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58
颗粒名称: 二、市场建设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3
摘要: 1952年-2000年,大西桥镇的市场建设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一)曾有集市
  九溪场:场市住户1068户,赶星期四。赶场人数:最多时达3000人,最少时也有千人。交易的物品种类米、苞谷、盐、烧酒、猪肉、糖食、布匹、铁器、杂货等。今无集市。
  马场:现大西桥马场村,境内的农民与平坝县天龙、旧州方向的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在1949年以前,曾有烟土(罂粟)市场交易。1968年,改为十天赶一场,1975年又改为十四天赶一场,后由于时间过长,不方便交易,且分不清时间(休息时间),后改为每星期的星期五赶场。赶场人数最多时近万人,最少时也有4000~5000人。
  中所集市:现大西桥中所村,市场住户806户。集市日期:猴、猫。最多时达3000余人,最少时也有千余人。交易的物品种类以油料作物为主。今无集市。
  吉昌场:现今吉昌村,市场住户886户,集市日期:鸡。最多时达5000余人,最少时也有2000余人,交易物品有粮食、油、盐、杂货、布匹、牲畜等。今无集市。
  (二)市场建设
  大西桥集贸市场建于1952年,从现今马场村“猪场”迁至大西桥,仍按十二生肖的“猪”进行集市交易,交易的物品种类有:牲畜、粮食、油、盐、杂货、布匹等。在1958年,市场管理取消私商贩运,禁止弃农商,农副产品不准上市。1962年,国家又允许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开展经营活动,集市恢复。在“农业学大寨”中,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没有集市交易的农副产品,仅允许每月赶两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交易日期恢复为每星期的星期天。现在的大西桥集贸市场已发展成为西秀区东大门交易吞吐量最大的综合农贸市场。市场经营的主要商品有蔬菜、成衣、布匹、鞋帽、蔬菜、肉类、副食品、水果、牲畜。人流量上万人,最低人流5000余人。2003年,大西桥镇政府对市场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化,镇政府投资28万元,进行了过境段主干道改造,禁止了主干道两边摆摊设点,进行归行纳市,组建了畜牧交易市场、粮食交易市场、蔬菜交易市场、副食品交易市场、成衣交易市场、小商品交易市场。同年成立了镇城管队及村治安员,保证了市场安全,集货的交易量稳步发展。
  (三)新生交易市场
  中所生猪市场
  主要交易地点位于中所村的关帝庙(黄金寨)。中所的生猪交易市场起源于1985年,当时是中所村的村民到周边各村寨收购生猪,屠宰后运往贵阳销售。1995年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原地屠宰已不适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屠宰行业规定,且影响村寨的环境卫生,市场从村移到滇黔路边的关帝庙,生猪收购从周边地区扩大到省内各县市。销售市场从省内贵阳扩大到广东、广西、深圳等地。每天的交易生猪头数800余头,年交易生猪总头数24万头,年交易额1440万元,年创利480万元。同时带动本村运输业发展,从事生猪运输的车辆从1995年的8辆发展到现在的50辆,年创利300万元,每辆车年创利6万元,纯收入3万元。全村从事生猪交易的农户有150户、180人,占全村男劳动力的50%(其中生猪交易大户有:张振贵、张振富、张家发、吴宝昌、李文安、吴四有等),从事交易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生猪交易市场的活跃,带动了养殖业发展,到2004年底,饲养生猪50头以上的有30户(其中以吴四有、张洪妹、李黔安、张这远等的代表),50头以下30头以上的有50户,30头以下10头以上的有120户,共200户,养殖户户均年纯收入5000元。
  2004年9月,在规范生猪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成立了养殖协会,使生猪收购、销售走向规模化、市场化、经济化。
  小寨、下九茶叶交易市场
  清《安顺府志》第四册物产篇中记载:“茶俗名从茶,谷雨前采者名毛尖,色味俱佳。多出鸡场屯、狗场屯,采时大水桥有茶市,茶叶交易早以有之。”
  1949年,小寨村的茶叶交易市场有所发展。1968年“文化大革命”禁止弃农经商,市场萎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市场开始复苏,1982年~1984年,有部分商人收购“刺莉叶”、“救济粮”叶(本地方言)做成茶叶,茶叶市场又受到冲击。1992年撤并建以后,政府对茶叶的种植、加工非常重视,在下九开辟荒山荒坡,大面积种植茶叶,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市场渐渐繁荣,逐渐形成以小寨、下九为中心的两个茶叶交易市场,茶叶远销浙江、江苏等很多省市。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