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 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3254
颗粒名称:
第三 生活
分类号:
K297.31
页数:
35
摘要:
平坝县的人民生活发展情况,包括饮食及燃烧、衣服及装束、住居及寝处等方面。
关键词:
人民
生活
发展
内容
饮食及燃烧
食 料
粮 食 谷米杂粮尽足自给,尚有剩余输出者。大率原野人家则食米,山谷人家则食玉蜀黍、荞、麦,而玉蜀黍较多。东南乡多食米,西北乡多食杂粮。
盐、糖 盐、糖两项完全仰给外输,盐属川盐,糖多采用兴义之腐糖。山谷中人往往有乏盐淡食者。
菜 蔬 油、肉、蔬菜尽足自给。油肉以猪类为多,蔬菜分两部:一出自树艺者,以菘、芥、莱菔、辣椒、甘兰、豆类【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豇豆、扁豆、四季豆】等为多;一出自酿造者,以豆腐、【水豆腐、白豆腐、黄豆腐】豆豉、各种素菜【霉豆腐、糟辣子、各色盐菜】等为多。
备 荒 食粮备荒在清、道、咸以前,有官厅之县仓、便民仓;同、光以来,仅有自组之义仓谷,惟数少,且各地亦不甚普通。【参看《经费志》】
食 度
每餐概况 多半三餐,起床食稀粥,早晚两餐食干饭。早餐多在午前十时前后,晚餐多在午后五时前后。农工操业,恒稀粥后始工作,收工后始晚餐也。凡食,除饭碗及箸取个别外,菜品概取合食式。凡干饭制造,取先煮后蒸式。【稀粥应改呼早餐,早餐应改呼午餐或中饭方合】
食猪、牛、羊、鸡、鱼肉油者,为“食荤”;食菜、茶、豆油者,为“食素”。回教人于肉油忌猪、马、犬,所食肉油不自宰杀。【教中一人专司宰杀,类似汉人之屠户】僧道多素食。凡荤素食品,调味恒偏于咸辣;凡普通餐饭只些少菜蔬,鲜用酒肉者。
酒 席 以器皿计者,分“四盘八碗”式,或“八盘八碗”式,或“十盘一品锅”式,或“十大碗”式等;以菜计者,分“土席”式或“撤席”式。撤席菜用至海参、洋波罗等,土席菜用至鸡、鸭、鱼等。海味自外输入,酒为粘米之自酿品。席面方桌座八,圆桌座十。凡席,非婚丧及特殊之酬酢不设①,而尤以土席为普通。【除酒席座数有一定外,普通食桌座无一定】
饮 料
饮水、纯取井泉、河流之天然品。县城饮井水,四乡则井、河各半。
茶叶、县中亦产,惟汉、仲中产阶级以上者饮之,其余多饮凉水。
吸 料
县中吸叶烟者最多,只空人不空家。丝烟次之,纸烟又次之。吸者均以男性居多数,又以成年者居多数。惟叶烟能自产,半数供给,余皆自外输入。
燃 料
炉灶用者 煤炭、柴草皆盛产于西北乡,缺乏于东南乡。东南乡对于煤炭,有仰给西北者,有仰给邻县之贵阳、广顺、安顺者,故支出颇巨。全县大率中产阶级以上人家,烹饪用煤,取暖用煤、炭或柴,无力人家烹饪、取暖概用茅草。
烧煤之家大多面煤,【块煤颇少】除烹饪外,辄以湿煤封锁炉灶,留一小圆孔,可煨茶,可取暖;烹饪时拨开,另加煤料,烹饪毕复封锁,昼夜如此而费煤无几。故无所谓歇火、发火,无贵阳晨起发火,遍地烟熏,及深夜无火之苦况也。
烧煤炉灶多低,炉灶上周围设小座,冬季家人父子即升灶团坐取暖。【县俗以供大量烹饪之嵌铁锅、烧柴草之灶名大灶,为有灶神,忌人升登,烧煤者为小灶,可任意】然妇女往往于烹饪时列孩童坐四周,辄跌入灶中、釜中,危险殊甚。此与男妇老幼人提一烘笼,甚至缩一手提笼入怀前背后,沿街沿途恬不为怪者,同为恶习,当革除也。
灯烛用者 菜油、茶油,本县产者,差能自给。【昔年茶油产额巨,尚有外输者】桐油、石油、牛油【制蜡烛用】由外输入。
全县人家,神灯及烹调用菜油、茶油,普通灯多用桐油,出行之灯用牛油烛及石油,中以桐油之需要额最巨。市街营业上之灯多用菜油、石油,出行渐启用电棒矣。
①此处原文如此,疑有疏漏。
乡中夜行用一种名“亮槁”者,以葵茎泡污水及清水中制成,益见风益燃;以二三茎为一束,光度高出马灯十倍,此亦善于利用废物者。
衣服及装束
衣 料
平邑不产棉,道光、咸丰间尚购棉纺花织布,全县衣料大多数出自土布。同、光以来,以出产烟泥之故,此物甚销湖广,远商即贩湖广之“阳逻”、“葛仙”、“黄州”等布入境互易,于是纺织大停,不惟汉人如此,即素以苗布、夷布著者【苗户织者称苗布,仲户织者称夷布或仲家布】之苗、仲,亦相继争购阳、葛等布矣。此外,如绸缎及现今新式之棉织、麻织、毛织、丝织等品,与缝纫之绳索,装饰之阑干、须绦,一切皆自外来。
全县衣料用阳、葛等布者,约占百分之九十,【即富有人,不过外表衣华丽,内之中衣、汗衣亦必用葛仙、黄州等布】用标布及新式棉、麻织品者次之,丝织、毛织品者又次之。
衣 式
沿 革 明代迄今,朝廷凡三易,平邑衣冠制度随之。在明则峨冠博带,圆领、宽衣、大袖,今惟于古画及旧戏剧中见之。至清代,相传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僧道不降,幼孩不降”等之条约,于是,衣冠上男成清代式,僧道及女及幼儿【指特殊装①扮非普通人家幼儿】沿明代式。民国纪元以来,服制尚未彻底划一遵行,社会尚沿清代之旧与新来之西式,极混淆纷歧也。
以上就汉人而论,若苗、仲、革老、“杂色”,自明以来纯采羁縻政策,服制上未必强制。惟彼因与汉人杂处,与汉人交际,由需要的或羡慕的遂摹仿汉人,观现今苗、仲之男衣式与汉人男衣式无异可知。男衣如此,女衣又可知。特汉女衣时时蜕变,彼之妇女少与汉之妇女周旋,【旧式汉人妇女在社会上少露头角,更难与彼族妇女互相周旋】彼尚保守而不知汉已翻新,历时既久,遂相悬殊。试取彼之女衣式较古画中士①女衣式,更取仲女衣式较旧时镶滚式汉女衣式,益足证明矣。
现 状 衣式现状,因人类而差异,兹列为一表载之。【表载后】
①装,原作“妆”,误,据文意改。
装 饰
上述衣服,半为御寒上必需之具,半为装饰之具。装饰品中,除衣服外尚有种种。
汉 人 装饰品中大半属女性需要。女性装饰品畴习为脂、粉,为簪、环、钗、镯。簪、环、钗、镯为铜质、银质、烧料质,玉者少,金者尤少。除粗笨者能自制外,一切及脂粉等,皆自外输入。迩来脂粉革除,簪、环、钗、镯等亦渐趋简单。
他之各族 亦大半属女性需要。与汉族女性比较,为无脂、粉、簪、环、钗、镯等,多笨重而简单。凡装饰品附载后装束表中。
装 束
衣服、首饰同为装束中之构成部分,除此而外尚有种种。
关于发耳足者 明以前,大约各族人类皆蓄发。【剪头革老或即以剪头独异而特别呼之】清代则男剃而女蓄,【尼、僧、道人及苗族等妇女,或剃或蓄,即不尽然】现今则女亦剪发,其未剪或剪而未尽者,或辫或髻,往往随族类性别而异。观耳部,在明清时代,无论何族女性皆穿耳,今则汉族渐革除,他族尚保守。足部,明清间只汉族女性及仲族中一部分女性缠之,清末已停止,今除成年以上欲解放而不能复原状外,社会未见有再缠者。
关于裤者 裤有不着②者,着者之脚口扎系与否亦有分别。
凡属装束列为一表如后:
①士,同“仕”。
②着,原文在表示“穿(衣)”之意时,“著”、“着”混用,为便于阅读,全书统一改为“着”。后文修改处不一一出注说明。
住居及寝处
屋 料
木、竹、砖、瓦、石、石灰、茅草、漆、油、钉等,县中皆产或能制造。【如幌油、铁钉只能制造,原料皆外产】木、竹、漆盛于西北,水成石盛于东南,此石盖屋、砌墙、装壁、幔地,无一不宜。东南乡天然产品,足以自豪者惟此。
屋 式
独计间架者 以每间之架步计者,柱数自三柱落脚至七柱落脚,直度称“进身”,即计柱与柱间之“步水”,每二柱间称“两步水”,每步水约二尺至三尺内外。横度称“开间”,每开间约一丈内外。高度有“二丈一顶八”、“丈八八”等名称,普通在一丈八尺以下,多为两层,楼上楼下作“吕字”式,屋脊至檐口作“人字”式。以间数计者,就一列言,称“长三间”式、“长五间”式;就正房及左右厢言,称“三合头”式;就正房、左右厢及对厅言,称“四合头”式。新式建筑县中甫萌芽。
合群屋计者 群屋栉比,似可新制一名词,以“屋团”呼之。屋团分城式、乡场式、村落式。城式负郭建筑,以城之四门为总出入,随街面而划分,其屋团排列作不规则之稠密状态。乡场式沿场坝建筑,以两端之门为总出入,少街面划分,其屋团排列呈圆形或方形。村落式无城及街面或场坝之拘束,其屋团排列作疏落之自由状态,外部仍围以墙壁或藩篱,总一门出入。
就性质计者 分住屋、营业屋、寺庙。住屋取长三间、长五间、三合头、四合头或独间等式。营业屋称“铺面”,两铺相向共门出入者,称“双合铺”,异于住屋者只柜台之结构。寺庙亦取住屋式,异于住屋者只高阁及鸱吻之结构。营业屋建筑于县城通衢及场坝,多独间少双合。县城背街及四乡村落概为住屋,多长三间或三合头,长五间或四合头者少,寺庙亦然。
营业屋、住屋之门作长方式,场坝、村落总出入之门及寺庙门多作拱形城门式。
就盖屋计者 普通呼之瓦房、草房、石板房,不过仅就盖屋之材料言。除此而外,楼及柱为木制,墙壁或石制,或木制,或砖制,或泥土式,或竹编灰糊式,即不能包含于瓦房、草房、石板房之内。县城多瓦房,东南乡多石板房,余则草、瓦各半。屋壁多木制或竹编灰糊,围墙多土制或石制,砖制者少。村落围墙有以森林当之者,尤可贵而难能也。
屋之装饰 油漆、彩画、雕刻等,皆屋之装饰,而彩画、雕刻者极少,大抵门面部分油漆耳。色尚黑或红中黑周,墙壁多以石灰粉其外,窗棂多糊以白色纸。
屋之宜忌 建筑上普通有种种宜忌之习惯,约略言之,如:落脚柱数宜单、忌双,【三、五、七、九为单,四、六、八、十为双】正房间数亦然,【长三间、五间、七间均可,忌双数,而尤忌两间式厢房,对厅可以不忌】阶级数亦然。地基宜“步步高”,忌“步步低”。【俗呼“牛吃水”】正房宜高于左右厢,忌平齐;【俗呼“客欺主”】两厢宜在正房前,忌在正房后。【俗呼“鬼推车”。如此种两厢后更有正房则又不忌】天井宜正方形、【俗呼“一颗印”】横长形,【俗呼“马槽形”,取万马归槽之意】忌直长形。【俗呼“棺材形”】朝门与大门宜各稍偏左、右,忌正对。【俗呼“一条枪”】外壁侧面尤忌开门,【俗呼“白虎张口”】朝门,大门左、右、前三方,忌接近邻舍高出之屋顶,【俗呼“人字杀”】屋外街路或田塍宜横过或曲过,忌直形、交叉形正对朝门、大门。【直路俗呼“箭射”,交叉路俗呼“人字杀”】宜朴素,忌彩画、雕刻过盛。【俗呼”庙宇派”】此中有无味者,有未可厚非者,至如落脚柱之少,【普遍多五柱落脚,作一间则嫌深,隔两间则不足,徒占地面,殊欠经济】窗牖之稀,【光线太差】东向西向【日光过射】等,此又当忌而不忌也。
住居概况
军民住居 明代设屯,军民住居上有区别,如名屯、名堡者,【平邑堡多屯少】为军户住居;名村、名庄、名寨、名院者,为民户住居。有清及今,屯制虽废,屯堡名称尚沿而未改。
聚族住居 有纯粹聚一种族而住居者,如东乡之凯岩、松树林、茅草、青鱼塘、关口、上新堡、中岩,南乡之啄头山、老军坝、向阳庄、龙家田,西北乡之晾烟洞、石人山、秧田、苗田等处为苗户住居;东南乡之羊西、王官、浪塘、河头、岩孔、普贡、沙锅、盔山、大坝等处为仲户住居,县城近南门一段为回户住居之类。有不惟聚一族而且聚一姓住居者,如县城之孙家坡、黄家街、董家巷,东乡之张家庄、何家院、周家寨之类,虽现状不皆尽然,而畴昔得名之初,确为聚一姓之血族而住居也。
职业住居 农业者必居村落,商业者必居城市、乡场。仲族喜种稻,所居皆河流经过、阡陌相连之地;辗家人、革老、花苗喜种杂粮,所居皆冈陵高原之地;染坊、渔家必居近溪河。此固由职业而住居异处,亦因地异而性喜不同也。
错杂住居 住居之不可以以上所举绳之者,即为错杂住居,如县城为五方杂处,四乡村落或汉、苗杂处,或汉、仲杂处,或苗、仲、革老、“杂色”错综杂处。
各户住居内容 各户屋内必设神龛。【或呼“神道”,或呼“香火”】神龛之屋呼“堂庑”,庑前檐柱左上方供“天地牌”,龛上或供“祖先牌”,或供“天地君亲师位”、观音、财神、文昌、灶君、太岁等牌,新式者或供“中华民国万岁牌”,龛下供镇宅土地牌。堂庑在独间式者,即在此间之前半面;在三合头、四合头式者,即在正房中间之前半面。如一户析箸为数家,或一屋住居数家,各家必另辟堂庑设神龛,此时之堂庑,纵在三合头、四合头式,即不能拘定正房,更不能拘定中一间。故县中人家,一入室即见其堂庑,观其神龛有几,便可知其家数若干矣。惟苗户及教民不设神龛,即不能以此判断。
堂庑两旁陈桌椅,无会客室之人家即以此庑会宾友。
三合头、四合头式者,堂庑两旁为内室,呼“房间”,两厢及对厅为书室、厨室、碓〓室、会客室等。独间式者,堂庑后为内室,室后为厨室等。
铺面式者,临街一面设柜台,台内称“柜房”,大门及铺板朝夕启闭上下,柜房后为堂庑、内室等。
全县食米多自砻、自舂,三合头、四合头式住屋恒少,碓、〓多设堂庑。如在农家,则不惟碓、〓并一切农具而亦收储堂庑。
人多居楼下,米谷什物恒在楼上,故人家楼上即一切仓廒,盖藏所也。
菜圃多在屋后,呼后园。厕所在园中,因之亦呼厕所为后园,入厕呼为“走后园去”。人家多以牧畜为副产品,圈设后园,然惟牛马有圈,养猪及鸡鸭多无圈,狗全无圈,生客入门辄提防恶犬。
人家神龛早晚必焚香,食米多自舂,故早晚辄闻击磬声,早晚餐前辄闻杵臼声。
朝门、大门朝夕启闭,公共出入总门惟城门朝夕启闭,场坝、村寨门多同虚设。【有匪警时始启闭守望】
朝门、大门外,特殊人家恒树种种之表彰品。【如“文魁”、“进士”、“大夫第”、“将军第”、“旌表节孝弟”等,又五贡以上皆建桅杆。凡此种种,因缘于旧式制度,现则无有矣】
寝 处
寝 具 床、帐、被褥、枕席、毡毯、草荐等寝具,其原料除木、草外,一切皆外输入。
处 所 内室当然为寝室,然在居室狭隘人家,炉灶即在榻前,寝室与厨室合并,即无异睡眠炉灶之旁,甚至有榻无定在,睡眠则临时铺陈,白昼则卷而藏之。县中寝室与厨室合并者约三分之一,临时设置床榻者几无家不有。【即宽房广厦人家,其仆从之床榻往往临时设置】
时 间 大约城市之起、眠较迟,乡村之起、眠较早;劳力者之起、眠较早,余者之起、眠较迟。早者大约天黑【县俗呼日入为天黑】即寝,黎明即起;迟者大约夜间十时前后始寝,昼间九时前后始起。
房屋供求之现况
田、房同为不动产,而在供求双方上比较,现在田似可相符,房成①求过于供。一则因城乡各处平均鲜有五十年以上不自召回禄或遭盗匪焚毁者,原有房屋多不能久留;一则因木竹逐渐稀少,栽培无人,砖瓦价昂,石、木工佣资飞涨,【现在石、木各工佣资,每人每天大约六角内外】衍成建筑上之物荒、人荒,新造房屋不能增多,而人口复日加蕃殖。就最近二年观察,各处不特买房不易,即租房亦不易,住居之前途危险殊甚也。
行
行之属于人者
性 质 邑中各民族皆自外来,其祖先皆为一种好动的民族,是邑人原具有好动的种性。无如“山性使人塞”,此“地无三里平”之崇冈复岭,望而寒胆,行而跛足,遂渐由畏难的艰于远行而转移其种性。贵州开辟最后,地广人稀,利源充裕,衣食上欲望易足,在生活方面比较他省优越;凡外来之人,其来之动机大半为经济问题驱使,一浸润此中,多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概,遂渐由留恋的不乐远行而转移其种性。基此二因,衍成一种株守故园之风气。于是,对内则苗、汉不相往来,仲、苗不相往来,革老、“杂色”不相往来;对外仅汉人中一部分稍涉足远方。
①成,疑误,或当为“则”字。
苗、仲、革老、“杂色”不出县境一步者,更别有一因,即厥初或被放逐,或被掳掠,或系逋逃,率皆不敢返故乡;即返,而家园已荡然,无返之必要。其不敢返、不必返之范围,初尚及于中原,裹足既久,传代益多,范围自缩,视线所及,百里外悉非乐国。故只得保此片壤,惟日孜孜也。
县人之旅行远方者 只汉人中之一部分,其动机,在昔日为应春秋闱考试,为仕宦,为依附仕宦。同、光以来,烟泥畅销,增加旅湘、旅桂之商人,现在则为肄业学校,为供职京外及断断续续之牛皮、药材等商人。【县人时有贩五倍子、桔梗、沙参等药材销售外省者】而各项旅行,渐有仲族、宋家等之参加,苗族全部依然不出县门。
行之属于物者
物与人之关系 道路、桥梁、车马、船航、冠盖、邮电等,皆行的方面需要之物,而此物与上述之人有因果之密切关系,即凡好动的民族,往往能战胜行的环境,对于行的方面需要之物,必能加以改良或发明,而物有日新月异之进步。物既进步,行的方面不感困难,则人益好动,益为长足之远行。反之,凡好静的民族,往往不能征服行的环境,对于行的方面需要之物,只有听其自然或保守现状,而物呈愈趋愈下之退步。物既退步,行的方面动生阻挠,则人益畏动,益为“老死不相往来”之裹足。举一例证之:县中今日南达安顺,北达贵阳,乐于往返者,以有昔日之驿路、今日之马路也。何以此地有昔之驿路、今之马路?政府感觉有交通上之需要而以功令经营之也。又对于清镇镇西卫,乐于往返者以有黄家龙潭一路之比较的石铺宽平也。何以黄家龙潭有此一路?商家感于川盐通过之需要,由盐之驼马抽捐经营也。【此捐昔日由滥泥沟发马时抽】其他政府或人民不欲战胜窒碍之途程,或狭窄险峻,人不能并肩而行;或凹凸崎岖,举步有倾跌之虞;或行潦污泥,一雨即不能经过,今必相率咋舌而却步也。是故有县人安土重迁之性质,遂产生交通恶劣之物质;有交通恶劣之物质,益助长安土重迁之性质。
物质现状 其受益于政府者,如邮电、驿路、马路是。邮政属国营事业,电话则政府计画、人民出资建设,【尚未成功,电报只为过线】驿路、马路则政府计画,人民出力修筑及保护。【现在马路多系人民分段修成及保护】关于此类,参看《交通志》。
其受益于他之社会者,如县中各路桥梁、渡口及汽车是。各路桥梁、渡口皆前时代之人民所遗传,汽车为邻县人民所经营。然邻县经营者,权操之人,难免不居奇制我;自所遗传者,权操之己,可自由改进。殊观各路,原宽者变狭,原平者变凹凸,原洁净者变荆棘、瓦砾,陡峻危险者听之,坍塌屈曲者任之;木桥、石桥多见一部分折版,河渡、船筏甚至干没经费,致渡夫向客需索。是现在之人不能新辟一路,建一桥,设一渡,反对于原有者积极的或消极的摧残之。原有道路、桥渡,参看《地理志》。
除旧驿路外,其余大率最宽度不及一丈、人马迎面不能相让之处居百分之九十。不断的石砌长路,最大限难及三里,余皆零碎散漫如天星;全无片石之泥路居百分之五十。不随地势起落,能以人工平直之者绝少,甚至有本属平原,可以直进,往往任私人田园侵占,故作螺旋迂折者。
其有乖于人道者,如舆轿、竹兜之类是。中产以上人家,三十里内外往往以此物代步,二人抬行,如载重路远,则加三人。西北乡运物用背,东南乡运物用挑,抬夫、背夫、挑夫,其劳动有似牲畜,同为人道主义所不许。
利用骡马负重行远者,【县中运煤及长途运送有用骡马者】固非若用人之残酷,然道途不修,随处倾跌或迂缓,往往妄遭鞭策,此又岂合于人道主义耶!
其笨重或实际无济者,如斗笠、雨伞、钉鞋之类是。雨天旅行,多有以笠、伞御雨、钉鞋履地者,钉鞋则笨重危险,【长途运送之马哥头,日日着之,行走自如,此属例外】风雨飘摇,笠、伞实不能障身。
其冷落而令人短气者,则旅馆是。馆中设备,率多疏陋肮脏,谚有“宾至如鬼”之讥。陌路逢此,益令好静之民族气短。【欲解除以上种种痛苦,惟有人民自动多修马路,自营转运及改良旅馆组织】
卫生及娱乐
卫 生
空气方面 道途渣滓,几案尘埃,终年鲜洒扫、拂拭。厕所不问风向,鸡犬多无圈,粪秽遍地,以致各种尘埃体或霉菌体或瓦斯体混合空气中,村农人家牛马粪臭尤甚,故空气往往不洁。
光线方面 屋宇建筑多就市街或山川形势,不忌日光方向,坐临东、西面者,终年之日光偏射,间架多低,窗牖稀少,其后半间及楼上层普通率黑暗,甚有白昼需灯者。村农人家筑土墙作壁,除一户外无他孔隙可透光,几类地狱。光线既难射入,一方妨害目力,一方滋长室内霉菌。【窗户之少,固建筑无术,亦防备盗贼,故改良建筑又牵涉他之范围】
饮食方面 城乡概饮井泉、河流天然水,未经一度人工之沉淀,解渴用者而又鲜经沸腾,半饮生水;以及果实之不俟长成,饭后之坐卧无度,各种食品只取适口,不问损益,皆非卫生之道。
洗濯方面 屋宇上、什物上、衣履上、身体上均鲜洗濯,污秽斑痕,举目皆是,而尤以村农人家为甚。不特乖卫生,亦碍观瞻矣。
痰垢方面 痰唾、鼻涕,任意挥吐;眼、耳、鼻、齿、爪诸垢腻,时加保留。黄牙人约占大半数。
运动方面 好静的民族不特厌远行,即短时间之运动亦非所取,因无所谓运动。故全县无一公共运动场,各学校之操场亦多狭隘,妨碍体育此最甚焉。
精神方面 物质方面之卫生半多失败,惟精神上之卫生比较稍愈。即一切欲望似易满足,安然享受,少占有欲上之侥幸心与非分心之自伐自戕也。【近年盗匪之多,乃物质供给太缺乏所致,初非得陇而望蜀也】
安宁秩序方面 除驻军外,为自组之团防及门户练等。【参看《武备志》】
娱 乐
直接娱乐 全县无一娱乐场,除小儿有各种不完备之游戏外,成年男、妇似无何等动作的娱乐之表现,故俱乐部尚未闻焉。
间接娱乐 大家庭组织同堂团聚,父子、祖孙相视而笑,精神之快活一也。职业全为手工,兴会所及,别饶风趣,绝异机械工业之枯燥乏味,精神之快活二也。业务单简,大小资本均可经营,农家多兼工商,工家多兼商,劳动上时时变易,具一种革新的愉悦,绝异分业界严之呆板寡欢,精神之快活三也。诸如此类,皆不自娱乐之点出发而娱乐自致。
似娱乐而实非娱乐 无时间、无规则的苟且偷安,是懒惰非娱乐;无高尚性、无陶冶性之田野山歌,是诲淫非娱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谈笑,是放浪非娱乐;遁世寻僧,流连光景,是无聊非娱乐;赌博及变相之赌博,是下流非娱乐。总之,娱乐是既有高尚性、教育性的,是积极方面的,是涵养、发达人之身心品性而不浪费时间的,是合于经济学理的。县人多犯似娱乐而非娱乐之病。
信 仰
孝思的
神龛供祖先,祠堂、坟墓祭祖先,中元接祖先。各家多以祖宗嘉言懿行作教训,子孙多以不肖祖宗为警惕,以荣宗耀祖为大孝,甚至有向祖宗位前盟誓或乞子作迷信之举动者,皆一种木本水源、慎终追远之思想,非以祖宗果尚在也,不忍死其亲也。由此一念,扩充而为弟、为友、为忠、为爱诸美德,为家族之密切组织,为维持社会之强有力。
正义的
世人处事,有时不计对方报酬,不问此事结果,不喜旁之人与知,只以己所当为即尽力进行,如不然其良心上非常抱歉,似一种惩罚加临。非迷信有因果报应也,乃以为分所应尔也。此为正义的信仰,即“正其义不谋其利”等训条所养成。
神道的
天地有神,门井霤灶有神,社稷城隍有神,马蚕有神,以及先圣先贤种种诸神,似乎多神教之民族矣。然而不类彼以拜多神而祈福涉于迷信,此以为受其益当答其报;或崇其德,以风示于人;受益者多,可以风示者多,故神之者多也。而所以神之者之权操之于我之崇德报功,初非我之听命于普施慈悲也,故非出发于迷信之观念也,由此思想衍成报酬及摹效英哲诸美德。【惟行之既久,盲从者、随声附和者有时似乎迷信】
宗教的
佛、道 县人信奉佛、道两教者,为僧、为尼、为道人、【住庵观不娶妻生子者】为道士。【不住庵观,娶①妻生子,只为入斋醮禳祷者】然非信其教义 ,或动机于衣食,如僧、尼、道人,则因仰食寺庙之田房收益而出家,道士则因仰食斋醮祷祝之佣资而营业;或动机于畸形,即僧、尼、道人,往往因官骸特殊而出家;或因于失意,即僧、尼、道人往往为情场、宦场、商场等等场合之失意而出家,试观僧、尼、道人恒多不明真正之教义,只一般无聊奈及傍佛托生之口吻便可知矣。【又有他种不剃发、食长斋,诵经、结侣、游行等之杂教,以其非佛即道,故统括于此内】
回、耶 县中回教人系自云南迁来,率皆由于若祖宗②之遗传,非新奉信者,县人更无新奉信者。耶教除神甫、牧师而外,教民中真正崇拜其教义者占最少数,余皆依仗势力而欲作不正当之袒护也。总之,中国民族性之宗教思想淡泊,无论何教,皆不能惹起其注意,而多出发于他之动机,岂特平坝人而已哉!
①娶,原为“聚”,误,据文意改。后有类似情况径改,不再一一出注说明。
②原文如此,疑“宗”字前漏一“若”字。
似迷信而实非真正迷信的
当作孝思论者 如阴地之风水是迷信,此种其动机系不忍父母遗骸置诸水蚁之壤,何以知有无水蚁,只得凭山川之高卑、阴阳之向背验之,不忍益至验之益微,即“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之义。然则以后第验水蚁有无可已,拘忌过甚及墓地太宽之旧习当改良也。
当作学理论者 如阳宅风水,即古人升墟望楚,相阴阳,观流泉之谓,含有判潮湿及光线之义。如相法,即古人“谷也丰下”、“蜂目豺声”之谓,含有取人以身之义。然则以后对于阳宅第判潮湿、光线,对于相法作为观人择交之助,又何可抹杀①也。
当归咎社会者 如算命禳解、求签问卜等等,明明迷信矣,虽然此种心理殊可怜也。今县中有数十百里无医药者,有有医而非一般人家可以延聘者,有有医药而同虚设者,医药之环境如是,病者只得求命于他,此拜佛烧香、求神祷鬼及不服药,为中医之说所由起也。间有不死,则信之者笃矣。人人之所最希冀者,莫如财,今有同一职业、同一地位之人,而社会给以发财之机会有有者,有无者,有时发财之人之职业、之地位或反低下于不发财者,则发财者、不发财者同一怀疑,于是,财神及命运之说应运而生。而皆同于笃信,信之久而不发财者仍无效,益怀疑益思救济,于是禳解之说又生。如何禳解?至何日始验?须假推算知之,于是算命之观念又生。同一资格、技能,同一求官,而社会给以得官之机会异焉,有时得官者反为无资格、技能之辈,于是得者、不得者仍将同一怀疑、同一转辗旋折而出于算命禳解。人人之所最希冀者,又莫如生子,其不生者或基于生理的及病理的医药之环境,如是送子观音、送子娘娘自然代之而兴,自然日日有向之求签者、问卜者。此不过姑举一二,其他之求种种福利而演种种迷信者,其中状况无往不然。总之,社会设备不完全,即由残缺一方面脱漏人入歧途,社会发展不公允,即由侥幸一方而鼓励人入歧途,徒攻击个人迷信而独宽恕社会,群众之心理岂能改造乎?【此描写群众心理,勿视为不合志体】
①杀,原作“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侧手击”、“杂糅”之意,因在此处文意不通,故改为“杀”。后有类似情况径改,不再一一出注说明。
虽属迷信而仍当保留者 有明知为迷信而仍当保留以济一切之穷而安慰其精神者,如诅①咒之类是。【矢誓则可,撕鸡狗仍不可】他如天堂、地狱,及作善降祥、不善降殃之因果报应等,警醒愚顽,创其说者别具苦心矣。
教育
道德教育
全县无论何种族、何男女,皆受此种教育。
施此种教育者,为家庭之父母,或地位性质类似之父母,而尤以母系之时间、之力量为久且多。此等父母,本其遗传的、观感的之所知所能,而用言语或行为,逐渐由训诲式或浸润式或模型式,以及明示的、暗示的、断续错综的启导其子女,其材料为立身行己,居家处世,待人接物之和平良善及守法的道德。
此种道德随时代环境而差异,大率只有不完备者,绝无不良善者,何则?人类皆有向上心与羞恶心,盗匪必不愿教其子再为盗匪,娼妓必不愿教其女再为娼妓,所谓“父愿子成龙”者是也。全社会之所以能维持者,纯赖此种教育。在教育之时间上、空间上、价值上,均当推此种教育占第一位。
以有此种教育之故,苗、仲、革老、“杂色”等,大半驯良守法,鲜暴戾恣睢风习,苗、革之放药畜蛊今亦鲜闻。汉人对之固无向上的援助,亦绝无压迫的虐待,各族类间颇能相安无间也。
职业教育
职业当分为家庭的与社会的,洒扫、缝纫、烹饪、乳哺为家庭的,农、工、商业为社会的,全县人类不业此即业彼。
①诅,原作“咀”,误,据文意改。
家庭的职业多由家庭的母传授,社会的职业由家庭与社会传授,如农业则由家庭传授,工、商业半由家庭传授,半由社会的师父传授,而皆同占教育上之重要位置。
学理教育
昔日之学宫、书院、私塾,今日之学校、通俗讲演所等,其中教育材料亦含有道德性、职业性,然皆偏于文字上、理论上,实施状况与上述两项教育大异,故别之为学理的教育,其详参看《教育志》。
此种教育较之上述两项教育为有统系、有程序,至于领域则瞠乎后焉。就性别言,则全县女性未受,现虽提倡女学,学生仍无几。就种族而言,则全部苗族、革老、蔡家未受,受此种教育者,仅汉族、仲族、宋家中最少数之人;受中等以上之教育者,尤属最少数中之最少数之汉人。
苗族有文字,是亦曾受此种文字上之教育,他《志》更刊载此种文字,惟现今苗族尚能认识此种文字者直无几人,无由访察其真本;他《志》木刻本多出于笨拙粗工,恐失面目,又因彼族实际既已不应用,兹只得暂缺。
操业
工作概况
全县家庭方面职业为全部女性工作,社会方面职业如农,为汉人男女性之一部【汉人中,屯堡人、辗家人之女性皆操农业】及苗、仲、革老、“杂色”男女性之全部工作;如工,为汉、苗、仲、革老、“杂色”男女性之一部工作,【各种编织品多出自女工】而男性较女性为多;如商,多汉、仲男女性之一部工作,而汉较仲为多,汉之男性又较女性为多;如宗教业,【只信奉而无职司宣传之信徒不在此内】多为汉之男女性工作;如公务上、智识及艺术上之业,全为汉之男性工作,仲之男性亦间有之,然皆劳力则有余,智识程度率不足。
全县职业,因为手工业或小资本之故,尚无工场或公司之垄断性,工作之人恒农、工、商混合经营,至业务概况普通乏改良或发明之进步。参看《业产志》。
经济地位
普通的
就全球而论,中国人只有大贫、小贫,无所谓富。平坝除米、谷、木、竹差足自给外,食盐、棉布及一切用品多自外来,输入超过输出,更无所谓富。
差强的
时间方面 若只就平坝而论,其在时间上之经济地位亦有比较的差强者:其一为明初至中叶时代。此时地初开辟,人口稀少,大草大木及地面煤层取用不竭;田土新垦,不粪自肥,农作物品十年九丰;远商裹足,无新奇淫巧输入可供消耗,生活成为收入多支出少之状态;佣工之家,数年以外即致小康。父老传说:“此时管业系插标为记,代人伐木伐一株送一株,普通人家以石板盖屋为费工,多用宽厚枋板,地盘内往往发见①银钱窖藏。”斯言虽不尽确,亦可想见当时之物力。自是以后,土地渐瘠,木煤渐稀,奇巧品渐入,收入支出不过相抵,虽以清雍、乾、嘉、道之涵养,终无大济。父老恒言:“嘉、道间生活固低,然找钱亦不易,每有‘三分一斗谷,不得三分守着哭’之叹。”其一在清之同、光、宣时代。此时承苗乱以后,亦地广人稀,又鸦片无禁,烟泥畅销外省,子可取油,茎可肥土,渣可饲畜,于是广事种植,银钱输入陡增,奇巧品虽售卖分利,然县中之商贩、旅店亦辗转因缘而获赢益。一时农、工、商业呈一种蓬勃气象,金融异常活泼,不动产互相竞买,价格飞涨,至有非贿媒介人而不能入手者。自是以后,禁令森严,输入之金额减少,而奢侈欲望既开,外货之购用反增,出入相差仍巨。民国纪元以来,税捐负担日重,以十三、十四两年计,除力役外,每年均三十万元,【除丁粮正供】余每年均在十万元外,财力又呈枯窘状态。故在明初之百年、清末之四十年,实为经济之比较的优越期。
①见,通“现”。
空间方面 除时间外,尚有空间方面。在职业的空间,则凡属农业领域,其经济地位之涨落不甚悬殊,稳固时间较长,他业则否,而尤以智识职业之变迁为巨。在种族的空间,仲家较苗、革老等富裕。在地理的空间,西北区户口贫富程度相差太巨。在收益的空间,大地主租谷年收难及一千五百石,赁贷借之利润年收难及五千元;大资本家之经营职业,资本难及万元,【合伙集股者例外】赁贷借之利润年收难及五千元;而大地主与大资本家,全县无论何时代同时不过十户,此十户中难继续五代,谚有“财主无三代”云。
无产阶级救济
旧式救济 如孤贫口粮及施冬衣、腊米、棺木、义冢地、养病院、救生所等是。【义冢地、救生所等,参看《经费志》】
新式救济 为平民院,王鉴民提倡发起,设东大街城隍庙内,分生产、教育两大系,而以生产为主要。对于贫乏无告辈,不仅衣食之而已,由财政局筹款【参看《经费志》】补助外,其余纯恃捐款。【此院于十九年(1930)十二月禀准成立,次年因他方欲改救济院,遂停办】单独施以教育者为讲演所及平民学校。【参看《教育志》】
什物器具
类 别
什物器具种类纷繁,系统的概括区别可分为衣、食、住、行上之用具,教育上之用具,操业上之用具,经济上之用具等。参看《业产志》。
知识出处
《平坝县志》
出版者:贵州民族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平坝县的志乘、地理、民生、官治、自治、教育、武备、交通等发面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平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