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育行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534
颗粒名称: 八、教育行政
分类号: G40
页数: 3
摘要: 1952年到1999年宋旗镇教育行政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 宋旗镇 教学行政 发展建设

内容

(一)教学管理
  1952年,在破木村始办公校1所,有1~4年级。1953~1963年,由于区设的校点增多,中心校规模扩大,从原来的1~4年级增至6年级。为能系统地管理各项工作,学校设置了1名教导人员和1名会计,分别负责教学工作和学校经费的收支管理及教师工资的发放。1964~1965年,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除原有的机构设置外,还增设了少先队总辅导员。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校长改称主任。革命委员会成员按“三结合”配置,有老干部,造反派和贫下中农代表。农村学校实行贫下中农管理。1977年后,学校负责人恢复校长称谓。至此,学校管理机构逐步步入正轨,分设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会计,出纳等。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由教职工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
  (二)教育经费
  解放前,教师的待遇是谁读书谁拿钱。王茂春在破木办学,每个学生每年出300公斤稻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经费由国家统筹。在公粮征收中的地方附加公粮中解决。1952年,中小学经费由国家统包,列入事业经费开支,人民助学金也列入经费预算,教育经费增加。1953年,教育经费用人民币计算,有教师12人,工资188.8元,随着教师逐渐增加,到1960年,实行“精简机构”,经费开支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视教育,逐年增加教育经费。
  (三)集资办学
  解放前,村校多为旺族捐资修建。猫洞学校为项氏家族修建,龙旗学校为陈氏家族修建。50年代,武林小学为社会各界备木、石料投工投劳修建。60~70年代,利用寺庙、祠堂、公房为教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富而兴学,特别是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后各级积极办学,社会踊跃捐资助学。猫洞村吴国民老人,捐资7万元修建猫洞小学,带动本村捐资18万元建教学楼。
  1986~1999年,群众集资37.83万元。社会捐资25.4万元,政府投资47.2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10所,改建面积4081平方米。见附表:

知识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安顺市宋旗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书系统地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宋旗镇的历史沿革、自然风物、政权、军事、公安司法、经济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宋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