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安顺县二铺供销合作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84
颗粒名称:
安顺县二铺供销合作社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4
摘要:
1951年-2004年,安顺县二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1.概况
1951年,安顺县建立供销合作社。1951年6月正式成立安顺县二铺供销合作社。境域内建有大西桥供销社总点及马场、石板房和部分村寨分点。供销合作社号召境内社员入股、创办农村基层供销社,股含每股2元、部分社员当时没有现金,将农副产品茶叶、辣椒等折价入股。建社初期、上级供销社根据全区情况,设置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供销社在农村是双重领导,一是上级社,二是当地政府。指导思想是一个方针、两个服务、三大观点。一个方针是毛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两个服务是“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服务”;三大观点是“政治、生产、群众”观点。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购销,增加了网点,职工也同时得到增加。
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高潮时期,按上级的要求实行对私营企业工商业的改造,把境内工商业户组织起来,成立公私合营、综合商店、合作小组,由供销社成立专门的对私改造机构、配备在职的对私改造干部、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市场流通环节时作用。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供销社的指导思想“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农副产品实行派购任务,棉布实行发放布票供应,化肥实行对粮食、生猪和农副产品奖售、燃料按定量供应,实行统购统销。为搞好和开展购销工作,在较远的村寨设立“代销代购”店,供销社在公社定期召开物资交流会,农忙时组织货郎挑担送货下乡。1980年初期,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商业逐步发展,“双代”店自然消失,农村供销社改革进一步深化。
1952~1992年40年间,供销社发展壮大,固定资产增加,计划逐年上升,完成或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任务,每年按时上交国家利税。90年代初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供销社由于缺乏竞争能力,购销工作越来越被动,经济效益逐步滑坡,原来的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全部亏损,成了空壳社。经上级同意,与二铺区供销社现有行政领导和退休人员协商,将部分固定资产划给退休人员出租,解决生活费,其余大部分固定资产由行政人员、下岗职工出租,用于办理劳动保险和解决部分职工生活费。
2.商品购销
(1)日用工业购销
境内供销社设有针织、棉布、百货、副食品、日杂仓库。门市、分点和公私合营、综合商店、合作小组的货源调拔到区社仓库提货。商品组织是从安顺二级批发站进货,供销社配备了专职的工业品采购员,每星期组织1~2次商品,统一验收入库。各门市、分店到区社仓库提货到门市、分店所在地供应给农民。仓库还兼批发业务。门市、分店销售款当日存入银行、月终盘点。仓库建立商品数量帐,当天发生的单据、当天结算,季末盘点。1960~1970年期间部分工业品供应紧张,实行凭票供应,将供应数量由区分配到公社,再由公社分配大队或生产小队。1978年后,工业品货源充足,取消了凭票供应。
(2)棉布供应
从1950年初开始,实行计划供应,由安顺县商业局按二铺区人口数负责发放布票,农民领取布票后可到安顺百货公司或供销社门市、分店购买。棉布由安顺地区仿织品公司按二铺区入口分配计划,到区社再按公社人口数调拨棉布到门市,分店供应给农民。1989年后,不再发放布票供应棉布。
3.农副产品收购
1952年后境内农副产品收购统一由供销社收购门市和分销店收购站收购。收购品种有茶叶、干辣椒、花生、烤烟、畜牧产品及废旧物资,有时也收购粮食、油料、作物产品。1960~1970年,除门市收购点每天正常收购外,还采取在物资旺季、召开物资交流会,由公社分配农副产品计划安排到生产小队,把分配任务的品种送到交流会,由供销社收购。供销社以棉布等物贸进行交流兑换,部分农副产品采取分配任务到生产小队,供销社约时定点上门收购,并给予化肥奖售。1980年市场开放,取消农副产品派购,农副产品收购不再由供销社统一收购。
4.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1952年后,境内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由二铺区供销社统一调拨给乡镇门市经营。经营品种主要是化肥、农药、农用机械、铁、竹、木、铧、麻袋等。
(1)化肥供应
1954年,由安顺县分配计划,区社到安顺地区农资公司调进硫酸铵供应农民。1955年化肥使用逐步推广。1960年初期,公社组织调进氨水供应给农民使用,因效果良好,推广较快。之后,公社、大队、生产队陆续修建小型氨水池,各生产队积极与供销社联系调入氨水使用。1960年后期,除使用氨水外,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磷肥、复合肥逐步调入供应。由于供不应求,仍然采取分配指标,供应到生产队。1980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化肥供应采取农户交售公余粮后的奖励办法,凭票供应到公社供销社分店购买。从1995年开始,随着省内化肥生产的增加,农民所需化肥得到满足,在化肥上取消了凭票供应。
随着深化商业内部改革,化肥市场开放,竞争激烈,内部打破“大锅钣”、铁饭碗、采取了化肥经营组承包责任。供销社为了支援农业化肥供应,采取了淡储旺销服务到村,稳定了市场物价,满足了农民的需要。1999年后,化肥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村均有个体户销售化肥,供销社专销化肥的历史宣告结束。
(2)农药、机械、地膜
从1956年开始,境内的农业生产资料门市和供销分店调入“六六粉”供应。1960年后,农药销售主要以安顺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当时属紧消商品,分销店只有少量农药销售。1980年后农药、农机、地膜货源增多,基本满足了市场和农民需求。1985年后,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此类市场都为个体户和农业部门控制销售,而且走向了正规化、专业化。
(3)铁、木、中小农具
民国时期,境内农民使用铁、木、中小农具以赶场天购买为主。九溪、杨家关有几户手工业铁匠生产锄头、镰刀、钉钯、耙齿等,农民需要直接向他们订打。1953年安顺县供销合作社直接以生产农具的9户挂钩成立铁、木原料和农具生产合作社,由安顺县联社统一收购、统一调拨安排分配到各基层供销社供应农民,供应品种有锄头、镰刀、钉钯、耙齿、风簸、打斗、粪桶、竹制品(撮箕、牛料箩、晒席、囤箩、水桶)等,统一由供销社直接经营。1980年后,市场开放,产量增加、货源充足,供销社设立的铁、竹、木农具经营门市分店逐步减少,销售也同时下降。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