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畜牧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621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畜牧 水产
分类号: F326.3;F326.4
页数: 25
摘要: 轿子山镇畜牧与水产概况。
关键词: 地方志 畜牧 水产

内容

第一节 饲料与牧草
  一、饲料
  1.精饲料
  境内精饲料资源主要有:玉米、黄豆、洋芋、红薯、米糠、麦麸、菜籽饼、豆腐渣、酒糟等。
  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马帮”常用懒豆、燕麦喂养瘦弱马匹,称“马料豆”和燕麦粥,民间惯称“年猪月马牛十天”, “春抓羊膘秋囤肥”。农户饲养牲畜大多为粗放喂养称牛马为“草包子”,仅在役用和过冬时添精饲料;称猪为“菜田猪”,常年用农副产品的下脚料、米糠、麦麸、酒糟、油饼、瓜类喂养。
  2.粗饲料
  山区以包谷叶和香麦草为主,坝区以稻草为主,为牛马的越冬储备饲料。猪的储备饲料有豆叶、豆渣、乔麦、糠麸等。1953年后,开展牲畜饲料的开发利用工作,技术人员到村寨指导,帮助农民晒制干草堆积贮藏,保证牲畜安全越冬。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曾在境内白坟畜牧场组织民间兽医和饲养人员召开现场会,作包谷“去锥打尖”制作青贮饲料,进行稻草碱化处理,提高粗饲料利用率和增加适口性。60年代初期,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粗饲料减产,曾提倡用牛粪、菜籽饼经处理后喂猪,解决饲草饲料不足。
  3.青饲料
  青饲料主要有三类:
  (1)山茅草:分布在山岭地带,有羊茅草、山野草、蕨类等。阳坡及坡度平缓地带有鸭拓草、问君草、牛茅草、白茅、金上茅及藤蔓植物。
  (2)熟地草:生长于村寨近郊的坡地、梯地、地坝、田间小径、堤坝、田坎、河沟旁。种类有剪刀草、鹅耳草、苔马菜、牛舌菜、野芹菜、大小刺菜、过江草、玉兰草、鸡脚草、狗尾草、车前草、白三叶、青蒿、乌柏叶等。
  (3)人工栽培青饲料:主要品种有莲花白、牛皮菜、白菜、窝笋叶、青菜、胡萝卜、红薯藤、瓜叶、豆叶以及聚合草等。
  二、草场
  境内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厦耳、云盘、木头寨、郭家屯、各什、河安、张官、金钟院、新寨、洋坪、大院、讨兑寨、镜子塘、青山、小硐口、下寨、邓家等村。
  草场类型:
  1.天然草场:无灌丛、林木,规定放牧的场所。主要分布在厦耳、云盘、河安、讨兑寨、邓家,其余各村也有,草场面积1462亩。
  2.草丛草场:主要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和少量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2002年调查统计,草丛草场面积有3510亩,主要分布在木头寨、厦耳、云盘、郭家屯、各什、下寨等村。
  3.灌丛草场:植被由灌木与禾本科牧草组成,草场面积有1702亩,主要分布在厦耳、云盘、木头寨、郭家屯、河安、屯脚、小寨、讨兑寨、小硐口、各什等村。
  4.田、地坎草场:分布在田坎、地坎、沟溪、路旁、空坪、隙地等,面积有6095亩,遍及境内各村寨。
  5.疏林草场:主要由生长马尾松、柏香、杉木、原生稀疏林形成的草丛与灌木合成的草场,草场面积有1705亩,主要分布在厦耳、云盘、木头寨、郭家屯。
  三、牧草
  (一)品种
  境内牧草品种分属11类、41属、62科。其中豆科6种,莎草科6种,蔷薇科2种,禾本科42种,毛莨科、车前科、桑科、木贼科、唇形科、灯芯草科各1种。优势牧草30种,即:白茅、细柄草、苔草、旱茅、鹅观草、茅叶尽青、马塘扭、黄茅、黄背茅、桔梗、车前草、马鞭草、竹叶茅、野左草、扁鞘、飘拂草、画眉草、青蒿、白三叶、白健杆、鸭嘴草、扁穗草、山茅草、芸香草、荩草、金茅、白茅、五节芒、狗尾草和马塘。其中组成群落优势的有白茅、细柄草、苔草、旱茅、芸香草。
  (二)牧草利用
  民国时期,农村保甲普遍订有乡规民约,规定乡民放牧、割草范围。有的草地规定一村一寨使用,有的允许几个村寨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部分草山草坡经过认可划为公共放牧、割草场所,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后,草山草坡划入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供本队放牧割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集体使用。人民公社时期,单纯追求粮食上生产,盲目垦植,铲草皮烧灰积肥,造成牧地缩小,水土流失严重,牧草资源减少,出现草山草坡超载赤收现象。
  (三)人工种草
  境内人工种草始于1976年,各生产队养猪场大量种植葫萝卜、红薯藤,放养水葫芦,解决冬季青饲料不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境内大寨、青山、水塘、大硐口、平寨、木头寨等村寨秋后广种葫萝卜等越冬作物,补给冬季青饲料不足。
  1994年,境内小园村引进芭蕉芋蓿根种植,办起芭蕉芋种植、收购、加工一条龙的生产线,后因技术、管理等问题,芭蕉芋加工厂未能继续发展。
  2000年,境内从福建引进皇竹草在洋坪村种植100亩。皇竹草,别名巨象草,隶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狼尾草属。营养与用途:幼嫩时可作猪、牛、马、鱼的饲料,粗蛋白含量为54.6%,可与其他菌草配合,也可以单独用作香菇、木耳、灵芝、竹荪、巴西蘑菇、双孢蘑菇、平菇、灰树花等食(药)用菌的培养基。
  四、饲料加工
  (一)煮料加工
  农村习惯将饲料煮熟后喂猪喂马,猪饲料的加工方法为:将猪草洗净、切碎、入火锅煮至八成熟后加入米糠、玉米面等精饲料,搅拌加水冷却后喂。“马料豆”和燕麦粥的加工方法为,取懒豆2升(5公斤)加水煮至半生半熟,凉透后喂;取燕麦粥2升(4公斤)加水和适量食盐,用热水泡涨,凉透后喂。热加工后,饲料的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对弱马的体质恢复快。
  (二)青贮饲料和碱化饲料
  1957年和1960年,县(市)畜牧兽医站在境内白坟畜牧场推广包谷“去锥打尖”制作青饲料和稻草碱化制作碱化饲料,后未进一步推广。
  (三)发酵饲料
  1974年市食品公司组织制作“七〇三”发酵粉,制成发酵饲料喂猪,发酵饲料味香、适口性好,对生猪的生长发育快,境内金钟院、小园、单家屯等村少数农户制作喂养。
  (四)配合饲料
  解放后至70年代,境内养猪都以熟食喂养。1979年市粮食局成立饲料公司;1982年开始企业化生产猪、鸡配合饲料,部分养殖户直接到公司购买配合饲料,部分养猪户到畜牧局购买原料,麦麸、次粉、鱼粉、骨粉、贝壳粉、豆饼、食盐、添加剂等与粉碎后的玉米,按一定比例配制成饲料喂养。90年代初,又以浓缩饲料与玉米粉糠麸按比例配制喂养。1990~2002年,境内90%的农户主要以怀化正大、岳阳泰氏、广西天龙、贵阳希望、安顺湘大骆驼饲料为主饲养牲畜。
  第二节 畜禽饲养
  一、家畜
  境内的家畜种类牛,有本地牛、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印度摩拉水牛、奶牛;猪有本地猪、苏白猪、长白猪、药克夏猪;马有贵州黔西马;羊有黑山羊;狗有本地狗。
  (一)猪
  1.生猪饲养
  (1)饲养体制:历史上,生猪饲养以私养为主,农户一般都养猪1~3头,多为自养自食或上市场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养猪。1957年实行“私有、私养、公助”,帮助提供猪源,扶持养猪。1958年实行“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方针,大办养猪场,人民公社将社员私养的生猪收归集体,一时间养猪场村村寨寨涌现。1959年,严令禁止社员私养生猪,各村养猪场由于饲料不足和管理不善,生猪大批掉膘死亡。1960~1961年9月,大部分集体养猪场垮散。1961年11月,国家调整生猪政策,鼓励私养,划给饲养母猪农户饲料地,平价供给饲料,提高肥猪收购价,发放预售定金和奖售粮。1962年后,生猪存栏率回升;1966年又提倡“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形成了户户养猪局面,户均一头。公社、大队、生产队也普遍恢复养猪场,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无实际效益。1967年私人养猪占存栏率的90%;1970年后,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划给社员饲料地1~2分,母猪每窝猪崽平价奖售粮食10公斤,生猪存栏数上升;1974年后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大办养猪场,境内各大队都办养猪场,但发展缓慢,出栏率低。1979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养猪大部分解散。到1981年,境内三级办场养猪名存实亡。此后,由于饲料资源的增加,混合饲料的普遍推广,大部分农户以养生猪作为家庭副业,条件较好的家庭多饲养育肥商品猪,境内村寨养猪各有其特点:单家屯村距集市较近,农户多饲养生产猪;下寨村自己酿酒,专购仔猪饲养成百斤左右架子猪出售;金钟院村多为购买架子猪饲养成育肥商品猪出售,以混合饲料为主食,4~6个月出栏;水洞村也惯买架子猪饲养一年后育肥出售,猪毛重一般在100~200公斤左右,多以精饲料和浓缩饲料育肥。饲养生产猪一年出猪崽两窝,每窝8~10头,投资较少,经济较益高,适应较贫困家庭饲养。一般生产猪平时饲养简单,多以猪草为主,少放或不放精饲料,在产猪崽的前一个月才加精饲料,猪崽产下15天左右就动嘴吃食,饲养户到市场上专购仔猪饲料作小猪主食,满双月就上市出售,仔猪每头重20~40斤,每窝仔猪可出售800~1200元。随着养猪业的发展,逐步出现以养猪为主业的养猪专业户,下寨、大硐口、镜子塘等村大部分农户以酿酒养猪为主。养猪少者10头,多者30头。1984年境内养猪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36户,养猪800头。1988年,随着科学养猪方法的推广,境内出现首批科学养猪致富能人。小园村郑仕芬就是通过科学养猪走上致富道路的。随着生猪派购政策的取消,肉食市场开放流通,实行议购议销。境内生猪饲养迅猛发展,加之外地客商到境内做生猪买卖,原牲畜交易市场窄小,猪、牛同市,市场拥挤,不适应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要求。1993年轿子山镇政府投资10万元,在跳蹬场村西北长坡处修建了一个占地13亩的大牲畜市场,该市场还筑了长315米、高2.7米的围墙,内设四个栏墙,将牛、马、猪、狗分块交易。邻近几个县,安顺、平坝、镇宁、关岭、普定等地乡(镇)客商到境内市场进行牲畜交易,场交易量为猪450头,牛300头,马10匹。2002年境内生猪存栏21251头。
  (2)饲养方法:境内农村家庭养猪,一般猪牛同圈,随着养猪头数增多,大部分猪牛分圈。少数农户仍熟食喂养,母猪大多喂粗饲料,只在哺乳期间喂较多的精饲料。育肥猪分三个阶段喂养:小猪和肥猪阶段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喂养;中猪称“吊架子”,以粗饲料为主,加少许精饲料喂养。推行科学养猪方法后,大部分农户和养猪专业户以生饲料喂养,专建猪舍,讲究饲料配方和清洁卫生。养猪专业户由于饲养猪多,一般按大、中、小猪分栏喂养,每栏4~6头。
  民间有养“对年猪”的习惯,饲养周期1~1.5年,肥猪出栏体重100~200公斤,以玉米、懒豆育肥的猪肉质好。科学养猪讲究经济效益,一般4~6个月出栏,体重100公斤左右。
  2.生猪品种
  (1)本地猪:以夏官猪为代表,产于夏官乡,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夏官猪,属肉脂兼用型,体型较大,毛色以绿白(占44%)、黄毛(占29%)为主,头中等,耳中等下垂,耳面平滑,嘴稍长微翘,短尾,被毛稀少,腹部大小适中,乳头5~6对,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猪体重86公斤,繁殖母猪6月龄以上配种,使用年限10年左右。成年母猪体重68.3公斤,初年平均产5.4头,双月断乳后窝重39.3公斤,第二年平均产6.5头,双月断乳后窝重43.7公斤,3年以上平均产8.3头,双月断乳窝重63.1公斤。
  (2)引进优良品种
  苏白猪:1968年从贵阳洛湾种猪场引进,属肉脂兼用型,优质结实,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母性好,性情温驯。利用与本地猪杂交,具有较好的优势,苏白猪与本地猪杂交的后代为境内群众普遍喜爱饲养的品种。
  长白猪:属瘦肉型猪,头狭长,耳大,向前下方伸,体躯深长,后躯发达,肩胛较轻,背腰长,胸腰椎骨22个,肋骨比一般品种多1~2对,臀部较宽且稍倾斜,大腿丰满充实,四脚较短、细,被毛白色,浓密柔软,有7对乳头,皮薄,骨细结实,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但耐粗性较苏白猪稍差,饲料条件和饲养环境要求稍高。为受境内群众欢迎的品种。
  约克夏猪:全身被毛白色,头颈较长,脸微凹,耳中等大小、较薄、稍向前立,体躯长,肌肉发达。为受境内欢迎的品种。
  1958年后,从外地引进的猪种还有内江猪、荣昌猪、金华猪、杜洛克猪等品种。改革开放后,境内主要以苏白猪、约克夏猪种与本地猪杂交繁殖饲养。
  3.购销政策
  历史上,生猪购销以市场交易形式进行,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7年8月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商业部门供销社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商业部门与农业社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实行“购五留五”政策,对社员饲养出栏的生猪,国家收购50%,社员自宰50%。同时收购生猪一头奖励粮食25公斤,社员自宰部分严禁进入市场。1963年,实行每头60公斤以上的毛猪奖售斤猪斤粮,同时奖售胶鞋1双,奖售布票10尺,可向食品站购买3斤牌价猪肉,每斤0.73元。1964年区设立食品经营处,接管了原委托区供销社对猪、牛、禽食品的经营业务。1966年改名为食品购销站(简称食品站),蔡官区食品站设在长山,谢金荣任站长。同时境内在白坟、跳蹬场、孙家庄设分站。实行“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后,并分给每户社员18平方丈饲料地,社员向国家交售一头猪后,可自宰一头,但不允许上市场销售。跳蹬场食品站为境内主要生猪宰杀销售供应点。1973年以前,食品站收购肥猪要扣10~20斤大肚食。1973年后,食品站收购肥猪起点是每头毛重60公斤以上,采取“毛斤定级,毛斤计价”,且分一、二、三级猪,不扣饱食大肚。月储存栏生猪100~200余头。对境内的非农业人口(含轿子山煤矿职工)劳保和机关单位特需用肉组织供应,赶场天宰杀销售8~10头。1968年开始,猪肉供应由食品站独家经营,实行定量供应。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按国家牌价供应0.25公斤,国庆、元旦各供应0.5公斤,春节供应1公斤;对农业人口、产妇,一次性供应猪肉2公斤,生猪油1公斤。1978年8月以后,农民可凭三证(宰杀证、“交售单”税票、大队证明)在市场上出售猪肉(上交一头,可宰一头)。1971年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毛猪可以抵两头任务,改奖布票为奖售化肥10公斤。“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执行到1982年。此间,凡集市交易的出栏生猪国家一律强制收购,不奖化肥,不抵派购任务;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市场上收购出栏生猪以投机倒把行为处罚。1983年,开展生猪收购的议购议销工作,1985年取消派购政策,此后恢复出栏生猪集市交易。2002年出栏生猪19100头。
  (二)牛
  1.饲养措施
  历史上,牛以私养为主,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耕牛,农忙用于役耕,农闲放牧山间草地,各村寨都有专门的放牛坡,严禁开荒耕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耕牛存栏大增。1957年成立高级社,农户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由集体统一饲养、役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收归集体,严禁个人私养和宰杀。1961年规定老弱残病牛可以作菜牛处理,同时规定社员繁殖、养育幼畜可以对半分成。1979年进行农村体制改革,集体耕牛作价给社员,鼓励社员大力发展耕牛生产。1982年取消屠宰牛的禁令,商品牛可作菜牛多渠道经营。此后,随着政策的放开,境内大牲畜市场场交易量牛为300头。1975年境内单家屯村大桥坡建屠牛场,日屠牛15头,后因资金不足未能生存。
  2.品种及分布
  (1)黄牛:毛色以黄红为主,少数黑色和花色,头中等大小,颈肩结合好,背腰直平,四脚端正,蹄质坚实,行走灵活,属体型瘦长结实的役用型。公牛的头大,颈项较粗,垂皮长大,肩峰较高;角向外偏上弯曲,短而粗;睾丸大而对称,性情好斗。母牛头部清秀,颈项较细,略有肩峰,背腰平直,臀部较斜,乳房呈圆锥形,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耐温耐寒,行走灵活,攀登力强。一般每天能耕地1~1.5亩,境内主要分布在厦耳、云盘、水洞、各什等村寨,其他村寨不同数量有分布。
  (2)水牛:毛色以青灰为主,亦有少量白色,体型中等,体躯粗壮,腹大。前肢较高,背腰平直,四脚结实,蹄大而圆,为紧凑结实的役用型。角灰黑色粗大,向外偏后弯曲,角根宽厚,角面有凸凹纹路。公牛头宽额大,颈粗、胸宽、脚短粗,后躯丰满,好斗;母牛头面比较公牛清秀,体型较公牛小,臀微斜,乳房圆锥形,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4岁公牛体重350公斤左右,母牛重300公斤左右。适应性强,行动慢,耐力好,易驯,热天喜戏水,适宜水田耕作和山地放牧,每天能耕地1.5~2亩。境内各村寨农户均有饲养。
  (3)奶牛:亦称荷兰奶牛。毛色黑间白,后躯发育好,体型呈楔型,乳房大,乳腺发育良好,角短而细,多向前弯曲,2001年境内邱家苑引进5头饲养,日产奶40公斤,年产奶14600公斤。
  (三)马
  境内饲养的马属贵州黔西马种类,个体小而紧凑,四脚坚实,四蹄有力,步履稳健,善于爬山涉水,便于驯养,反应敏捷,耐力、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载重量大,负重常超自己身体体重。民国时期,因商业运输之需,有专营运输的“马帮”,上至云南、四川以及邻近县区。“马帮”称店,一店12匹,少者饲马半店,多者三店以上。1956年,马作为生产资料收集体饲养,有专营运输的合作社,马匹亦为集体财产,指定专人饲养役使。20世纪60~70年代,境内木头寨、厦耳、讨兑寨、大硐口、新院子、水井坎、袁家屯、跳蹬场等村寨,主要从事马车运输。1980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人饲养马匹,供饲养者役使,养马户剧增。199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部分饲养户弃马从机,饲马户下降,2002年饲养马有220匹。
  (四)羊
  有绵羊、山羊(奶山羊)两个种类,境内主要饲养山羊,1980年云盘回族社员38户,养羊380只。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前,多在云盘回族居住区饲养。1996年9月由山东引进30只小尾寒羊在境内云盘、大坡、熊家山等地饲养,至2002年境内饲养山羊250只。
  (五)兔、猫、犬
  1960年经济困难,因兔以青草为食,不食粮食,境内大多数家庭从外地引进饲养。1962年后至20世纪90年代,境内仅有少数村民喂兔作观赏。
  农村有养猫防鼠的习惯,几乎每家都养有猫,20世纪70年代后,大量使用鼠药导致大批的猫中毒死亡,家庭养猫数锐减,80~90年代,喂猫农户回增,境内80%的农户都喂猫。
  农村养狗防盗的历史悠久。1958年“大跃进”时因认为养狗吃粮食造成浪费,境内各村寨掀起群众性的打狗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因狗易传染狂犬病和咬伤人,政府多次明令严禁喂养。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狗肉已作为上等佳肴走上餐桌。2002年境内家庭饲养本地狗2100条,逢赶集专有狗市交易,场交易量200条。
  二、家禽
  (一)鸡
  境内养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养鸡为自然放养,鸡舍矮小,清晨放出,傍晚回巢。在房前屋后觅食,适量投放玉米、稻谷之类饲料。农家买油、盐、针、线多为母鸡下蛋出售而得,惯用稻草包扎鸡蛋,十个一包,上市出售,形成安顺一大怪,稻草包蛋卖。亲友往来,杀鸡招待客人。1959年,发动农村搞“大孵鸡运动”。20世纪70年代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惟有养鸡获幸免,政府每年如数派购活鸡和鸡蛋。80年代后,鼓励农户养鸡,畜牧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农家,到境内金钟院等村寨指导村民科学饲养。1993年金钟院、河安、小牛家庄、大硐口、跳蹬场、青山等地养鸡专业户养鸡1800只。境内引进鸡类,1980~1983年,引进来杭鸡、贵农黄;1984年至1987年引进罗斯鸡、AA肉鸡;1990年至1995年,引进明星肉鸡、依沙蛋鸡、泰和乌鸡、七彩山鸡;1998年引进赤水乌骨鸡、良凤花鸡等。2002年境内养鸡110000只。
  (二)鸭
  境内的鸭品种多为“安顺麻鸭”,饲养历史悠久。安顺麻鸭为“卵肉兼用型”,觅食能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适于山区放养。体型中等,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大,后躯丰满,头及颈部呈油亮的青褐色,颈中部有一白羽圈,喙为黄色。母鸭体多为黄褐麻鸭色、黑褐麻鸭色、笋壳色、浅蓝色,少数为白色、黑色、粉灰色。公鸭体多为底呈青红色,部分为青麻灰色、瓦灰色。
  境内棚鸭放养很少,各村寨一般户养少者几只,多者几十只,早出晚归,在本地水面投放。20世纪80年代后,境内鸭棚牧鸭大发展,养鸭专业户主要分布在平桥、洋坪、本寨、各什、大硐口、棕树等村寨。一般多喂养头水鸭,即5月份出壳幼鸭,放养至10月份长成大鸭出售。
  (三)鹅
  境内平桥、洋坪、各什、水洞、棕树、八角洞、院包等村是重点养鹅的村寨,其他村寨也有分布。传统养鹅主要品种是“安顺鹅”,安顺鹅的体型大,体重4~5公斤,年产蛋40~50枚,蛋重120至150克,一般为居住靠河道、塘边或坝区的少数农户喂养,每户养2~10只不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境内鹅业专业户增多,每户养几十上百只不等,大多养大白鹅,青鹅少养。
  三、蜂
  有中蜂和意蜂两个蜂种,中蜂个体小,体呈黑色,适应性强,嗅觉灵敏,但喙短,难采深花冠花蜜,产蜜量小。意蜂个体大,呈黄色,喙长,能采花冠较深冠蜜,产蜜量高,但飞行欠敏捷,境内极少农民有招蜂饲养技术,一般用一毛盖喷上蜜水把飞蜂招入毛盖内,装桶饲养。20世纪80年代后,外地蜂农每年在春暖花开季节移蜂群到境内游放。
  四、畜禽养殖场
  白坟公社畜牧场,场址在云盘扁山,1978年建场,总面积80亩,有固定职工10人。建有猪圈30间,300平方米,牛圈10间,150平方米。饲养母猪10头,中猪40头,小猪150头;饲养黄牛20头,曾经作过摩拉水牛冻精输配操作示范。
  跳蹬场公社畜牧场,场址在毛栗坝(现水泥厂隔壁),1976年筹建,总面积100亩,有固定工人8人。建有猪圈2间,200平方米;牛圈3间,50平方米。饲养母猪5头,中猪10头,小猪20头;饲养耕牛3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后未开办,房屋被拆。
  第三节 水产养殖
  一、养殖技术
  (一)天然养殖
  历史上,千峰河是鱼类繁殖的天然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洋坪水库、棕树水库、马鞍山水库、关冲水库、麒麟屯水库、安家箐水库为人工投入鱼苗喂养。境内原生水生动物有鱼、虾、贝壳、螃蟹等。因水质污染严重,加上乱捕、乱炸、乱毒鱼类,造成鲫鱼、鲤鱼、草鱼、鲢鱼、白条鱼锐减,红尾巴鱼、沙钩鱼、虾、贝壳、螃蟹等绝迹。
  (二)人工养鱼
  1.库塘养鱼
  1964年安顺地区水管所,在棕树水库投放鱼苗15万尾,1968年捕捞7930公斤。20世纪70年代,境内各地水库池塘普遍养鱼,6座小(二)型水库先后放养鲤鱼、草鱼、鲢鱼18次,数量38万尾;8个池塘放养24次,数量15万尾。1984年境内水库投放鱼苗25万尾,1986年捕捞鲜鱼9200公斤。境内各库塘2002年放养鱼1200亩,总产量达24000公斤。
  2.稻田养鱼
  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后,境内各村寨部分农户利用稻田养鱼逐年发展。1986年养鱼面积90亩,入养鱼苗2万尾,产量1405公斤,亩产15.6公斤,此后,由于农户大量使用化肥,稻田养鱼锐减。
  3.网箱养鱼
  1995年境内大院村在棕树水库进行网箱养鱼,面积0.3亩,投放鱼苗4.2万尾,6个网箱,以鲤鱼为主,收鱼0.75万公斤,折合亩产2.5万公斤,后因资金不足未继续发展。
  二、鱼类品种
  境内水生动物分属4目6科。鱼类主要有鲤鱼、鲢鱼、青鱼、鲫鱼、草鱼、马口鱼、岩花鱼、白条鱼、鳝鱼、鱼鳅、娃娃鱼、沙钩鱼等,其他水产主要有虾、贝壳、螃蟹、田螺、蚌等。
  1.鲤鱼
  体呈纺锤型而侧扁,口端位,上唇两旁有长短触须各一对,背部黑色,侧线下方黄色,腹部白色,尾红色,食性杂,多栖于底层,一般体重0.5~1.5公斤,又称“下层鱼”,俗称“红尾巴”,有本地鲤鱼和建鲤两种。
  2.草鱼
  头方尾尖,体形圆筒状,体色为淡绿色或茶黄色,口端位,属草食性,幼鱼期主食小型浮游动物,生活在水中层,2~3年可长至1.5~2.5公斤。
  3.鲫鱼
  又称鲫壳鱼。体扁,腹部圆,头小,眼大,短口端位,呈弧形,鳞大而圆,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深,鳍呈灰色,食性杂,成鱼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生活于水底层,一般体重0.15~0.25公斤。
  4.鲢鱼
  又称白鲢,腹部窄,从胸部至肛门之间有腹棱,头大眼小,眼位低,吻短钝而圆,背部及头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同色,其余部位和鳍色线稍带黄色。主食浮游植物和藻类,极少食浮游生物,常活动于水体中上层。
  5.鳝鱼
  又称黄鳝,体细长,前端圆形,向后逐渐侧扁,尾尖细,头圆尖,吻端尖,唇发达,有细齿,眼细小,为一薄皮所盖。体长0.25~0.5米,润滑无鳞,鳍退化。体微黄色或橙色,布满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常栖居水底的泥质洞穴或堤岸的石缝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为主食。
  6.泥鳅
  体长0.10~0.15米,前端略圆呈筒状,后部侧偏,腹部圆形,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有须5对,吻1对,下颌须各2对,鳞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两下颌呈黑色,有黑色斑点。常栖于沟水田和静水底层。
  7.螃蟹
  俗称螃海,背面黑绿色,腹面灰白色,背甲盖圆方形,有足4对,前一对为螯足,后3对为步足,走路横行,昼伏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生活在山间水溪中。境内已绝迹。
  三、捕捞
  农村捕捞有钓鱼、网鱼、搬鱼、安鱼、叉鱼、照鱼、摸鱼、放懒钩、鱼鹰捕鱼等。
  (一)钓鱼
  钓鱼一般当作娱乐消遣,用鱼竿、车竿等渔具钓鱼取趣。鱼竿用长2~2.5米的细竹做成,在竿顶栓上2~3米长细鱼线,下部栓上鱼钩和坠子。中部穿1厘米左右长的数节高粱秆作鱼漂,鱼钩穿上蚯蚓等鱼饵丢入水中,鱼食鱼饵上钩提出水面取得。在鱼竿手握处装上线轮名车竿,放长鱼线,用菜籽饼、熟玉米粒作鱼饵,甩入水深处,鱼食饵上钩收线即得。鱼竿一般只能钓到鲫鱼、白条鱼、马口鱼等小鱼,车竿可钓到0.5~1.5公斤重的大鱼。
  (二)网鱼
  居住靠河流、塘库的村民一般备有搬罾、拦河网、括网、撒网、懒钩等捕鱼器具,农闲时下水网鱼。境内千峰河沿岸村民习惯撒网捕鱼,一般在黄昏时沿河定点投放鱼饵,深夜进行网鱼至天亮。惯用懒钩捕鱼,把竹篾两头削尖,弯成锥形,用新包谷粒插在竹尖上,放入河中,第二天大早收取,效益可观。搬鱼指用搬罾(一种网状捕捞器具)捕鱼,一般在涨水季节进行。
  (三)安鱼
  用细竹篾做成喇叭口状的头大尾小,长1~2米的鱼笼,安放在河溪流水中,群鱼自然游进笼中,定时收取;或安放在水流平稳处,用杆在水中拍击,鱼受惊窜入笼中即可收取。或用细竹篾做成中间粗、两头细,长0.3米左右的小鱼笼,中部开口,涂上燕麦粑等食饵,投入河流、塘库或稻田水中,群鱼争食窜入,定时收取。此种方法只能捕获鲫鱼、白条鱼、马口鱼、泥鳅等小鱼类。
  (四)其他捕鱼方式
  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在天气闷热的晚上用火把下河在流动的浅水河段照鱼,游泳时在石岩洞里摸鱼,专制四齿铁叉(鱼叉)套在竹竿上下河叉鱼等。60年代后,由于水质污染严重,大部分鱼、虾绝迹,仅有少量鲫鱼、鲤鱼、白条鱼、马口鱼等鱼类。
  (五)渔政管理
  境内所有山塘、水库,从建成起,上级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规定,严禁在库区炸鱼、毒鱼、网鱼。20世纪60~70年代,千峰河流域分村域进行管理,严禁炸鱼、毒鱼,违者受处罚。80年代后,炸鱼、毒鱼事例繁多,自然河流鱼类基本绝迹。
  第四节 品种改良
  一、引进
  (一)猪
  解放后至20世纪60年代,境内广泛喂养本地黑猪,大多喂养生产猪。1969~1972年从外地引进内江猪、荣昌猪。1975年引进苏白猪,之后又引进关岭猪,逐步改良本地猪种。1985年后引进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 1998年,境内有种猪交配点6个。2002年后,大多养猪户饲养苏白猪和大约克夏猪。
  (二)牛
  解放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境内以本地牛养役为主。70年代境内以生产队为主到册亨、关岭、望谟等地引进生产牛。80年代随着市场开放,外地牛入境交易较多。2000年引进外地种牛安格斯牛,在云盘村饲养。2001年境内引进牛冻精输配品种:西门塔尔(种公牛)黄牛,此品种花额、耐粗饲,产牛犊体重30~32公斤,比本地牛重12~15公斤;印度摩拉水牛,该品种毛呈青色,耐粗饲,容易饲养,产牛犊重40~45公斤,比本地牛重20~25公斤。两种牛饲养一年期,体重相当于本地成年牛体重,生长速度比本地牛快一倍,且出肉率高,肉质细嫩。
  (三)羊
  20世纪70年代,境内云盘回族村寨引进山羊喂养,1996年9月引进30只小尾寒羊喂养。
  (四)家禽
  20世纪60年代初,境内多养本地鸡、鸭、鹅。1970年部分农户引进来杭鸡、澳州黑鸡喂养。1976年引进北京鸭。1977年引进狮头鹅。1978年后,各村寨大多改养来杭鸡、贵农黄、白洛克、白来杭、罗斯鸡、四川白鹅。
  二、牛品种改良
  1980年,娄金钟接受牛改冻精输配新课题,会同二铺区畜牧兽医站田友康在境内白坟公社畜牧场进行同期发情注射,邀请参加秋防会议的畜牧兽医人员参观同期发情鉴定,作摩拉水牛冻精输配操作示范。1990年后,轿子山镇建牛冻精输配种点2个。2001年在洋坪、本寨、讨兑寨、木头寨、厦耳、云盘、屯脚、郭家屯、袁家屯、新院子、跳蹬场、青山、下寨、大寨、小寨、小园、水塘、单家屯、金钟院、平寨、大硐口、邱家苑等村进行牛冻精输配。至2002年境内22个村,177户在镇畜牧兽医部门的指导下输配产牛犊180头。
  第五节 疫病防治
  一、种类及流行情况
  境内畜禽疫病分类73种,传染病20种,寄生虫病19种,中毒病12种,普通病22种,各村寨均有发生和流行。
  (一)传染病
  1.炭疽病:俗称“飞疗”。境内20世纪50年代常有发生,几乎每年都有死于炭疽病的牲畜。70年代后,疫情得到控制。
  2.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因无有效药物治疗,民间广为恐惧。20世纪80年代初零星发生,政府成立防治狂犬病办公室,向群众宣传防治狂犬病知识,动员居民严禁养狗,为军犬警犬注射疫苗,境内被狂犬咬伤50余人,新寨、各什、木头寨发病3人,死亡3人。
  3.破伤风:也称“锁口风”。马最易感染,猪次之,牛较少发生,境内历年均有发生。
  4.马鼻疽:解放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常有发生,1980年后,加强预防未发现。
  5.牛出败:1980年前常有发病、死亡,1980年后加强防疫工作,每年进行春秋两次防疫注射,至2002年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6.猪瘟:俗称“烂肠瘟”。1966年白坟公社发病168头,占存栏数1600头的11%;1974年孙家庄公社发病228头,占存栏数1957头的12%;1978年跳蹬场公社发病415头,占存栏数3649头的11%。之后加强预防注射工作,境内1980年发病率降到6.5%,2002年降到1.2%。
  7.猪丹毒:又称“打火印”。境内发病少,1990年发病10头,死亡6头。
  8.猪肺疫:俗称“肿脖子”。1985年发病78头,死亡5头;2002年发病36头,死亡4头。
  9.鸡新城疫:亦称“鸡瘟”。境内历年均有发生。
  10.禽霍乱:鸡、鸭、鹅、火鸡均可感染。境内各村寨历年有不同程度发生。
  11.其他传染病
  (1)马传染病:马腺疫,20世纪50年代常有发生,60年代后少有。
  (2)猪传染病:猪喘气、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肠炎。
  (3)禽传染病:鸭瘟、鸡马立克氏病、鸡瘟。
  (二)寄生虫病
  1.猪:蛔虫、肺丝虫、毛囊虫、弓形体病、猪鞭虫、猪疥癣、肠结节线虫。
  2.牛:肝片吸虫病、牛前后盘吸虫病、肺丝虫病、皮蝇、疥癣、蛔虫病。
  3.马:蛔虫、疥癣、蛲虫、圆线虫。
  (三)中毒病
  1.猪:亚硝酸盐中毒、氢氰酸中毒、农药中毒、黄曲霉菌中毒。
  2.牛:霉饲料中毒、青杠叶中毒、农药中毒、氢氰酸中毒、苕子中毒。
  (四)普通病
  1.内科病:有牛前胃驰缓、胃肠炎、三胃阻塞、瘤胃积食、瘤胃臌气、马疝痛、腹泻病。
  2.外科病:有瘘管、疝气、淋巴外渗、脓肿、直肠脱、角膜炎、蹄叉腐烂、骨折。
  3.产科病:有难产、阴道炎、子宫脱垂、胎衣不下。
  二、畜禽防疫
  (一)预防注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畜禽防疫工作。1953年,成立县兽医防治站,组成兽医防治小组深入各社队开展防疫工作。1963年成立白坟、跳蹬场、孙家庄公社兽医站,常年开展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1974年9月,开展秋季防疫歼灭战,境内10天注射猪瘟2879余头,猪肺疫1123头,牛出败1431头,牛炭疽1341头。此后防疫工作每年春秋两季按时开展。1975年,防疫注射密度为50%,1980年提高到85.5%,1990年后又提高到95%。2002年预防注射牛“W传染病”12580头,牛炭疽12580头;猪“W传染病”18579头,猪瘟18158头,猪丹毒和猪肺疫各6140头;鸡新城疫51000羽,霍乱51000羽。
  (二)预防注射药物
  1.牛瘟:民国二十九年(1940)使用牛瘟血浆,1952年使用牛瘟免化弱毒瘟苗。
  2.猪瘟:1955~1962年使用猪瘟结晶紫疫苗,1963年后使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苗。
  3.仔猪副伤寒: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
  4.猪肺疫、猪丹毒:从1953年起,根据疫情交换使用氢氧化铝肺疫疫苗和氢氧化铝丹毒疫苗。
  5.牛出败:曾用过血清,后改用菌苗。
  6.炭疽:初使用炭疽芽孢苗,后改用无毒炭疽芽孢苗。
  7.W传染病:使用猪、牛W传染病疫苗
  三、检疫
  1963年境内始建兽医站,开展检疫工作。1968年因“归口闹革命”,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撤离,检疫停止。1978年区社畜牧兽医站设电冰箱保存疫苗。1979年后,境内恢复市场检疫工作。
  1991~2002肉检统计表
  (单位:头)
  四、科技队伍
  1963年,境内白坟公社、跳蹬场公社、孙家庄公社建兽医站,各设站长1名,兽医站人员11名,民间兽医10名。1973年又招聘和培养一批民间兽医,不脱产充任大队兼职兽医员。1975年,公社兽医站兽医员吃粮标准提高,每人15公斤,月工资国家拨给15元,不足部分从营业收入中开支。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民间兽医辞去公职自行行医。“撤、并、建”后,镇兽医站设站长1名,兽医员8名。现有村防疫员8名,月工资国家补助15元,不足部分从营业收入中开支。春秋两季镇兽医站组织村兽医员在境内各村寨打预防针。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