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 官厅所在之建筑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3344
颗粒名称:
第二 官厅所在之建筑物
分类号:
D929.6
页数:
6
摘要:
平坝县官厅所在之处建筑物的建设情况,从城垣、衙署及各局两方面详细说明。
关键词:
平坝县
官厅
建筑物
内容
城垣
县城 《方舆纪要》曰:“平坝卫城,明洪武间世袭指挥金镇所建,依山为城,甃以巨石,高一丈,厚六尺;门楼四,月城一。”《黔南识略》曰:“县城周六里三分,计一千一百三十六丈有奇。甃以石门四,水关二。”旧《志》云:“明以前为卢唐三寨,无所谓城也。洪武十八年(1385)设平坝卫①,二十三年(1390)世袭指挥金镇始相度城基,依山为城,甃以砖石。西枕天马,东依东溪,南包梵刹奇岩及东岳庙,后山北临平川、平田,西北缘文昌山而下,西南跨蚺蛇洞及西水关,东南临平田,跨东水关,东北临田,周九百一十丈。城基多岩石,不能为濠,万历四十三年(1615),掌印指挥黄运清详请增修雉堞,高广城楼。崇祯三年(1630),总督朱燮元巡阅至卫,添造月楼二座。六年(1633),柔西游击金良田、指挥韩宪忠、乡宦黄运昌、谭先哲、陈达道、王之贤等各捐银增修敌台六座。顺治四年(1647),流贼孙可望入寇,城陷。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文中美详请改修,七月,安顺知府周世纪会同估计造册,奏请拨帑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两九钱二分有零,计修今城垣方一千一百四十九丈八尺,除四门台基每座宽三丈三尺,实在城身一千一百三十六丈六尺,计六里三分八厘七毫。城脚入土二尺,身高一丈,脚宽墙厚各一丈,收顶七尺,俱以五面光石砌造,中填碎石,灌以灰浆,上安垛口一千零九十五个,高四尺。门洞城楼四座,炮台、炮房各四座,东、西水关二道,每道宽一丈六尺,上跨城身、垛口。城门四,铁叶门扇八,洞深二丈二尺,外洞高一丈一尺,内洞高一丈五尺;外口宽一丈一尺,内口宽一丈四尺。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陈嘉祚捐砌石栅,并额四门楼,东城曰‘景春’,西城曰‘宝成’,南城曰‘通顺’,北城曰‘承恩’。”②咸丰七年(1857),知县韩梦琦增修四门月城。同治六年(1867),提督赵德昌以城陷数次难资守御,命宋游击、余都司等于城东南郭筑水屯驻扎。九年(1870),知县韦廷魁由西水关沿宋家河至东水关,添修新城墙,高八尺。同年,知县汪金墀请银二千两修旧城。十二年(1873),知县汪廷杰拆新城补修旧城及北门月城。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张斗南修葺水屯,周围砌石筑垣,仿照城式。三十年(1904),知县戴永清增修南北二门、敌楼。民国十二年(1923),知县余凤林拆毁水屯、围墙。十九年(1930),地方民众集资修复马路,通过所拆之南、东两城门。【现只修复南城门】
①此说不确,平坝设卫应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刘祖宪主修之《安平县志·地理志》“建制沿革”条:“(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寅,闰四月,以卢唐三寨及金筑府地,置平坝卫。”同书《营建置》“城池”条却言“洪武十八年(1385)设平坝卫”,当为疏于检对之误。
②此处引道光《安平县志》内容,删改较多,故不一一出校。
明柔远所城 在今柔西齐伯房,周围二千八百七十丈,东门早塞,今西、南、北门及基址尚存,创建年月无考。
明威武所城 在老乐平,今基址犹存。【以上据旧《志》】
衙署及各局
明驻卫同知署 早毁于兵,基址难考,旧《志》仅存其目。
明掌印指挥署 同上。
明千户署 千户有五,其署亦必有五,旧《志》于此署下注“在十朱桥”四字,殊不可解。十朱桥之千户署只五署中之一,决无五千户共驻一所之理。今即在十朱桥者,亦难访其址矣。
明百户署 百户有五十,署亦必有五十,旧《志》均不详,惟左所一百户署在今县治南大街大井侧,尚为故百户陈旺裔孙建屋于其基址上住。
明屯操巡捕署 旧《志》载此署,而旧《志》官制中无此官,署亦无考矣。
明卫千总署 旧《志》注在今齐伯房五显庙,然则为镇西卫柔远所千总者。【此由他卫拨来,署址存而官载,故旧《志》中明代官制无此官。清卫千总署别在一处】
明卫经历署 清初尚仍明旧设,经历署则无考。
明卫训导署 早毁于兵,基址难考。
明驿丞署 清初尚仍明旧设驿丞其署,参看下“驿署”条。
明站官署 早毁于兵,基址难考。
明威武所署 旧《志》云在今老乐平,为梅孝廉屋基。按:既称曰所,想同柔远所例,驻一千总欤。【柔远、威武两所系由镇西卫中归并来】
旧《志》更有见载官而不见载其署者,即明驻卫之坝阳守备是。
清卫守备署 即今县署。
清知县署 旧《通志》云:“在县城内,明洪武间建,后毁。康熙间重修,旋裁卫设为县署。”旧《志》云:“县署,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①,在北门,后毁于兵,暂住黄乡宦宅地,嗣复重建。顺治四年(1647)城陷,衙署灰烬。康熙十年(1671)守备卢大济重建,二十六年(1687)改卫设县,仍旧衙署基建大堂、住房共六间。二十八年(1689),知县丁秉刚增建左右耳房、大堂右书吏房、大门共十一间。三十年(1691),知县黄亮增建耳门、大堂左书吏房、内书房共九间。乾隆七年(1742),知县康万里详请重修。三十四年(1769)六月,知县王雨溥拆修大堂、左右书吏、书差房,增建大堂卷棚、二堂、西厢房、卷棚内住房、左右厢房共三十七间,新盖照壁一座,又拆修头门、二门。四十六年(1781),知县蔡兰芳拆修二堂、幕友房、二堂卷棚、书房共十二间。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张振拆修南书房三间。道光五年(1825),知县刘祖宪添建东厨房五间,拆修二堂、左右厢房各二间。”②
监 狱 监狱在县署头门内右侧,亦创自明代,久圮,一应罪犯皆拨役看守,民役胥累。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黄亮新建狱房三间,缭以石,墙高一丈。
清典史署 在县署右,旧为察院行署基址。康熙二十七年(1688),典史闻元声建大堂、内书房③、左右耳房共十间。四十八年(1709),添建二堂、内书房、左右厢房、长班房、马房、水火夫房共十六间,多用细木撑架,编竹为篱,上盖茅草。乾隆四十二年(1777),典史何廷魁拆修头门、二门、大堂、二堂、内住房、内书房、左右厢房、长班房、马房、水火夫房共二十七间。
清教谕署 复设教谕时无署,往往居民房。乾隆三十年(1765),张运等以学中留存祭器银三十一两五钱,合庙租银二十五两,买得孙家坡杨沛住宅为今署,正房三间,厢房二间,头门一间。【参看下条】
清训导署 明时有卫训导署,顺治十五年(1658)改为教授署。相传在今书院之右,后毁于兵,往往寄居僧寺,或赁民房,本无定所。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卫教授为训导,新授训导张之佩建正房三间,头门三间。【署在千总署右侧。后之教谕署果在昔书院今学校之右,据此则为卫教授署地址,殆道光后自孙家坡地址迁移改建者】
①此说误,详见前注。
②此引文为转述,多有省削。
③内书房,道光《安平县志》作“内住房”。
清千总署 明天启、万历中为故宦刘民爱等居址。顺治四年(1647)城陷,刘氏迁移其地,遂为汛署。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把总陈禄分防县汛,改汛署为今署。乾隆二年(1737)拆修头门大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内住房三间。道光四年(1824),千总吴宗舜拆修头门大堂三间,住房三间,左厢房二间,重建右厢房三间。【俗喊武官衙门。反正后,团防及蚕桑局等设此。按:据旧《志》,此署址系地方人刘氏让出,并非纯粹官产,所以混作官产呈报若干年终无人买,迨防区割据时代,与右侧训导署营房地址等廉价拍卖,致地方办公无所,县人屡根据旧《志》提议,照最近颁发处理已卖官产之新章用原价赎回,作地方办公屋宇】
驿 署 明洪武初在沙作站,【即沙作铺】以罪重者充发当军抬杠,明末又改为金筑驿,移建于站口,【即今东关厢】为驿丞所管。康熙二十七年(1688),驿署仍在站口。三十年(1691),知县黄亮始于今地【县署左侧】捐建驿馆三间,草盖马房二间。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王雨溥拆修驿馆三间、厨房二间、草盖马房五间、卷棚一间。道光七年(1827),知县刘祖宪重建驿馆四间,卷棚三间,拆修马房六间。
演武厅 明时在北门外校场坝,清康熙间毁,后移建于西门外城边。
行 署 明时有察院行署,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为典史署,所有差使皆借居民屋。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王雨溥从街民程先章所请,将其佃房一所前后三进一十五间改为行署,年给租银;又于程屋后隙地添盖上房三大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楚来朝详府立案,定给每年租银四两、米四石。道光七年(1827),知县刘祖宪重修。【民国初年改为县议会,旋变卖。与同善社者之行署在谢家桥下,非此行署,相传此之行署在今大十字忠烈宫地址,迁移不知在何时】
北官厅 旧在北门外校场坝,创建年月无考。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陈嘉祚重修。道光六年(1826),知县刘祖宪又重修。
南官厅 旧在南门山脚,创建年月无考。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张振移建今地。道光六年(1826),知县刘祖宪重修,加用土墙三道。
西道行署 在西北乡,早已无存。今其桅杆一枝,基址尚在大竹山寨。
清知县署、监狱、典史署、教谕署、训导署、千总署、驿署、演武厅、行署、北官厅、南官厅等,经咸、同兵燹完全无存,【或被焚毁,或早倒塌】同、光以来始逐渐修复。【县署在同治十三年(1874)汪廷杰任内请款修复,余不能确考修复年代。教谕署自孙家坡改建今教育局地段,不知即在此时代抑尚在此时前】
以上各官署悉照旧《志》所载,而旧《志》多不详其所建在之街道或地点,房屋一改易即不能访其遗址所在,中间又经民国以来变卖官产,各署或地址陆续卖给私人,今尚保留者只县署、监狱、驿署、教谕者。【仓廒及官地、营地等亦变卖。参看《经费》、《杂稽》各志】
民国时代县政府 初名县公署,后改今名。合并清代县署、驿署、监狱而成。【以下各局均属民国时代】
司法处所 由县署内划出,组织有法庭、【昔之二堂】看守所、【昔之书差房,民所在仪门内左,刑所在仪门内右】监狱。【男监在头门内右旧监狱,女监在废驿署内】
教育局 在道光后教谕署,瓦房,头门三间,正堂三间,头门外道路地基全幅,正堂前天井一,后园圃一。【全所在昔书院今学校右】民国初年劝学所长陈康请准改设,更经其手修葺。【城内遗署能保留作局所者仅此】
建设局 附设马王庙。【昔在法庭前左侧,即县署幕友房,二十年(1931)始移设于此】
财政局 附设教育局内。【据二年(19】3)设财政局原令,指定县署房舍,后须在此地面建筑,不宜附设】
公安局 成局时在南街忠烈宫,嗣附县政府内,现设武庙。
征收局 附设县署内。【在法庭前右侧,征收柜在大堂前左书吏房】
知识出处
《平坝县志》
出版者:贵州民族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平坝县的志乘、地理、民生、官治、自治、教育、武备、交通等发面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平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