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工商 税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20
颗粒名称:
三、工商 税务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6
摘要:
1963年-200年,大西桥镇的工商、税务情况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一)工商税务结构
1.工商所:1963年3月,成立二铺工商所,境内的工商企业登记税收等由该所负责, 1992年“撤、并、建”成立新的二铺工商所,大西桥镇的工商管理仍由该所负责。
2.税务所:1980年成立二铺税务所,境内的税收管理由该所负责,1983年成立大西桥税务所,负责辖区内的税务管理,1994年建立大西桥国税所和地税所,负责辖区内的税务管理,1998年成立国税二铺分局,负责辖区内的国税管理。2000年成立二铺地税分局,负责辖区内的地税管理。
(二)税制沿革
民国时期的工商税制,分国税和地方税两类。国税为列举项目的大宗收入,主要有厘金、杂税、统税、国产烟酒税、货物税、营业税、特货(鸦片)税等;地方税为国税以外的小宗收入,主要有秤牙捐、斗息捐、契税、屠宰税、户捐及其他杂税杂捐等。国税一般为中央收入或中央与省的分成收入,地方税一般为县的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税制经过六次大的变革。
1.新税制的建立。1950年1月,在废除和整理民国时期捐税的同时,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十二条。规定中央及地方税共为12种,即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交易税等。7月,为简化税种,把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房地产税。
2.修正税制。1953年1月,国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后,为使过渡时期的税收政策适应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对工商税制作了若干修正,主要有货物税、屠宰税、畜牧交易税等。
3.改革税制。1958年,在原有税负的基础上,为了简化税制,国务院公布了《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规定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等合并为工商统一税,称工商所得税。1959年起,停征利息所得税。1962年起,开征集市交易税(1966年9月停征)。
4.简化税制。1972年3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条例(草案)》,于1973年起全国试行。主要内容是:一是合并税种,把工商企业原交纳的工商统一税及其附加,城市房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合并为工商税。二是简化税目、税率。税目由原来的108个减为44个,税率由原来的141个减为82个。三是把一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对于新兴工业、“五小”工业等企业,地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征收或减免。四是对少数税率作了调整。
5.税制改革。1983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县范围内第一步试行国营企业改税,在征收所得税的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1984年10月1日起,全县范围内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和全面实行税制改革,把工商税分解为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开征个人所得税、城镇维护建设税、建筑税等。
6.现行税制。税制改革后,个人所得税分解为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结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分解为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开征事业单位资金税、集体企业资金税等。
(三)税收
民国时期的捐税分国家税和地方税两种。境内农村涉及到的地方税有以下几种:
1.牙税:又称牙贴,源起清代,交易者直接讨价还价常有不便,因置中间人为之撮合,故称“牙口”,交易成立后,又置司理为之称量,以求公平,谓之“行户”。当时政府为防冒滥,乃垂法令,规定中间人及行户须有请贴始能充当。其手续先由愿承当者启禀府司给予执照,每年交纳正供银若干两,名曰“牙贴”。其定额多寡,视其行业为断。不论自征或承充者包征秤牙捐从价征收3%,斗息捐从量征收2%。
2.契税:起源晋代,是土地房屋买场面,典当、赠予或交换订立契约时交纳的一种税,经社会调查考证,民国3年(1914),经过土地呈报后,发现民间白契(民间私立契约未交税的称白契,交税后加盖政府公章的契约称为红契)甚多,经县政府呈请省财政厅批准,将原税率买入典四减征为买四典二,并免征一切罚金,次年又将减征期限延长一年,初期配有契税督催员,后虽裁减,乃由属各保长负责代之征收。
3.屠宰税:源起清代。民国3年(1914)称“屠宰营业税”,仅就宰售猪、羊征收,每头猪0.6元,每头羊0.4元,征税规省,附加税归县。民国30年(1941),贵州省政府颁布《屠宰税征收章程》,屠宰营业税改称屠宰税,征收范围是猪、羊、牛,从价计征,税率5%,收入全部归县。自宰自食免征。
4.户捐税:民国30年(1941)开征,富户多纳,贫民免纳。凡年收益值合谷19石以下者免征;20石以上未满30石者为丙级,月征0.2元;30石以上未满40石者为乙级,月征0.4元;40石者为甲级,月征0.6元;四级以上为特级,其标准为年收益合谷数除以40再乘6,则得每月应纳税捐之数。
5.使用牌照税:民国30年(1941),安顺县开征使用牌照税。开征范围有人力或畜力车辆、肩舆(轿子、滑杆)、驮畜等,按营业或自用分别计征。
6.其他捐费:据《新生活条刊》之《捐税》载:贵州捐税之重为他省之最,名目繁多,税率不一,各县县长,各区区长悉能增税加捐,……人民所出,数必倍蓰,所谓官取于民者十之三,豪绅取于民者十之七,临时税捐尤多,共有69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税收,新税制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税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变为现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950年1月,在废除和整理民国时期苛捐杂税的同时,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收实施细则》12条,规定中央征收地方的税共有14种,涉及境域内的税种有:
(1)交易税:1950年7月,贵州省根据《西南区交易税稽征暂行办法》,对牲畜、粮食、棉花、土布等10多种项产品开征交易税,此后,开征项目多调整演变。1953年7月,对牛、马、骡、驴征收牲畜交易税。牲畜交易税起征点为1头,税率5%,粮油起征点为油料1市斗,花生50市斤,细粮2市斤,粗粮3市斤,税率3%。
(2)集市交易税:1962年起,全面开征集市交易税。开征范围原则上规定为家畜、肉类、干鲜果、土特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和旧物资等8类。家庭手工业产品税率5%,肉类15%,其余产品10%。1962年8月缩小范围征收,家禽、蛋品免征,家畜只对猪、羊征收,肉类只对猪、羊、牛、马肉征收,干鲜果只对梨、桔子、黄果、核桃征收,家庭手工业产品只对竹、木、藤、棕、铁制品及草席征收。已纳工商统一税者,免征集市交易税。调整税率,肉类、土特产品降为5%。1963年5月,猪、羊由10%降为5%,肉类由5%升为10%。1964年,肉类由10%降为5%。1966年9月1日起,保留税种,暂停征收。1980年1月1日起,恢复征收。
(3)屠宰税:1950年12月,政务院公布《屠宰税暂行条例》征收范围为猪、牛、羊、马、骡、驴等,纳税人为屠宰牲畜的单位或个人,税率为10%,从价计征。1965年10月,省人民委员会规定,国营企业、供销合作社经营的生猪,要本省内调拔宰杀的生猪,屠宰税由8%减到4%,学校和不经营屠宰业务的企、事业单位宰杀生猪,改按生猪头数定额计征,即平时每头3元,春节前40天,每头按1.5元计征。1967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规定农民宰杀生猪,不分春节和平时,每头征收屠宰税3元,1983年,省人民政府规定猪的屠宰税由每头3元调到5元。牛、马等大牲畜由每2元调到3元。
(4)货物税:共分为10大类42项。1958年9月在原有税负基础上,为了简化税制,国务院颁布试行《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将货物税和商品流动税,营业税合并为简化工商统一税。1958~1978年,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交易通过供销社调剂,农村无商务活动时间。加工副食品或搞小工业,维护最低生活或交口粮款,如挑砂锅、推豆腐、卖凉粉、做甜糕、扎扫帚等进行交易,城乡日常生活用品交易一概列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投机倒把行为,严加限制、取缔、打击。同时农村除了个别集体副业提供少量税收外,绝大多数生产队都无工商税上,仅有农民家庭饲养生猪在市场交易时的集市交易税,或逢年过节时宰杀交纳屠宰税,文革时间农村工商税收入极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化、完整化,境域内的各种税收逐年均有增长。对部分个体工商户进行了税收规范化管理,对营业额不满2000元的个体工商户免交国税,同时,地方税也约减增收。2002年,实行税改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的征收。
(四)稽征管理
税收稽征管理,坚持“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的税收政策,随着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经济成份的变化以及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征管工作也随之变化,由不够完善逐步走向完善。
1.税收组织
(1)1950年初,成立县工商联合会,下设总评议会。行业分评议会负责本行业各纳税户应纳税额的评议及收缴,总评议会负责各分评议会出纳税户应纳税额审定。1952年,在部分行政村建立税收委员。1953年在9个区先后成立工商联合会,办理工商户的开、停、转、歇,下设各行业公会及摊联会,负责参与各纳税户应纳税额的评定及收缴。1954年5月,成立手工业者协会,设主任、副主任委员,主任由税务机关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各专业分会主任及税方代表担任,规定各分会主任有权监督催收会员的月税月清。1963年,在部分生产大队建立协税护税组织,并设立有税收委员。
(2)1951年,乡建立交易所,设有交易员。他们除代征税收外,参与管理集市及农村税收。1953年,撤销交易所,部分人员转入市管会(后改工商行政管理所),部分人员转为税干。1958年,各乡配备财税员,除协助税干征收税款外,参与管理集市及农村税收。1962年,乡财税员除少数转为税干外,其余全部精简。1963年,委托部分公社、信用社苍代征税款。1983年9月,对城乡个体商贩,以现金或现金支票向国营和集体商业批发企业、国营和县以上集体工业企业购进货物,其应纳零售环节或临时经营的营业税。
2.工商管理
(1)工商户管理
民国时期,境内个体商业以走村串寨,短途运输赶“转转场”为主,多为手提肩挑沿街叫卖的小贩。1950年初,鉴于有的工商业户帐务不健全情况,税收征管根据工商业户是否健帐、帐务是否健全以及资本额、营业额的大小,分别采取查帐征收、民主评议征收、定期定额征收,或按资本额分等评级、按级定税征收。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以后,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开始,个体小商贩分别加入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有的还“升级”、“过渡”到国营或公私合营企业当职工。1956年,“三大”改造初期,对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私合营、合作商店(组)会计制度健全、集体经营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的,采取查账计征办法;分户生产或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以及尚未纳入改造的工商业户,除能够掌握货源的户数采用核算计征外,其余列入民主评义征收。1956年起,对国、合企业每年进行一次纳税鉴定,逐步推行“三自”纳税(自行计算、自行填写缴款书和自行解库)。1956年底,社会主义对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城乡个体户所剩无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个体工商户被取缔,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了“吃饭难”、“修理难”等情况。1980年10月,对有证个体工商户采用“双定”法,做到“专人一条街(或村),各税管起来,任务包到手,奖惩要分开”。1990年,针对漏税突出情况,改征、管、查合一为征、管、查分离。设置专职机构,配备专职干部进行征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逐年得到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况。截至2004年底,大西桥镇个体户已有593户,从业人员1164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296户,从业人员450人;个体饮食业30户,从业人员90人;社会服务业177户,做作业人员354人;制造业90户,从业人员270人。
(2)市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境内有猪场、马场、鸡场三个小型场坝,仅供境域内农产品交易,交易量较小。人民政府成立初期,土匪猖獗,每逢乡场,由部队保卫税干,税干一手持枪,一手收税。此后,每逢场天,为了防止税收流失,税干集中力量征管,对应税货物采取上场登记、场中检查和下场销号的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主要有大西桥、马场两个交易市场,村民到两地赶集,进行商品交易,商贩收购农牧产品及销售手工业产品,属于自由贸易。1948年,市场管理取消私商贩运,禁止弃农经商,农副产品不准上市。1962年后,国家又允许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开展经营活动。1965年,二铺工商所的主要任务是随时分析投机倒把活动的情况,并向当地政府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对弃农经商人员进行规劝和组织他们投入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严加限制取缔,导致商品供应紧张。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赶场交易的农副产品,规定十四天赶一次场,阻碍了当时集贸交易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行市场建设,发展城乡集市贸易,后又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方针作市场指导。2004年底,大西桥镇境内的马场、大西桥已发展成为两个大型的综合农贸市场,市场经营的主要商品有:蔬菜、副食、水果、肉类、成衣、农产品、畜禽及其产品等,交易非常活跃,工商税收随之增加。
(3)发货票管理
1951年3月,专区税务局制定《私营工商业统一发货票制度》,初为单联裁剪式,收据与存根间粘巾印花税票,后改为2联得写式,除套印该会检印章外,加盖税务机关查验戳。1956年,为适应经济形式发生的新变化,发票分别由工商联、手工业联社和对私改造办等归口管理单位自行筹印。1986年,市税务局制发“批发代扣税专用法票”,分“单栏式”和“多栏式”,起到既当发票又当税票的双重作用,堵寨了有的批发代扣税单位只开发票不代扣税漏洞。1989年3月,发票纳入发票站统一管理,制定本市发票管理的规章制度,统一发票的印刷、保管和发出。1990年5月,制定《安顺市税务局发票管理规程》,对发票的印制、购买、使用的管理及检查,处罚等作了统一规定。
(4)税务稽查
1950年12月,财政部颁布《各级税务机关检查工作规则》,规定税务检查工作的任务、范围、措施、处理规定、工作制度及纪律等。1951年起,设立税务检查站,查缉过往车辆的应税货物。1953年省四届税务会议决定撤消。当年,设专职税务检查员。1958年上级提倡实现税收“四无”(无漏税、无偷税、无欠税、无抗税),然而反偷税和偷漏斗争仍客观存在。1986年,市、县针对偷税、漏税的情况,先后建立了税务稽查队,负责查处各种偷、漏税案件。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