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咸同之乱时期大西桥镇境内之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661
颗粒名称: 五、咸同之乱时期大西桥镇境内之概况
分类号: K280.73
页数: 3
摘要: 大西桥镇境内在历史上和其他地区一样遭遇过兵灾匪乱之患,尤以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更甚,故称“咸同之乱”。
关键词: 民族 宗教 礼俗

内容

今日的大西桥镇境内在历史上和其他地区一样遭遇过兵灾匪乱之患,尤以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更甚,故称“咸同之乱”。
  现今境内有的山头和洞穴还残存当年为了“躲反修建的屯洞的断墙残垣。那是战乱时期人民被迫合力经营修建的避乱之所。如中所村的狮子山、獐角山,狗场屯的马鞍山和大猫洞,吉昌屯的大山,石坝的宋家洞,新寨的晓礼山,九溪的狗爬岩,西陇的溶洞等改为避乱之所。太平军入金陵后,诸王争权,互相倾轧,翼王石达开决心独树一帜,派部将张遇恩、付友德、余长子等率师入黔,咸丰十年(1860)四月进到归化厅(紫云县)。太平军的一部杀死了前去阻击的“安顺知府周夔和参将全兴”。九溪坝的农民义军前去联络太平军,继而又在猪马场(现今马场和马场仓库)和附城团黄恩恒率领的团练大战,杀死黄恩恒。另一部太平军将领张遇恩,攻陷清军住大西桥总兵杨岩保和住关帝庙的梁副将以及住石板房的副将毛克宽,毛克宽最后孤军作战。在毛公山被太平军击毙(详录在《镇志》军事篇)。
  咸同之乱,历时十余年,良民死者甚多,太平军过境则不乱杀。咸丰十年(1860)过狗场菖蒲苑,有一人叫李伯龄,六十多岁儒士,性古板。村民闻讯皆走避,李伯龄不肯走,被搜出来,欲要拿钱来赎。李无钱,而且以恶言侵害,太平军怒,将杀以示威。李伯龄的儿子李逢春已至上,不见父亲,已知其父被捕,迳奔太平军大营,跪求领队,愿以身代父受责罚,太平军领队感其子尽孝,遂给释放。诸如此类,记述颇多。史料没有太平军攻陷洞之记载,当时人民虽然躲反,上进洞,没有遭受多大损失,太平军因是孤军深入。在进攻安顺时失败,后进入镇雄入滇,翼王石达开留诗于居民房舍,诗云:“一掷孤筹计本非,年来偏与寸心违,可怜一十六州地,陷入幽燕永不归”。又云:“垂翅无依鸟倦飞,乌江渡口夕阳微,穷途纵有英雄泪,空向西风几度辉”。道出了太平天国一心想推翻清朝统治,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事与愿违,愿望终未实现,穷途末路,这是太平军将领的悲状心情。
  洞被攻破最多的时期是同治三年(1864),下游(贵阳以东,疑是传说中的下八府反上五府)苗族农民军和黄号白号军配合作战,凯里人何德胜与许大八相联络,率兵千余围攻安平。请巡抚张亮基传檄副将张梁来援,许大八败于北门,何德胜派兵援助,许撤兵转由乐平、石头寨绕出石板房,企图攻占安顺府。何德胜和许大八兵过之处,攻陷洞不计其数。大西桥镇境内当年失陷的洞就有:石坝上与高寨村同守的宋家洞,洞破时人员死亡过半;九溪朱姓合族守的狗爬岩,破时数十户死亡。狗场屯先修马鞍山,继修后山大猫洞又修猫洞山顶之,数次皆破,死亡极多,晓礼和水桥屯捐金投降的才得幸免。鲍屯和西陇同守的西陇洞,洞中空旷平坦,内有阴潭,饮水充足,兼之四面通风,烟不能入,只需备足油盐柴米,余不足虑,可以长期坚守,敌久困不克,自动退去。至于石板房民众,除避云鹫山外,皆依饭笼铺(天龙)、鸡场屯、中所屯驻守中所狮子山和饭笼铺的龙眼山、天台山。三山相距里许,平时互相守望,敌至则合力抵御。中所狮子山,山势险要,围攻旬余,都被擂木、炮石滚下,损失不少。久攻不下,就在村中找来掼斗几人顶着一张往上冲,山上有一门土炮装填好火药和砂子,准备俯射。但炮口一低,砂子全部掉了出来,敌攻山猛烈,已接近门,情势危急,守山者急用棉絮塞紧炮口,点火轰击成功,打中前面一掼斗,余人丢下掼斗向山下逃去,村民幸免一难,损失较少。
  当时何德胜、许大八农民军扎营猪马场,有鲍家屯贡生鲍源达率团练与农民军交战,被农民军击败,求救于安顺府衙,知府毕大锡率清军数百到石板房,扎营黑寨,攻打农民军,农民军不支,往旧州、广顺方向撤退。
  洞被破原因有二:一是洞内空气少,缺水的多;二是守者多无军事知识。“洞墙垣安置枪孔,高低不适,射击处面敌人不能旋转如意,虽偷安旦夕,一遇缺水、缺弹药、缺盐米柴煤,即露惊恐之状,敌方侦得其实,加以猛攻,指日可破,故当时死于洞者十有五六,父老言及,就有余痛”。敌破洞之法则堆柴于洞门,加辣椒皂角等物,乘风纵火,用风簸扇烟入洞,洞内之人烟呛闭闷窒息而死。攻之法则以围困,断其吸水打柴之道,中所狮子山被困,山上无水,曾出现一碗油换一碗水都无人换的情况。
  洞被攻破,村民遭受屠戮的不少,有的是全部遇难,有的只残存十之一二,只好逃往他乡以避难。咸同时期十余年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街道蒿草丛生,豺狼遍地横行进村进寨,甚至进入安顺城内吃人。有一户小孩啼哭不止,大人禁止不住,就说你爱哭,抱你去喂豺狗,意为哧一下小孩子,于是抱孩子于门外转身,听不到孩子哭声,回头一看,孩子被狼拖走了。江河几个小孩在村前玩耍,一孩突被狼叼走,村民闻讯追出,虽救回孩子,但孩子受惊吓和咬伤,3日死亡。中所村大街上有一外来女孩,头天傍晚,人们还看见在火堆旁边烧豆吃,第二日早上,只留下一滩血迹和一只鞋。另有一家母女仨人住在一间破烂的茅草房里,白天要“帮人、卖气”,晚上要照顾两个孩子,土墙被狗(或猫)钻了几个洞。时逢冷天,上半夜母女仨人还在睡在一起谈话,下半夜听大的孩子叫:“妈,好冷呀”。当母亲醒来时,用手摸孩子,发现只摸着一个,把灯点燃时,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女孩了。一夜哭到天明,第二天发现血迹往后山走了。狗场屯自遭乱后,村民外逃,待到回来之年,街上当年吃丢的桃子核已长成尺余的大树。
  咸同年间迭遭兵祸,为时达十几年,除何德胜、许大八、陈小五等著名的民众首领外,其他不知名者尤不胜数“此去彼来,岁无宁日,致使民众大批死亡或逃散,大姓夷为寒族,大村夷为大小寨,甚至全家绝灭。村寨化为乌有者。”“民众死于兵战者十之二三,死于饥寒、死于疾疫、死于离散者十之七八”,当时清派员勘察乱象,曾有所云:“躬承简命到黔安,满目饥民不忍看;十里坟添千万冢,一家人哭八九棺;犬衔枯骨筋犹在,鸟啄襟胸血未干;寄以西南君子视,铁面人闻心也寒”。至咸同十三年以后,地方渐趋平静,流亡者陆续还乡,然田地荒芜、屋舍已毁,耕牛、种子均无,只能向亲朋借贷或出卖子女,始能逐渐恢复生产。勉强维持生活,此段时期民众遭浩劫,可谓苦矣。
  咸同之乱,直到同治七年(1868)5月,在安顺境内的农民军岩大伍败走镇宁郎岱,另一支农民军陈小五投降。8月,又一支农民军郝大王惨败,死伤千余人,郝大王投降。至此,安顺城周围延续20余年的农民起义初平,人民暂得以安居。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遇恩
相关人物
付友德
相关人物
余长子
相关人物
杨岩保
相关人物
毛克宽
相关人物
李伯龄
相关人物
何德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