苗族同胞。农闲时节,苗族妇女从事蜡染工作,成品销售给到当地旅游的游客。
  6.屯堡服饰
  屯堡服饰包括衣服和丝头系腰,服装在镇境内的九溪、鲍屯有专门的裁缝制作师傅。丝头系腰,系用棉布纱线作原料。腰带两端为丝线织成,当地俗称丝头系腰,主产于鲍屯村。据鲍姓言,丝头系腰为鲍姓十一世祖于明朝(1550)由江苏将此艺传入鲍屯,每根腰带长度为1丈5尺左右,中间束腰部分为棉纱织成,两头为丝织成,长约1尺3寸,妇女着大袖口服装用此带束腰,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县市和屯堡村寨。随着屯堡文化的升温,屯堡服饰价格一路猛涨,一件服装从1990年的18元/件,丝头系腰40元/根;到2004年止,一件服装的价格是40元/件,丝头系腰180元/根。
  7.木制品加工业
  境内的木制品加工历史悠久,俗称墨木手工业。早期是木匠师傅上门给人加工,专业的专制条凳、八仙桌、靠椅、书柜、老式床、大立柜等。1980年以后,境内开始有专门从事木制品的加工,且从业人数不断增多。到2004年底,大西桥镇共有18家专门从事木制口加工,主要产品有组合柜、写字台、课桌、转角柜、直角柜、门窗等。从业人员80人,年创产值500万元。
  8.建筑
  境内各村分散有石工、水泥工等建筑人员,多为农忙务农,农闲做工。1977年之前,主要是境内农户自建自住,无商业性质。1978年,境内大西桥公社有1支专业的建筑队伍。2004年底境内从事建筑的石工有200余人,水泥工有200余人。
  9.服务业
  (1)批发零售
  民国时期,境内从事经商的多为小商贩,坐商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4年这段时间,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小商贩比较少。1984年以后,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政策和生活用品的包销制度,农民跳出过去单一的种植圈子,个体经商迅速发展。境内便利的交通,国家政策的扶持,到2004年底止,从事百货经营个体户294户,从业人员450人,营业收入1102万元,产值600多万元。
  (2)餐饮、旅店
  民国时期,境内场坝逢场期有饮食摊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饮食、旅店合作社。1987年以后,境内兴起专门从事餐饮业的行业。到2004年止,从事餐饮的有30户,从业人员共90人。
  (3)理发、服装缝纫、照像、修理业
  民国时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境内从事理发、服装缝纫、照像和修理业的很少。1956年,从事理发、服装缝纫、照像和修理业的组建成综合服务部。80年代以后,就开始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行业。1990年以后迅速发展,到2004年止,发展到117户,从业人员354人。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