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 地丁及田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3577
颗粒名称:
第一 地丁及田赋
分类号:
F127
页数:
26
摘要:
平坝县地丁及田赋的经济发展史。
关键词:
地丁
田赋
经济
内容
地丁
原额人丁一千一百四十丁,又清出河湾额外人丁三十二丁,共一千一百七十二丁。内平坝卫一千零九十丁,每丁征银三钱;柔远并河湾八十二丁,每丁征银二钱。共该原额丁差银三百四十三两四钱。内除平坝逃亡七百九十丁,无征银二百三十七两。康熙三十五年(1696)编审,实在有征丁差银九十四两九钱。三十五年至五十年(1696一1711)增征差人丁三十三丁,康熙五十年(1711)编审,实额征差人丁三百七十四丁,丁差银一百四两。康熙五十五年(1716)至雍正九年(1731)编审,新增盛世滋生人丁二百三丁,永不加赋。乾隆四十二年(1777)奉部文摊入田亩加征,四十九年(1784)汇册造报。
田 赋
分原额、【平坝卫、柔远所、西堡司三部及额外杂赋】现额【划拨插花以后之额】及征收科则等节述之。
平坝卫原总额
原额征粮、征银屯田一万八千八百六亩,每亩起科本色秋粮米二斗六升四合一勺七抄一撮九粟,共该原额本色秋粮米四千九百六十七石九斗九升九合九勺九抄五撮二圭五粒四粟,每石起征岁用银四分五厘,共该原额岁用银二百二十三两五钱五分九厘九毫九丝九忽七微八尘六纤四渺,内除荒芜田五千二百一十亩一分八厘六毫四丝七忽六微五尘①一纤七渺,无征本色米一千三百七十六石三斗八升二勺八撮一粒三粟,无征岁用银六十一两九钱三分七厘一毫九忽三微六尘六渺。又康熙三十九年(1700)以后,新垦田亩题请减则,无征米二百四十六石六斗一升九合四勺八抄六撮二圭二粒八粟,无征岁用银一十一两九分七厘八毫七丝六忽八微八尘三渺,实在成熟田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五亩八分一厘三毫五丝六忽三微四尘八纤三渺,内旧熟田一万一千七百二十八亩六分九厘三毫五丝六忽三微四尘八纤三渺,有征本色米三千九十八石三斗八升八勺一抄二撮九圭一粒七粟,有征岁用银一百九十三两四钱二分七厘一毫三丝六忽五微八尘一纤二渺。减则屯田一千八百六十七亩一分二厘,每亩起科本色米一斗三升二合八抄五撮五圭五粟,该有征本色米二百四十六石六斗一升九合四勺八抄八撮九粒六粟,每石起征岁用银四分五厘,该有征岁用银一十一两九分七厘八毫七丝六忽九微六尘四纤三渺。原额征粮不征银科田三千二百一十七亩,又节年新垦额外田二十二亩六分,二共田三千二②百三十九亩六分,每亩起科本色秋粮米五升三合六勺二抄一撮二圭八粒六粟,共该原额本色秋粮米一百七十三石七斗一升一合八勺四抄二撮八粒五粟,实除荒芜田四十二亩六分九厘一毫八丝四忽九微五尘九纤四渺,无征本色米二石二斗八升九合一勺九抄六撮一圭四粒六粟,实在成熟并新垦额外田共三千一百九十亩九分八毫一丝五忽四尘六渺,有征本色秋粮米一百七十一石四斗二升二合六勺四抄五撮九圭三粒九粟。又乾隆六十年(1795)起至嘉庆九年(1804)止,具报新垦田四亩九厘九毫一丝一忽一微,每亩起科本色秋粮米五升三合六勺二抄一撮三圭八粒六粟,于嘉庆七年(1802)起征,共有征本色米二斗一升九合八勺,摊征丁差银九十两二钱八分四厘五毫。
①尘,原作“厘”,误,据文意改。
②二,原作“一”,误,据文意改。
柔远所原总额
原征谷不征银抵饷余俸功田四千三百五十五亩五分三厘三毫三丝,每亩起科本色谷三斗,共该原额本色秋粮谷一千三百六石六斗五升九合九抄,每谷一石折米五斗,共折米六百五十三石三斗二升九合九勺九抄五撮,内实除荒芜田七十一亩二厘四毫九丝一忽,无征本色谷一十一石三斗七合四勺七抄三撮,折米一十石六斗五升三合七勺三抄六撮五圭。又康熙三十九年(1700)以后新垦田亩,题请减则,无征谷二十五石四斗九升三合二勺,折米一十二石七斗四升六合一勺,实在成熟田四千二百八十四亩五分八毫三丝九忽,内旧熟田四千二十九亩五分八厘六毫三丝九忽,有征本色谷一千二百八石八斗七升五合九勺一抄七撮,减则田二百五十四亩九分二厘二毫,每亩起科本色谷二斗,该有征本色谷五十石九斗八升四合四勺,二共谷一千二百五十九石八斗六升三勺一抄七撮,每谷一石折米五斗,共折米六百二十九石九斗三升一勺五抄八撮五圭。原额征谷不征银科田六百四亩五分九厘三毫,又节年新垦额外田二十七亩五分八厘三毫六丝六忽,二共田六百三十二亩一分七厘六毫六丝六忽,每亩起科本色谷一斗,该有征本色谷六十三石二斗一升七合六勺六抄六撮,每谷一石折米五斗,共折米三十一石六斗八合八勺三抄三撮。原额征豆征银成熟干旱祭田八十亩,每亩起科本色黄豆一斗,起征祭银一钱,共该原额全征黄豆八石,原额全征祭银八两,摊征丁差银二十七两九钱零四厘五毫。
西堡司原总额
原额全熟田二千八百八十亩五分四厘一毫,每亩起科本色米一斗四升一合七抄一撮六圭一粒六粟,又节年新垦额外减则民田五十一亩五分一厘四毫四丝六忽一微五尘八纤六渺,每亩起科本色米九升四合一勺一抄四撮四圭一粒一粟,该有征本色米四石九斗三升七合三勺二抄一撮一圭七粒六粟,二共原额全征秋粮米四百一十二石七斗一升七合三勺八抄五撮四圭八粟,每斗起征条编银八厘八毫三丝一忽八微二尘三纤四渺,马馆银四厘三毫,原额全征条编银三十六两四钱四分一厘九毫四丝七忽三微八尘一渺,原额全征马馆银一十七两七钱四分六厘八毫四丝四忽八微四尘六纤五渺,撒征丁差银一十六两四钱四分一厘。
原总额合计
以上三项,实在有征米四千五百九十石八斗九升九合一勺六抄四圭八粒,【除拨支本县兵粮外,于青黄不接之时,照中米市价发粜,将粜获银两解缴粮储道库,以为发买兵粮之用】黄豆八石;【例收本县仓,听粮储道拨支兵粮等项报销】有征银三百一十六两七钱一分三厘七毫五丝一微七尘五纤六渺,连前摊派银三十两六钱三分,二共应征银三百四十七两三钱四分三厘七毫五丝一微七尘五纤六渺。
粮额细数
此数即上列总原额内者,盖合而计之,则总之于平坝卫、柔远所、西堡司之额内;分而言之,则析之于各所、各排、各铺、各枝之地内。至此数由来,考刘公旧《志》云:邑屯、科田计二万余亩,加以山头地角为民所陆续开垦者,无寨无之,欲为清丈,非五年难以竣事。此五年丈费,民不能捐,官无所出,不得已,为从流溯源之计,札令头人、粮差将各寨现完屯科粮若干、各户现完屯科粮若干,询问明确,载于册籍。如有买卖,即将买主开载。如此,则邑人皆知每寨屯、科均有定额,若敢挪改牵混飞洒,则此户之屯田有缩,彼户之科田必盈,容易稽考定谳。惟屯、科粮户不能备载,除将各户现完粮米各细数另为登簿,饬户书年为过割更换外,今将各地各寨现完屯、科粮米开列于后。【据此,是只载屯科粮数,未载岁用、马馆、地丁等银数,因银数多系匀摊,只须以总粮额除各项总银额,即得各粮应摊各银数,故不备载。至下所列,均由上而下横行,上排左尽,转入下排;地名上之“1、2”洋码,即左一、左二,余类推。遇有民国四年(1915)改正插花时划出之粮,须参考后表】
额外杂赋
此中有田荒无征者,有无亩征谷而更征银者,又有官租、官庄之别,旧《志》所载六组如后。
赈田谷 原额久荒,赈田三百亩,每亩起科仓斗谷四斗五升四合二勺四抄二撮六圭六粒六粟,共该无征本色仓斗谷一百三十六石二斗七升二合八勺。
递马租 原额五所屯堡摊派,无亩全征递马余租本色仓斗谷四百六十九石七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此谷每石折米五斗,谓之余米,共折余米二百三十四石八斗五升七合二勺。今将余米另详如后】
【旧《志》独未载左九,未知何故。又谓此租出于熟土,间有以豆一石折米一石上纳者,不知始于何年,卢、黄、徐各志稿未载及,而《赋役全书》仍存屯堡之名。明巡抚《江东之传》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平价市买递马谷田,则此田始于万历,而是租之非豆及不出于土,均可知也。向例至冬征收,即拨还是年垫发孤贫口粮之米,其所支剩余米,变价解藩库】
学田谷 原额全熟学田三十三亩,每亩起科本色仓斗谷二斗,共该仓斗谷六石六斗。内实除打车学田二亩五分,共该谷五斗,例不起征。租谷外,实在学田三十亩五分,有征本色仓斗谷六石一斗。【此系《赋役全书》所载,非道光间刘祖宪捐买书院、义学田赋】
官租谷 原额前五官租谷四十五市石。【每年变卖银两,申解藩库】
官庄豆 柔西谷者魁、谷攘陋、谷找、靠攘、谷贝五寨,年纳本道官庄豆租五十石,共折实纹银二十九两四钱六分四厘。【历系苗民自行变价,赴道完纳】
递马银 原额五所屯堡摊派全征递马银一十六两二钱三分。【例解司库,拨支俸工等项报销】
正额溢出之赋 旧《志》载刘祖宪详文云:“卑县原额屯、科粮米四千五百九十八石八斗九升九合一勺,内有逃亡故绝、久已无着屯粮米九石零六升六合五勺。所有七所一万二千余户,其以数抄整成一勺者,自设县以来,约溢出粮米四石零五升三合四勺,历任俱将此溢出粮米抵完无着之项;除对抵外,更有无着粮米五石零一升三合一勺,向系历任垫赔足额,或系粮差及头人等各自分赔。前升县徐玉章以无着粮米若听粮差及头人等分赔,难免该差等得以借口浮收,已经禁革在案。卑职兹于道光七年(1827)三月捐银一百五十两,买得黄湛林科田二分:一分坐落中六林下堡门首坝中田一丘、宋其坝田四丘、大树脚田一丘、刘家坟山田大小八丘、大门首长田一丘、团田一丘,洪园田三丘,共田十九丘;又一分坐落邢江河木庄田四丘、本庄田三丘、共田七丘。二共科田二十六丘,共计收租谷十九石六斗,除代完前项无着粮米五石零一升三合一勺、耗米七斗五升一合九勺六抄五撮,去谷一十一石五斗三升零一勺三抄;完纳正耗丁银及开销运脚各费,去谷三石零六升九合八勺七抄外,更剩谷五石,存贮县仓,以备歉数减租凑完粮米之用。如此,庶无着之粮永归有着,而荒歉之岁亦可以免县令之赔累矣。再查卑职于本年三月内通详捐买书院、义学租谷一千二百五石零,经头人生员帅凤征等禀请,将所置书院、义学租谷归县收租变解。卑职已筹存备荒减租租谷二十石,并此项五石,共计每年积谷二十五石,概于交代时清缴①后任,以为弥补荒年减租纳粮之用,合并声明。”据此,则可得溢出粮额对抵无着粮额外,尚有无着粮额五石零一升三合一勺,更可得刘公捐买田租代完此项溢出粮赋外,尚有余租五石,合之书院、义学田租项下筹存谷,每年共积谷二十五石。【积存县署】
正杂田赋合计
田赋总额列上,额外杂赋总额列下,合共计之,其表如后。
①缴,原作“交”,误,据文意改。
改正插花拨入划出之田赋
平坝丁粮正、杂原额之米、谷、豆、银四项,略如上表,至民国四年(1915),本省改正插花地段,平坝辖地及田赋大生变化,兹将当时拨入、划出之田赋原额列表如后:
经征沿革
以上所述,皆粮额本身之变迁,至征收程序之变迁,兹略述之。初本丁粮,各征后则摊丁人粮;初本米、【粮为正米,另有耗米】银,【丁银、岁用、马馆、条编等银为正,另有耗银规费平余】双征后改折征,一律收银。自清末清理财政及民国初年国税厅成立以来,将陋规并入正额,更由银两变银元,整齐划一,完纳利便,即下列征收表中之各种科则是也。故今之一科则中包有昔日种种摊派在内,此外不复再摊。【税单费一张,三仙七星五毫,及滞纳金等不在】少异者,有田另担负丁否,【有则粮较轻】人民完粮,查契上粮额,【或为本县,或拨来,及屯、科、秋等】按照科则【有银两科则,伸合银元科则】算明,【科则以石为单位,契粮不皆整为一石,须算明】更加税单费在内,苟不滞纳,绝无科则外有科则也。
知识出处
《平坝县志》
出版者:贵州民族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平坝县的志乘、地理、民生、官治、自治、教育、武备、交通等发面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平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