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块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8412
颗粒名称: 耳块粑
分类号: TS972.142
摘要: 本文讲述黔西南的耳块粑是传统食品,春节期间在全州各城镇上市,被人们视为俏货。安龙县的耳块粑尤为上乘,制作方法是用优质晚稻米蒸熟后放入石臼中椿细,然后食用方法多样,包括甜酒糖水煮食、嫩豌豆尖煮食、香肠腊肉炒食等。耳块粑的由来据传出于布依人,每年腊月初八起,寨与寨之间轮流请客,有个贪嘴的汉子偷了饭带回家后用擂钵椿碎食用,后来成为贡品。鉴别耳块粑的质量在于在锅中久煮不烂、入口光滑、食之粘糯有余香。
关键词: 黔西南州 风味小吃 耳块粑

内容

朋友,如果你春节期间来到黔西南人家做客,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一杯茶没有喝完,好客的主人一定会向你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耳块粑。这碗耳块粑不是嫩豌豆尖煮的就是甜酒糖水煮的,或者是香肠腊肉炒的,吃了后,你一定将永远记得——黔西南的耳块粑。
  耳块粑是黔西南的传统食品,其名早远扬省内外,倍受人们青睐。每年春节期间,全州各城镇上市的耳块粑都被人们视为俏货。在农村,几乎家家都要打上几十斤。
  黔西南,要算安龙县的耳块粑为上乘,据说这一传统食品也源于安龙。安龙本地产的晚稻米,以白净、粒大、香甜而闻名遐迩。每近年关,安龙全城到处都传来椿耳块粑的臼声,彻夜不停,通宵达旦。其制作方法:取优质晚稻米,先筛拣,淘见清水,然后用水泡上八至十二小时,捞起滤干,再置入大木甑子中用猛火蒸二三小时,熟后,取出用簸箕凉干,然后再放入甑子中蒸二道,趁热,倒入石臼里急椿。这道工序讲技术,弄不好,熟米在臼里难以翻转。以椿细,粘、糯绒后取出石臼,即放案板上,手涂少许菜油将饭团速搓成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8厘米的长方形即可。耳块粑食用方法,花样颇多:甜酒糖水煮食;嫩豌豆尖煮食;香肠腊肉炒食;切片温火烤食;切丝或片阴干沸油炸食……甜、咸、油,辣,可根据你的口味,随心所欲,其味无穷。
  耳块粑的由来,据传出于布依人,大约在明崇祯年间。说是安龙绿海子畔的几个布依山寨,每年腊月初八起,寨与寨之间都要轮流请客。这年该一个叫坎落寨的摆宴,由于天顺良时,坎落寨粮溢满屯箩,故专做了香喷喷的晚稻米饭。宾客中有个贪嘴的汉子,临走时悄悄包了一手帕饭,回去后用擂钵椿碎,用火烤食,其味更具特色。赶后这个叫海子寨里的人也学做,慢慢地,每年腊月间几个寨子都要做,后来还成为贡品。因其从筒状切成薄片,象耳朵,故称耳块粑。鉴别耳块粑的质量,在锅中久煮不烂,入口光滑,食之粘糯有余香即为上品。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新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