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稽征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24
颗粒名称: (四)稽征管理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3
摘要: 1950年-2004年,大西桥镇的税收稽征管理,坚持“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的税收政策。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税收稽征管理,坚持“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的税收政策,随着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经济成份的变化以及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征管工作也随之变化,由不够完善逐步走向完善。
  1.税收组织
  (1)1950年初,成立县工商联合会,下设总评议会。行业分评议会负责本行业各纳税户应纳税额的评议及收缴,总评议会负责各分评议会出纳税户应纳税额审定。1952年,在部分行政村建立税收委员。1953年在9个区先后成立工商联合会,办理工商户的开、停、转、歇,下设各行业公会及摊联会,负责参与各纳税户应纳税额的评定及收缴。1954年5月,成立手工业者协会,设主任、副主任委员,主任由税务机关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各专业分会主任及税方代表担任,规定各分会主任有权监督催收会员的月税月清。1963年,在部分生产大队建立协税护税组织,并设立有税收委员。
  (2)1951年,乡建立交易所,设有交易员。他们除代征税收外,参与管理集市及农村税收。1953年,撤销交易所,部分人员转入市管会(后改工商行政管理所),部分人员转为税干。1958年,各乡配备财税员,除协助税干征收税款外,参与管理集市及农村税收。1962年,乡财税员除少数转为税干外,其余全部精简。1963年,委托部分公社、信用社苍代征税款。1983年9月,对城乡个体商贩,以现金或现金支票向国营和集体商业批发企业、国营和县以上集体工业企业购进货物,其应纳零售环节或临时经营的营业税。
  2.工商管理
  (1)工商户管理
  民国时期,境内个体商业以走村串寨,短途运输赶“转转场”为主,多为手提肩挑沿街叫卖的小贩。1950年初,鉴于有的工商业户帐务不健全情况,税收征管根据工商业户是否健帐、帐务是否健全以及资本额、营业额的大小,分别采取查帐征收、民主评议征收、定期定额征收,或按资本额分等评级、按级定税征收。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以后,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开始,个体小商贩分别加入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有的还“升级”、“过渡”到国营或公私合营企业当职工。1956年,“三大”改造初期,对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私合营、合作商店(组)会计制度健全、集体经营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的,采取查账计征办法;分户生产或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以及尚未纳入改造的工商业户,除能够掌握货源的户数采用核算计征外,其余列入民主评义征收。1956年起,对国、合企业每年进行一次纳税鉴定,逐步推行“三自”纳税(自行计算、自行填写缴款书和自行解库)。1956年底,社会主义对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城乡个体户所剩无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个体工商户被取缔,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了“吃饭难”、“修理难”等情况。1980年10月,对有证个体工商户采用“双定”法,做到“专人一条街(或村),各税管起来,任务包到手,奖惩要分开”。1990年,针对漏税突出情况,改征、管、查合一为征、管、查分离。设置专职机构,配备专职干部进行征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逐年得到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况。截至2004年底,大西桥镇个体户已有593户,从业人员1164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296户,从业人员450人;个体饮食业30户,从业人员90人;社会服务业177户,做作业人员354人;制造业90户,从业人员270人。
  (2)市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境内有猪场、马场、鸡场三个小型场坝,仅供境域内农产品交易,交易量较小。人民政府成立初期,土匪猖獗,每逢乡场,由部队保卫税干,税干一手持枪,一手收税。此后,每逢场天,为了防止税收流失,税干集中力量征管,对应税货物采取上场登记、场中检查和下场销号的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主要有大西桥、马场两个交易市场,村民到两地赶集,进行商品交易,商贩收购农牧产品及销售手工业产品,属于自由贸易。1948年,市场管理取消私商贩运,禁止弃农经商,农副产品不准上市。1962年后,国家又允许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开展经营活动。1965年,二铺工商所的主要任务是随时分析投机倒把活动的情况,并向当地政府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对弃农经商人员进行规劝和组织他们投入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严加限制取缔,导致商品供应紧张。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赶场交易的农副产品,规定十四天赶一次场,阻碍了当时集贸交易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行市场建设,发展城乡集市贸易,后又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方针作市场指导。2004年底,大西桥镇境内的马场、大西桥已发展成为两个大型的综合农贸市场,市场经营的主要商品有:蔬菜、副食、水果、肉类、成衣、农产品、畜禽及其产品等,交易非常活跃,工商税收随之增加。
  (3)发货票管理
  1951年3月,专区税务局制定《私营工商业统一发货票制度》,初为单联裁剪式,收据与存根间粘巾印花税票,后改为2联得写式,除套印该会检印章外,加盖税务机关查验戳。1956年,为适应经济形式发生的新变化,发票分别由工商联、手工业联社和对私改造办等归口管理单位自行筹印。1986年,市税务局制发“批发代扣税专用法票”,分“单栏式”和“多栏式”,起到既当发票又当税票的双重作用,堵寨了有的批发代扣税单位只开发票不代扣税漏洞。1989年3月,发票纳入发票站统一管理,制定本市发票管理的规章制度,统一发票的印刷、保管和发出。1990年5月,制定《安顺市税务局发票管理规程》,对发票的印制、购买、使用的管理及检查,处罚等作了统一规定。
  (4)税务稽查
  1950年12月,财政部颁布《各级税务机关检查工作规则》,规定税务检查工作的任务、范围、措施、处理规定、工作制度及纪律等。1951年起,设立税务检查站,查缉过往车辆的应税货物。1953年省四届税务会议决定撤消。当年,设专职税务检查员。1958年上级提倡实现税收“四无”(无漏税、无偷税、无欠税、无抗税),然而反偷税和偷漏斗争仍客观存在。1986年,市、县针对偷税、漏税的情况,先后建立了税务稽查队,负责查处各种偷、漏税案件。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