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345
颗粒名称: 一、家畜
分类号: F326.376.4
页数: 5
摘要: 宋旗镇境内的家畜种类有牛、马、猪。
关键词: 家畜

内容

境内的家畜种类有牛、马、猪。
  (一)猪
  1.生猪饲养
  (1)饲养体制:历史上,生猪饲养以私养为主,农户一般都养猪1至3头,多为自养自食或上市场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养猪,1956年,实行“私有、私养、公助”,帮助提供猪源,扶持养猪,1958年,实行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大办养猪场,人民公社将社员私养的生猪收归集体,一时间,养猪场村村寨寨涌现。1959年,严令禁止社员私养生猪,各村养猪场由于饲料不足和管理不善,生猪大批掉膘、死亡。1960年至1961年9月,大部分集体养猪场垮散。1961年11月,国家调整生猪政策,鼓励私养,划给饲养母猪农户饲料地,平价供给部分饲料,提高肥猪收购价,发放预售定金和奖售粮。1962年后生猪存栏率回升。1966年,又提倡“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形成了户户养猪局面,户均一头。公社、大队、生产队也普遍恢复养猪场,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无实际效益。1970年后,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划给社员饲料地1至2分,母猪每窝猪崽平价奖售粮食10公斤,生猪存栏数上升。1974年后,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大办养猪场,境内各大队都办养猪场,但发展缓慢,出栏率低。1979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养猪大部分解散。到1981年,境内三级办场养猪名存实亡。此后,由于饲料资源的增加,配合饲料的普遍推广,大部分农户以养猪作为家庭副业,逐渐出现以养猪为主业的养猪专业户,养猪少者10头左右,多者20多头。1985年5月,安顺市取消生猪派购,境内肉食市场放开,实行议购议销。1999年,生猪存栏13519头。
  (2)饲养方法:境内农村家庭养猪,一般猪牛同圈,少数专门分关猪圈。熟食喂养,母猪大多喂粗饲料,只在哺乳期间喂较多的精饲料。育肥猪分三个阶段喂养:小猪和肥猪阶段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喂养;中猪称“吊架子”,以粗饲料为主,加少许精饲料喂养。推行“科学养猪”方法后,部分农户和养猪专业户以生饲料喂养,讲究饲料配方和清洁卫生,养猪专业户由于饲养的生猪多,一般按大、中、小猪分栏喂养,每栏4至6头。
  民间有养“过年猪”的习惯,饲养周期1至1.5年,肥猪出栏体重100至200公斤,以玉米、酒糟育肥的猪肉质好。科学养猪注重经济效益,一般6至8个月出栏,体重100公斤左右。
  2.生猪品种
  (1)夏官猪
  夏官猪产于安顺市二铺区夏官乡,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夏官猪。夏官猪属肉脂兼用型,体型较大,毛色以六白(占44%)、黄毛(占29%)为主,头中等,耳中等下垂,耳面平滑,嘴稍长微翘,短尾。被毛稀少,腹部大小适中,乳头5至6对,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猪体重86公斤,繁殖母猪6月龄以上配种,使用年限10年左右。成年母猪体重68.3公斤,初年平均产5.4头,双月断乳后窝重39.3公斤,第二年平均产6.5头,双月断乳后窝重43.7公斤;3年以上平均产8.3头,双月断乳后窝重63.1公斤。
  (2)优良品种引进
  苏白猪:1968年,从贵阳洛湾三江农场引进,属肉脂兼用型,体质结实,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母性好,性情温驯,利用与本地猪杂交,具有较好的优势。苏白猪与本地猪的杂交后代为群众普遍饲养的品种。
  长白猪:属瘦肉型猪,头狭长,耳大,向前下方伸,体躯发达,肩胛较轻,背腰平,胸腰椎骨22个,肋骨1至2对,臀部较宽且稍倾斜,大腿丰满充实,四脚较短。被毛白色,浓密柔软,有7对乳头,皮薄,骨细结实,生产发育快,瘦肉率高。为受群众欢迎的品种。
  其他猪种:1958年后,从外地引进的猪种还有内江猪、荣昌猪、金华猪、杜洛克等品种。
  3.购销政策
  历史上,生猪购销以市场交易形式进行。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7年8月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商业部门供销社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商业部门与农业社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实行“购五留五”政策,对社员饲养出栏的生猪,国家收购50%,社员自宰50%。国家收购生猪一头奖励粮食25公斤,社员自宰自食部分严禁进入市场。1963年,实行每头60公斤以上的毛猪奖售斤猪斤粮,同时奖售胶鞋1双,奖售布票10尺。1971年,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毛猪可以抵两头任务,改奖布票为奖售化肥10公斤。“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执行到1982年。此间,凡集市交易的出栏生猪国家一律强制收购,不奖售粮肥,不抵派购任务;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市场上收购出栏生猪以投机倒把行为处罚。1983年,开展生猪收购的议购议销工作,1985年取消派购政策。此后,恢复出栏生猪集市交易。1999年,出栏生猪13826头。
  (二)牛
  1.饲养措施
  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耕牛,农忙用于役耕,农闲放牧山间野地。各村寨都辟有专门的放牛坡,严禁开荒耕种。1957年成立高级社,农户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由集体统一饲养役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收归集体,严禁个人私养和宰杀。1972年1月规定13岁以上的老黄牛和18岁以上的老水牛,失去耕作能力的残废牛可作菜牛处理。1980年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集体耕牛作价给社员,鼓励社员发展养牛。1982年取消宰牛的禁令,商品牛可作菜牛多渠道经营。1999年,牛存栏数为4446头。
  2.品种及分布
  (1)黄牛:毛色以黄红为多,少数黑色和花色,头大小中等,颈肩结合好,背腰平直,四脚端正,蹄质坚实,行走灵活,属体型瘦长结实的役用型。公牛的头大,颈项较粗,垂皮长大,肩峰较高,角向外偏上弯曲,短而粗;睾丸大而对称,性情好斗。母牛头部清秀,颈项较细,略有肩峰,背腰平直,臀部较斜;乳房呈圆锥形,乳头排列整齐;情性温驯,母性强。耐温耐寒,行走灵活,攀登力强。一般每天能耕地1至1.5亩,主要分布在新屯、吕旗、洋界、赵家山、大寨、干河等村寨,其他村寨有分布。
  (2)水牛:毛色以青灰为主,亦有少量白色。体型中等,体躯粗壮,腹大。前肢较高,背腰平直,四脚结实,蹄大而圆,为紧凑结实的役用型。角灰黑色粗大,向外偏后弯曲,角根宽厚,角面有凸凹纹路。公牛头宽额大,颈粗,胸宽,脚短粗,后躯丰满,好斗;母牛头面较公牛清秀,体型较公牛小,臀微斜,乳房圆锥形,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4岁公牛体重350公斤左右,母牛重300公斤左右。行动慢,耐力好,易驯,热天喜戏水,适宜水田耕作和山地牧放。每天能耕地1.5至2亩。境内各村寨农户均有饲养。
  (3)奶牛:1978年3月,安顺市在境内的宋旗村建立安顺市奶牛场,从鸡场区果木农场迁入荷兰奶牛75头饲养;1980年饲养111头,产奶12.27万公斤。进入90年代后,该场饲养奶牛头数逐年减少。1995年12月,“欧盟奶援”项目在大坡脚村实施,滕代远、滕代高、滕文浩三户饲养荷斯坦奶牛共12头;1998年12月,打纸村魏世迅饲养4头;1999年,老凹山村王在福饲养5头。五户农户饲养的奶牛,平均每头日产奶15公斤,年产奶11.34万公斤。1999年,共养有奶牛39头,其中牛犊11头。
  (三)马
  境内饲养的马属贵州黔西马种类,个体小而紧凑,四脚坚实,四蹄有力,步履稳健,善于爬山涉水,便于驯养;反应敏捷,耐力、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载重量大,负重常超过自己身体体重。民国时期因商业运输之需,有专营运输的“马帮”。1956年,马作为生产资料收归集体饲养,有专营运输的合作社,马匹亦为集体财产,指定专人饲养役使。1980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人饲养马匹,供饲养者役使。1999年末,饲养马有168匹。

知识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安顺市宋旗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书系统地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宋旗镇的历史沿革、自然风物、政权、军事、公安司法、经济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宋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