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国有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79
颗粒名称:
一、国有企业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7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枫阳液压机械厂
枫阳液压电磁原件厂(往称183厂),国有军工企业,厂址位于镇境内的吉昌村、九溪村和平坝县白云镇高寨村。始建于1967年,是011系统的重点企业,占地面积34.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7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航空液压、电磁元件等。1982年开发民用产品有汽车马达、石油钻机、气路元件、采茶机等。产品出口香港、新加坡等地,技术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厂服从国家整体规划需要,1992年,全部搬迁到贵阳市小河。该厂址现建有铁厂、轧钢厂、水泥厂三个小型企业和市属小型供水供电公司。
安顺化肥厂
厂址位于西秀区大西桥镇南面的鲍屯村,始建于1972年。国有中小型企业,年生产合成氨3万吨,碳酸氢氨2万吨,1996年又建成年产4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该厂在1997年创下产值1000万元的良好效益。2000年以后,市场供求失衡,受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大量产品积压,效益下滑,企业陷入困境。2001年8月份该厂进行改革,把生产、供销等一切业务承包给全江公司经营,产量、质量逐步提高,企业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安顺市茶场
安顺市茶场,原名为贵州省安顺专区公署茶叶场,1959年建立,场地位于安顺市二铺区狗场屯村,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区。全部可以机耕,土质酸性黄壤,适宜栽茶,全场有土地面积约2550亩,属国有农垦企业,地属安顺市农业局。建场时有职工54人,场长,王启贤。到2004年底止,场部职工发展到204人,场长程铸,支部书记夏国清。
1960年,开辟茶园1376亩,建设800平方米初制厂房;1973~1976年,建设1400平方米制茶车间;1988~1992年投资62.3万元,改造低产茶园500亩,密植免耕茶园107.4亩的茶园并建设高产优质桑园200亩和蚕种车间800平方米的厂房;1994~2000年期间,共投资135.5万元,改造密植高产茶园330亩,种桑树40亩,种药材100亩,苗圃30亩,并建成2000平方米蚕种车间,1000平方米精制茶车间(其中5万元用于开发高档炒青绿茶,并获得“星火项目”称号开发);2000~2004年,利用科技三项费11万元,用于机制扁茶龙井、翠芽研制开发,建设茶叶无性繁殖基地。
茶场经过四十五年的建设,开发研制一系列高中档茶叶品牌,主要产品有手工毛峰茶、机制毛峰茶、微机茶、机制扁茶、翠芽青绿茶等“瀑布”牌高中档名茶,并销往云南、江苏、浙江等地。
大西桥茶厂
筹建于1956年9月,厂址大西桥村,占地面积25亩。刚成立时,隶属于安顺市外贸局,主要以收购和加工外贸出口茶叶,主要品牌有“珍眉”、“贡熙”,其中“珍眉”茶叶荣获国家上海口岸茶叶审评一等奖。每年加工精制茶叶上万担,为地方创税25万元,1986年,企业改制,成立安顺地区茶叶公司,现任经理王克明。
安顺县二铺供销合作社
1.概况
1951年,安顺县建立供销合作社。1951年6月正式成立安顺县二铺供销合作社。境域内建有大西桥供销社总点及马场、石板房和部分村寨分点。供销合作社号召境内社员入股、创办农村基层供销社,股含每股2元、部分社员当时没有现金,将农副产品茶叶、辣椒等折价入股。建社初期、上级供销社根据全区情况,设置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供销社在农村是双重领导,一是上级社,二是当地政府。指导思想是一个方针、两个服务、三大观点。一个方针是毛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两个服务是“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服务”;三大观点是“政治、生产、群众”观点。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购销,增加了网点,职工也同时得到增加。
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高潮时期,按上级的要求实行对私营企业工商业的改造,把境内工商业户组织起来,成立公私合营、综合商店、合作小组,由供销社成立专门的对私改造机构、配备在职的对私改造干部、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市场流通环节时作用。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供销社的指导思想“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农副产品实行派购任务,棉布实行发放布票供应,化肥实行对粮食、生猪和农副产品奖售、燃料按定量供应,实行统购统销。为搞好和开展购销工作,在较远的村寨设立“代销代购”店,供销社在公社定期召开物资交流会,农忙时组织货郎挑担送货下乡。1980年初期,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商业逐步发展,“双代”店自然消失,农村供销社改革进一步深化。
1952~1992年40年间,供销社发展壮大,固定资产增加,计划逐年上升,完成或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任务,每年按时上交国家利税。90年代初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供销社由于缺乏竞争能力,购销工作越来越被动,经济效益逐步滑坡,原来的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全部亏损,成了空壳社。经上级同意,与二铺区供销社现有行政领导和退休人员协商,将部分固定资产划给退休人员出租,解决生活费,其余大部分固定资产由行政人员、下岗职工出租,用于办理劳动保险和解决部分职工生活费。
2.商品购销
(1)日用工业购销
境内供销社设有针织、棉布、百货、副食品、日杂仓库。门市、分点和公私合营、综合商店、合作小组的货源调拔到区社仓库提货。商品组织是从安顺二级批发站进货,供销社配备了专职的工业品采购员,每星期组织1~2次商品,统一验收入库。各门市、分店到区社仓库提货到门市、分店所在地供应给农民。仓库还兼批发业务。门市、分店销售款当日存入银行、月终盘点。仓库建立商品数量帐,当天发生的单据、当天结算,季末盘点。1960~1970年期间部分工业品供应紧张,实行凭票供应,将供应数量由区分配到公社,再由公社分配大队或生产小队。1978年后,工业品货源充足,取消了凭票供应。
(2)棉布供应
从1950年初开始,实行计划供应,由安顺县商业局按二铺区人口数负责发放布票,农民领取布票后可到安顺百货公司或供销社门市、分店购买。棉布由安顺地区仿织品公司按二铺区入口分配计划,到区社再按公社人口数调拨棉布到门市,分店供应给农民。1989年后,不再发放布票供应棉布。
3.农副产品收购
1952年后境内农副产品收购统一由供销社收购门市和分销店收购站收购。收购品种有茶叶、干辣椒、花生、烤烟、畜牧产品及废旧物资,有时也收购粮食、油料、作物产品。1960~1970年,除门市收购点每天正常收购外,还采取在物资旺季、召开物资交流会,由公社分配农副产品计划安排到生产小队,把分配任务的品种送到交流会,由供销社收购。供销社以棉布等物贸进行交流兑换,部分农副产品采取分配任务到生产小队,供销社约时定点上门收购,并给予化肥奖售。1980年市场开放,取消农副产品派购,农副产品收购不再由供销社统一收购。
4.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1952年后,境内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由二铺区供销社统一调拨给乡镇门市经营。经营品种主要是化肥、农药、农用机械、铁、竹、木、铧、麻袋等。
(1)化肥供应
1954年,由安顺县分配计划,区社到安顺地区农资公司调进硫酸铵供应农民。1955年化肥使用逐步推广。1960年初期,公社组织调进氨水供应给农民使用,因效果良好,推广较快。之后,公社、大队、生产队陆续修建小型氨水池,各生产队积极与供销社联系调入氨水使用。1960年后期,除使用氨水外,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磷肥、复合肥逐步调入供应。由于供不应求,仍然采取分配指标,供应到生产队。1980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化肥供应采取农户交售公余粮后的奖励办法,凭票供应到公社供销社分店购买。从1995年开始,随着省内化肥生产的增加,农民所需化肥得到满足,在化肥上取消了凭票供应。
随着深化商业内部改革,化肥市场开放,竞争激烈,内部打破“大锅钣”、铁饭碗、采取了化肥经营组承包责任。供销社为了支援农业化肥供应,采取了淡储旺销服务到村,稳定了市场物价,满足了农民的需要。1999年后,化肥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村均有个体户销售化肥,供销社专销化肥的历史宣告结束。
(2)农药、机械、地膜
从1956年开始,境内的农业生产资料门市和供销分店调入“六六粉”供应。1960年后,农药销售主要以安顺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当时属紧消商品,分销店只有少量农药销售。1980年后农药、农机、地膜货源增多,基本满足了市场和农民需求。1985年后,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此类市场都为个体户和农业部门控制销售,而且走向了正规化、专业化。
(3)铁、木、中小农具
民国时期,境内农民使用铁、木、中小农具以赶场天购买为主。九溪、杨家关有几户手工业铁匠生产锄头、镰刀、钉钯、耙齿等,农民需要直接向他们订打。1953年安顺县供销合作社直接以生产农具的9户挂钩成立铁、木原料和农具生产合作社,由安顺县联社统一收购、统一调拨安排分配到各基层供销社供应农民,供应品种有锄头、镰刀、钉钯、耙齿、风簸、打斗、粪桶、竹制品(撮箕、牛料箩、晒席、囤箩、水桶)等,统一由供销社直接经营。1980年后,市场开放,产量增加、货源充足,供销社设立的铁、竹、木农具经营门市分店逐步减少,销售也同时下降。
安顺县二铺粮管所
1.境域网点
在境内的大西桥公社、马场公社建立粮食供应站,负责两个公社干部、职工、教师以及工厂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每月凭粮油供应证到公社粮站去购买粮食。此外,还在枫阳厂建立一个粮食供应站,负责该厂的粮食供应。根据《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粮管所主要业务是完成镇境域内的农业税征收任务。2000年后因征收政策的变革,农业税征收以“实物”为主改成以“货币”为主上缴农业税,粮站的工作任务就不再以征收粮食为主要工作,从而成为面向社会全面经营粮食的企业单位。2001年随着国有粮食企业的改制和粮食市场的开放,粮站宣布倒闭。
2.余粮流购、派购、议购、定购
余粮流购在1954年采取了随征带购,“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1955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规定对农户实行“三定”。196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稳定农民粮食负担,进一步搞好粮食工作安排意见》,粮食征购任务实行“一定三年”的办法,对1959年的粮食征购任务基数进行调整。1979年对粮食征购政策进行了调整,粮食征购价格提高20%,对农民交售的超购粮食,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提高5%,同时针对部分村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减免。1985年后由于粮食生产和销售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3.油菜籽收购
油菜籽收购从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收购。“大跃进”时期,油菜籽产量大幅度减免,收购量也减少。1961~1963年实行无留后购政策,油菜籽产量和收购量均有减少。1966~1978年,虽执行合理统购及合理提价,超购加价、奖售粮食等政策,因当时收购价格偏低,收购量亦减少。1980年开始,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收购量加大。199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上级政府和农技部分引进优良品种,推行油菜籽进田、小麦上坡地,油菜籽产量逐年递增,镇内的油菜有10%由粮管所和公社粮站收购,50%为个体户和周边粮站收购。
4.粮油销售
从1951年开始,国家实行粮油统销。1955年,国务院规定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居民指定粮店购买,供应标准有多个类别,食油供应从1978年以后每人每定量供应250克,城镇居民仍然保留供应;同时粮油也承担民政救济粮的供应。1993年后,粮食市场放开,粮油计划供应逐渐取消,粮管所按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开展收购议销业务。
5.粮油仓储
1960年后期,由于二铺区粮管所逐步壮大,政府拨给专款,修建粮管所和粮站。解放初期秋粮入库后,粮食调运至安顺较远,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又缺乏运输工具,就组织用马驮、按公里公斤计算运费,送交安顺县“三台湾”仓库,1957年改为用花轮马车拉粮到安顺。1957年后全部改由汽车运输,马驮与花轮车运输也随之淘汰。
安顺食品公司大西桥食品站
1.收购
历史上肉食、蛋禽产销为上市的自由交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期,国家对食品实行派购政策,境内生猪收购由食品站负责组织。1956年以前。肥猪收购随行就市。1956年猪肉纳入国家计划经营,执行议购议销政策,1963年~1970年,收购肥猪又采取以优先供应工业品挂钩。1970~1979年,又执行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肥猪由食品站采取毛猪定等级、毛重计价收购。1978年除食品站收购外,每星期一至五食品站安排职工下队定时收购。全区每年按计划收购肥猪由安顺食品公司下达计划,按分配计划如数上调安顺食品公司。
2.猪肉供应
1958年后,猪肉供应由上级食品部门统一经营,食品部门负责计划收购供应,食品站搞议购议销。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定量供应: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供应2.5公斤,国庆、元旦节分别供应2.5公斤,春节每人供应1公斤,对境内非农业人口只限于产妇,病号供应猪肉,凭公社证明到食品站购买猪肉2公斤。1975年后取消对农村妇产户和病号供应。妇女作计划生育手术后,凭证明供应猪肉0.5~1公斤。1978年9月开始,农民完成肥猪派购任务后,凭“三证”可在市场上出售肥猪。1985年后取消肥猪派购任务和肉食供应。1982~1985年以后取消肥猪派购任务和肉食供应指标,食品站经营业务就无法开展下去了,到1987年该部门宣布倒闭。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